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ID:18747296

大小:1.19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9-22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1页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2页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3页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4页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内伤发热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张华[概述]一、定义:以内伤为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内伤发热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分外感发热。[概述]定义低热多见少数高热部分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发热形式[概述]沿革:二、沿革:1.《内经》详于“阴虚则内热”对气虚发热也有所论及,奠定了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开甘温除热之先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

2、热,热气熏胸中。”沿革3.《太平圣惠方》对烦热的病机、治疗有较全面的阐述。“阴气偏少,阳气暴胜,则热乘于心,故烦热也。”生地黄散、地骨皮散。4.《小儿要证直诀》五脏热病效方,并化裁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发热。5.《脾胃论》详于气虚发热,创造了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6.《丹溪心法》阳有余而阴不足,强调泻火保阴。还认为多生于郁,六郁之说,补充了内伤发热之病机。[概述]沿革:7.《景岳全书》论述虚火病因、病机及治疗。内生之热——饮食、劳倦、酒色、七情、药饵、过暖、阴虚。“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治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治疗上主张

3、:“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左右归丸、左右归饮。[概述]沿革:沿革8.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9.《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之外的发热分为十一类,较为详尽。10.湿郁发热——薛雪、吴鞠通。11.《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发热的论述渐趋完善。《证治汇补》将内伤发热分为阴虚、阳虚、血虚、气虚、郁火、伤食、痰证、瘀血、疮毒等,有助于本病的辨治。[概述]沿革“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血瘀之轻者…惟月落前后烧两小时,再轻者烧一小时”三、范围凡非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均属于内伤发热。或初有感受外邪,久而

4、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概述]范围:发热的病因分类[概述]范围感染性发热(>59%):细菌、病毒、真菌结核、艾滋病FUO肿瘤(占第2位):血液系统,实体瘤血液病: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非感染性发热风湿病:SLE,RA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术后低热,神经功能性低热发热的基本概念诊断分类热型时间口温:>37.3℃腋温:>37.0℃肛温:>37.6℃或昼夜体温波动>1℃低热37.0℃-38℃中等度热3

5、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慢性低热:体温升高在37.5℃~38℃并排除生理性原因,持续2周以上者。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概述]范围[病因病机]病因: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久病、外伤出血等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病因病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实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内结化热内湿停滞: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湿食滞痰浊蕴积化热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虚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阳气亢旺阴精亏损:水不制火、阳气偏亢阳气衰惫:火不归源,虚阳外浮注意虚实兼挟证型壅结阻遏而发热阴阳失衡而发热或为气虚而虚阳外越,或为气虚而

6、阴火上冲或为气虚而卫外不固,营卫失和[诊断]1、特点: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热。2、热型:多为低热(T<38.0℃),少数高热(T>39.1℃),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3、恶寒:不恶寒,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4、伴随症:可兼有情志改变、瘀血、湿郁征象,及气、血、阴、阳亏虚症状。5、病因:情志所伤、外伤、产后、久病、饮食、劳倦所伤等病史。6、辅助检查:病原学、造血系统、免疫学、内分泌、病理学、影像等。[鉴别诊断]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内伤外邪(六淫或疫毒)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起病缓急病程长、反复发作短热型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仅

7、自觉发热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恶寒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兼症有实有虚,虚证居多外感症状(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实证为主畏寒,得温则缓,属内伤,是阳气不足而致。恶寒得温而不减,属外感,乃外邪束表,阳气被郁而致。二者虽有区分,但恶寒的轻症,所出现的微恶风寒与畏寒的表现亦很难区别,只有依靠其他兼症方能鉴别。[辨证论治]辨轻重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其他病证→重辨虚实实:气郁、血瘀、湿郁虚:气、血、阴、阳亏虚辨证要点主要根据病因、病程、症状、舌脉象辨证[辨证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