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ID:19892455

大小:512.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10-07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1页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2页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3页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4页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内伤发热威海市中医院------白民刚讲授要点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调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历史沿革(1)《内经》即有内伤发热的记载,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金匮》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太平圣惠方》柴胡散、生地黄散等方剂,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的

2、用方并将肾气九化裁为六味地黄九.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剂。历史沿革(2)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朱丹溪强调了保养阴精的重要性。历史沿革(3)《景岳全书》其用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值得参考。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将发热分为(郁火、阳郁、骨蒸、内伤、阳虚、阴虚、血虚、痰证、伤食、淤血、疮毒)发热共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医林改错》及《血证论》二书对淤血发热

3、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范围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畴。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

4、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情志失调亦是导致淤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使血行淤滞而导致血淤发热。4.外伤出血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循不畅,痰血

5、阻滞经络,气血窒雍遏不通,因而引起淤血发热。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主病位--初期一或几个脏腑,日久则影响到五脏。病理性质由气郁化火、淤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雍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居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病机转化本病病机比较复

6、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淤、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它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明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

7、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外感发热的特点: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相关检查血、尿、粪三项常规,血沉,心电图、胸片。怀疑结缔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及有关血清免疫检查。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怀疑甲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有未能解释原因

8、的严重贫血时,作骨髓象检查。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证候虚实2.辨病情轻重二、治疗原则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三、证治分类1.阴虚发热证2.血虚发热证3.气虚发热证4.阳虚发热证5.气郁发热证6.痰湿郁热证7.血瘀发热证1.阴虚发热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