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

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

ID:18901062

大小:5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20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_第1页
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_第2页
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_第3页
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_第4页
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73247/豆瓣网在现代性语境里浅析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性2007-04-2718:27:38来自:海客谈瀛州(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摘要】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全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告、休闲书刊是其主要形式。大众文化带着突出的接受直观性和感性化,以及运作商业性和制作模式化,这些特点虽然符合宏大叙事的社会现代性的发展要求,但是却从根本上迎合着大众的低级趣味,忽略个体关怀意识和反思超越性,表现出强烈的媚俗性。大众文化的媚俗原因在于——现代化过程中,缺少彰显个体关怀的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性本身的反思和批判,我们应当保持一定的对社会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呼唤具有物质超越性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审美文化,反思当代的大众文化,驱除媚俗。【关键词】媚俗;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一、“视觉文化转向”与视觉文化的媚俗】丹尼尔·贝尔说:“但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美学。”【1】今天中国无疑已经进入了大众视觉文化时代,或者说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已经生活在图像社会里。视觉文化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全部,我们的文化生活和文化运行完全是通过图像的制作、传播和接受、消费。“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杯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2】我们的世界已经不断地图像化或者视觉化,图像早于现实,图像与现实的界限完全消除了,一切我们面对的事物全是图像的汇集,图像的流动;我们的一切感情体验的中心内容全部是视觉欲望的满足,视觉体验成为我们心理体验的几乎全部组成部分。杰姆逊说后现代的一个基本主题是复制。本雅明天才般地预言了后现代文化的复制特征:“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由于它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以尔他就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是复制品能为接受者载栖身的环境中加以欣赏,因而他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与现实的活力”【3】机械化的大生产使艺术文化产品可以大批量复制,于是在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被复制,由于复制,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表现为视觉图像和符号建构的世界。虚构的人造符号完全取代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所以当代文化最大的发展趋势就是整个世界的图像化,一切文化向视觉文化自觉或被迫靠拢献媚。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工业化的进步,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等等,一系列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变迁表明,中国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中国城市市民中产阶级正处在形成和壮大之中,中国的大众视觉文化在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的视觉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媚俗现象。首先,视觉文化同样地表现出强烈的中产阶级市民低级趣味。卡林内斯库说:“媚俗艺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上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这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对上层或者下层阶级都有吸引力,实际上,它成为整个社会的理想生活方式——当社会变得富裕,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时,就是如此。”【4】。中国的城市中产阶级是未来中国现代社会的主体。中国的视觉文化转向,与中国当代市民小康社会和消费主导型经济密切相关。“由于人会选择合适他趣味的环境,他同构成其家庭生活装饰的物品之间就可以有几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审美的,享乐主义的,进攻性的,获取得,超现实的,功能主义的或控制论的,以及媚俗的。媚俗的模式与审美的模式截然相反,它以各种不同的比例包含着所有其他模式。” 【5】在肤浅的中产阶级看来,文化只是装饰生活的符号,通过文化的符号化与商品化,将文化和审美带入日常生活,实现了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电视剧的爱情主题,电影的画面刺激,广告的消费欲望,一切都构成肤浅的审美符号,或者眩目的图像,虚构并将生活图像化,掩盖了生活的不完善和现实中的问题,以满足新的文化群体的享乐主义需求。大众视觉文化通过图像的视觉愉悦性使人的感觉单调化,或者思维退化,丧失了对个体生存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例如今天大众电视节目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幸运52》等,将观众的休闲欲望在电视节目中得到最大的宣泄,至于节目的内容与儿童的游戏毫无二致,不再提供任何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化不再是标志着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力量的对象化,而是满足观众儿童化的享乐与逃避日常压力的需求。“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但是不像人们所主张的逃避恶劣的现实,而是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的反抗。娱乐消费作品所许诺的解放,是摆脱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摆脱消极东西的解放。”【6】这种享乐主义,体现着媚俗的消极作用——思维僵化,思考肤浅化,逐渐使人认同并习惯这种平庸的生活方式。第二:对权力的认同和顺从主流意识形态是现代社会视觉文化媚俗性的另一方面。首先表现为大众视觉文化对现行社会秩序的认同,对日常生活价值规范的顺从,对主导意识进行感性化的图像化的传播,而且通过肯定判断立场,实现主导文化希望达到的群众教化目的。例如,大众视觉文化缺乏启蒙式的人物形象,看看今影视节目的帝王题材的盛行,《汉武大帝》、《康熙帝国》、《雍正王朝》等等,无论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透过美丽的内容情节和精制的视觉画面,所有的主题都透露出强烈的帝王意识,在现实社会缺少强有力的统治者形象的时候,为了满足做奴隶习惯了的大众的奴才意识,在现代化的视觉画面里塑造假想的统治者形象。帝王形象的泛滥,另一面也辅助了主导意识形态巩固当权者社会绝对权威形象目的。其次将社会和历史严肃的东西感性化,简单化,通过虚化的视觉图像歪曲真实现象达到麻木接受大众的目的,使大众无限地服从和认同现实!比如在广告里面广告,基于诱导大众消费目的,倾向于营造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虚假社会景象,或者故意掩盖社会的阴暗面,在这里广告已经无形之中与社会统治阶级合谋,与权力话语共同构成社会强势利益阶层的代言者。再比如,每年除夕的春节晚会可以是中国接受最普遍的大众文化形式,灯光、舞美、演员、道具等在视觉效果上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追求高,但在实质上确是主导文化借助大众文化进行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 比如民族团结、警民一家、军民鱼水情、政通人和、歌颂政策、祖国统一等等。如果图像符号的制作是为了娱乐的目的,那么这样的媚俗艺术充其量是大众的自我麻醉;而后一种则通过表面形式的简单化和肤浅化,主导意识达到其内在的政治动机,这样的为了宣传而制作的视觉艺术形象与文化大革命的钟字舞、样板戏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今天的符号涂抹了更多的现代性色彩,手段更加隐秘罢了。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还远远没有完成。今天大众文化的媚俗更多的还是意识形态的政治媚俗,这是前现代性的残余。第三:视觉文化的图像霸权显示出来反精英文化情绪。借助于现代商业化的运作,中国视觉文化完全遵循市场交换逻辑,并借助市场逻辑的伟大力量,直接构成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和颠覆。媚俗的技术基础就是机械的文化复制,而且这种复制本身就是反文化的,当文化产品和审美价值可以当作商品买卖时,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把媚俗艺术定义为说谎的特定美学形式。……他不再能精英主义地宣称自己的独一无二性,一旦它的传播取决于金钱标准,‘美’就显得那么容易制造。这一事实也许是当今世界虚假美无处不在的原因,在当今世界甚至连自然最终也变得像廉价的艺术。”【7】尼古拉米尔佐夫说:“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8】从“语言”到“图像”,导致代表精英文化的印刷文化不得不趋向于图像化。这种印刷文化的图像化现象,在视觉文化研究中被学者们称作“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仅休闲流行期刊杂志和畅销书追求图文并茂,连一些专业书籍也从传统的文字读物不断转向图像支配的图文并重的混合读物。例如,将古典文化经典改编成现代漫画,最具有代表性是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漫画古典文学,而且是由著名严肃的学术性出版社——三联书店发行出版的。文学图像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自觉成为电影、电视摄制的脚本。几乎所有的文学经典名著都已有过影视改编作品,传统语言文学艺术的“触电”,可以借助影视文化媒介大大扩大它的知名度,比如王朔一系列顽主小说被不断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传统的文字阅读和现代视觉接受同时打造了王朔这个市民文化作家。但大批的古典和现代名著被搬上了银幕和银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语言文学的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助长了大众对视觉形象媒体的依赖,直接使文学文本受到冷落。 最后视觉文化的制造者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知识分子的定义,文艺创作者从传统人文主义的启蒙角色已经沦落为文化工业图像设计师,或者娱乐产业的合作者。视觉文化的转向加剧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边缘性,以及知识分子社会身份认同的焦虑,消解知识分子作为人文精神家园守护者的严肃使命。所以综合上述表现,媚俗成为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成为时代文化的主要色彩,媚俗成为整个时代不可逃避的选择。【二、现代性文化视野里的大众视觉文化】1古典性阶段的视觉艺术其实早在在电子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就已经有了图像文化,人类的文化生存一直与图像文化相伴随而发展演化。眼睛作为人的重要器官,观看是人类最普遍和常见的行动。“在人类的思维发展史上,图像式的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也要早于抽象性的理性思维。人们最早就是试图通过直观的图像符号来把握认知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尽管在这个原始图像世界里缺乏逻辑的特征,却有着某种现代人难以理解的真实性。”【9】维柯在《新科学》中,认为人类早期的智慧形式主要凭借感性直观,而非抽象的推理,他们相信图像与现实实在具有同一性。在前现代阶段,文化艺术按照使用媒介和符号类型来划分,可以分为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古典阶段文化意义上的视觉艺术包括雕塑绘画以及建筑艺术和舞蹈服饰等。所以启蒙主义时期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里面,对代表语言艺术的诗歌与代表视觉艺术的雕塑进行对比,得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基本差别于各自的艺术特点。“他是从三个观点来考虑诗画异同问题的。首先是从媒介来看,画用颜料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重并列的,是普在一个平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的各部分是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继的,饰演者一条直线发展的。这是第一个差别。其次是从题材本身来看,题材有精致的物体,有流动的动作:而物体各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因此画的媒介比较适宜于写物体,诗的媒介比较适宜于写动作。这是第二个差别。第三是从观众所用的感官来看,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大范围以内的并列食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属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是通过耳朵来接受的,耳朵在时间的一点上只能听到声音之流中的一点,声音一纵即逝,耳朵对听过的声音只能凭记忆追溯印象,所以不适宜于听并列事物的胪列,即静止事物的、描绘,而适宜于听先后承续的事物的发展,即动作的叙述。这是第三个分别” 【10】古典阶段的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类别研究给我们理论和思想上的启示,但在本文阐述是以现代电子传媒为科技基础,并以消费主义时代阶段为理论背景的视觉文化,或者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大众视觉文化。王一川先生为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11】相对于古典时期视觉文化属于精英文化范畴,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现代社会的视觉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2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精英文化的反抗现代性(modernity)是与古典性(Classic)相对而言的。霍尔把现代性看作一个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1.在广大复杂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特定地区边界内运作的政治权力和权威的世俗形式的统治,以及主权合法化观念。2.货币化的交换经济。它建立在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基础之上,旨在为了市场广泛的私有制和系统长期基础上的资本积累。(东欧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在有些方面曾是一个例外,尽管它们业已商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消费为基础。)3、带有固定的社会等级和一致忠诚的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劳动的动态社会的和性别的分工的出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征体现为心阶级的形成以及男女之间独特的夫权制关系。4.传统社会典型的宗教世界观的衰落,以及世俗的和物质的文化的崛起,它展现了我们所熟悉的个人的理性的和工具性的冲突。”【12】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社会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迁。在现代性展开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世俗社会的确立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性社会,最终大众文化成为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主要文化形式,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产生于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并且体现出突出的现代社会时代特征。 首先,大众文化是西方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大众文化是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后产生的文化形态,不同于以往古典时期任何文化形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城市人口占社会人口的绝大部分,城市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生活方式,瓦解了古典田园生活和宫廷贵族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城市文化市场空间。所以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从根本是改变了传统社会文化状况,工业化生产方式促使现代文化生产方式,例如现代化图书出版业,现代化的报纸新闻传媒体制,新的文化批评和美学规范以及现代大学人文学科制度化等等。这一切都使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文化,文化真正走向了大众。第二,庸俗的城市中产阶级形成,产生了大众文化稳定的接受群体。城市中产阶级市民大众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众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消解一切个体个性差别的同质性。导致大众文化的整体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复杂的精密的运输和交往网络体系,使社会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工业组织使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不得不依附于社会这个巨大的复杂的机器的运转,个人完全被社会整合。早在启蒙主义时期现代性开展初期,德国美学家席勒就认识到这一点:“在希腊的国家了每个个体都享有独立的生活……如今已被一家精巧的钟表所代替,在那里无限众多但都没有生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机械的整体。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也不能他的本质的和谐它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业知识的标志。即使有一些微末的残缺不全的断片把一个个部分联结在整体上,这些断片所依靠的的形式也不是自主地产生的(因为谁会相信一家精巧的和怕见阳光的钟表会有形式的自由?),而是由一个把人的自由的审视力束缚得死死的公式无情地严格规定的。死的字母代替了获得知解力,训练有素的记忆力所起的指导作用比天才和感受所起的作用更为可靠。”【13】在现代性社会大众就成为奥特加《大众的反叛》里面的“平均的人”,“他也就成为一种共同的社会特质,即彼此没有差别的人……大众的一般形成意味着,在那些个体中构成大众的欲望、思想和生活方式是别无二致的。”【14】所以大众与大众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和重要的主承部分。每一种文化方式都需要有自己的特定接受群体,平庸的大众群体就是大众文化的典型受众。 第三,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商品化的逻辑和市场化逻辑的。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商业化。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渗透到文化中文化成为了商品,文化产品的生产完全成为一种机械复制过程,文学的接受过程也被纳入了根据市场价值规律主宰的商品生产与交换中,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本雅明这样看待文化生产:“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由于它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以尔他就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是复制品能为接受者载栖身的环境中加以欣赏,因而他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与现实的活力”【15】文化工业就取消了文化的独创性和自由本质特性,使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批量化的生产机械复制加工的文化产品。第四,随着现代性的确立,传统社会典型的宗教世界观的衰落,大众文化以及世俗的和物质的文化的崛起,资本主义大众消费主义浮出水面。大众文化就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产物,。大众消费成为可能的条件:“一,采用装配线流水作业进行大批量生产;二,市场的发展,促使了鉴别购买集团和刺激消费欲望的科学化手段:三,比以上发明更为有限的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16】消费主义的兴起直接助长了享乐主义思潮,从而为促进大众文化兴起准备了消费心理和社会文化氛围。大众文化是西方社会现代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就在大众文化兴起泛滥和兴起同时,始终与大众文化对立的精英文化转化成先锋派文化。精英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尼采,奥特加,和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这些人的精英文化理论对大众文化采取了毫无妥协的批判立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集中体现了精英文化思想。首先,阿多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阿多诺认为文艺的本质是跟现实对立的,这个现实就是工业化商业的现实社会现实,“如果物质现实被称为交换价值的世界,而文化不管怎么样拒绝这个世界的支配,那么只要存在着,这样的拒绝就是虚幻的。然而既然自由和诚实所换得的只是个谎言,那么,否认他同时就是坚持真理:面对商品世界的谎言,甚至用谎言来谴责也变成了一种矫正的措施”【17】为了摆脱现实交换价值逻辑的压力和诱惑,经营文化坚持了对现实的否定和物质的超越。第二,“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疏离和彻底否定” 。阿多诺明确强调现代主义精英文化对现实世界和日常事物的否定,希望通过精英审美文化达到对现实工业资本主义的物化的否定和反抗。阿多诺反复强调精英审美主义的自在自为逻辑,通过这个逻辑抵制文化工业对社会和个体的物化,抵制文化产业的商品拜物教倾向,抵制无处不在的交换原则,抵制流行的媚俗。通过这个过程,把人从社会这个复杂庞大的机器的束缚上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地发展提供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第三,自恋性和拒绝交流。阿多诺认为真正的文艺拒绝进入市场,拒绝交流。在一个充斥着资本主义交换逻辑的社会里,在一个完全被商品物教教主导的社会里,只有通过拒绝交流拒绝进入市场领域,达到对日常意识形态的超越。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媚悦大众,进而通过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达到对现实的妥协和退让。精英文化否定这个工业化的标准化的社会,同这个市场化的文化产业作斗争的所选择的唯一道路就是拒绝交流,拒绝被大众接受。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现代性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和文化面貌。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格局呈现出二元化对格局,在西方现代社会存在两种基本文化类型:精英文化(highart/fineart)、通俗文化(popularart)。通俗文化与严肃精英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通俗文化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3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在整个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就是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开放的充满张力的二元格局。从某个角度,现代性就是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开放的充满张力的二元格局。作为一个源于西方的知识话语,现代性问题包括两个现代性,一个是社会现代性,另一个是审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的是系统的社会层面,代表了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的现代性。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幅面孔》中指出:“作为西方文明始终一个阶段的现代性——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产物,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带来的那场所向披靡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的产物——与作为一个美学观念的现代性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分裂。”审美现代性则代表着作为系统的社会的对立的生活世界,审美现代性体现在文化价值领域对社会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在现代性研究中所区分的两种剧烈冲突的现代性:一方面是社会领域中的现代性源于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胜利;另一方面是本质上属于论战式的审美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分裂——一个是理性主义的,另一个若非公然非理性主义,也是强烈批判理性的;一个富有信心和乐观主义的,另一个是深刻怀疑并致力于对信心和乐观主义进行非神秘化。”【18】 所以在西方现代性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立实质是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对立。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大众文化本质特征是倾向于社会现代性的,表现出媚俗的乐观,表现出的对未来的现代工业科技和民主社会的盲目信心,强调秩序和标准一致,认同并依附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业体系和文化工业体系。而精英文化则时刻保持着对现代性的清醒认识,反思着社会现代性发展中过度膨胀的科技工具理性与人性异化,呼吁审美现代性的人文理性和人道主义信念,不断展开对现代性的怀疑和反抗。所以在西方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审美现代性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现代性层面上的深刻全面社会变化——市场经济的形成,工业化体系的确立,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扩张,现代城市文化的繁荣和文化工业对社会规范和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变化的以及与这些变化相应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等在文化和审美上的批判,反抗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造成的单面性,以及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异化,审美现代性的精英审美文化坚持先锋主义和唯美主义,抵制西方现代工业化和商业化对文化的入侵,赞赏颓废生活方式自我流放表现对现实的否定。这两种现代性构成了一种二元的张力,从而保持了现代性的开放性和生命力。这一点对我们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思想启示。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大众文化本质特征是倾向于社会现代性的,表现出媚俗的乐观,表现出的对未来的现代工业科技和民主社会的盲目信心,强调秩序和标准一致,认同并依附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业体系和文化工业体系,大众文化符合社会现代性的追求和标准。而精英文化则时刻保持着对现代性的清醒认识,呼吁审美现代性的人文理性、人道主义关怀,对现代性的进行不断的怀疑和反抗。所以媚俗是大众文化的本质体现,媚俗是社会片面地追求社会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媚俗是不彻底的现代性的产物。“媚俗”概念在中国当代文化批评语境里的流行,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关,媚俗在小说中的反复出现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媚俗就是政治强权统治的代名词,即所谓的意识形态;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媚俗表现为商业金钱逻辑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文艺领域的掌控,媚俗成为所谓文化工业大众文化的产物。总之,媚俗是现代化进程中,过分突出社会现代性,片面追求社会现代性而忽略了审美现代性的结果。由于忽略了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作为现代性的产物 ——大众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媚俗性;而坚持审美现代性的精英文化被孤立,是造成了大众文化的媚俗性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三、中国现代性语境里的大众文化】(一)中国的现代性特殊性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道路非常曲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参照西方现代性的伟大蓝图,开始了古老大国的现代化事业。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封建主义的根深蒂固。封建主义社会属于前现代性阶段,封建主义文化无疑是具有反现代性的因素,例如封建迷信观念以及等级观念,对科学和民主的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利益和命运的忽视,导致了一系列非人道的野蛮的运动的复活。封建主义文化的主体是官僚文化、帝王文化和家族文化,三者的共同点是以祖先或者家族集体权威为本位,而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这显然有悖于现代性个性张扬和个性解放的要求,在官僚文化家族文化的排挤下,中国的民间市民文化始终不得到认可和合理的发展,具有超越性和批判性的精英文化也只从属于封建官僚文化。第二:中国现代性的接受偏误。在前面谈到西方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二元开放结构。社会现代性的要求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李欧梵认为中国的现代性主要是指“自现代以排斥过去的现时意识。”而且这种现代性的理解也是狭隘的追求民族社会或者国家层面的现代化,或者只强调现代性科学技术的引进;李欧梵指出中国的现代性追求错综复杂,“在不同程度上继承西方‘中产阶级’现代风的一些司空见惯的观念:进化与进步的观念,实证主义对历史前进运动的信心,以为科技可能造福人类的信仰,以及广义的人文主义架构中自有与民主的理想。”【19】所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总是把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作为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变成了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建设工业化,以及在社会层面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 总之,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社会层面现代性的同时,却放松了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性本身的反思与批判,弱化了中国文化审美现代性的发展与其批判反思功能。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现代性是不充分和不全面的。今天我们的现代化已经取得非凡的成果,而现代化的任务还非常迫切,现代性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和全面的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同时得到发展的社会。所以,审美现代性的缺失是中国大众审美文化里的媚俗现象根源——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政治美学和阶级美学凭借政治手段和意识形态优势大行其道,造成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扭曲,并致命的扼杀了审美现代性;在我们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市场经济确立,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起来,我们很快发现社会每个角落都陷入另一个商业逻辑的霸权下,新兴市民阶级产生了庸俗的物质文化需求,媚俗的享受主义盛行,媚俗的实用主义主宰了一切文化生活领域。新的媚俗文化艺术深深改变着我们的时代文化面貌和时代精神。(二)中国大众文化的现代性产物——媚俗因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思想文化高度政治统一化的社会,当时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当时的一切被官方接受和允许的文化现象都要符合政治标准,所以当时一切文化形态和文化活动都是政治媚俗的表现,最典型的例子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精英文化或者知识分子文化一概被当作“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而在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主人公认为在布拉格(捷克首都),文艺最大的敌人就是媚俗。其实在那个非常时期与环境,媚俗就是社会意识形态在维护现实秩序的集体政治谎言。当这种集体谎言弥漫到整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各个角落时,才让人看到媚俗的残忍和它的非人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的文化格局出现了三元格局的局面。不同于西方现代社会文化格局的,中国的主导文化始终处于社会文化主导地位,并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性。中国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是现代化过程中市民文化的产物,经历了类似与西方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天然地具备了西方大众文化的基本特点。但中国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文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即大众文化的政治化。大众通俗文化很容易与主流意识文化同流,因为大众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往往需要迎合主流意识文化,或者主流文化也会披着大众文化的外衣间接表达政治意识形态。无论在过去或者现在,精英文化或者知识分子文化的话语空间非常狭小,精英文化始终处于边缘化境地。当大众文化,并且和主导文化的同谋时,以符合社会现代性的追求与要求,而坚持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审美现代性就显得非常薄弱和无力。 因此,作为大众文化主要形态的视觉文化,在中国现代社会表现着强烈的政治和商业媚俗性。(三)媚俗的超越——审美现代性的现实意义由于大众文化和主导文化的社会现代性的片面追求,导致精英文化代表的审美现代性不断处于边缘化。现代性是开放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中,需要健康地发展大众文化,就需要强化审美现代性的反思性和批判功能。马克思说过:“……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开展的丰富性、主体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20】,鉴于现代视觉文化的过度媚俗性,出于人性全面的发展考虑,需要超越大众视觉文化的媚俗消极性,引入代表审美现代性的精英文化。如果倾向社会现代性层面的大众文化是认同和服务现实,迎合大众趣味或者附和权力话语;那么坚持审美现代性的精英文化更呈现其现实的否定性和物质的超越性,还有对现实权威的颠覆性。社会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就构成了现代性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以及永久的生命力,并能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和谐的发展和进步。审美现代性的深刻意义如下:第一,坚持文化的无功利性和自律性,实现审美性现代人性的救赎意义。“生活的理智化和理性化的发展改变了这一情境。因为在这些状况下,艺术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自觉把握到的有独立价值的世界,这些舰只本身就是存在的。不论怎么解释,艺术都承担了一种世俗救赎功能。它提供了一种从日常生活的千篇一律中解脱出来的救赎,尤其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那不断增长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救赎。”【21】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即认知——工具理性、道德——实践理性和审美——表现理性结构。通过坚持审美现代性的无功利来消解工具理性的功利性,审美的自由性和个体性消除工具理性的被动性和压制,所以借助精英文化的救赎功能,就能超越大众文化的政治媚俗和商业媚俗,消除大众文化的商业逻辑性造成的人性的单向度结果。第二,超越中产阶级的平庸,建构审美乌托邦,抵制媚俗。王尔德说:“我们的世纪时要多么乏味有多乏味,要多平庸有多平庸。……伟大的中产阶级梦想——它们平庸、卑微、乏味。” 媚俗就是中产阶级的庸俗趣味,随着现代社物质生活标准的提高,媚俗的大众趋向于平庸的艺术和平庸的生活方式,渐渐堕落为一个贪图享乐的群体,这正是当代中国新兴市民阶级的现况和趋势。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对永恒现实的颠覆和对旧秩序的否定,就是转向“过渡、短暂、偶然”。所以审美现代性就是超越平庸的现实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超越大众媚俗艺术。精英文化总是指向自由的、超越的审美理想世界,精英文化借助各种先锋艺术,瓦解枯燥的说教,抽象的知识;精英文化通过波希米亚式的流浪与边缘生活方式,瓦解并超越陈旧的秩序,颠覆专制的制度和思想。拒绝平庸的“平常的人(theaverageman)”生活方式的审美现代性,从社会基础上动摇了大众文化的接受群体力量,从而唤醒人对理想生存方式的追求。第三,坚守人文理想,坚持审美现代性对社会现代化的反思。“……不断地反思着社会现代化本身,并不停地为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提供重要的意义。……对自我的感性解释和发现,对日常生活惯例化和刻板化的颠覆,对生存所导致的种种审美化策略等等。因此,审美现代性是一个蕴含了深刻人道主义内涵的概念。……它关注着被非人的力量所压制了的种种潜在的想象、个性和感情的舒张和成长;它又像是一个精神分析家或牧师,关心着被现代化潮流淹没的形形色色的主体,不断地为生存的危机和意义的丧失提供某种精神的慰藉和解释,提醒他们本真性的丢失和寻找家园的路径。”【22】相对于社会现代性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审美现代性更多关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个体的生存和对现代性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保持警惕和批判。大众文化认同了社会现代性层面得意义,代表了一种规范的现代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将人们捆绑在工业化社会固定的角色,或者将人异化为消费的动物和商业流程的符号。审美现代性更多时候,提供了供人反思的机会和途径,表现现代化过程中个体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批判着大众文化的低级趣味和致幻力量,揭露和控诉着不被众人关注的黑暗面,令人警醒!中国的现代化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在一步步实现社会层面的现代性目标时,我们应该时时警惕现代性的消极影响。集中表现媚俗艺术的视觉文化作为现代性的产物,本身一方面满足了社会现代性的追求,但如文中所述,大众文化的媚俗气息给文化的现代性带来不利其健康发展的阻力。我们亟需呼唤精英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开放和包容的精神,接纳审美现代性,建设的全面的现代化事业。【注释】【1】【16】[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魏章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86页。【3】【15】[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4】【5】【7】[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8页,第262页,第246页。【6】[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136页。【8】[美]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王有亮译,引自陶东风、金元甫:《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9】[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2】周宪:《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13】[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页。【14】[西]奥尔特加:《大众的反叛》,引自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17】[美]马丁·杰伊:《阿道尔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第141页。【18】Calinescu,Matei.FacesoftheModernity:引自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批评评论精选集》,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34~236页。【20】[德]卡尔·马克思:《巴黎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5页。【21】[德]MaxWeberEssaysinSociology引自: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7页。【22】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