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连”辞格综述

“拈连”辞格综述

ID:20945567

大小:6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8

上传者:U-991
“拈连”辞格综述_第1页
“拈连”辞格综述_第2页
“拈连”辞格综述_第3页
“拈连”辞格综述_第4页
“拈连”辞格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拈连”辞格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挑战不可能》何以可能?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右,如存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己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本文分析了《挑战不可能》节目成功的原因,认为内容的平民化与故事化是两大重要因素,同时简要讨论Y国内真人秀节目的版权引进历史,指出了一味引进和一味强调惊险刺激都不符合中国电视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必须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相匹配,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真人秀节0的时代真正开启。关键词:《挑战不可能》真人秀中国文化《挑战不可能》是央视2015年重磅推出的大型励志挑战类节目,第一季于2015年8月2日开播,2015年10月25日结束,2016年10月幵始第二季。节目每期选择国内外多位选手,展现其在技术、体能、脑力等多个项目上的极致挑战。节目在展示这些选手挑战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故事的同时,重点展现选手们敢于“认识自我”与“挑战自我”的精神。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携手董卿,与周华健、李昌钰等嘉宾,和全国观众共同见证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挑战者们敢于“挑战不可能”的风范。节目在播出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收视份额:收视率达2.05%、市场份额占5.77%、平均到达率(观众数量)为6.11% ①。本文认为,《挑战不可能》节0的成功,是对近年来国内真人秀节目低俗化倾向的强烈反拨,意味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将进一步强调内涵、重视原创。一、内容的平民化与故事化在信息冗余和“泛娱乐化”的媒体环境下,如何获得受众的青睐成为各类综艺节目编导最伤脑筋的问题。大家都说“内容为王”,但是什么样的内容方是这个时代电视综艺的“王道”?《挑战不可能》似乎走Y—条没有大明星也没有帅哥美女的平民化路线。在《挑战不可能》中,参赛选手都是以“素人”身份亮相的,在节目中既有来自一线的消防员、社区民警,又有来自基层的挖掘机工人、公交车司机,有5岁催眠小动物的小女孩,亦有89岁高龄的“不老骑士”,还有在海拔3500米高的阿尔卑斯山脉之间挑战生命极限的巅峰行者、来自非洲部落的“千里眼”兄弟等,这些普通人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贴近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然而这些普通人又有着不寻常的本领或者技能。节目第一季中的“挑战‘千里眼’”、“催眠小动物”、“警花足迹辨人”、“叠人塔”、“假腿攀岩”、“巨型筷子夹钢珠”、“中国航模王牌飞行员”、“父女飞镖攀岩”、“催眠鲨鱼”、“高空独轮车过啤酒瓶”等,都让观众大饱眼福。选手们超越常人极限的挑战,更展示了平凡生命的极致表现。这些选手和项目都经过千挑万选,节目组可谓用心良苦。每一期节目都由几个独立的故事片段组成,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挑战的内容,更是挑战背后这些素人们的真实故事。正如《挑战不可能》总导演左兴所说:“既然是挑战不可能,项目资源自然是稀缺的,说万里挑一也不夸张。而且大多数?目都需要持续跟踪,短则半年,长则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丫找寻到更多高品质的挑战项目,将近200人的节目组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②。 二、“良币”驱逐“劣币”的可能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劣币逐良币”现象,即某些质量低劣的商品在不正当竞争中会将质量优异的商品打败。这其实说明了单纯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调控,就有“恶性循环”的风险。在电视综艺节目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前些年某些娱乐节目过度追求“眼球效应”,一味追捧“星、腥、性”的话题,使得整个节目生态受到影响。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关注普通群众,避免过度明星化”。要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贴近火热现实生活,挖掘展示思想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知》看到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也为其健康发展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央视作为国家大台,应该在这方面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挑战不可能》正是央视在完成这份答卷时写下的第一个答案。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直在关注真人秀节目的规范问题,如2016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H管理的通知》中,要求“不再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此外还要求“有丑闻劣迹者不能参与电视节目录制”等。所有政策的目的,在于防止真人秀节目的生产过程中出现“劣币逐良币”的问题,防止电视综艺节0市场的失序与失控。从积极的角度看,《挑战不可能》恰恰告诉我们,正面的、向上的、温情的题材和内容,同样也可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一味以“三俗”的内容吸引受众的节H,既无法持久,又破坏市场环境。通过央视网的海外传播,《挑战不可能》被国内外网友自发翻译成多种语言,在FACEBOOK及YOUTUBE上广为传播。其中,催眠小动物的5 岁女孩韩嘉盈,以其神奇的表现,单条视频在海外点击量超过7亿,并受邀前往美国、日本参加节目录制。这充分说明只要工夫下得深,高质量的内容就能带来丰硕的回报,网上网下将《挑战不可能》变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节目。顺着这条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央视近来的“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综艺节0,也遵循了这条线索。三、强调原创,体现中国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真人秀节目陆续登荥中国,虽然我们对节目的选择上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一旦引进,在节目的模式上大多就是“直接拿来”。这样的“拿来”不仅要缴高额的“学费”(版权费用),而且带来中国真人节0的生态问题,一时间从“装修”到“整容”,从“高台跳水”到“弹射入水”,花样层出不穷。尽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3年10月出台丫“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H不得超过一个,当年不得安排在19:30〜22:00之间播出”的规定,但在多家播出机构用联合制作的名义,实际上“绕开”了管理部门的规定,还是有大量火爆的国外综艺节目相继被各大卫视引进和播出。央视是中国电视的领头羊,面对上星卫视的咄咄逼人,央视一方面要考虑到市场份额被切分,另一方面不能放弃价值导向的功能,完全放开和省级卫视展开竞争。因此,央视(特别是央视一套)看起来在这个问题上踌躇了多年:央视一套前些年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真人秀节目的版权,但是这些节目由于没有足够的“爆点”,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影响。下表显示,在央视CCTV-1这个平台上,有很多节0是引进国外的版权,这些节目虽然进行了部分的本土化的改造,但大多是局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了不起的挑战》作为本土原创的真人秀节目, 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不仅是中国人的“平凡生命、极致绽放”,而且是全世界爱好生活、有绝活的人们的舞台。这个栏目不仅呼应了国家电视台的社会服务职能,而且与中国电视文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目标相贴合,甚至通过输出中国达人的形象改善了中国人的世界形象。《了不起的挑战》“在挑战项目的最终选择上,节目组强调极致挑战、人物塑造和价值内核的三位一体”③,节0的评审组合也有着明确的定位和分工,李昌钰体现了专业性和权威性,董卿体现了女性视角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安排有效规避丫以往类似节目只关注“奇、难、险、怪”,而忽视节目的价值追求的问题。中国电视节H的发展必须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相匹配,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真人秀节目的时代真正开启。注释:①据《综艺报》,2015年8月14日。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导演独家揭秘〈挑战不可能2〉台前幕后》,据2016年11月16日,“广电独家”微信公众号的采访与推送。③同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导演独家揭秘〈挑战不可能2〉台前幕后》一文。“拈连”辞格综述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宄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己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自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将“拈连”列为一种辞格以来,许多学者都对拈连辞格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对拈连辞格的定义的看法比较一致;对拈连的分类标准和结果不一;对拈连的修辞效果的看法比较单一;对拈连与相似辞格进行辨异而明确它们之间的界限,不足之处在于拈连辞格的内部分类存在盲H性、无依据性和零乱性。关键词:拈连定义分类效果辞格辨异拈连这种修辞现象常出现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如唐代温庭筠的词作《更漏子》中的词句“红蜡泪,遍照画堂秋思”采用拈连的修辞手法。然而,我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意识到拈连是一种修辞手段。“拈连”作为一种辞格,一直到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才正式问世。1.关于“拈连”的定义的研宄陈望道是汉语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将“拈连”列为一种辞格的人。《修辞学发凡》(1979)中的“拈连”的定义为“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自从陈望道将“拈连”列为一种辞格以来,它的定义很快就被大家接受。目前关于拈连的定义各家分歧不大,基本上同于《修辞学发凡》中的说法,如倪宝元的《修辞》(1980)、郑颐寿的《比较修辞》(1982)、黎运汉和盛永生主编的《汉语修辞学》(2006)等。也有些学者在陈望道的《修 辞学发凡》的定义的基础上做了些修正,如吴士文的《修辞讲话》(1982)、刘焕辉的《修辞学纲要》(1991)、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2004)。各家对拈连定?x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为名异实同,即用不同的辞格名称来表示拈连这种修辞现象。如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称为“连物式”。黄民裕的《辞格汇编》(1984)称为“顺连或关联”。宗守云的《修辞学的多视角研宄》(2005)称为“顺势移用”。目前谈到“拈连”的修辞论著不少,总的来说,《修辞学发凡》以后的修辞著作和教材对拈连的定义的具体说法虽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多数著作都承认的:第一,拈连涉及甲乙两项,或者说两个事物;第二,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趁势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两点应该说是“拈连”的基本点。1.关于拈连辞格内部分类的研究学术界有不少论著是从拈连内部分类方面进行研究的。宋振华等人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84)把拈连分力四类:用同音、同形词拈连,用相关的词语拈连,用比喻拈连,用比拟拈连。吴士文的《修辞讲话》(1982)把拈连分为五类:用同音字拈连,用同形字拈连,用比喻拈连,用比拟拈连,先引用后拈连。谭宪昭编的《现代汉语修辞》(1978)把拈连分为顺拈和反拈两类。吴宗渊的《关于拈连、仿词与仿拟》(1981)依据拈连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顺连、反连与类连。郑颐寿的《比较修辞》(1982)认为拈连最常用的形式有动宾变格和主谓变格两种。孟昭泉的《拈连辞格的分类》(1993)把拈连分为三大类:常式拈连、变式拈连和杈式拈连。倪宝元主编的《大学修辞》(1994)按结构可分为详式、略式、倒式、单式复式等。周建民、刘善群的《拈 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1994)分得更详细:从连项的句法关系着眼,分为动宾拈连与主谓拈连两大类;从拈连词的词性着眼,分为动词拈连、名词拈连、量词拈连、活用词类拈连;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分为同一拈连、同形拈连和同音拈连;从充作拈连词语言单位的级别着眼,分为语素拈连、单词拈连、短语拈连三类。张宗正的《理论修辞学》(2004)根据拈连格位具体思维结构形式的变化,形成两类格变体:明拈式和暗拈式。谢俊涛的《“拈连”略说》(2008)中按拈连的三个成分的隐现及异同的划分为明拈、暗拈和借拈。综上所述,对拈连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研宄成果颇丰。各种论著对拈连进行了较细致的分类,但分类缺乏统一标准,分类结果存在盲目性、无依据性和零乱性。1.关于拈连辞格的修辞效果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拈连辞格的效果被深挖出来。郑颐寿的《比较修辞》(1982)认为修辞的效果有:启发人们联想,可以由此及彼、巾表及里地解释事物的本质,使文章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语言新鲜、别致。黄民裕在《辞格汇编》(1984)中提到拈连的修辞作用有: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彭家强、杨达英主编的《实用修辞》(1986)认为拈连的修辞效果是:通过丰富巧妙的联想,把很难连在一起的东丙顺连起来,读起来空灵流畅,又顺理文章,增强文趣。郑颐寿、林成章主编的《新编修辞学》(1987)认为:拈连看似不合语法常规,却别具情味,有含蓄、风趣、简练等修辞效果。刘焕辉(1991)认为:拈连能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 比一般用法更形象、生动而深刻的表达效果。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1993)认为拈连的修辞效果为:使听众读者能领略到一篇里的叠用的一个动词的前后相应的意义,能感觉到情味的深厚。倪宝元主编的《大学修辞》(1994)认为拈连的修辞功能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调动想象,使语言形象生动;扩大联想,使语言对比鲜明;巧妙连接,使语言经济、凝练。王希杰(2004)认为:赋予了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增加了语言的艺术美;可以造成幽默诙谐的情调。黎运汉、盛永生(2006)认为:拈连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语言显得活泼新颖,给人鲜明的印象。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拈连的修辞效果的看法大同小异,比较一致。1.拈连与相关辞格的辨异研究刘小南的《语法修辞易混问题区分》(1982)区分丫拈连和仿词,他认为拈连是词语的巧妙移用,仿词是更换词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造新词语的修辞方式。郑远汉的《辞格辨异》(1985)对移就与拈连加以辨析,得出结论:移就是把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移用来同表示事物的词构成限定关系;拈连不同于移就,拈连要利用上下文的联系,不限于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不限于构成限定关系。谭永祥的《汉语修辞美学》(1992)也对拈连和仿词加以辨异,他认为可以很容易地把拈连和仿词区别幵来,因为拈连的实质可以说是词语的反常用法,仿拟则不然,它仅仅是词语的模拟仿造。倪宝元主编的《大学修辞》(1994)认为拈连和移就有两点区别:第一,从意义上看,移就所移的一般是表示人的情状的词,拈连无此限制,且多是具体的不表情状的词。第二,从结构上看,移就所关涉的两项一般构成限定关系,拈连常以动宾关系出现,强调拈与被拈,接连而生。综上所述,拈连辞格和 许多辞格有相似之处。到目前为止,主要是研宄拈连与拟人、移就、仿词之间的异同。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明确拈连与拟人、移就、仿词等相关辞格之间的界限,但想通过对辞格的辨异完全达到明确界限、统一认识的H的,存赖于对辞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5.结语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拈连辞格做了大量研究。总的来说,对拈连辞格的定义的看法比较一致;对拈连的分类标准和结果不一;对拈连的修辞效果的看法比较单一;通过对拈连与相关辞格的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各种辞格之间的界限。目前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于拈连辞格的内部分类存在盲目性、无依据性和零乱性。在语言实践运用中,拈连与相关辞格偶尔存在界限不清的情况。参考文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2]黄民裕.辞格汇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3]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4]刘焕辉.修辞学纲要[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5]刘小南.语法修辞易混问题区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6]卢英顺.从原型范畴看拈连[J].当代修辞学,2014(6):24-50.[7]孟昭泉.拈连辞格的分类[J].中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3(1):40-44.[8]倪宝元.修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9]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1]彭家强,杨达英.实用修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2]宋振华.现代汉语修辞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3]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吴宗渊.?P于拈连、仿词与仿拟[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6]吴士文.修辞讲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7]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8]张宗正.理论修辞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郑颐寿.比较修辞[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10]郑颐寿、林成章.新编修辞学[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11]郑远汉.辞格辨异[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12]周建民,刘善群.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3]宗守云.修辞学的多视角研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谢俊涛.“拈连”略说[J].怀化学院学报,2008(3).此文是茂名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2016GJ16)与广东石汕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2016年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微时代的汉语规范化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2016GSKT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