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ID:22377024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_第1页
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_第2页
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_第3页
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_第4页
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既符合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对教授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所以,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和授课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同时,语文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教师那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语文教育,而且,这

2、种教育又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身教”,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我认为直观性、趣味性、修饰性和抒情性是更便于课堂使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一、直观语言———形神毕现直观性是历来被称道的教学原则之一。直观教学除了实物、教具之外,最实用的就是直观性的语言。从理论上讲,语言从来都不是直观的,但好的、形象的语言可以使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进而直接地去感知事物,这就是语言的直观性。这种直观性表现为生动形象,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直观语言,自然会

3、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当读到对泰山松出神入化地描述之前,我启发学生说:“作为人,我们有你争我夺的球场竞技,有追逐嬉戏的课间游戏,有等待好友的焦灼不安,还有自我感觉甚佳的自得情态。现在,把这些描述统统给了泰山松,那么,这些泰山松显示了怎样的形象呢?”这样的启发唤起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他们还极有兴趣地去印证自己想象中的形象。读到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天夺日,又像是和清风游戏”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

4、会心的微笑,好像那“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的泰山松等待的正是这些莘莘学子。于是,学生很快地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这种形象的、富有直观性的语言来自教师平日的语言修养,来自教师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将学生所熟知的事物,经过加工了的语言与课文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加深对课文知识的感性认识。二、趣味语言———巧妙生辉语言有趣味,才能使学生陶醉、忘我,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又会促成积极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将会使学生全神贯注,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

5、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把趣味比作教学语言的”味精”。这种“味精“的作用是将课堂“活”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指导学生习作夹叙夹议。其时已是上午第四节课,学生已很疲劳。我走进教室一言未发,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然后,在上端大书课题“夹叙夹议”。这才转身说:“寺人孟子虽是个阉人,本质上还是个男的;司马懿虽有不臣之举,毕竟只是个臣子。夹

6、叙夹议也不是属骡子的,它本质上还是记叙文,其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不能为议而议。”从我开始板书起,教室里就泛起了切切的笑声。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过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趣味性往往是靠幽默的语言来创造的,它决非庸俗的滑稽和浅薄的哗众取宠。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在用词的精当和巧妙上下功夫,创造一种幽默的氛围。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要求自己用词造句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单纯地、孤立地用一字、造一句,而是力求前呼后应,血脉流通……这

7、样,前面所说的,是为后面打埋伏,到时候就必有效果,使人发笑。”同时应该将谐趣和理趣结合起来,寓理趣于谐趣之中,这样才能让人觉得像品怪味豆———鲜中带辣,营养丰富:像嚼青橄榄———甜中含酸,回味无穷。三、修饰语言———锦上添花语言要有修饰性,就是说要使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教师如能口吻生花,学生必能如浴春风,受到美的语言的感染,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极富美感的语言,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在学习《荷花淀》一文时,我们先观看了教学录像

8、片《荷花淀》。看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其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说到其中的“绿”,我有意识地强调:“那不是朱自清笔下醉人的绿,也不是李乐薇笔下的那片纯绿,这绿要人们用心灵去捕捉,用精神去体味,用双眼去勾画方能寻出个中真味,那么,这片绿的内蕴是什么呢?”由于我有意识地运用了对比和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修辞性,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象受到了感染,语言也披上了美丽的霓裳:“这是充满生活希望的绿”,“这是蕴藉纯情的绿”,“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