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

ID:22400341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9

上传者:U-991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_第1页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_第2页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_第3页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_第4页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摘要:竹枝词是民间文化与文学结合的典范,在竹枝词中包含着许多的民俗因子。以浙江沿海竹枝词为为切入点,并辅以有关地方志,考察浙江沿海的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岁时民俗、人生礼俗等。  关键词:浙江;沿海;竹枝词;民俗  浙江竹枝词创作的先驱人物当属元时会稽(今浙江绍兴)诗人杨维祯,自其作((西湖竹枝词》后,竹枝词写作蔚然成风,待清初朱竹咤的《鸳鸯湖掉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词之盛行于世。①  竹枝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起于俗,归于俗。竹枝词源于民间歌谣,其写作保留了民歌的基因,反映社会生活的面极广,语言也较平易;不过,由于竹枝词多为下层文人所作,竹枝词在不避俚俗的同时,兼有文人诗的优雅。明清以来的竹枝词数量大约有700多首,这些竹枝词也体现了上述的艺术特征。文章主要研究浙江沿海竹枝词中所反映的地方民俗文化,拟从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岁时民俗、人生礼俗等反面加以考察。  一、生产民俗  浙江作为一个沿海省份,与内陆地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海洋对浙江人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吴越春秋》有言: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浙江东临东海,渔业在浙江人的生产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因而反映这一现象的诗歌也为数不少。清代诗人王植三②在《东门竹枝词》中写道:  将军遗像坐巍然,掷珓扶乩卜有年。   郎不耕田渔罢织,一年生计在渔船。  一带泥涂场圃筑,大家唤晒篙头忙。  鱼虾还许儿童乞,抵得田间拾稻穗。  所谓掷珓扶乩卜指的是宁波地区的渔民在捕鱼活动中特殊的祭祀活动,其俗当出洋时,择吉飧神。方舟为台,置牲醴于其中,船主到庙迎神,鸣锣前导;返则船上复鸣锣以接之,乃率船伙罗拜焉。曾入产房者,摈不得与。即置神位于船中,遇风暴则祷告乞灵。平日渔船。妇女相戒不敢登,其诚敬如此。③其中渔船出海时祈求平安、丰收的活动被称为开洋,而渔船出海归来,渔民为感谢大海的恩赐的活动被称为谢洋。这两种民俗活动以祭祀为核心,是渔民为求得神灵庇佑的精神寄托。据《象山东门岛志略》记载,渔民的开洋、谢洋活动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清雍正年间至民国尤为昌盛,后逐渐没落,而现在这一风俗在浙江舟山、台州等地区又日渐兴盛。郎不耕田渔罢织,一年生计在渔船,则是出海渔民的最大特色。与内陆地区的渔民相比,内陆渔民只将捕鱼活动作为农耕的补充,而出海渔民则在很大程度上与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割裂,将捕鱼活动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   《东门竹枝词》其二所写的是沿海地区特有的赶海活动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鱼虾还许儿童乞,抵得田间拾稻穗写渔业的收成,突出当时渔业的优势。此外,渔民在生产活动中还发明了诸多渔业工具,如在赶海时有的滩涂比较深,渔民发明了能在滩涂上行进的工具,叫海马,如姚燮在《西沪棹歌》中写道:膝骑海马似飞凫,截竹为筒插满涂。初八廿三逢小水,好研乌糯煮阑胡。海马原是一种海洋动物,形态像小舟,渔民加以仿模仿,将长度加到了五尺多,并在中间用二尺长的木板加以连接,中部的上方有横梁可以用手扶,使用时用一只脚跪在上面,另外一只脚踩在泥里,行动起来非常便捷。又有传说从大禹治水时就产生的泥行乘橇工具,在温州的沿海地区现在还在使用,当地人称之为泥马。截竹为筒插满涂指的是渔民在滩涂上捕捉阑胡(温州方言,又名跳鱼)的方法,将口径约脚母趾头大小的竹杆子,截成长20公分左右的短竹筒,把它平平地埋在跳鱼的洞穴口旁边,并用泥土将竹筒口涂抹圆滑,待跳鱼回家时,误以为是自己的洞口一头扎进去后,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出,然后让人活捉。关于小水明代叶子奇的《草木子管窥》:江浙之潮,自有定候;钦廉之潮,则朔望大潮谓之先水,日止一潮,谓之小水。  还有诗人包燮④在《江干竹枝词》中写道:布谷催耕乐有年,瓦盆盛酒醉来眠忽思海上拿鱼去,多少农夫不种田,布谷鸟叫应当是农忙时节,但是农民都在饮酒不事农耕,到了鱼汛时期,又都去海上捕鱼。可见当时从事捕鱼的渔民人数应当相当庞大,而且渔业的繁荣更是有胜于农业。  渔民在长期的捕鱼活动中发明创造了许多不同的捕鱼法,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捕鱼的效率和产量。如清人卢奕春在《乍浦纪事诗》中提到的捞捕。徐荣⑤在其《玉环竹枝词》中也提及当地捕带鱼的方法:邻船钓得头鱼在,衔尾蝉联入里舱。带鱼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有时会同类相残,渔民用钩钓带鱼时,经常见到这样情景,钩上钓一条带鱼,这条带鱼的尾巴被另一条带鱼咬住,有时一条咬一条,一提一大串。渔民就利用带鱼的这一特性,用竹筒套上大绳子浮在水面上,再接上细小的绳子百余条,在小绳子下端系上铜丝铁钩,用带鱼为饵,所以带鱼才会衔尾蝉联入里舱。   二、生活民俗  俗语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浙江沿海居民傍海而生,日常生活中必然受其影响。浙江沿海竹枝词对此也有反映。如写吃的,清人童梦谦在《龙江竹枝词》中就写到慈溪居民四季的海鲜:  风腥蛏蛤杏初飞,雨滞梅林钓鳓归。  月桂花黄鱼味美,霜寒菊圃蟹螯肥。  货不论鲜只要坚,暴咸货物赛冰鲜。  摊头啧啧向人赞,江货来非蟹浦船。  春季杏花纷飞之时,正是蛏、蛤上市的时节,因而风中犹有海鲜腥味;梅雨时节鳓鱼到产卵期,也是最肥美的时候:秋季则是螃蟹交配产卵的季节,螃蟹逐渐增肥,也是最为可口的季节。诗歌以津津乐道的口吻叙写了沿海人们一年四季的口服。此外,诗歌还提到了腌制的干海鲜,这也是人们喜欢的菜肴,很有地方特色。  写居住,竹枝词提到大部分渔民沿海定居的事实。清人林秉镐在《甬江竹枝词》中写道:  黄茅结屋蛎为墙,强半人家傍水乡。帆影潮声成泽国,估船争泊闹斜阳。  浙江沿海地区盛产野生的黄茅,居民就用这种草来盖屋子。至于牡蛎,壳磨光后可铺窗户,烧成灰可砌墙,这种风俗自唐宋后就甚为流行,唐刘恂的《岭表异录》云:卢亭者,卢循背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浙江沿海地区使用牡蛎壳建造房屋也是如此。  至于浙江沿海竹枝词中写到的舟楫往来的景象,例子甚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岁时民俗   浙江沿海的岁时民俗,与浙江内陆也没有很大的区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渔民与农民只是在生产方式上有所不同,岁时风俗一如传统旧俗,我们可以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写立春的,如太守塘前堰月田,立春偷种卜丰年。煨春烧的香樟叶,黑豆糖茶着意煮。(郭钟岳《煨春》)写的是温州的立春习俗,太守塘前堰月田,立春偷种卜丰年是指立春夜农民到府署偷五谷种子,偷到某种种子,意味着今种播种这种谷物最宜丰收。然后民间要举行燂春活动。古人认为立春是以樟树枝发芽而定的,因此立春之日,家家户户先要打扫庭院,然后从道坦、天井、阶檐头、中堂再至每个房间包括牛栏猪舍,各放置一堆预先备好的干燥樟树枝叶,俗称春柴,下放一些引火稻草。立春时刻一到,大家便边放鞭炮,边燃春柴,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燂春燂毛髥,田垟好种着,猫儿燂眼光,老鼠燂瞙瞊或燂春燂到镬灶头,燠鱼燠肉煎胶冻。燂春燂到猪栏间,奍猪头头大如山。燂春燂到眠床边,夫妻和睦子孙贤。将春由外到里迎到宅内的各个处所。烧着的春柴噼啪作响,散发着带有樟脑气味的烟雾,香气扑鼻,可以用来避邪。最后将柴灰从外到里,扫起来倒入灰塘,寓意送尽晦气。  写立夏的,如竹林乌笋夏长成,好接今年脚骨强。饱食樱厨身并起,互将轻重比当场。(钟襄《骆驼桥村竹枝词》)这首诗写沿海的宁波立夏吃脚骨笋(以乌笋为主)的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原因与农时息息相关,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自然希望脚骨健(身体康健),因此吃脚骨笋也成了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表现。另一种习俗则是称人活动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称体重,而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称体重。寓意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写端午的,如远寻泾上采菖蒲,浓蘸雄黄酒满壶。醉吊灵均休痛苦,劝郎长配健人符。(周斌《柳溪竹枝词》)柳溪,在温州沿海。健人是端午时妇女的佩戴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义,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  四、人生礼俗  生老病死是人类难以逃脱的宿命,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视生命的民族,对于出生、成长、婚嫁、丧葬等的态度,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浙江沿海竹枝词则生动地记录了沿海地区人们的人生礼俗,我们试以丧葬与婚嫁礼俗说明之。如写丧俗的:  苦雨凄风骨殖寒,何如如土早平安。儿孙终被形家惑,那管先灵泣屠棺。(钟襄盛《骆驼桥村竹枝词》)  十年不费买山钱,忍使灵輀置屋边。孝子岂无风水感,早封马鬣表芳阡。(方鼎锐《温州竹枝词》)  在浙江的传统文化中,笃信风水之说,认为墓葬的风水对后世子孙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丧礼中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来处理墓地的选择、墓的朝向等事宜,关于这一点浙江的各个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如杭州,俗信风水,尚厚葬,乃与终丧之后停棺于室,或积数世淹殡于也⑥。但是一块风水好的墓地费用必定是相当高昂的,一般人家难以支付,但有不愿意草草下葬,甚至有停棺数十年的,所以就有了上面的屠棺一说。   又如写婚俗的:  坐筵开处拥笙歌,鬓影衣香降月娥。  颜色共夸侬第一,为郎含笑转秋波。  及笄女儿合欢襦,欲嫁哀哀泣路隅。  似怪大桡排甲子,累弄星命犯辰孙。  郭钟岳《瓯江竹枝词》  坐筵礼节本寻常,老幼裙钗列几行。  履舄何曾竞交错,随园附会太荒唐。  方鼎锐《温州竹枝词》  在温州地区,男女双方庙见礼成之后,设席宴新妇,曰坐筵。温州妇女在坐筵时不避客人,抛头露面的习俗,被许多文人认为是不雅的,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说坐筵云:有王氏娶妇,余往观焉。新妇南面坐,旁设四席,珠翠照耀,分已嫁、未嫁为东西班。重门洞开,虽素不识面者,听人平视,了无嫌猜。心羡其美,则直前劝酒,女亦答礼。饮毕,回敬来客。其时向西坐第三位者,貌最佳。余不能饮,不敢前。霞裳欣然揖而醑焉。女起立侠拜,饮毕,斟酒回敬霞裳。一时忘却,将酒自饮。傧相呼曰:此敬客酒也。女大惭,嫣然而笑,即手授霞裳。霞裳得沾美人余沥以为荣  此外,浙江沿海竹枝词还涉及到一些民俗观念,沿海的妈祖信仰则为一例:  东去琉球路几千,黑洋东望海连天。  估人迅若乘风鸟,妈祖宫前赛目连。  苏春《甬东竹枝词》  风响天妃殿角铃,年年海上著神灵。  夜深鸾驭巡洋返,千点红灯散若星。   卢奕春《乍浦纪事诗》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对妈祖的信仰由来已久,主要原因是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另外温州地区的娘娘词,所放映的是沿海地区对另一位女神陈十四娘娘的信仰,她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护国佑民,功德无量。方鼎锐的《温州竹枝词》中写道:十四娘娘广应宫,求财求子各不同。最怜娇女盈拜阶,姊妹分行七七同。  在象山地区还流行一种鲎神崇拜,在象山白岩山石门岩有白鲎神,又被人称之为杨府神。当地村民于每年的六月初六,备好美酒佳肴祭祀他,否则,当年的稻谷就不会成熟。姚燮在《西沪棹歌》中写道:  石门天半鲎神宫,石巘夭斜树郁葱。我有一筹从汝借,愿身常健岁常丰。写的就是当地的的鲎神崇拜,人们在神宫祷告,祝愿身体康健,年岁丰收。当地还有一套的独特的求雨祭祀,在天旱时节,孩童趁夜色前往龙神庙窃龙神,称之为偷龙王。抬着龙王回来之后再午夜时分走鼓乐来娱神。第二日中午,孩童就举旗帜,抬着龙王,同时敲打乐器,沿着村子巡游,三天后停止。这种方法常常能求得雨,但是如果人不降雨,村民就赤膊上阵用拳棒互相搏击,叫做打龙王。姚燮在《西沪棹歌》(其二)中所记载了这种习俗:龙王受窃古希闻,不索珠蠡索雨云。击柷舞翿来媚汝,敢挥拳棒失斯文。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浙江沿海竹枝词中记载着大量的民俗,这些民俗既有中原文明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特性,在民俗中她表现出沿海人民更为开放的一面,如上文中所提及的温州温州婚俗,妇人不避客敢于抛头露面,这与儒家礼教是大相径庭的,此外打龙王习俗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神祗崇拜从原来的毕恭毕敬,开始向平等的对话过渡,人不在是神明的绝对附庸。特殊的海洋条件使沿海先民拥有了积极大胆的性格,并且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挥自我创造力来改造自然,这些在竹枝词有十分明显的反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