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

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

ID:22406492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9

上传者:U-991
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_第1页
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_第2页
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_第3页
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_第4页
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动荡的乌克兰与大国博弈摘要:2013年11月开始的乌克兰政治动荡日渐升级,导致大国纷纷介入,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乌克兰国家分裂。乌克兰持续动荡既源于内部社会共识缺乏、经济凋敝和政治体制失灵等问题,也与美欧俄大国博弈密切相关,它对乌克兰以及包括中乌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关键词:乌克兰政治动荡克里米亚俄罗斯美欧简介:姜磊,男,武警指挥学院国家安全战略教研室,讲师。2013年11月,乌克兰反对派带领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总统亚努科维奇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由此掀开了乌克兰局势新一轮动荡的大幕。历经两个多月相对“和平”的街头抗议,2014年1月18日局势突然发生急剧变化,首都基辅爆发警宪部队与示威民众的大规模流血冲突,造成至少26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引发抗议活动全面升级。虽然在欧盟的斡旋下,亚努科维奇全面退让与反对派在2月21日达成和解协议,但事态已然失控。次日乌克兰政局彻底变天,反对派掌握了议会与政府,亚努科维奇被迫流亡,和解协议成为废纸。此后,乌克兰东部反对新政府的声势逐步升高,克里米亚公投重回俄罗斯,引发顿涅茨克、哈尔科夫等地区独立的热潮,乌克兰处于国家分裂的悲惨境地之中。这是乌克兰独立之后政局动荡的又一次鲜明例证,彷徨不安正是这个东欧大国现实境遇的真实写照。一、独立以来乌克兰的政治动荡 地处欧洲腹地的乌克兰,国土面积在欧洲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且夹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乌克兰有着丰富的资源,巨大的科技潜力以及较为发达的工业,在苏联时代就是各加盟共和国中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程度较高者,军工国防实力相当雄厚。因此,独立后的乌克兰本应有可能跻身欧洲大国之列,然而二十余年的发展中,乌克兰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国家发展滞后,社会撕裂严重,正在沦为欧洲经济的贫困落后边缘带。1991年独立后,乌克兰经过克拉夫丘克总统不到三年的短暂统治后,在1994年迎来了此后长达10年的库奇马时代,这也是乌克兰政治相对稳定的10年。当然,所谓的稳定也只是与“橙色革命”后的乌克兰政局相较而言。事实上,在库奇马时代乌克兰政局与周边国家相比仍然堪称动荡不安,除了库奇马本身由于各种贪腐丑闻缠身所引发的国内一系列民众抗议外,从其任内走马灯一样换了7位总理也能窥见当时乌克兰政治稳定性较差的现实。2004年库奇马时代谢幕,乌克兰举行新一轮总统大选,民众盼望国家在新领导人的带领下走出经济停滞的困境,然而始料未及的是,“颜色革命”爆发,乌克兰进入了一个政局严重动荡不安的新十年。2004年10月31日,乌克兰总统大选,官方宣布时任总理的亚努科维奇获胜,但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坚称赢得选举,并指责大选舞弊,率领支持者发动大规模“街头斗争”向政府施加压力。与此同时美国和欧盟积极插手干预,指责选举存在严重舞弊行为,拒绝承认亚努科维奇当选。库奇马总统在国内外各方势力的压力下,被迫于2004年12月底举行新一轮总统大选投票,结果亲美欧的尤先科获胜,当选总统。由于尤先科及其支持者在选举和抗议活动中均使用橙色为标志性颜色,因此乌克兰此次政治变动又被称为“橙色革命”。 尤先科担任总统后乌克兰政局并未出现稳定的迹象,外有前总理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强大反对派力量“地区党”,内有“橙色阵营”自身的分裂。2005年尤先科就职后任命其在“橙色革命”中的亲密战友季莫申科出任总理。然而,季莫申科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尤先科所不容。2005年9月,尤先科突然宣布解散政府,只当了7个月总理的季莫申科被解除职务。2006年3月乌克兰议会重新选举,亚努科维奇所属“地区党”获得的票数高居第一,季莫申科的竞选联盟紧随其后亦获得较高的支持率,而尤先科所属政党“我们的乌克兰”所获票数远远落后于前两者。为阻止季莫申科重任总理,尤先科权衡利弊与前对手亚努科维奇合作,任命其为总理。2007年乌克兰政局再次发生令人瞠目结舌的剧变,由于尤先科不满亚努科维奇总理试图限制总统权力的种种举动,解散议会,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为了击败得票最多的“地区党”,尤先科转而与季莫申科达成妥协,后者得以再次出任政府总理。然而,2009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中,亚努科维奇以微弱的优势击败“橙色阵营”的季莫申科和尤先科当选总统,成功逆袭,乌克兰政局再次变天。此次乌克兰政局突变虽然事出突然,但就其套路而言仍是代表乌克兰中西部利益的橙色政治力量与代表东部利益的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之间斗争的延续。真正出人意料的是,此次政局动荡最终导致国家分裂,克里米亚“脱乌人俄”,国内政局动荡升级为国际危机。二、乌克兰政治动荡的原因乌克兰政治长期动荡不安,基本原因是什么呢?1.区域割裂,社会缺乏共识。乌克兰政治动荡表面上是“橙色阵营”和“地区党” 两大阵营之间的恶斗,背后则是亲欧盟的西部地区与亲俄罗斯的东部地区间的区域割裂。乌克兰在历史上曾经分为东乌克兰和西乌克兰两大部分,两者分界线正是流过首都基辅的第聂伯河。东乌克兰在1654年自愿并人沙皇俄国,开始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西乌克兰仍处于波兰统治之下,迟至1795年沙俄第三次瓜分波兰时才并入帝国版图。东乌克兰地区由于长期处于俄帝国内,基本信奉东正教,俄语盛行,在文化传统上与俄罗斯更为亲近。而西乌克兰地区则受波兰影响较大,主要信奉天主教,乌克兰语为主,更为亲近波兰等欧盟国家。这也就奠定了乌克兰东西部在宗教、文化上的明显差异,民众在亲俄、亲欧态度上迥异。当然,乌克兰东西部对待俄欧态度的不同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东部地区传统上在经贸中与俄罗斯南部地区联系紧密、难以分割,而西部地区与波兰的经济关系更为密切;其二,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俄罗斯裔乌克兰人,许多人同时持有俄乌两国国籍,而西部地区民众很多在波兰有亲缘关系。更为严重的是克里米亚半岛问题,这也是此次导致乌克兰国家分裂的炸药包。这个位于乌克兰西南部濒临黑海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地区在历史上本就是俄罗斯领土,只是1954年赫鲁晓夫将之作为俄乌结盟300周年的礼物“送给”乌克兰才并入乌版图。乌克兰从苏联独立之初,克里米亚就曾要求重回俄罗斯,遭到乌断然拒绝,而叶利钦当时忙于处理俄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不愿因此引发国际争端,最终俄、乌、克三方以成立内部高度自治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维持俄国在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的驻军为条件达成妥协。但是由于该地区居民长期以来都以俄罗斯裔为主,约占总人口的60%,并且俄在半岛驻扎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令其在乌克兰所有区域中最为亲俄,并入俄罗斯的呼声长期存在,故此这次公投“ 脱乌入俄”并不令人过于诧异。乌克兰这种区域割裂造成国家在发展方向上的进退失据,是向西投入欧盟怀抱还是向东投入俄罗斯怀抱都难以在国内获得共识,而没有共识强行“向西”或“向东”都会引发国内不同区域的强烈反弹,造成政局动荡。此次乌克兰政局失控也正是源于亚努科维奇停止靠近欧盟的趋势转向俄罗斯所导致的中西部地区的强烈对抗。因此区域割裂和由此造成的社会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共识的缺失是乌克兰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之一。2.经济发展艰难,民生凋敝。1991年独立后,乌克兰经济相当一段时期处于负增长状态,实力急剧下降。新世纪以来经济有所好转,但增长速度波动较大,缺乏稳定性。在中东欧所有转轨经济国家中(不含长期经受内战的前南斯拉夫国家),乌克兰的经济危机最为严重。进入21世纪,乌克兰经济出现好转迹象。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乌克兰经济急转直下,银行、企业大量倒闭,2009年出现高达15%的负增长,刚刚过去的2013年经济增长率扣除通胀因素外也几乎为零。经济长期不振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在低水平徘徊,目前乌克兰年人均收入只有约2542美元,大致只相当于中国的70%,不足俄罗斯的三分之一,与西部的欧盟国家比更是差距悬殊。而乌克兰本身大工业集中于东部地区,造成东部经济状况远强于西部,西部居民在收入和就业率上都明显低于东部。此次乌克兰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西部经济状况更为恶化,年轻人失业高涨,这也是为何这场危机的主力军由2004年“橙色革命”中的中年人变成青年人的原因。 经济凋敝令乌克兰民众对于快速改善现状的渴望急剧增加,只不过西部民众将希望更多寄托在融入欧盟共享欧洲经济繁荣的愿景之上,而东部民众则希望借助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重振传统大工业。这种矛盾性令乌克兰政府无论选择融入欧盟还是投向俄罗斯怀抱均会在国内引发大量民众不满,诱发政治动荡。3.地缘战略环境复杂,外力博弈。乌克兰地处欧亚两大洲、三大世界宗教(基督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和三大国际组织(独联体、欧盟、北约)之间,地缘战略环境极为复杂。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位置令乌克兰长期处于俄美欧三大力量争斗的夹缝中。乌克兰对于俄罗斯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无论从民族情感还是地缘战略上俄罗斯都绝不允许乌克兰脱离其势力范围。基辅罗斯一直被奉为俄罗斯伟大历史的源头,基辅城也被称为“俄罗斯诸城之母”,失去乌克兰是俄民族传统的丧失、民族自豪感的重创。地缘战略上,失去乌克兰就意味着俄罗斯欧亚帝国梦想的破灭。正是基于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美欧力图谋求将乌克兰完全从独联体的轨道中拉离出来,并入西方阵营,斩断俄进入欧洲的通道,减弱俄对欧洲安全的威胁。为达此目的,俄美欧均积极插手乌政局,培育亲己势力。欧美扶植以西部亲欧地区为根基的“橙色力量”,俄罗斯则大力支持以东部亲俄地区为依托的“地区党”,这也是乌克兰政党恶斗严重、缺乏妥协的重要原因。4.政治体制多变,运行失灵。由于独立之初乌克兰缺乏组织成熟的政党,当时的宪政特点是强化和突出总统权力,弱化政党作用,议会没有组阁权,难以制衡总统。库奇马当选总统后通过1996年宪法正式确立乌克兰实行“总统议会制”。2004年“橙色革命”后,尤先科领导的自由派上台,针对总统权力过大、缺乏约束的弊端,通过修宪将乌克兰政治体制由“总统议会制”变为“ 议会总统制”,大幅增强议会和总理权力。但亚努科维奇2009年当选总统后,乌宪法法院裁决2004年宪法修正案违宪,国家政体重回“总统议会制”。此次乌克兰政局突变,反对派掌握政权,乌克兰再次回到2004年宪法,恢复“议会总统制”。乌克兰独立不过二十余年,而政体却在“总统议会制”和“议会总统制”之间走了两个来回,足以显示其政治极度缺乏稳定性。更加严重的是,乌克兰政体的变动大都在政局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是获胜一方政治力量按照符合自身的利益进行的调整。政体成了各方政治力量争权夺利的工具,完全不具备权威性。当政一方对之任意揉捏,导致最终乌政治体制得不到各方真正认同和尊重,运转失灵,难以发挥凝聚共识、稳定国家政治环境的作用。三、乌克兰政局动荡的影响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就加入俄罗斯还是继续留在乌克兰进行的公投令乌克兰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公投结果显示,96.6%的投票者支持加入俄罗斯,克里米亚由此宣布“脱乌入俄”,其后迅速获得俄罗斯批准。如果说此前乌克兰政局动荡尚属于本国内政问题,表面上唱主角的还是乌克兰各方政治力量,克里米亚的脱离则彻底引爆各方矛盾令其变成重大国际问题,美欧对俄激烈谴责、展开制裁,俄罗斯寸步不让、反唇相讥,三大力量的较量拉开帷幕。乌克兰政局动荡引发的危机迅速升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乌克兰国家分裂,元气大伤。乌克兰政局动荡的直接和最大受害者是乌克兰自身。2004年“颜色革命” 以及其后一系列政治变局令乌克兰内在社会分裂矛盾尖锐化,不断激化东西部民众相互排斥的情绪。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是这种矛盾激化到严重程度的一种爆发,体现的是东部地区俄罗斯裔和亲俄民众对西部地区力量掌控的中央政府的严重不满。乌克兰国家分裂已经从隐忧变成现实,并且存在扩大化的可能。虽然乌克兰声称永远不会承认克里米亚独立,也绝不会承认所谓的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协议,却显然缺乏改变现实的能力。西方虽表示支持乌克兰,但明确不会武力介入。因此,乌克兰失去克里米亚已成事实,几无逆转可能。然而,失去克里米亚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东部的顿涅茨克、哈尔科夫等工业发达地区要求效仿克里米亚公投的呼声高涨,卢甘斯克的集会者甚至宣布成立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乌克兰正面临更大的分裂危机。无论局势最终如何发展,一个失去克里米亚半岛的乌克兰、一个内部矛盾难以抚平的乌克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