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ID:23589409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_第1页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_第2页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_第3页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_第4页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摘 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从英汉习语的文化的表现,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文化含义;翻译Abstract:Idiomisaspecificandstructurallyfixedexpressioninacertainlanguage.Itisformedostimportantatelyrelatedtoculture.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culturaldifference

2、bets.Italsobringsuptheprinciplesands.  Key;culturalmeaning;translation  什么叫文化?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现代文化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

3、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的习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4、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  “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里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化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

5、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

6、么关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cobblersastermind.还有大量的习语如:“东施效颦”、“杞人忧天”、“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paintthelily(画蛇添足

7、),meetone’s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beoneylikeannor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在英国,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  故有“西风报春”之言。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Wind,if. 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则说Asstrongasahorse;汉语讲“像牛一

8、样勤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