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

《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

ID:25095299

大小:6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18

《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_第1页
《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_第2页
《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_第3页
《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_第4页
《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张国超摘要:对于传为唐代张旭所作的《桃花溪》一诗,今人莫砺锋先生曾撰文考证其实为宋人蔡襄之诗。然而笔者认为此诗的归属尚可再讨论,因此想通过文本细读、文本对读的方法再做一番鉴定。虽然最终没能就此诗的归属得出定论,但希望笔者的尝试能为研究文学史中的类似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关键词:《桃花溪》文本细读问题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案:本文所引《全唐诗》皆依据中华书局1980年版,以下所引仅注明卷数)此一首诗较早见于南宋洪迈所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七言绝句卷七二),题

2、作《桃花矶》,内容全同。而据今人莫砺锋先生所考,此诗亦见于南宋王十朋所编《蔡端明文集》中(见莫氏《<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一文)[2]。《万首唐人绝句》编定于绍熙元年(公元1190),《蔡端明文集》则成于乾道五年(1169)。故而莫氏认为此诗当是蔡襄诗(莫氏对此从多方面作了论证,详见上及莫文)。笔者在初读莫文时,也觉得此诗几乎可以肯定是属于蔡襄了。然而再三勘读莫文,还是觉得莫先生对于此诗之属于蔡襄并未能给出足够的证据(至于《春游值雨》一首之为蔡襄所作,则莫先生所给出的证据可谓凿凿矣)。然而要找出确凿的证据已几乎不可能,故而笔者想通过文本细

3、读、文本对读的方法做一番鉴定。在解读之前,笔者想再谈些题外话。唐人绝句为唐诗中艺术风姿之特出者,而七绝尤其如此,唐代七绝堪称佳制者可谓琳琅满目,而唐代七绝的大家、名家如王昌龄、李白、李颀、王之涣等人又是众所公认,然则笔者何以选择一首既不是大家所作也不甚有名的作品来做细读呢?一则是对于名作有种畏惧心理而逃避解读名作(这首诗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对于清代的人也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了,但对于清代以前以及现代人而言,恐怕它是远算不上众口流传的),另则是个人对于这首诗有着特别的喜爱。笔者在吟诵它时油然而生一种轻快的情感,不自觉地怀有一种逸趣。且来细细品读它:这首诗

4、写的是春天的风物——虽然诗中并没有明确地道出,虽然连“桃花”也未必是实写,然而我们还是觉得这首诗必是在春天写出的,也必是在风物清明的春天才能写出的。我们总相信那是在一个桃花烂漫的时节,一切的景物都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可爱。大概还是在清晨吧,那清溪还笼罩着一层轻雾,远望那清溪上的长桥,在晨雾中似隐还现,其势真如欲飞了。近处的岸边正有一丛桃花,却真是让人惊喜了。桃花已盛开,片片开且落,落在溪岸上,落在流水中,溪流缓缓,桃花款款。那岸边的诗人痴看着,真想也化作那片片中的一个了。不知何时,一阵棹声打破了一直的宁静,也使他惊醒,这不免让他有些怅然。毕竟之于人世的

5、喧嚣,这样清静的早晨使他多么惬意。他久已想逃避那人世的喧嚣,想过他怡然归隐的生活。古人所向往的桃花源地,他何尝不深深地憧憬呢?然而他知道,那却是一处永远也找寻不到的所在,即便他此时就在传说中桃花源所在的武陵,就站在那通向传说中桃花源的溪水旁。桃花,流水,渔人,呵,多么奇妙的巧合!想到这里,他不禁会心一笑:或许眼前的这位渔人就曾到过那里呢?于是他笑问渔人:那传说中的桃花源洞口在附近么?渔人摇头,笑而不答……前人注解此诗,多以为其中暗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如刘永济的《唐人绝句精华》谓:“此诗暗用陶潜《桃花源记》,因矶上桃花联想之者”[3]。高步瀛的

6、《唐宋诗举要》则一一注出“桃花源”“桃花洞”“桃花溪”的地方所在,如引《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八)“江南西道朗州武陵县: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引《舆地纪胜》“荆湖北路常德府桃花洞:在桃源县放生潭大江南岸,即晋黄道真所见桃花之处。”引《清一统志》“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花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源山,北流入沅”[4]。较早如康熙《御选唐诗》此诗题下注云:“《一统志》:桃花山在常德府桃源县南二十里,其西南有桃源洞,一名秦人洞,洞北有桃花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八)由此可以推测,他们应该是把这首诗的背景设定在传

7、说中桃花源所在的地方的,而为后世文人所熟知的桃花源故事,又来自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笔者也倾向于这一观点,不然这首诗所谓“石矶西畔问渔船”“洞在清溪何处边”云云就太没有着落了。而且,从文本阐释的角度来看,使用了《桃花源记》或者桃花源的典故,使得此诗的内涵扩充不少。尤其是这个典故中所蕴含着的一个世外园地历来为文人们所深深向往,而这样一种向往,自陶渊明而后,已然成为文人们内心的一种精神传统。其实,不论古人还是今人,不论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百姓,一个如桃花源般的美好所在,是人们共同的向往。所以在古人的小说里,在古人的诗歌里,也包括在今人的文艺创作里,才会有

8、桃花源的影子与痕迹。只以唐诗为例,如王维的《桃源行》、曹唐的《题武陵洞四首》、李群玉的《桃源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