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简答整理

药物分析简答整理

ID:25812233

大小:48.6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2

上传者:U-25942
药物分析简答整理_第1页
药物分析简答整理_第2页
药物分析简答整理_第3页
药物分析简答整理_第4页
药物分析简答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药物分析简答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药物分析简答整理1、简述《中国药典》附录收载的内容。答:药典附录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制剂通则系按照药物的剂型分类,针对剂型特点所规定的基本技术要求。通用检测方法系正文品种进行相同检查项目的检测时所应采用的统一的设备、程序、方法及限度等。指导原则系为执行药典、考察药品质量、起草与复核药品标准等所制定的指导性规定。2、简述药品标准中药品名称的命名原则。答:药品中文名称须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收载的名称及其命名原则命名。《中国药典》收载的药品中文名称均为法定名称;药品英文名称除另有规定外,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有机药物的化学名称须根据中国化学会编撰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命名,母体的选定须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命名系统一致。3、简述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答:药品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原则。(1)科学性:国家药品标准适用于对合法生产的药品质量进行控制,保障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所以,药品标准制定首要的原则是确保药品标准的科学性。应充分考虑来源、生产、流通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设置科学的检测项目、建立可靠的检测方法、规定合理的判断标准/限度。(2)先进性:质量标准应充分反映现阶段国内外药品质量控制的先进水平。在标准的制定上应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坚持就高不就低的标准先进性原则。坚持标准发展的国际化原则,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积极采用国际药品标准的先进方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3)规范性:药品标准制定时,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法律、规范和指导原则的要求,做到药品标准的体例格式、文字术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以及通用检测方法等的统一规范。(4)权威性:国家药品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应充分体现科学监管的理念,支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的科学发展需要。4、简述中国药典凡例的性质、地位与内容。 答:凡例是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凡例和附录中采用“除另有规定外”这一用语,表示存在与凡例或附录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时,则在正文品种中另作规定,并按该规定执行。凡例中有关药品质量检定的项目规定包括:名称及编排,项目与要求,检验方法和限度,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或参考品,计量,精确度,试药、指示剂,动物试验,说明书、包装、标签等。1、简述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答: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下的国家级药品检验机构即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药品检验总所),以及省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药品检验所,分别承担各辖区内的药品检验工作。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检品收检)、检验、留样、报告。取样必须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均匀、合理;常规检验以国家药品标准为检验依据;按照质量标准及其方法和有关SOP进行检验,并按要求记录;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应按原始记录要求及时如实记录,并逐项填写检验项目;根据检验结果书写检验报告书,药品检验报告书是对药品质量作出的技术鉴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2、简述药物分析中常用的鉴别方法。答:药物分析中常用的鉴别试验方法有化学、光谱、色谱、显微、生物学、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鉴别法。(1)化学鉴别法:包括测定生成物的熔点,在适当条件下产生颜色、荧光或使试剂褪色,发生沉淀反应或产生气体。(2)光谱鉴别法:包括紫外光谱鉴别法、红外光谱鉴别法、近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法、核磁共振法、质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3)色谱鉴别法:色谱鉴别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色谱条件下,产生各自的特征色谱行为(Rf值或tR值)进行的鉴别试验。采用与对照品(或经确证的已知药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法。(4) 显微鉴别法:主要用于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通常采用显微镜对药材的切片(饮片)、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制片及含饮片粉末的制剂中饮片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1)生物学法:利用药效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有关技术来鉴定药物品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生化药物以及中药的鉴别,通常分为生物效应鉴别法和基因鉴别法两大类。(2)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鉴别法: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目的是通过对所得到的能够体现重要整体特性的图谱识别,提供一种能够比较全面的控制中药质量的方法,从化学物质基础的角度保证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和可靠。1、简述影响鉴别试验的条件。答:鉴别试验的目的是判断药物的真伪,它以所采用的化学反应或物理特性产生的明显的易于察觉的特征变化为依据,因此,鉴别试验必须在规定条件下完成,否则将会影响结果的判断。影响鉴别反应的因素主要有被测物浓度,试剂的用量,溶液的温度、pH、反应时间和干扰物质等。(1)溶液的浓度:在鉴别试验中加入的各种试剂一般是过量的,溶液的浓度主要是指被鉴别药物的浓度。鉴别试验多采用观察沉淀、颜色或测定各种光学参数(λmax、λmin、A)的变化来判定结果,药物的浓度直接影响上述参数的变化,必须严格规定。(2)溶液的温度: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很大,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可使反应速度增加2~4倍。但温度的升高也可使某些生成物分解,导致颜色变浅,甚至观察不到阳性结果。(3)溶液的酸碱度:许多鉴别反应都需要在一定酸碱度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溶液酸碱度的作用,在于能使各反应物有足够的浓度处于反应活化状态,使反应生成物处于稳定和易于观测的状态。(4)试验时间: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和无机化合物不同,一般反应速度较慢,达到预期试验结果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因为有机化合物是以共价键相结合,化学反应能否进行,依赖于共价键的断裂和新价键形成的难易,这些价键的更替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和条件。同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时存在着许多中间阶段,甚至需加入催化剂才能启动反应。因此,使鉴别反应完成,需要一定时间。2、简述红外光谱鉴别法试样制备方法。 答:(1)压片法:取供试品约1mg,置于玛瑙研钵中,加入干燥的溴化钾或氯化钾细粉约200mg,充分研磨混匀,移置于直径为13mm的压模中,使铺布均匀,抽真空约2分钟后,加压至0.8~1GPa,保持2~5分钟,除去真空,取出制成的供试片,目视检查应均匀透明,无明显颗粒(也可采用其他直径的压模制片,样品与分散剂的用量可相应调整以制得浓度合适的片子)。讲供试片置于仪器的样品光路中,并扣除用同法制成的空白溴化钾或氯化钾片的背景,录制光谱图。要求空白片的光谱图的基线应大于75%透光率;除在3440cm-1及1630cm-1附近因残留或附着水而呈现一定的吸收峰外,其他区域不应出现大于基线3%透光率的吸收谱带。(2)糊法:取供试品约5mg,置于玛瑙研钵中,滴加少量液状石蜡或其他适宜的液体,制成均匀的糊状物,取适量夹于两个溴化钾片(每片重约150mg)之间,作为供试片;以溴化钾约300mg制成空白片作为背景补偿,录制光谱图。亦可用其他适宜的盐片夹持糊状物。(3)膜法:参照上述糊法所述的方法,将液体供试品铺展于溴化钾片或其他适宜的盐片中录制;或将供试品置于适宜的液体池内录制光谱图。若供试品为高分子聚合物,可先制成适宜厚度的薄膜,然后置样品光路中测定。(4)溶液法:将供试品溶于适宜的溶剂内,制成1%~10%浓度的溶液,置于0.1~0.5mm厚度的液体池中录制光谱图,并以相同厚度装有同一溶剂的液体池作为背景补偿。9、药用规格与化学试剂规格有何不同?答:化学试剂不考虑杂质的生理作用,其杂质限量只是从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对使用的影响来限定的,对试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目的加以规定,它不考虑杂质对生物体的生理作用及毒副作用;而药物纯度主要从用药安全、有效和对药物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化学试剂是不能代替药品来使用的。10、杂质的来源途径有哪些?杂质包括哪些种类?答:(1)药物总的杂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在合成或半合成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生产过程中,原料或辅料及试剂不纯或未反应完全、反应的中间体与反应副产物在精制时未能完全除去而引入杂质;二是在贮藏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引起药物理化特性发生变化而产生,在温度、湿度、日光、空气等外界条件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引起药物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使药物中产生有关的杂质。 (2)药品中的杂质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特殊杂质是指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药物的不同而不同。按照其毒性分类,杂质又可分为毒性杂质和信号杂质,如重金属、砷盐为毒性杂质;信号杂质一般无毒,但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出药物的纯度和生产工艺情况,氯化物、硫酸盐属于信号杂质。按化学类别和特性分为:无机杂质、有机杂质及残留溶剂。无机杂质可能来源于生产过程,如反应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其他残留的金属、无机盐、助滤剂、活性炭等,它们一般是已知的和确定的;有机杂质主要包括合成中未反应完全的原料、中间体、副产物、降解产物等。有机杂质分为特定杂质和非特定杂质。特定杂质是指在质量标准中分别规定了明确的限度,并单独进行控制的杂质。特定杂质包括结构已知的杂质和结构未知的杂质;非特定杂质是指在质量标准中未单独列出,而仅采用一个通用的限度进行控制的一系列杂质,其在药品中出现的种类与几率并不固定。9、简述薄层色谱法用于杂质限量检查的几种方法。答:常用的方法有:(1)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并能制备杂质对照品的情况。根据杂质限量,取供试品溶液和一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供试品溶液除主斑点外的其他斑点与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杂质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进行比较,判断药物中杂质限量是否合格。(2)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杂质的结构不能确定,或无杂质对照品的情况。该法仅限于杂质斑点的颜色与主成分斑点颜色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使用。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供试品溶液按限量要求稀释至一定浓度作为对照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结果判断:供试品溶液所显杂质斑点与自身稀释对照溶液或系列自身稀释对照溶液所显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3)杂质对照品法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并用,当药物中存在多个杂质时,其中已知杂质有对照品时,采用杂质对照品法检查;共存的未知杂质或没有对照品的杂质,可采用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检查。(4) 对照药物法,当无合适的杂质对照品,或者是供试品显示的杂质斑点颜色与主成分斑点颜色有差异,难以判断限量时,可用与供试品相同的药物作为对照品,此对照药物中所含待检杂质需符合限量要求,且稳定性好。9、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答: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有杂质对照品,而且进样量能够精确控制(以定量环或自动进样器进样)的情况。(2)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测定法,该法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以主成分为对照,用杂质对照品测定杂质的校正因子,杂质的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直接载入各品种质量标准中,在常规检验时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以校正该杂质的实测峰面积。(3)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测定法,适用于没有杂质对照品的情况。(4)面积归一化法,适用于粗略测量供试品中杂质的含量。10、检查重金属时其限度以何种金属的限度表示?原因是什么?ChP2010收载了几种检查方法?分别适用于哪些药物中的重金属检查?答:(1)重金属检查以铅的限量表示重金属的限量。(2)因为在药品生产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易蓄积中毒,故作为重金属的代表。(3)ChP2010中规定了三种重金属检查方法:①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为最常用的方法;②炽灼后的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含芳环、杂环以及难溶于水、稀酸、稀碱及乙醇的有机药物;③硫化钠法,适用于溶于碱性水溶液而难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药物等。11、砷盐检查的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答:(1)古蔡氏法: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或棕色的砷斑,与相同条件下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砷盐的含量。(2)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生成的砷化氢将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还原为红色的胶态银,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同法处理后得到的有色物质比较,判断砷盐的含量。 (2)白田道夫法:氯化亚锡在盐酸中将砷盐还原成棕褐色的胶态砷,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用同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判断砷盐的含量。(3)次磷酸法:在盐酸酸性液中,次磷酸将砷盐还原为棕色的游离砷,与一定量的标准砷溶液用同法处理后所显颜色比较,判断砷盐的含量。9、简述药物中有机杂质鉴定的方法。答:在进行药物中有机杂质的鉴定中,常常需要对杂质进行分离纯化制备或合成制备,以供安全性和质量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杂质的鉴定方法。对杂质结构的研究,可以从分析药物合成工艺或药物的性质,推测其可能引入的环节及相应化合物的结构开始,然后再按以下两种方法鉴定。(1)有杂质对照品鉴定法:当样品中的杂质量较小,且杂质的分离纯化较为困难时,可以合成杂质对照品,通过比较杂质与对照品的色谱性质、UV曲线特征和MS信息,判断杂质与对照品是否是同一种化合物,从而确定杂质的结构。(2)无杂质对照品鉴定法:当药物中被鉴定的杂质量较大时,先分离得到特定杂质,然后再通过元素分析、UV、IR、NMR和MS来确定有关物质的结构。16、简述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溶剂的要求。答:含有杂原子的有机溶剂,通常均具有很强的末端吸收。因此,当作溶剂使用时,它们的使用范围均不能小于截止使用波长。例如甲醇、乙醇的截止使用波长为205nm。另外,当溶剂不纯时,也可能增加干扰吸收。因此,在测定供试品之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供试品所用的波长附近是否符合要求,即将溶剂置于1cm石英吸收池中,以空气为空白(即空白光路中不置任何物质)测定其吸光度。溶剂和吸收池的吸光度在220~24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40;在241~25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20;在251~30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10、在300nm以上时不得超过0.05。17、简述气相色谱法的进样方式。答:气相色谱法的进样方式一般可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或顶空进样。(1)溶液直接进样:采用微量注射器、微量进样阀或有分流装置的气化室进样;采用手动进样或自动进样时,进样口稳定应高于柱温30~50℃;进样量一般不超过数微升;柱径越细,进样量应越少,采用毛细管柱时,一般应分流以免过载。 (1)顶空进样: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的分离和测定。将固态或液态的供试品制成供试液后,置于密闭小瓶中,在恒温控制的加热室中加热至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在液态和气态达到平衡后,由进样器自动吸取一定体积的顶空气注入色谱柱中。16、简述凯氏定氮法的原理与应用。答:凯氏定氮法系将含氮药物与硫酸在凯氏烧瓶中共热,药物分子中有机结构被氧化分解(亦称“消解”或“消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结合的氮则转变为无机氨,并与过量的硫酸结合为硫酸氢铵,经氢氧化钠碱化后释放出氨气,并随水蒸气馏出,用硼酸溶液或定量的酸滴定液吸收后,再用酸滴定液滴定。为使有机药物中的氮定量转化,必须使有机结构破坏完全,但消解液长时间受热可导致铵盐分解。因此,常在硫酸中加入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提高硫酸沸点,以提高消解温度;同时加入催化剂加快消解速度,以缩短消解时间。常用的催化剂是价廉、低毒、无挥发性的硫酸铜。本法主要应用于含有氨基或酰氨(胺)结构药物的含量测定。对于以偶氮或肼等结构存在的含氮药物,因在消解过程中易于生成氮气而损失,需在消解前加锌粉还原后再依法处理;而杂环中的氮,因不易断键而难以消解,可用氢碘酸或红磷还原为氢化杂环后再进行消解。17、简述氧瓶燃烧法用于含碘药物测定时的燃烧产物以及吸收液的选择。答:测定含碘药物时,分解产生的碘化氢可被氧气进一步氧化,其燃烧产物主要为单质碘,并含有少量的五价碘(HIO3)与二价碘(HIO)和微量的碘化氢(HI),当使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含量时,可用水-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硫饱和溶液作为吸收液;若使用间接碘量法测定时,则可以水-氢氧化钠溶液为吸收液,此时吸收液中的待测物为碘酸钠与碘化钠,可用溴-醋酸溶液氧化全部转化为碘酸后,加碘化钾定量生成单质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滴定生成的碘。18、简述体内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去蛋白质法及其特点。答: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去除蛋白质有以下几种方法:(1) 溶剂沉淀法:加入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溶液的介电常数下降,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引力增加而聚集;同时亲水性有机溶剂的水合作用使蛋白质水化膜脱水而析出沉降,并使与蛋白质以氢键及其他分子间力结合的药物释放出来。常用的水溶性有机溶剂有:乙腈、甲醇、丙酮、四氢呋喃等。含药物的血浆或血清与水溶性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为1:(2~3)时,可以将90%以上的蛋白质除去。上清液偏碱性,pH为8.5~9.5。(1)中性盐析法:加入中性盐,溶液的离子强度发生变化,蛋白质因分子间电排斥作用减弱而凝聚;同时中性盐的亲水性使蛋白质水化膜脱水而析出沉降。常用的中性盐有:饱和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磷酸钠等。按血清与饱和硫酸铵溶液的比例为1:2混合,可除去90%以上的蛋白质。所得上清液近中性,pH为7.0~7.7。(2)强酸沉淀法:当溶液pH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可与酸根阴离子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常用的强酸有:10%三氯醋酸或6%高氯酸溶液。含药物血清与强酸的比例为1:0.6混合,可以除去90%以上的蛋白质。所得上清液呈强酸性(pH0~4),在酸性下分解的药物不宜用本法除去蛋白。(3)热凝固法:当待测物热稳定性好时,可采用加热的方法将一些热变性蛋白质沉淀。通常可加热至90℃,本法简单,但只能除去热变性蛋白。16、与常规药物分析相比,生物样品有哪些特点?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是什么?答:(1)生物样品特点如下:①采样量少,体内样本采样量一般为数毫升至数十微升,且多数在特定条件下采集,不易重新获得;②待测物浓度低,体内样本中待测药物及其代谢物或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通常在10-9~10-6g/ml级,甚至低至10-12g/ml;③干扰物质多,生物样本,尤其是血样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尿素等有机物和Na+、K+等大量内源性物质通常对测定构成干扰;且体内的内源性物质可与药物结合,也能干扰测定;即使是药物的代谢产物也往往干扰原形药物的分析。(2)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如下:①体内样品需经分离与浓集,或经化学衍生化处理后才能进行分析;②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及专属性要求较高;③分析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阐明较为繁杂。基于上述特点,体内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酶免疫测定法,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各种联用技术。23、简述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答:母核环状酰脲结构具有1,3-二酰亚胺基团,能使其分子互变异构形成烯醇式结构,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二级电离。因此,本类药物的水溶液显弱酸性,可与强碱形成水溶性的盐类;巴比妥类药物基本结构中具有酰亚胺结构,与碱溶液共沸即水解产生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丙二酰脲集团在适宜的pH溶液中,可与某些重金属离子进行反应,生成可溶或不溶的有色物质;因巴比妥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氢,可与香草醛在浓硫酸存在下发生缩合反应,产生棕红色产物。23、简述巴比妥类药物含量测定方法及常用方法的测定原理。答:巴比妥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有银量法、溴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酸碱滴定法、提取重量法、HPLC法、GC法及电泳法等。其中常用的是,银量法、溴量法、酸碱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银量法:根据巴比妥类药物在适当的碱性溶液中,易与重金属离子反应,并可定量地形成盐的化学性质。在滴定过程中,巴比妥类药物首先形成可溶性的一银盐,当被测供试品完全形成一银盐后,继续用硝酸银滴定液滴定,稍过量的银离子就与巴比妥类药物形成难溶性的二银盐沉淀,使溶液变浑浊,以此指示滴定终点。溴量法:凡在5位取代基中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巴比妥类药物,其不饱和键可与溴定量地发生加成反应,故可采用溴量法进行含量测定。酸碱滴定法:巴比妥类药物呈弱酸性,可作为一元酸以标准碱液直接滴定。根据所用溶剂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滴定方法:在水-乙醇混合溶剂中的滴定;在胶束水溶液中进行的滴定;非水溶液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巴比妥类药物在酸性介质中几乎不电离,无明显的紫外吸收,但在碱性介质中电离为具有紫外吸收特征的结构,因此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24、简述巴比妥类药物与银盐、铜盐、钴盐及汞盐反应的原理和现象。答:巴比妥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丙二酰脲或酰亚胺基团,在合适pH的溶液中,可与某些金属离子,如Ag+、Cu2+、Co2+、Hg2+等反应呈色或产生有色沉淀。与银盐反应:巴比妥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酰亚胺基团,在碳酸钠溶液中,生成钠盐而溶解,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首先生成可溶性的一银盐,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则生成难溶性的二银盐白色沉淀。与铜盐反应:巴比妥类药物在吡啶溶液中生成的烯醇式异构体与铜吡啶试液反应,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产生类似双缩脲的呈色反应。巴比妥类药物呈紫堇色或生成紫色沉淀,含硫巴比妥类药物则呈现绿色。 与钴盐反应:巴比妥类药物在碱性溶液中可与钴盐反应,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与汞盐反应:巴比妥类药物与硝酸汞或氯化汞溶液反应,可生成白色汞盐沉淀,此沉淀能在氨试液中溶解。26、药物制剂分析与原料药分析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答:药物制剂分析较原料药分析复杂;药物制剂与原料药分析的项目和要求不同;药物制剂含量测定表示方法和限度要求与原料药不同,原料药的测定结果以百分含量来表示,药物制剂含量测定的结果以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数来表示。27、片剂中的糖类对哪些分析测定方法有干扰?如何进行消除?答:淀粉、糊精、蔗糖、乳糖等是片剂常用的稀释剂。其中,淀粉、糊精、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具有还原性,乳糖是还原糖,均可能干扰氧化还原测定法。在选择含糖类附加剂的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时,不应使用高锰酸钾法、溴酸钾法等以强氧化性物质为滴定剂的容量分析方法;同时应进行阴性对照试验,若阴性对照试验消耗滴定剂,说明附加剂对测定有干扰,应换用其他方法测定。28、硬脂酸镁对哪些测定方法有干扰?如何进行消除?答:硬脂酸镁是片剂常用的润滑剂。其中,镁离子(Mg2+)可能干扰配位滴定法,硬脂酸根离子(C17H35COO-)可能干扰非水溶液滴定法。在配位滴定法中,当pH约为10时,Mg2+与EDTA可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lgKMY为8.64);若被检测金属离子与EDTA滴定液使测定结果偏高,可加入掩蔽剂排除干扰。例如,在pH6.0~7.5条件下,加入掩蔽剂酒石酸,可与Mg2+形成更稳定的配位化合物,排出硬脂酸镁对配位滴定法的干扰。在非水溶液滴定法中,若主药的含量高、硬脂酸镁的含量低,则硬脂酸根离子(C17H35COO-)对测定的干扰可忽略不计。否则,C17H35COO-消耗的高氯酸滴定液使测定结果偏高。对于脂溶性药物,可用适当的有机溶剂提取药物,排除硬脂酸镁的干扰后,再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或者改用其他方法测定。29、注射液中抗氧剂对哪些测定方法有干扰?如何排除注射液中抗氧剂的干扰? 答:具有还原性药物的注射剂,常需加入抗氧剂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常用的抗氧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以及维生素C等。这些物质均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当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药物含量时便会产生干扰。排除干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加入掩蔽剂;②加酸分解;③加入弱氧化剂氧化;④利用主要与抗氧剂紫外吸收光谱的差异进行测定。30、试述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药味的选取原则。答: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药味的选取原则如下:(1)单味制剂,直接选取单一药味进行鉴别。中药复方制剂,应按照君、臣、佐、使依次选择药味。(2)当药味较多时,应首选君药、臣药、贵重药、毒性药进行鉴别。(3)凡有原粉入药者,应该做显微鉴别。有显微鉴别的,可同时进行其他方法的鉴别。(4)原则上处方中的每一药味均应进行鉴别,选择尽量多的药味制订在标准中,但最少也要超过处方的1/3药味。31、中药材检查的主要项目有哪些?答:中药材的检查项目主要有药材中混杂的杂质检查、水分测定、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测定、农药残留量测定、其他必要的有关杂质检查、黄曲霉素、膨胀度和酸败度测定等。32、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中,测定成分的选择原则是什么?答: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项目选定的选择原则为:(1)首选君药及贵重药,剧毒药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其次考虑臣药或其他药味。中药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除君药外所含化学药品也必须建立含量测定项目。(2)应选专属性强的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测定含量。(3)成分类别清楚的,可测某一类成分的总量。(4)检测成分应归属某单一药味。(5)检测成分应与中医理论、用药的功能主治相近。(6)确实无法含量测定的,可测定药物的总固体量。33、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答: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扫描法、分光光度法和化学分析法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含有众多成分的复杂体系具有强大的分离功能,且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其重现性和准确度均优于薄层色谱扫描法,是中药及其制剂含量测定的首选方法。气相色谱法为中药制剂分析的常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测定药材和饮片、制剂中含挥发油及其他挥发性组分的含量。薄层色谱扫描法具有分离效能高、简便快速等特点,因而适用于中药制剂的分析。本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虽不及高效液相色谱法,但可以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补充,用于无紫外吸收或不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的组分。分光光度法由于容易受到共存组分的干扰,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化学分析法的准确度高,但不及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法灵敏、专属,多用于制剂组方简单、组分含量较高时的测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