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

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

ID:26848529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_第1页
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_第2页
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_第3页
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_第4页
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家园”书写摘要: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具有浓重的“家园意识”,小说以记忆中的故乡为原型,以敏锐细致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北方小城,具有民族生存的寓言化色彩。《呼兰河传》既传达出作者浓厚的个人生命体验,又表现出对国民灵魂、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延续了五四以来关于“人――故乡――民族”的启蒙表达。中国5/vie  关键词:《呼兰河传》家园民族隐喻文化价值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女作家,她一生命运坎坷,31岁时在香港寂寞离世。在她仅仅九年的创作生涯中,在生命后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展现出了极为浓重的“

2、家园意识”。萧红以记忆中的故乡为原型,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笔致描绘了一个极具寓意的北方小城,传达出丰富的生命感悟和文化思索。  一、精神还乡下的“家园”回归  乡土根性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乡土根性作为一种恒久固定的力量始终影响着生命个体,故乡承载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人的价值选择和审美趣味。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常常通过书写故乡来固守精神家园,表达文化价值。任何一种关于故乡的心灵表达和文学书写,都可以算作是一种精神怀念,对故乡意象的描摹、场景的建构,对故乡的情感表达,都是故乡想象的具体化,成为艺术创作上的精神还乡。故乡经常给予创作者一种对

3、抗现实的动力,具有强大的慰藉补充功能。  1930年,年仅20岁的萧红不甘于屈从包办婚姻,逃离了家庭,此后直到她离世也没有返乡回家。在逃离故乡的日子里,她的生活几经变迁,历经坎坷,感情上极需安抚。与萧军感情上的割裂,恩师鲁迅的离世,孩子的不幸早夭,异地的颠沛流离,让萧红沉浸在痛苦中,进而强化了她的孤独寂寞。萧红创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正是她人生最苦涩的阶段,她将自己的不幸与孤独通过成熟的艺术笔触转化为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切。《呼兰河传》是萧红生命主体意识由弱渐强的展现,她在创作中反思故土,心回故乡,融入了对故乡和

4、生命的爱,具有精神还乡的意义。  二、“家园”形象的民族隐喻  中国现代作家们在进行精神还乡时所建构的故乡是不同的,可以分为泛指和实指两类。泛指是指故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可实证的,例如师陀笔下的“果园城”,其地域指向是模糊的;实指是指故乡具有地理上的具体定位,例如鲁迅作品中的未庄、鲁镇或S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故乡属于实指,作为一名东北作家,萧红的作品带有浓厚的黑土地文化印记。小说中的故乡原型来自于她的家乡――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

5、了”。无论是泛指还是实指,现代作家笔下的故乡都有某种寓言化的意味。作家在塑造故乡时,会在斑驳、割裂、歧义的历史和文化片段中�M行重新选择,以带有诗意性、象征性的语言在文本世界里对故乡进行描摹。关注故乡人的思想、感情、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味、民众性格这些要素,可以勾勒出民族文化及民族生存的特点。  (一)泥坑――生存环境的隐喻  不同于沈从文在描摹故乡人时自然刚健的原始雄力,萧红笔下的故乡充满了钝化苍凉的灰色,这与其导师鲁迅在乡土题材风格上有共同之处。作为鲁迅的学习者和传承者,萧红继承了鲁迅“力图勾画中华民

6、族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的主题。鲁迅以启蒙者的姿态,勾勒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民众的精神状态,而萧红的作品却多了一份独特的人生体验,在表现个体感伤之时,更多是从生活细节中展现千姿百态的现实人生,挖掘出深埋于平凡生活之下的民族性,探讨故乡人的生存价值。  《呼兰河传》里呼兰城东二道街上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这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在这里发生的人和事是小城生活的展示台,是小城生存的隐喻。泥坑是小城生活的参与者和审视者,它默默凝视着发生的一切,它横在大路中央,阻碍车马行人的通行,同时它堆积着的混沌淤泥,像一张黑暗大口试图将活物吞噬进去。这泥坑

7、里的泥浆闷死过猫和狗,淹死过小猪,鸡鸭也常常死在边上,是一个具有极大安全隐患的陷阱。对于这个给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大泥坑,人们也曾想过一些办法,比如将沿街的墙拆掉以增宽道路,还有沿着墙根种一排树,下雨的时候可以攀着树过去,也可以多走一些道绕过泥坑,甚至有人宁愿冒着危险踩着泥坑上的印儿过去,他们从来没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没有一个人提出用土或其办法把这个坑填平,更让人深思的是,或许人们根本就不希望把泥坑填平,因为这泥坑俨然已成为小城人们生活消遣的重要来源,时常上演陷车陷马的好戏可以成为茶余饭后说长道短的谈资。在这个以大泥坑为中心的生存场景

8、中,他们知道天亮了就要起来干活,知道冬天来了就要穿厚衣,夏天来了就穿薄衣,知道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人一旦死去就“完了”。人们对现状感到自足,他们不会改变也不曾想去改变,在强大的生活惯性面前他们习惯了习以为常,顺应了惰性,在自然、鬼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