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析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析

ID:26901533

大小:6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9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析_第1页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析_第2页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析严志发(山丙省侯马市人民医院病理科043000)【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197-02【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GISTs病例的资料。结果恶性GIST原发肿瘤部位主要为胃贲门、小肠和大肠,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部肿块、贫血和黑便。结论CD117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植的诊断依据,恶性GIST的最后诊断需靠病理切片,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提高疗效需要综合治疗。对于复发或转移

2、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寻找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水平。【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免疫组化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肿瘤,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这类肿瘤不同于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自身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它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的任何部位,也可发生于胃肠道外的肠系膜、网膜或后腹膜。1.资料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其中男性8

3、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的33岁,最大的73岁,其中食道2例(16.7%),胃(贲门)5例(41.6%),小肠2例(16.7%),结直肠2例(16.7%),肠系膜1例(8.3%)。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黑便,上腹部有肿块,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10d〜2年,其中1例在查体时发现,3个月以内的5例,6个月到一年的4例,1年以上的3例。12例均行手术切除。1.2术前辅助检查:在12例患者中,均做腹部B超检查,并通过胃肠镜检查而确诊,1例行CT检查确诊。2.方法和结果2.1方法本组12例GIST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对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检测,

4、CD117阳性是GIST的免疫组化染色特征。根据肿瘤病理分期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其中4例行胃大部切除或部分切除,1例行胃全切除,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2例行结肠部分切除,9例患者术后采取化疗治疗,3例术后自动出院。2.2结果12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死亡。有3例化疗患者在1〜2年复发,随访2年,8例术后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讨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最早是Mazur等在1983年提出的。过去对GIST的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肿瘤的恶性程度的认识不深。近十几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1],对GIST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吋期。

5、随着免疫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的不断发展,对各种肿瘤检测的抗体不断被发现,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年来认识到GIST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实体,它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多数发生在胃和小肠,也可发生于胃肠道外的肠系膜、网膜或后腹膜、GIST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在本组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3岁,此病年轻化近几年成上升趋势。GIST的症状通常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冇关。早期患者一般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仅有食欲不振、消瘦、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非特异性表现。随着肿瘤的不断增长患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果粘膜面有溃疡形成,就可导致出血、囊性坏死,临床表现

6、为呕血和黑便,严重者可导致患者贫血。本组冇2例因食管肿物堵塞而进食闲难。对影像学的常规检查只能大致判断肿瘤的大小和部位,但对于该病是否应该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组B超阳性率较低,可能是因为B超对腹腔内空腔脏器病灶冋声不敏感。根据WHO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方法,间质性肿瘤是源于肌肉或神经类型都不明确的肿瘤。间质瘤过去常诊断为平滑肌瘤(肉瘤)或神经鞘瘤[2]。间质瘤可分为向平滑肌分化、向神经成分分化、双向分化和未分化四个类型。确切地说,胃肠道间质瘤是病理学诊断,或者分子病理学诊断名称[3]。到0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鉴别术前良、恶性GIST统一标准,恶性GIST患者的主要症状

7、和体征除了腹痛、腹胀、腹部肿块外,常冇黑便和贫血。而良性者很少有黑便和贫血,这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相同。GIST的转移方式主要是血行转移和腹腔种植转移,多转移至肝、肠系膜和腹膜后间隙等。对GIST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GIST的淋巴结转移少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恶性GIST的发病机制进一步的明确,早期诊断率的提高,临床对治疗恶性GIST的疗效得到不断提高。参考文献[1]侯英勇,朱雄增,王坚,等.胃肠道间质瘤起源和分化的探讨U].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32:106-110.[2]EmoryTS,SobinLH,Luk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