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ID:28247727

大小:6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_第1页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_第2页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_第3页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_第4页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陈友庆[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和进行创新教育,是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儿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细细品评这些文化内蕴,其中的道德观、认识论和科学精神综合了一个人所以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内容。这些文化传统是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应该保持和发扬的。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2、《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巾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这种精神成力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方面,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所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來,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

3、会的发展。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深深地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它成了一种清醒的自觉理念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样激励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体现着这种意识,并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这种意识从深层次的心理上来讲,完全是-•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并支配着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未來。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富于魅力并引起

4、世人的赞叹,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能在内忧外患之中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这种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3.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T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巾讲学、自巾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呜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來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上的兼荇并包,导致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反过來又促进了文化的

5、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为当时及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祌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而,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荇性。自西汉以后到隋唐,我国的民族文化又以宽容的姿态、附大的胸怀广泛地吸收和界纳了印度的佛学,并赋予其中国的特色,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各种思想共存的文化现象。这种包容精祌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延绵不断的重要原因。1.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

6、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闪此他所强调的仁政实际上就是一种德治,是仁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延伸与发挥。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

7、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2.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A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拈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返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称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A然"的思想对我

8、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