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ID:28414859

大小:6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0

上传者:U-991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1页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2页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3页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邓树峰(广西省百色市右江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百色533000)【摘要】目的:研究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木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病例90例,经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均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康复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选用针灸治疗,观察组选用温针灸治疗,研究两组疗效差异性。结果:经过每周一疗程的4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病残程度及肌力评估等方面分析,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1.11%)高于对照组(84.4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意义(χ2=11.06,P<0.05)o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病例的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关键词】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温针灸【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318-02中风是受气血逆乱,产牛风、火、痰、瘀阻塞,导致脑脉络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造成的突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或偏瘫麻木等症状的一类中老年的常见病[1]。常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等临床急性特点。由于中风后康复具有长期性,中风导致的后遗症肓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牛活质量。木院采用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木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病例90例,势48例,女42例,年龄(52〜72)岁,平均年龄(62±6.5)岁;病程(3〜7) 年,平均病程(4.5±2.5)年;经选用脑部CT及MRI确诊为脑血栓42例,脑出血39例,脑梗死9例,临床症候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受限,口舌歪斜,无活动性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正常,能接受针灸治疗等,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⑵。1.2辨证论治本文收治的9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突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面色胱白,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该症状符合中医辩证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治法选择为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治疗以辅助中风病例康复,使中风后遗症症状得以改善。1.3治疗方法依据中医辨证施治,随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选用针灸治疗,脸穴选取患侧风池穴,手三里、曲池、合谷、外关、中渚、承扶、足三里、昆仑、丘墟及血海等随证加减针灸,留针30min,每周为一疗程,间隔休息一天后,继续下1疗程,针灸4个疗程后对比评价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选用温针灸治疗,即选用针灸与艾灸相结合,选穴同对照组,针灸得气后留针过程中,将艾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起到进一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通络阻痹的作用[3]。1.4疗效评价依据中风后遗症康复后改善临床症状评价标准[4],疗效指标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体征明显好转,思维意识清处,语言表达及四肢功能活动恢复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不明显,思维较清楚,语言及四肢功能有所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其至加重现象。1.5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性统计学意义。2.结果 本文9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通过采用不同针灸治疗方法,依据临床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见表1,其中观察组91.11%,对照组84.44%,两组疗效比较PV0.05,χ2=11.06,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意义。两组疗效分析见表。3•讨论伴随社会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认为年均寿命延长,社会老龄化问题也随之加剧,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的脑血管疾病也日益增多。现代医学认为血管疾病形成因素主要是生活条件的改善,高脂蛋白的食物摄食过多,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而口活动量减少,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多,并发后遗症康复周期长,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另外患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进一步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梗塞,或因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弹性降低,使承压能力下降,当血压异常搏动时,脑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脑血管疾病归属于中医学的中风范畴,发生病机是由“虚、痰、瘀”所致,本虚而标实。年高积损、脏腑功能虚衰,痰湿内生,上蒙清窍,气血阻滞,脉络闭阻或血不循经,离经之血,蒙闭清窍导致筋脉失养,肌滕不用所形成肢体偏瘫,口舌歪斜,半身麻木等体征。治疗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据此取阳经穴位,即取调理阳气,以柔养筋脉之作用,H阳经穴位多气多血,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辅助,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正合“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蠲化浊痰,开窍启闭之功[5]。临床治疗时常采用针灸术,其原理基于针灸刺激神经系统穴位,进而产生针感,提高针灸刺激穴位疗效,在此基础上,温针灸在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干,产生较强针感,引发强有力的神经冲动吋,由艾条产生热能通过针体出导致穴位进一步激活病变脑组织细胞的潜在功能,产生刺激或代偿作用,促使中风后遗症受损功能得到恢复,另外,温针灸刺激神经体系的脸穴后所激发的神经冲动感可以使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节律性的收缩,从而使肌肉的活动增强,萎缩减少,增强肌力的恢复效果[6]。基于以上针灸机理,本文9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经采用针灸与温针灸治疗的对照组与观察组疗效分析显示,依据临床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 治疗总有效率中观察组91.11%,对照组84.44%,两组疗效比较PV0.05,χ2=11.06,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意义。进一步证实温针灸为提高中风后遗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温针灸治疗可以使患者受到针刺的同时神经刺激量增大,提高带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运动能力,进而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并缩短病程的目的。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温针灸适应症,利用中医学辩证法进行辨证施治,不可偏颇地夸犬温针灸治疗术功效,对于中风后遗症体征复杂,变换多样,尤其多余有出血倾向,血压、脉搏不稳,体质虚弱,正气衰微者等应慎重对待,只有如此,才能发扬温针灸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参考文献】⑴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124-125.[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380.[3]吴萍•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01):44-45o[4]任玉乐,蔡业峰,郭建文等•缺血中风中医证候的历代文献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9):1044-1048・⑸屈勇•实用神经干电刺激疗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0.1216-12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