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学讲义 (81

针炙学讲义 (81

ID:29117976

大小:7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6

针炙学讲义 (81_第1页
针炙学讲义 (81_第2页
针炙学讲义 (81_第3页
针炙学讲义 (81_第4页
针炙学讲义 (81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炙学讲义 (8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学毫针刺法  针刺准备针刺准备消毒体位  消毒  针刺前要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和治疗室内消毒。  1.针具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药液浸泡消毒法  (3)煮沸消毒法  2.医生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  4.治疗室内消毒  体位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

2、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对患有严重心脏病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俯卧位。  进针方法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印堂穴。      第8页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学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方法是  A.单手进针法  B.舒张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夹持进针法  E.指切进针法  【正确答案】B  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度及角度角度深度  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

4、下三种角度: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也称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针刺深度  (1)年龄  (2)体质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病、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可深刺。  另外,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相互关联,一般来说,深

5、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的角度为  A.15°左右  B.25°左右  C.30°左右  D.45°左右  E.60°左右  【正确答案】D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行针的基本手法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行针的基本手法      第8页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学  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操作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

6、刺角度、方向。一般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操作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频率快慢要一致;用力要均匀,勿时轻时重。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属于行针基本手法的是  A.循法  B.弹法  C.刮法  D.提插法  E.震颤法  【正确答案】D  得气  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

7、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或是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另外应运用催气、候气方法。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平补平泻  捻转补泻  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