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doc

ID:29136137

大小:79.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6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doc_第1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doc_第2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doc_第3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doc_第4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制:审定: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3、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

2、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

3、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

4、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课题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5、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

6、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学习过程: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⑧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①看到的景色有: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③诗人的感觉如何:④诗

7、人会有何种心情呢?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②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

8、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