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

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

ID:30539438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上传者:U-9943
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_第1页
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_第2页
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_第3页
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_第4页
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在文本细读中追寻真善美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由此可见,文本细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师在这种“生命在场”的细读中,一定会收获丰富的教育睿智,也一定能探寻到人世间的真善美。  一、在数据间思忖  许多课文中存在数据描述,这些数据在文本中分布凌乱,不太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它们看似普通,实则蕴含了作者发自内心要表露、要赞美的文本精神。只要深入其中,推敲、揣摩,你一定会为这些数据中所隐匿着的文本情感而激动万分。  以《一件运动衫》一文为例,一些数据描写引起了我的注意:1.45美元是康威老人用于补鞋的,3美元可以买到一件运动衫,一只小狗能换取一件运动衫。综观这些数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深入文本,我在这些数据中反复思考着:  软皮鞋=1.45美元+3美元(1)  3美元=运动衫=小狗(2)  软皮鞋=1.45美元+小狗(3)5   上面的第(3)式,是我运用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推导出的一个等式,深入思考(2)和(3),得出这样的结论:小男孩为康威老人买回的软皮鞋,其实是康威老人的1.45美元和他心爱的小狗的价值;康威老人用小狗为小男孩换来的运动衫,其实等于小男孩用他的3美元买到的。显然这一结论与作者要赞颂的他们为彼此着想的价值取向是相悖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本中给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在文本中又起什么作用呢?  在文本间推敲琢磨,我发现这一结论阐述的并不是他们彼此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他们彼此没有约定,相隔两地彼此不能联络,因此这一结论体现的是他们彼此尽其所能为对方着想的品德美,是真善美行为的完美结合。如果用这一结论创设一个逆向问题,那么对文本赞美的价值取向不是更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吗?于是,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既然他们在钱与物上谁也没有为谁多付出什么,那么他们之间还存在感情吗?教学过程中,这一逆向问题的提出,如助燃剂一般,点燃起学生心灵的火把,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请聆听学生的回答:虽然他们在钱与物上谁也没有为谁多付出什么,但他们彼此为对方着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品德。金钱算什么?金钱如粪土。东西可以用金钱买到,而美好的心灵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小男孩多么渴望买到那件运动衫,运动衫是他梦寐以求的,在自己的需要和老人的需要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如果我是小男孩,我也会这样做,这样做可能会失去金钱,可能会失去机会,但自己得到的将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感情的闸门打开了,美好的心灵在感化着每一个稚嫩的心灵。这时学生的内心世界已经播下了为他人着想的种子,情感升华到更高境界。  二、在词句中推敲5   阅读《去年的树》一文,一个意外的发现令我兴奋不已。我用波浪线画出小鸟为了寻找大树而问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句话,反复阅读,发现这三句话有不同之处:前两次问话中没有用“请”字,只有第三句中用了“请”字。同样是询问的话,问树根、大门,从礼貌角度出发,也应该加入“请”字,但为何仅在第三句中用到“请”字呢?作者肯定有他的意图,是什么意图呢?  鸟儿的三次问话,体现的无疑是她对好朋友树的无限思念和渴望相见之情。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我蓦然领悟到作者只在第三次问话中用“请”字的绝妙:一个“请”字把鸟儿因找不到大树而心急如焚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鸟儿一次又一次寻找大树,却未能如愿,她更加为大树的生存而着急、担忧、痛苦,如同失去亲人般悲戚。因此,在近乎绝望中,渴望小女孩告知大树的下落,为了这一线希望,用了“请”字。那是痛楚中的哀求,忧虑、焦急、期盼之情全部聚集于一个“请”字,白描之中凸显意境,用心何等良苦!  探究为什么只在第三句问话中用“请”字,让学生深入到小鸟的情感领域,从而领悟到她对大树的深厚情谊、对大树的深切怀念。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后,我又设计了“假如你是小鸟,面对着用大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你会想什么”这样的一个补白活动,让学生再次深入到小鸟的心灵深处。此时的鸟儿,或情谊缠绵,或义愤填膺,或肃然起敬,或肝肠寸断,学生的情与鸟儿的情水乳交融,从而引发共鸣。最后又以“你想对鸟儿说什么”为话题,激起学生对小鸟信守诺言的高尚品格的敬佩之情。课堂教学之成功,源于文本细读中捕捉到的那个“请”字,它是学生情感升华的导火索。5   三、在情节上揣摩  质疑生成灵性,解疑赋予智慧。对某些文本的故事情节产生疑问,时常思忖为什么,深入到文本之中进行细读探究,发现其本质,研究新策略,就会富有教学的生命活力。  阅读《将相和》一文时,偶然发现“渑池会见”这个故事叙事有不真实之处:赵国比秦国弱小,蔺相如是一个文官,论赵国的势力,论蔺相如的武功,秦王怎么能害怕蔺相如,又怎会被蔺相如所逼而击缶呢?这个故事显然不真实。进而又想,本课选自《史记》,司马迁撰写《史记》具有“实录”精神,这个故事不可能不真实,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走进文本,反复揣摩,居然找到了原因:渑池会见是秦王约赵王,各诸侯国都在关注此事,如果秦王在这次会议上把蔺相如杀了,消息传出去,天下人就会看清他凶残的本性,还有谁会与他交往?他的“一统天下”大业就会化为泡影。再说,廉颇已在边境上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因此秦王不敢杀蔺相如,甚至不敢动他一根毫发。蔺相如正是抓住秦王的致命弱点,反其道而攻之,这就展现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胸有成竹,而这正是此故事的真实所在。透彻的研究令我兴奋不已,因为我探寻到让学生对蔺相如产生敬佩之情的本质因素――他的足智多谋。  怎样让学生也有如此精彩的发现呢?反复推敲,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1)逆向设疑探“真实”。通过两次逆向设疑“这个故事不真实,从哪里看出来”“这个故事不可能不真实,真实在哪里”来探究故事的真实性,让学生经历迂回曲折,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 的意外之美。  (2)推想猜测品“人格”。即围绕故事的真实性,推测秦王听到蔺相如要和他拼命时的所思所想,让学生走进秦王的内心世界,走进秦王的心灵深处,借猜测秦王之所思,反衬蔺相如的足智多谋、智慧超人,激起学生对蔺相如的无限敬佩之情。  在文本细读的尝试中,我想起了名师王崧舟的一首诗:“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段,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教学精彩不断。“与读共舞”,徜徉在文本的言语之中,殚精竭虑,敲骨吸髓,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言语存在,课堂教学定会“野花”处处飘香。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