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ID:30987622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上传者:U-9948
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_第1页
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_第2页
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_第3页
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_第4页
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问题学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对于不同的问题,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作为教师,可以采取心理辅导、课堂渗透、有效利用评价机制和同伴的影响力等有效措施。只有先分析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才能“因材施教”,从而更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学生;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58-02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教过的学生当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循规蹈矩的孩子,甚至也不是优秀的模范生,反而是那些很有特点、别具一格的孩子。可见,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精彩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文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作一粗略的探索。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1.已有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教育学者研究过问题学生的成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学者钟启泉的四因素说(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俄罗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同心圆论(内因与外因)、日本学者北尾伦彦的三层级说。6   笔者认为,在以上三种说法中,以北尾伦彦的三层级说最具有代表性,下面是三层级说的相关示意图,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问题学生的形成决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各种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总体因素。  2.现代教育中的认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问题学生成因的认识也随时代在进步,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问题学生的成因简单归纳为两个主要因素:内因和外因。  (1)内因。内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心智不成熟。以中学为例,在校学生大部分都是12~18岁的青少年,他们成熟度低,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其它因素的影响,无法对客观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在与家人、师长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不能采取积极的方式,遇到突发状况无法正确对待。②基本学习能力的欠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在读、写、说、算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对后面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长期的失败,更会在学生的心理上留下阴影,使其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变成问题学生。  (2)外因。外因主要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形成的。  第一,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主体价值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后果是社会价值的偏斜,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倾斜,人道主义向利己主义倾斜,不仅使成人出现了“道德冷漠症”,也让孩子们的心理发生了改变,如:变得没有理想,寻求感官刺激,讲究及时行乐,拜金,等等。6   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强烈刺激着他们的神经,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患上了网络成瘾症,长时间处于虚拟环境中,逃避社会现实,处世态度消极,若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转变成为问题学生。  第二,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些父母由于自身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最终导致教育的欠缺甚至失败。问题学生一般出现在两种家庭中,一种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家庭破裂以后,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在母爱或父爱缺乏的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容易扭曲,对社会及其他人的看法比较灰暗;另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一般是在农村,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完全缺失的,而祖辈对孩子的溺爱及自身文化素质的遍低,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除这两种不完整家庭容易造成问题学生以外,还有因国家普及计划生育出现的独生子女,也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没有集体意识。  第三,学校因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的教育不得不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是在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的影响下,那些学科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就会在心理上留下自卑感,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成为问题学生。  二、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综上所述,问题学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6 。在转化问题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有效的方法:  1.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通过谈心、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这是很多班主任遇到问题学生的常用方法。主要针对有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平等、真诚的交流,既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帮助学生放下包袱、舒缓压力。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则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指导,避免盲目急进。  2.善用评价机制。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大部分都比较介意周围人的看法,尤其是来自家人、师长和同伴的评价,善用评价机制,可以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评价可分为自评、教师评价和集体评价。使用评价机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具体事实为基础,对转化过程和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2)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要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能够对学生的闪光点和其取得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4)评价的结果应该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使其明确学习的方向。6   3.利用同伴的影响力。作为同龄的伙伴,一般在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比较接近,兼容程度较高,相互影响较大,在对家长或师长产生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同伴的意见比较容易被接受。但在利用此方法时要注意:该同伴应该要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在这个前提下,充分发挥同伴的影响力,使问题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心理等多方面得到健康的引导。  4.课堂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管道,利用好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心理教育自然地渗透到课堂中,也是实施问题学生教育和转化的基本途径。如能将各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实现问题生转化的效率最大化。课堂渗透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不要为教育而教育,若无视学科教育,牵强地进行心理引导,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内容应该满足学生的教育所需,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自然地接受心理教育。  (4)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除了上述所用的方法,实际在教育过程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的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永远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标。  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教育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学生怀着一种深层、无私和理性的爱,同时使用客观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工作,无愧于自己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主编.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2]钟启泉主编.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