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

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

ID:31095455

大小:49.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1-06

上传者:U-818
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_第1页
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_第2页
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_第3页
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_第4页
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2018-2019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标准答案生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2017荆州市级联考)下列有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受血浆蛋白含量的影响B.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都容易引发组织水肿C.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过程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2.(2018鹤岗一中)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CO2浓度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C.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寒颤现象表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3.(2018金山中学)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A为感受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兴奋传到E出现应答B.图中B为传入神经,刺激①处,兴奋通过B→C→D→E,最终引起E产生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C.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其他几处能检测到兴奋的有③⑤D.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在②处快4.(2017豫南九校联考)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大脑皮层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5.(2017黄冈市级联考)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对照组应设为()A.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B.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C.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D.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6.(2018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B.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C.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此时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D.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属于条件反射7.(2017康杰中学)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8.(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图甲为某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情况,图乙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该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图甲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对应于图乙中的m,则a处的生长素浓度应该()A.大于m且小于nB.大于i小于gC.大于n且小于iD.小于g9.(2017黄冈市级联考)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的问题: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B.处理插条的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C.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D.处理的时间: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10.(2018武邑中学)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姜的块根,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籽番茄11.(2018西安师大附中)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12.(2017六安一中)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B.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只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都是相同的D.—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 13.(2017醴陵二中)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14.(2017林州一中)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的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保持最大增长率15.(2017衡水中学)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没有K值②乙曲线中的K值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e点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⑤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⑥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A.①②B.①⑥C.①③D.③⑥16.(2017邗江中学)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次生演替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缓慢D.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17.(2017阜新二中)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b~g段,植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B.图中曲线Ⅰ最可能代表灌木的生物量C.g点时群落的结构与火灾前相比没有发生变化D.b~g段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18.(2017太原市级联考)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绿色植物B.乙是消费者,丙属于次级消费者C.丙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必要成分 D.丙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但在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19.(2018西安师大附中)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物种a和物种b之间都是单向的B.进化过程中物种a和b通过捕食关系相互选择C.物种a和b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二者存在生殖隔离20.(2018重庆外国语学校)下表是能量流经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项目摄食量粪便量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kJ)530330X110A.X表示的能量大小不能确定B.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4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C.表中四个量之间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D.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40kJ21.(2017日喀则一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在①②③④过程中传递均以二氧化碳的形式B.该图也可以表示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 C.图中②过程不一定需要氧气的参与D.绿色植物和根瘤菌等生物完成图中①过程22.(2017临汾一中)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的。在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会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会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会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B.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会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以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D.既可来源于生物群落,又可来源于无机环境23.(2017六安一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或水库中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B.农业生产中防治稻田害虫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向土壤中投放微生物复合菌剂分解土壤中的残留农药,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近年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丧失殆尽 24.(2017黄陵中学)下列除哪项外,其余都是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A.水土流失加剧B.土地沙漠化C.降雨量减少D.空气污染严重25.(2017盐城市级联考)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体的呼吸作用释放大量CO2B.由于农产品的输出,农田需要适量地施加氮肥C.建立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26.(10分)(2018合肥一六八中学)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会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多巴胺含量可以指示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或死亡程度。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体液免疫产生的物质会导致帕金森病,据此判断,下列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中,与帕金森病最相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a.花粉过敏b.系统性红斑狼疮c.先天性免疫缺陷d.艾滋病 (2)研究发现,效应T细胞表面的CD8受体与其发挥正常免疫功能有关,MPIP可诱导正常小鼠产生帕金森病。给正常小鼠和CD8基因敲除小鼠注射MPTP或生理盐水10天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神经元多巴胺含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知,法射MPTP可导致CD8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_____,推测MPTP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正常小鼠多巴胺的含量变化相比较,CD8基因敲除小鼠多巴胺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据此推测_____________。27.(12分)(2017黄冈市级联考)下面是根据细胞壁松散学说绘制的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原理图。请分析回答:(1)图中结构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表明,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酶X所处环境溶液pH的变化是___________,被激活的酶X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从而使细胞壁松散,最终使细胞伸长。(3)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图中现象在胚芽鞘尖端下部______________(填“向光侧”或“背光侧”)更明显。若要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验证,可取弯曲处作_______________(填“横切”或“纵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相应细胞长度,并与对照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对照组应为生长状态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胚芽鞘。 28.(16分)(2017南菁高中)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___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___法。(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①_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③实验结果证明:_______。29.(12分)(2017铁人中学)图一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图二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C代表能量。(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 (填生理过程),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2)请写出图一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二中B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A中能量为m,B中能量为n,鼠的天敌同化的能量为p,则该生态系统中从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4)每年的旱季来临时,草原的部分食草动物会迁徙到水草丰富的地带,这一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答案1.【答案】D【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血浆的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组织液减少,不能引发组织水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容易引发组织水肿,B错误;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的改变,所以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过程包括水盐平衡调节等过程,因此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D正确。2.【答案】D 【解析】人体中CO2浓度是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内环境中CO2浓度最高是组织液,CO2是以自由扩散方式运输的,从高浓度运送到低浓度,细胞呼吸产生CO2,细胞内CO2浓度增高,于是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运输,先运送到组织液,最后才进入血浆,所以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B错误;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寒颤现象是机体开始产热,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相对恒定,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例如体温维持在37℃左右,血浆pH维持在7.4左右等,D正确。3.【答案】B【解析】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刺激A产生的兴奋能够传到E出现应答,A正确;图中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刺激传入神经上的①处,兴奋通过B→C→D→E,最终引起E产生反应的过程,因没有感受器参与,所以不能叫做反射,B错误;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则产生的兴奋可传到③和⑤,因此在③⑤处能检测到兴奋,C正确;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而在②所示的突触处的传递则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所以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在②处快,D正确。4.【答案】C【解析】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多,A错误;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 结构位于下丘脑,B错误;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C正确;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糖蛋白,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错误。5.【答案】A【解析】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作为对照组,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没有补充甲状腺激素,而且多了无下丘脑这一变量,B错误;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没有补充甲状腺激素,而且多了无垂体这一变量,C错误;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实验对象不同,没有补充甲状腺激素,D错误。6.【答案】C【解析】体温调节过程中,血管和汗腺受神经支配,故从上图判断,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神经调节能维持体温,A错误;汗腺分泌汗液是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也能增大散热,从丙到丁表示机体散热的途径,B错误;在寒冷环境中,通常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产热量也大于在炎热条件下产生的,C正确;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7.【答案】C【解析】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① 错误;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而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③正确;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分别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④正确;内环境渗透压增高时,下丘脑某部位将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并产生渴觉,主动饮水,⑤正确。因此以上说法正确的有③④⑤,C正确。8.【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一侧,所以a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m;又因为背光一侧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大于向光一侧,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所以a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n,A正确。9.【答案】D【解析】根据探究的目的可知,探究的问题是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A正确;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B正确;“预实验”可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C正确;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时间长短要相同,保持实验单一变量原则,不能有时间长短的梯度,以免产生额外变量,导致反应变量受到干扰而不准确,D错误。10.【答案】D 【解析】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A错误;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茎的伸长,B错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姜的块根,可打破休眠,促进萌发,C错误;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籽番茄,D正确。11.【答案】D【解析】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否则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黄鹂大约有=43×36÷9=172只,B正确;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是不同物种,分别构成一个种群,C正确;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12.【答案】D【解析】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样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不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也会发生改变,C错误;— 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因为物质比较丰富,大型土壤动物较多,D正确。13.【答案】A【解析】分析甲图,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乙图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A正确。14.【答案】B【解析】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所以被天敌捕食的几率就会增加,C正确;自然状态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D正确。15.【答案】C【解析】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呈J型增长,没有K值,①正确;在S型的种群增长曲线中,K值为在环境条件不受到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生存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即最大环境容纳量,其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②⑥错误;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③ 正确;c点对应的是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c点以后即可开始捕捞,只要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环境阻力,据图可知,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前,⑤错误。因此,C正确。16.【答案】D【解析】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正确;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次生演替,因此草原地区的农田弃耕后发生次生演替,B正确;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而次生演替速度通常较快,C正确;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D错误。17.【答案】A【解析】b~g段的演替是在森林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后进行,因此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正确;图中曲线Ⅰ最可能代表的是乔木的生物量,B错误;g点时群落的结构与火灾前相比发生了变化,C错误;b~g段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D错误。18.【答案】B 【解析】甲是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错误;丙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必要成分,C、D正确。19.【答案】A【解析】物种a与物种b之间是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所以它们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的,A错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被捕食者和捕食者是两个物种,二者存在生殖隔离,个体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捕食关系不可逆转,物种a的物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到物种b,两者之间不可逆,D正确。20.【答案】D【解析】同化量=摄食量-粪便量=530-330=200kJ,呼吸消耗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00-110=90kJ,A错误;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呼吸消耗量占45÷200=45%,因此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的比例小于45%,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表中四个量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C错误;由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00KJ,所以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200×20%=40KJ,D正确。21.【答案】C【解析】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二氧化碳,根据图中乙与二氧化碳之间存在双箭头可判断乙为生产者,根据围绕甲的箭头“多进一出” 可判断甲为分解者,丙、丁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符合图中过程特点,B错误;图中②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其中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的参与,C正确;根瘤菌是固氮微生物,D错误。22.【答案】C【解析】根据题中信息不能体现信息传递可以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的功能,A错误;题中只涉及扬子鳄一种生物,因此没有体现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在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会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会产生较多的雌鳄”可知,信息传递会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以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正确;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信息传递可来源于生物群落,没有体现出可来源于无机环境,D错误。23.【答案】C【解析】芦苇等植物不能吸收有机物,A错误;农业生产中防治稻田害虫的目的是让水稻中积累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不是为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向土壤中投放的微生物复合菌剂就是增加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者越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越快,C正确;近年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只是减弱,不是丧失殆尽,D错误。24.【答案】D 【解析】森林能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因此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造成沙土流失加剧,A正确;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造成土地沙漠化,B正确;森林具有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并能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C正确;空气污染严重的直接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D错误。25.【答案】B【解析】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释放大量的CO2,A错误;稻田生态系统中大量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缺失,所以需要不断施加氮肥来补充氮元素,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C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26.【答案】(1)b(2)降低损伤或死亡(多巴胺含量)降低幅度小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可能导致(3)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程度加重【解析】(1)体液免疫产生的物质会导致帕金森病,这属于自身免疫病,而在所给出的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中,与帕金森病最相似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即b。(2)据图可知,注射MPTP可导致CD8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多巴胺含量降低,推测MPTP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细胞损伤或死亡;与正常小鼠多巴胺的含量变化量相比较,CD8基因敲除小鼠多巴胺含量下降量的降低幅度小,据此推测正常小鼠中效应T细胞(或细胞免疫)的存在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程度加重。 27.【答案】(1)将H+从细胞膜内运输到细胞壁(2)下降水解连接纤维素分子的多糖链(或水解纤维素或水解多糖)(3)背光侧纵切尖端受到均匀光照或黑暗中处理【解析】(1)观察图示过程可知:图中结构A的作用是将H+从细胞膜内运送到细胞壁中;(2)图中表明,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H+从细胞膜内运送到细胞壁中的数量增多,从而使酶X所处环境溶液pH下降。图中显示,被激活的酶X的直接作用是水解连接纤维素分子的多糖链,使多糖链断裂,从而使细胞壁松散,最终使细胞伸长。(3)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因而图中现象在胚芽鞘尖端下部背光侧更明显。若要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验证,可取弯曲处作纵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相应细胞长度。并与对照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对照组应为生长状态相同尖端受到均匀光照或黑暗中处理的胚芽鞘。28.【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2)天敌“J”样方(3)①6月中旬~7月中旬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 【解析】(1)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捕食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2)在我国野外,由于福寿螺缺乏天敌的制约,呈现爆发式地生长,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种群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物种群,如植物、蚜虫、跳蝻等,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福寿螺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3)①处理组与对照组对比可知,6月中旬~7月中旬,由于中华鳖捕食成年(生殖期)福寿螺,导致福寿螺种群密度明显下降,进而使福寿螺卵块数下降。②8~9月份,由于福寿螺卵块数非常少,其出生率非常低,导致福寿螺的个体数增加很少,因而种群密度很低。③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非常明显,说明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29.【答案】(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2)(3)用于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p/m×100%(4)信息传递【解析】(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3)图二中B表示用于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根据题意已知,A中能量为m,鼠的天敌同化的能量为p,则该生态系统中从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p/m×100%。(4)每年的旱季来临时,草原的部分食草动物会迁徙到水草丰富的地带,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