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

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

ID:31141798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_第1页
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_第2页
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_第3页
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_第4页
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与之相悖的做法和想法都应摒弃。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严防热闹背后的误区。教师应正确地设计课堂的形式,远离虚美热闹,精心设计问题,避免为问而问,更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关键词:远离刻意;追求本真;远离虚美;彰显简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16-2  一、远离刻意的索问提问  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这是难以把握的概念,不提问题不行,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或价值不高

2、也不行,实在难为了学生。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刻意追求,是以成人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阅读,以成人的要求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观点限制学生,结果问题成了折磨学生的关卡,学生望“问题”而却步。提问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纵观让学生提问的种种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对语文,对语文学习的对象认识偏颇所导致的。7  意识深处,我们认为语文是知识体,是按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顺序展开其内容的,就应从文本中寻找许多问题,让学生提问就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语文并不是简单的理性,而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是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的。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

3、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是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是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而不是一个个问题的堆积。  习惯认为,发现问题就说明已经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能解决问题,语文学习发现文本中的疑问,就能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也就能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也是理性的。然而,小学生的精神发展处于感性时期,他们大多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自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因此他们又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对语文、语文学习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后,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摒弃过多的理性方法,注重

4、学生精神的自由舒展,以感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热爱语文,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生动、有趣、启智、健思(思想)。  当然,让学生提问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但问题的提出应是在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感受语言,体味情感,思维出现阻碍后的内心真实的感受,而非“入口不入心”的虚假与教条;应是学生阅读体验后,基于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下的思考,而非以教师思维代替的人为限制。同时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会,品尝语文学习的乐趣,而非让问题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恐惧点。  二、远离刻意的虚美热闹7  许多老师认为越热闹的课堂越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于是便在课堂上用尽

5、办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课堂的热闹异常。其实细细分析就发现这样做很多时候只是外表上的“虚美”,而没有多少课堂实效。  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可实际是讨论只是追求热闹的摆设,问题的深度不够,为讨论而讨论。而且到最后展示讨论成果的也往往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有老师甚至认为讨论得越多,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探讨问题的层面就越深,片面追求讨论的次数,不讲究每次讨论的质量,无需讨论的内容也来讨论。还有的老师采用唱歌、演讲、表演、辩论会等形式,让语文课堂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非意味着丰硕的收获。很多时候,都是非语文的东西“越俎

6、代庖”了。  三、远离刻意的求新求异  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刻意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现在语文课堂的流行用语是:“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结果是由于老师只是机械求新,引导不够,学生胡乱选择,不少学生选了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7表面上课堂热闹,实际是学生游离在课堂重点以外,毫无收获。学生毕竟是学生,在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上难免有把握不准、贪吃不透的现象发生,事实上即便是吃透了,抓准了也可能会有无的放矢而收效不佳的情形发生,况且,有些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宜由学生来完成,所以,这

7、样的全权民主势必会带来诸多不合理的后果,影响学生对有些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这种教法表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一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而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么会不迷失方向?若再称为“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超过语文本身。  事实上,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它无疑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成为学生积极探求,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不仅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