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

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

ID:31364322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_第1页
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_第2页
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_第3页
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_第4页
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初探  【摘要】本文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文学作品四个方面初步探求中英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认知又与文化密切相关,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必然会产生认知差异,这种差异就会对语言产生影响,这就正为中英的隐喻差异的比较分析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隐喻文化;理据  0.引言  在人类的语言中,隐喻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中英文中如此丰富的隐喻现象及其差异的原因均与文化相关。文化影响认知,文化的不同产生认知的差异,认知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上。因此,中英文中存在的诸多的隐喻差异必然是来自于

2、文化的差异。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样的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隐喻?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又会对隐喻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学作品四个具体方面对中英文的隐喻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求中西隐喻差异的文化理据,即:有那些文化因素影响了人的认知,从而造成了中英文中不同隐喻的产生。  1.隐喻研究的回溯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在西方隐喻发轫于修辞学,其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阶段(公元前300年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阶段,隐喻是语篇层次上

3、语言辞格的应用,通过隐喻把一事物反说成另一事物,从而得到两个事物的相似关系。隐喻实际上是一种起修辞作用,并且运用于诗歌和写作的修辞性隐喻。  隐喻的语义和语用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在此阶段,隐喻发生在喻体和本体的名词之间,喻体的表达可以理解本体的内容和意义。隐喻的语义和语用学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的束缚,在句子层次上加以研究。隐喻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认知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莱考夫和特纳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Iakoff&Tumer1989:203)

4、。外部世界是由千变万化的事物及事物的相互关系组成的,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既获得了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又获得了认识事物互关系的能力,从而构建了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为人舞抽象思维提供了理据。  2.理据分析  理据即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之间的联系(张维友20l122)。虽然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在英汉诏中确实都存在一些词的意义是有理可循的。文化理据即轲化方面对语言中丰富的隐喻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探求。  下文将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文学作品四具体方面对中英文的隐喻现象及其文化理据进行分析。  2.1地理环境6  中英文隐喻的不同首先应该归结于地

5、理环境的不同,为中英文使用的不同地域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影响,使人们对不同甚至相同事物形成不同的概念,从而构建不同的意图式,而隐喻作为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就刁避免的会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例如,比喻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汉语习惯用“雨眉笋”,美国人则用“mushroom”。不同隐喻产生的原因在哪。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舅面。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身体经社会经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人类的概念体图式结构和心理意象等方面的人类想象能力的结果,强调义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因此,在形成对“大量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一意

6、义的隐喻时,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汉词初形成这一隐喻时处于了一个有竹笋的地理环境,因此翎了“春笋”这一事物;而英语形成这一隐喻时则处于了长满蘑菇的地理环境,因此借用了“蘑菇”这一事物。这两种事物虽然不同,然而在英汉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产生了相同的经验,即:“迅速而且大量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一特征。可崩设:如果最初中国人在形成或使用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蘑菇能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雨后春笋”就会变成“雨后蘑菇”。  又如习语“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斯尔)隐喻的含义是“多此一举,白费力气”。为什么用“carrycoabNewca

7、stle”来隐喻“多此一举”含义呢?但若了解了纽卡剪(Newcastle)乃英格兰东部港口城市,素以产煤著称这一地写境因素就不难以理解它的喻义。  2.2宗教信仰6  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信奉基督教,这给语言带来深深的烙印,大量源于隐喻的习语都与圣经有关;而在中国,人们普品有关。这里的文学作品是从广义上来说的,除了狭义的作家遍信奉佛教或道教,汉语中许多含隐喻的表达也同样不可避创作的文学作品外,还包括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免地受到了影响。如汉语中,“朝三暮四”、“怀弓蛇影”、“刻舟求剑”等这些汉语有“菩萨保佑”或“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的说法,文学比喻性典

8、故,西方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