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doc

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doc

ID:31683632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doc_第1页
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doc_第2页
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doc_第3页
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2.推荐单位:教育部3.项目简介:科学问题化疗在肿瘤治疗中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疗效相当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化疗药在体内分布上对肿瘤组织缺乏选择性(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当前各种被动和主动靶向策略的细胞内靶向效率仍不理想。因此,如何提高活性成分(治疗或诊断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真正实现胞内高效药物递送,获得肿瘤细胞内较高的药物浓度,长期以来都是科学家们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1)以肿瘤生物标志物作为药物载体递送的靶,开展新一代受体介导的抗肿瘤分

2、子靶向载体系统研究;2)同时以2种肿瘤生物标志物作为药物载体递送的靶,开展新型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3)用于分子靶向递送的新型药物载体系统的创制;4)用于分子靶向递送的新配体分子的发现与应用。成果及意义1)提出了一系列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的新策略和新思路。特别是通过新一代受体介导靶向递送明显提高了细胞内递送效率,证明把肿瘤生物标志物作为药物载体递送的靶是可行的,证实被动与主动靶向相结合的优势,阐明肿瘤细胞和新生血管双重靶向、双分子靶向递送、新载体系统结合受体介导等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肿瘤诊治提供

3、了新途径和新方案;2)阐明了一系列相关科学问题和科学规律,发表了一系列代表性学术论文,获得了第三方的高度评价与关注;3)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学科交叉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已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认同,有的成为当前靶向递送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4)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种双分子靶向成像系统已进入开发阶段,一种新的配体分子GE11也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并进入临床前研究。4.主要完成人及学术贡献(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告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奖

4、励情况):张强,排名第一,教授,北京大学。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新一代受体介导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载体系统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新型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做出了部分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1和7的责任作者,也是代表性论文2和8的共同作者;新型受体介导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载体递送系统研究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左右。未获国家奖励。吕万良,排名第二,教授,北京大学。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新型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

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新一代受体介导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载体系统研究)做出了部分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2和8的责任作者,也是代表性论文1和7的共同作者;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载体递送系统研究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左右。未获国家奖励。王均,排名第三,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用于分子靶向递送的药物载体的创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3和6的责任作者;用于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的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相关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

6、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约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未获国家奖励。王凡,排名第四,教授,北京大学。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新型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4的责任作者;肿瘤的分子靶向诊断和治疗的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约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未获国家奖励。徐宇虹,排名第五,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用于分子靶向递送的新靶头分子的发现与应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5的责任作者;

7、用于抗肿瘤分子靶向载体递送系统的新配体的发现与应用是本人的研究方向之一,约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未获国家奖励。5.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年卷页码(xx年xx卷xx页)发表时间年月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国内作者1EnhancedintracellulardeliveryandimprovedantitumorefficacyofdoxorubicinbystericallystabilizedliposomesmodifiedwithasyntheticRGDmimetic/JOU

8、RNALOFCONTROLLEDRELEASE/Xiao-BingXiong,YueHuang,Wan-liangLu,XuanZhang,HuaZhang,TsunejiNagai,QiangZhang2005年107卷262-275页2005.10.3QiangZhang(张强)Xiao-BingXiongXiao-BingXiong,YueHuang,Wan-liangLu,XuanZhang,HuaZhang,TsunejiNagai,Qian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