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ID:32487301

大小:30.9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8

浅析《论语》中的“礼”_第1页
浅析《论语》中的“礼”_第2页
浅析《论语》中的“礼”_第3页
浅析《论语》中的“礼”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论语》中的“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

2、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孔子

3、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孔子尚礼,从小便是。《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

4、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少年时就以好礼闻名,因此鲁大夫孟厘子认为孔子一定是才德显达,在临死前告诫儿子要拜孔子为师。孟厘子死后他的儿子懿子便和南宫敬叔一起去向孔子学习礼制。一、礼之本孔子在《论语》中常常教导弟子要按“礼”行事。诸如“齐之以礼”(为政第三章)、“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五章)、“事君尽礼”(八佾第十八章)、“以礼让为国”(里仁第十三章)、“约之以礼”(雍也第二十五章)等等,说的都是“礼”的实践。然而孔子穷尽一生所追求的周礼,绝不只是一切行为符合礼制就可以的

5、。孔子推崇的周礼,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论语》八佾篇中“林放问礼之本”一章,孔子便对“礼”的本质做了回答。“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以“礼”、“丧”为例,指出外在形式的礼乐应以内心的情感为根据,如果过分重视那些形式化的繁文缛节就是本末倒置了。《论语》阳货篇中有一章从反面论说“礼”之本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反诘,礼难道就是敬献玉帛吗?乐难道就是敲击钟鼓吗?情感表达需要玉帛、钟鼓等形式的仪节作为载体,但是舍本逐末,只追求玉

6、帛、钟鼓的礼乐不是孔子的“礼乐”。其言外之意是指“礼乐”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在于外在表现之下的内心情感。《论语》八佾篇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孔子对“礼”之本质的解说。“仁”是人心中最自然最本真的情感。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了“仁”的情感,那么他所遵循的礼乐就只是钟鼓玉帛之类的外在形式,礼就变成了没有精神本质的空壳。由此可见,孔子的“礼之本”其实就是“仁”,一切仪节形式其实就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二、礼之用要如何践行内外兼具的“礼”呢?《论语》第一篇中孔子的学生有子作了回答:“礼之用,和为贵。”“和”

7、指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在实践“礼”的行动中要把握好度。太讲究了就会显得过分重视外在形式,但仪节不足又会有失礼的本质。孔子并不认为“礼”是刻板的教条,他对传统礼制有坚持有不坚持。以《论语》子罕篇第三章“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为例,在孔子看来,“拜下”是涉及原则性的礼节,他认为在堂下作揖直接关系到对作揖对象尊敬之情的表达,做出“拜下”行为是以行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为根据的,因而必须坚持;“麻冕”是纯外在的仪文规矩,与表达内心情感无关,因而可以不必坚持。从孔子“吾从下”与“吾

8、从众”的对比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仪上的某些损益是可行的,但是这种损益应该有理有节,如果忽视礼的本质,或不能准确表达本真的情感,那么我们所在乎的也将只是礼在形式上的变化,而礼也会因此堕入形式化。再结合上文间接讨论礼之本的两个章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践行“礼”,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