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品读诗歌

浅谈如何品读诗歌

ID:32825724

大小:54.8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6

浅谈如何品读诗歌_第1页
浅谈如何品读诗歌_第2页
浅谈如何品读诗歌_第3页
浅谈如何品读诗歌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品读诗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品读诗歌?怎样才能读懂一首诗歌呢?品读诗歌应从多角度入手,但是,如果抛开写作背景,就不可能理解诗歌本意;而如果只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又无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诗歌的普遍意义,无法“资治通鉴”——对于读者而言,只有结合自身境况,才能对诗歌品味到极致,才能真正觉得“诗为心声”,从而产生共鸣。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领悟出诗歌品读的三步曲一一深入背景,体会原意;展开联想,感悟广意;结合境遇,品味特意一一最终使学生“读出自我”。一、深入背景,体会原意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殊的环境(就是写作背景,也就是作者所

2、处情境)中产生的特殊情感凝结而成的。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就读不懂诗歌,无从解释个别字词,甚至不知有些诗句从何而来,不知道作品究竟表达的是何种情感。如教学何其芳的新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在品读第四小节时,学生提出:“忧伤”“重新”“乂”三个词语从何而來?该如何理解?“忧伤”是为了什么?“重新”“又”两个词语都表示先前曾有过相同的情感,“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表明作者最初的梦想曾经破灭,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觉得人生无望?如果此时只用文字描述作者在“国民党统治区过着黑暗压抑的生活”,所以觉得“人生无望

3、”,是“延安火热的新生活”使作者“重新变得年轻了”,这样教学相当于死记硬背,缺少“黑暗”与“火热”的对比,教学效果自然好不了。针对以上问题,我用歌劇《松花江上》來表现国统区的黑暗(内容有别,效果一样),学生在“流浪!流浪”的歌声中体会到了失落的情感;再用歌曲《边区十唱》来表现延安军民生产自救的火热生活,伴着欢乐明快的节奏,“大生产”的歌声让每一个学生都精神振奋。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对比中深刻体会到了国统区和延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让学生在失落与欢欣中感受了作者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又充满了梦想,

4、充满了希望”的过程。二、展开联想,感悟广意诗歌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主要不是好在景和物,也不是好在人和事,而是好在诗歌表达的情感。因为景物有差异,世事有不同,而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人类的情感万变不离喜、怒、哀、乐、爱、怨、忧。诗歌所写的人、事、景、物只是为了表明“喜是为何而喜,悲是因何而悲,愤怒是因为什么,哀怨又因何而起”。诗中之情是作者之情,同时也是众人之情,更是时代Z情、人类之情。所以读者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就是诗歌情感的“广义”所在,也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立足点。所以,品读诗

5、歌当然不能只读岀作者的心境和情感,而是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广泛意义。诗歌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情感,而这样的心境、情感读者要能品味出来,读者读后有了深刻的感受,才会介绍给别人;诗作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才会流传下来。所以那些广为流传的诗歌就是众多人的心境、情感的倾诉。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被多少人赠送给友人、亲人,原因就是离别的思念和祝愿的情感是相同的,诗歌情感的普遍性体现得非常鲜明。这种诗歌情感的普遍性同时也是教材编排的立足点。教学中让学生品读出诗歌的原意后

6、,就要让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歌的普遍情感,以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如何其芳的新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现出来的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情感,是所有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的共同情感。做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追求理想的人,是读者读懂这首诗歌后和作者的共鸣。教学中我设计了“把这首诗歌介绍给一位名人,并说一说这样做的原因”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展开联想,体会诗歌的普遍情感。有的学生把它介绍给被贬黄州的苏轼,激励苏东坡不要消沉;有的学生把它介绍给打算“远游河北的董邵南”,告诉他新环境一定能使他获得想要的生活。通过

7、这一环节,学生很自然地归结出诗歌“赞美新生活、新世界,向往新牛活、新世界”的主题,同时对诗歌表现出的情感的“广义”有了深切的体会。三、结合境遇,品味特意在教学中使学生“读出自我”,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歌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觉得诗歌是写给自己的,才会使学生获得共鸣的情感体验。唐江澎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唐老师上中学时,他的老师读《孔雀东南飞》,虽然不会普通话,却读得涕泪横流。同学们都被老师的样子吓坏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老师的经历和诗歌主人公的经历一样:迫于家庭的压力,和自己

8、深爱的人离婚了。当然,诗歌作者的经历,学生不可能有,但可以在教学中体会诗歌的情感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谈感受。如教学何其芳的新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基于“读出自我”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把这首诗送给一位同学或自己,并且表述这样做的原因”的教学环节。一位同学把诗歌送给了他的同桌,鼓励因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而失去信心的同桌重新振作起来,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另一位同学把诗歌送给了自己,这位同学刚从一所管理较差的学校转來,因被班上的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