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

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

ID:32942258

大小:56.9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7

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_第1页
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_第2页
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_第3页
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_第4页
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知识本源亲历知识建构——从《除法竖式》的教学片段说开去王瑶洁如今,数学教学更多的强调从学牛已有的经验幽发,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也更多的向学牛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借助实物的操作过程,让学牛主动参与、体会知识的形成与建构;以帮助他们在探索和交流中去真正探寻知识的木源,理解知识的由来,培养数学思维,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数学发展。下面就《除法竖式》的一个片段来进行分析、思考:怎样才能探究知识木源,亲历知识建构?苏教版教

2、材中把除法竖式的学习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的口诀求商(二)里,主要内容为:6÷2=()同时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相比非常不同,这是一种在时间的积淀和人力研究的积累中产牛的特殊的方式。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几乎不太可能,孩子们往往在自己已学过的竖式基础上进行迁移,大多得出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类似的竖式。面对这种现状,教学中一般釆取讲解和示范的形式,设计A1、师:你能看图编一道除法题目吗?师:怎么解答?师:这里的6表示什么意思,2

3、、3呢?师:说得真好。除了可以用口诀肓接计算出结果,还可以用竖式计算。2、学习竖式(1)认识除号: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介绍并仿写除号)(2)教学竖式写法:师:(边说边板书)竖式的书写顺序和横式一样,先写被除数6,再写除号、除数,注意除数要写在除号的左边。6除以2由口诀得到商是3,写在除号的上面,和6对齐。师讲解:(现在完成部分)表示把6个人,平均分成2组,每组是3人。师:这6个人有没有分完呢?我们还得算一算:2组,每组有3个人,一共分掉了多少人?(生答)师:分掉的这个6要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4、。师:6个小朋友最后分完了吗?(生答)师:正好分完,就是6-6=0,0表示全部分完,写在横线下面。师:这道竖式全部完成了,我们一起来冋顾这个竖式的写法:先写6(被除数,)再写除号……师:小朋友在自备本上练6÷3设计以热闹的跳绳情境切入课题,但作用仅限于“列出横式”的需要,竖式的学习主要还是出于教师的讲解。而之所以要“先除、再乘、最后减”这样做则是岀于要求,是因为规则,是“要”这样做的,而不去考虑和解决孩子们想不通的“为什么除了之后还要去乘、去减?”、“和原来--样列竖式也能算出结果

5、,可为什么不能那样列了呢?”的疑问。除法竖式改变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地自我建构。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设计B、(-)体验竖式的产生1、实物操作,初步感知师:除法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把这里的一些苹果按要求来平均分,你会吗?将7个苹果平均分到3哥盆子里,可以怎么放?演示分的过程。追问:余下的还能再分吗?实际分了这7个中的几个?师:谁来完整叙述分的过程?师:自己用圆片分一下,边分边说整个过程。2、完整

6、展示竖式3、完整讲解并板书竖式。追问:这里的“6”表示什么含义?它是怎么的来的?师:结合自己平均分的过程,谁再来完整说说除法竖式的含义?师:相互说说整个竖式的含义。4、师小结:我们可以用竖式来清楚的表示这样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二)自己尝试竖式1、师:(示6个苹果)能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吗?用圆片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追问:分完了吗?实际分了几个?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说?(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实际分掉了6个,正好全部分完)2、模仿写竖式。师:自己尝试用竖式表示刚才“全部分完”

7、的整个过程。展示、交流尝试结果。3、追问:你认为A和B哪个竖式好?为什么?师:B是完整的表示了我们分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是一个非常完整、正确的竖式。追问:竖式里两个“6”的含义一样吗?“0”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上面的“6”表示我们要分6个苹果,下面的“6”是表示实际分掉了6个;“0”就表示全部分完,没有遗漏。所以竖式B更加合适,反映了整个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4、校对自己的竖式,并说说自己分的整个过程。设计B借助操作,在平均分的现实情况下感受分的结果,通过比较层层深入,去探究知识的本源,让学生经历知

8、识建构的全过程。1、操作入手,感受起源。直接从简单、基本的实物操作一一“平均分”的过程中引入,根据平均分之后经常会出现的实际情况“分不完”来作为感受竖式产生的基本切入点,而不是以“正好分完”这个特例为例题。“正好分完”很难凸显计算实际分完的以及剩余的必要性;而从“分不完”的情况入手,更能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真正去切身感受除法竖式产生的根本,感受之所以要去计算“实际分了几个”的必要性,感受除法竖式之所以这样列的道理:正是因为在平均分吋很有可能会遇到“分不完”的情况,所以需要去关注原来分的总个数在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