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与我国核电企业的战略应对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与我国核电企业的战略应对

ID:33064469

大小:18.23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9-02-19

上传者:U-24835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与我国核电企业的战略应对_第1页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与我国核电企业的战略应对_第2页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与我国核电企业的战略应对_第3页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与我国核电企业的战略应对_第4页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与我国核电企业的战略应对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与我国核电企业的战略应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ClassifiedIndex:F272.3U.D.C: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MasterDegreeThesisRESEARCHTOTHEIMPIACTSOFJAPlANFUKUSHIMANUCLEARACCIDENTANDTHECOPINGSTRATEGYoFCHINESENUCLEARPOWERENTERPⅪSEGrade:Candidate:AcademicDegreeAppliedfor:Speciality:Supervisor:2009Chen肫nXueMasterBusinessAdministrationJiaZhiYongDec.2012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交通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囤,使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船刍、El期:汐f小协.}口指导老师签名磁彩夺/日期:龇,2、I工’.;D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本人在学位论文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或贡献如下:1.本论文通过研究,判明了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核电将继续发展、但发展规模速度将减缓、发展规模将下降、技术将突变升级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核电制造产业将由新兴产业迅速过渡到了成熟产业的论断。2、本论文根据研究,提出了我国核电技术发展路线“短期迷离,长期清晰”论断,近期或将出现多种三代机型竞争的局面,APl000凭借其安全高效性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核电技术主流,更为长远来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l400将最终占据主导地位。3.本论文研究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前后,东方电气企业内部有关核电产业的资源与能力的优劣势转化规律,指出技术突变使其失去了技术领先的先发优势,必须立即进行技术转换。根据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匹配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企业的“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的基本竞争战略。4、本论文根据研究,指出企业拥有的诸如良好管理能力、良好公司声誉、专有学习曲线、良好开发能力等等优势资源,是支撑企业基本竞争战略并带给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弼\日期:加,2.12、3o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暑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I—.一mm曼!!烹曼曼鼍!!曼曼曼蔓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蔓摘要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核放射性物质外泄的重大事故,给世界和中国的核电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采用宏观环境、中观产业、以及微观企业层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力求为核电企业找到战略应对策略,以消除外部威胁,抓住外部机遇,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在深入分析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原因的基础上,运用PESTELE分析法对世界以及中国核电的宏观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应用五力分析模型研究了中国核电产业结构的变化,判明了核电将继续发展、但发展模式将由”大规模高速”向”安全高效”转型,核电技术将由二代半突变升级为三代的大趋势,由此推断中国核电产业将由新兴产业迅速过渡到成熟产业,产业竞争态势将升级加剧。其次,应用价值链框架分析了我国核电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DF公司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优势、劣势及其转化,指出技术突变和近2年的停滞发展期,使其核电产业上失去了技术领先的先发优势。同时,运用SWOT模型分析形成了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设想,包括差异化战略,控制成本战略,国际化战略,服务增值战略,技术转化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等,提出了企业今后的“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的基本竞争战略。通过VRIO模型评估,指出企业拥有的诸如良好的质量管理能力、良好的公司声誉、专有学习曲线、良好的开发能力等等优势资源,具有稀缺、复制成本高、可替代程度低的特性,是支撑企业核电产业基本竞争战略并带给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文章最后,研究了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设计,并规划了战略实施步骤。关键词:核电;福岛核事故;技术突变;竞争优势;竞争战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l页AbstractTheFukushimanuclearaccidentcausedbytheearthquakeonMarch201bringsahugeimpacttothenuclearpowerindustryofChinaandthewholeworld.Thisthesisusesstrategytheoryandacombinationofmacroenvironmentanalysis;industryanalysisandmicroenterpriseanalysistoevaluatesystematicallytheindustryevolutiontendencyaftertheFukushimanuclearaccident.Theaimistofindastrategytocopewiththeexternalthreatandseizetheexternalopportunities,andmake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healthilyandcontinuously.BasedontheanalysisofthereasonoftheFukushimanuclearaccident,thisthesisusePESTELEmethodtostudythemacroenvironmentoftheChinaandthewholeworldnuclearpowerindustry,thenitappliestheFiveForceintheindustrystructurechangestudy,andgetstheconclusionthatthenuclearpowerwilldevelopnonetheless,butthedevelopmentmodewillchangefromHugeVolumeandHighSpeedtotheSafetyandEfficiency,andthetechnologyofnuclearpowerwillupdaterapidlytoGenerationThreefromGenerationTwoPlus.Inall,thisthesisdeducesthattheChinesenuclearpowerindustrywillrapidlytransitfromtheburgeoningindustrytothematureindustry,andthecompetition.willbecomeviolent.Aftertheanalysis,thisthesisappliestheValueChainFrameworktoanalysisthestrengthandweaknessofinternalresourceandcapabilityofDFcompany,whichistheleadingenterpriseinChinesenuclearpowerequipmentsupply,andfindsthatbecauseofthetechnologychangeandtherecentsuspensiondevelopmentoftwoyears,DFhaslostthefirstmoveadvantageintheChinesenuclearpowerindustry.Meanwhile,bytheSWOTanalysis,thisthesisformsstrategicexpectationsabouthowtocopewiththeenvironmentalchange.Theseexpectationsincludethedifferentiationstrategy,costcontrolstrategy,internationalizationstrategy,value—addedservicesstrategy,TechnologyTransferstrategyandtechnologyinnovationstrategy.Thefundamentalcompetitionstrategyisminimizing—costdifferentiationstrategy.WiththeassessmentofVRIOModel,thisthesisfindsthatthesuperiorresourcelikegoodqualitymanagementability,goodreputation,proprietarylearningcurve,excellentdevelopskillisrare,hardtoreproductionandreplace,andwillsupportthefundamentalstrategyandbethesourceof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Attheendofthethesisistheorganizationaldesignwhichissuitabletothefundamentalstrategyandthestrategicimplementationplanning.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I页keywords:Nuclearpower;Fukushimanuclearaccident;technologychange;competitionadvantage;competitionstrategy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V页目录第1章绪论⋯⋯⋯⋯⋯⋯⋯⋯⋯⋯⋯⋯⋯⋯⋯⋯⋯⋯⋯⋯⋯⋯⋯⋯⋯⋯⋯⋯⋯..11.1课题背景⋯⋯⋯⋯⋯⋯⋯⋯⋯⋯⋯⋯⋯⋯⋯⋯⋯⋯⋯⋯⋯⋯⋯⋯⋯⋯⋯⋯⋯⋯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3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21.3.1研究内容⋯⋯⋯⋯⋯⋯⋯⋯⋯⋯⋯⋯⋯⋯⋯⋯⋯⋯⋯⋯⋯⋯⋯⋯⋯⋯⋯⋯.21.3.2研究方法⋯⋯⋯⋯⋯⋯⋯⋯⋯⋯.⋯⋯⋯⋯⋯⋯⋯⋯⋯⋯⋯⋯⋯⋯⋯⋯⋯⋯21.33研究思路⋯⋯⋯⋯⋯⋯⋯....⋯⋯⋯⋯⋯⋯⋯⋯⋯⋯⋯⋯⋯⋯⋯⋯⋯⋯⋯⋯⋯2第2章相关战略理论综述⋯⋯⋯⋯⋯⋯⋯⋯⋯⋯⋯⋯⋯⋯⋯⋯⋯⋯⋯⋯⋯⋯⋯⋯一42.1产业定位的竞争战略理论⋯⋯⋯⋯⋯⋯⋯⋯⋯⋯⋯⋯⋯⋯⋯⋯⋯⋯⋯⋯⋯⋯⋯42.2资源基础理论⋯⋯⋯⋯⋯⋯⋯⋯⋯⋯:⋯⋯⋯⋯⋯⋯⋯⋯⋯⋯⋯⋯⋯⋯⋯⋯⋯⋯42.3PESTLE分析模型⋯⋯⋯⋯⋯⋯⋯⋯⋯⋯⋯⋯⋯⋯⋯⋯⋯⋯⋯⋯⋯⋯⋯⋯⋯⋯.5’2.4波特五力分析模型⋯⋯⋯⋯⋯⋯⋯⋯⋯⋯⋯⋯⋯⋯⋯⋯⋯⋯⋯⋯⋯⋯⋯⋯⋯⋯62.5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简述⋯⋯⋯⋯⋯⋯:⋯⋯⋯⋯⋯⋯⋯⋯⋯⋯⋯⋯⋯⋯⋯⋯⋯⋯8第3章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前核电产业结构及竞争态势⋯⋯⋯⋯⋯⋯⋯⋯⋯⋯⋯⋯..103.1核电发展历程介绍⋯⋯⋯⋯⋯⋯⋯⋯⋯⋯⋯⋯⋯⋯⋯⋯⋯⋯⋯⋯⋯⋯⋯⋯⋯..103.1.1核电站简介⋯⋯⋯⋯⋯⋯⋯⋯⋯⋯⋯⋯⋯⋯⋯⋯⋯⋯⋯⋯⋯⋯⋯⋯⋯⋯⋯103.1.2世界核电发展历程⋯⋯⋯⋯⋯⋯⋯⋯⋯⋯⋯⋯⋯⋯⋯⋯⋯⋯⋯⋯⋯⋯⋯⋯113.1.3中国核电发展历程⋯⋯⋯⋯⋯⋯⋯⋯⋯⋯⋯⋯⋯⋯⋯⋯⋯⋯⋯⋯⋯⋯⋯⋯133.2福岛核事故前核电宏观环境形势分析⋯⋯⋯⋯⋯⋯⋯⋯⋯⋯⋯⋯⋯⋯⋯⋯⋯..143.2.1国际核电发展形势⋯⋯⋯⋯⋯⋯⋯⋯⋯⋯⋯⋯⋯⋯⋯⋯⋯⋯⋯⋯⋯⋯⋯⋯143.2.2中国核电发展形势与规划⋯⋯⋯⋯⋯⋯⋯⋯⋯⋯⋯⋯⋯⋯⋯⋯⋯⋯⋯⋯⋯163.2.3我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173.3我国核电设备制造产业结构分析⋯⋯⋯⋯⋯⋯⋯⋯⋯⋯⋯⋯⋯⋯⋯⋯⋯⋯⋯..173.3.1核电设备产业基本介绍⋯⋯⋯⋯⋯⋯⋯⋯⋯⋯⋯⋯⋯⋯⋯⋯⋯⋯⋯⋯⋯⋯173.3.2产业环境威胁分析⋯⋯⋯⋯⋯⋯⋯⋯⋯⋯⋯⋯⋯⋯⋯⋯⋯⋯⋯⋯⋯⋯⋯⋯183.3.3产业竞争态势⋯⋯⋯⋯⋯⋯⋯⋯⋯⋯⋯⋯⋯⋯⋯⋯⋯⋯⋯⋯⋯⋯⋯⋯⋯⋯21第4章日本福岛核事故及对产业环境影响分析⋯⋯⋯⋯⋯⋯⋯⋯⋯⋯⋯⋯⋯⋯⋯一22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V页4.1日本福岛核事故介绍⋯⋯⋯⋯⋯⋯⋯⋯⋯⋯⋯⋯⋯⋯⋯⋯⋯⋯⋯⋯⋯⋯⋯⋯一224.2日本福岛核事故原因和教训⋯⋯⋯⋯⋯⋯⋯⋯⋯⋯⋯⋯⋯⋯⋯⋯⋯⋯⋯⋯⋯一234.3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国际核电产业环境的影响⋯⋯⋯⋯⋯⋯⋯⋯⋯⋯⋯⋯⋯⋯一234.3.1全球各国对核电发展的四种态度⋯⋯⋯⋯⋯⋯⋯⋯⋯⋯■⋯⋯⋯⋯⋯⋯⋯234.3.2全球核电发展的大趋势:⋯⋯⋯⋯⋯⋯⋯⋯⋯⋯⋯⋯⋯⋯⋯⋯⋯⋯⋯⋯⋯254.4.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核电产业环境的影响⋯⋯⋯⋯⋯⋯⋯⋯⋯⋯⋯⋯⋯⋯一264.4.1我国的应急处理与结果⋯⋯⋯⋯⋯⋯⋯⋯⋯⋯⋯⋯⋯⋯⋯⋯⋯⋯⋯⋯⋯⋯264.4.2我国核电发展政策变化分析⋯⋯⋯⋯⋯⋯⋯⋯⋯⋯⋯⋯⋯⋯⋯⋯⋯⋯⋯⋯264.4.3我国核电发展总趋势⋯⋯⋯⋯⋯⋯⋯⋯⋯⋯⋯⋯⋯⋯⋯⋯⋯⋯⋯⋯⋯⋯⋯31第5章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制造产业结构变化分析与评估⋯⋯⋯⋯⋯⋯⋯⋯..325.1企业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325.2产业环境威胁结构变化分析⋯⋯⋯⋯⋯⋯⋯⋯⋯⋯⋯⋯⋯⋯⋯⋯⋯⋯⋯⋯⋯..335.3新情况下的产业竞争态势变化分析⋯⋯⋯⋯⋯⋯⋯⋯⋯⋯⋯⋯⋯⋯⋯⋯⋯⋯..35第6章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366.1DF公司简介⋯⋯⋯⋯⋯⋯⋯⋯⋯⋯⋯⋯⋯⋯⋯⋯⋯⋯⋯⋯⋯⋯⋯⋯⋯⋯⋯⋯.366.2企业的核电发展历程⋯⋯⋯⋯⋯⋯⋯⋯⋯⋯⋯⋯⋯⋯⋯⋯⋯⋯⋯⋯⋯⋯⋯⋯..3.66.3福岛核事故前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及变化⋯⋯⋯⋯⋯⋯⋯⋯⋯..j⋯⋯⋯⋯⋯⋯38第7章企业核电发展与竞争战略调整⋯⋯⋯⋯⋯⋯⋯⋯⋯⋯⋯⋯⋯⋯⋯⋯⋯⋯⋯一427.1竞争战略备选分析与基本竞争战略⋯⋯⋯⋯⋯⋯⋯⋯⋯⋯⋯⋯⋯⋯⋯⋯⋯⋯..427.2公司核电产业战略选择与调整建议⋯⋯⋯⋯⋯⋯⋯⋯⋯⋯⋯⋯⋯⋯⋯⋯⋯⋯一437.2.1技术战略调整⋯⋯⋯⋯⋯⋯⋯⋯⋯⋯⋯⋯⋯⋯⋯⋯⋯⋯⋯⋯⋯⋯⋯⋯⋯⋯437.2.2差异化战略⋯⋯⋯⋯⋯⋯⋯⋯⋯⋯⋯⋯⋯⋯⋯⋯⋯⋯⋯⋯⋯⋯⋯⋯⋯⋯⋯447.2.3控制成本战略⋯⋯⋯⋯⋯⋯⋯⋯⋯⋯⋯⋯⋯⋯⋯⋯⋯⋯⋯⋯⋯⋯⋯⋯⋯⋯467.2.4国际化战略⋯⋯⋯⋯⋯⋯⋯⋯⋯⋯⋯⋯⋯⋯⋯⋯⋯⋯⋯⋯⋯⋯⋯⋯⋯⋯⋯47第8章企业核电战略实施⋯⋯⋯⋯⋯⋯⋯⋯⋯⋯⋯⋯⋯⋯⋯⋯⋯⋯⋯⋯⋯⋯⋯⋯一488.1基本竞争战略与持续性优势评价⋯⋯⋯⋯⋯⋯⋯⋯⋯⋯⋯⋯⋯⋯⋯⋯⋯⋯⋯一488.2实施基本竞争战略的组织设计⋯⋯⋯⋯⋯⋯⋯⋯⋯⋯⋯⋯⋯⋯⋯⋯⋯⋯⋯⋯一498.3基本竞争的战略实施⋯⋯⋯⋯⋯⋯⋯⋯⋯⋯⋯⋯⋯⋯⋯⋯⋯⋯⋯⋯⋯⋯⋯⋯一508.3.1实施准备阶段⋯⋯⋯⋯⋯⋯⋯⋯⋯⋯⋯⋯⋯⋯⋯⋯⋯⋯⋯⋯⋯⋯⋯⋯⋯⋯508.3.2战略执行阶段⋯⋯⋯⋯⋯⋯⋯⋯⋯⋯⋯⋯⋯⋯⋯⋯⋯⋯⋯⋯⋯⋯⋯⋯⋯⋯508.3.3战略控制与评估阶段⋯⋯⋯⋯⋯⋯⋯⋯⋯⋯⋯⋯⋯⋯⋯⋯⋯⋯⋯⋯⋯⋯⋯51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Vl页结论⋯⋯⋯⋯⋯⋯⋯⋯⋯⋯⋯⋯⋯⋯⋯⋯⋯⋯⋯⋯⋯⋯⋯⋯⋯⋯⋯⋯⋯⋯⋯⋯⋯⋯⋯⋯⋯⋯⋯⋯⋯⋯⋯⋯52后记:持续跟踪与研究⋯⋯⋯⋯⋯⋯⋯⋯⋯⋯⋯⋯⋯⋯⋯⋯⋯⋯⋯⋯⋯⋯⋯⋯⋯⋯57致谢⋯⋯⋯⋯⋯⋯⋯⋯⋯⋯⋯⋯⋯⋯⋯⋯⋯⋯⋯⋯⋯⋯⋯⋯⋯⋯⋯⋯⋯⋯⋯⋯⋯⋯⋯⋯⋯⋯⋯⋯⋯⋯⋯⋯54参考文献⋯⋯⋯⋯⋯⋯⋯⋯⋯⋯⋯⋯⋯⋯⋯⋯⋯⋯⋯⋯⋯⋯⋯⋯⋯⋯⋯⋯⋯⋯⋯⋯55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第1章绪论本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描述,揭示了核电目前发展面临的基本情况和论文的研究问题,1.1课题背景核能发电给人们带来了清洁的、能量巨大的电力供应,但自人类开创核能发电以来,到目前已发生了三次重大核泄漏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到如今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前两次核事故(特别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带给了全世界二十年的核电发展停滞,那么如今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又将给全世界以及中国带来什么呢?中国目前正处于核电大发展时期,全世界在建核电站的一半都在中国,中国的核电企业已投入上千亿的资金建设核电站或建设核电设备制造能力。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对中国的核电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和冲击,目前核电发展处于暂时的停滞状态,给核电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应用产业分析和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科学、系统、深入评估和分析福岛核事故发展趋势和后续影响,并相应调整企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是我国核电企业必修的功课,对减少福岛事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和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这是本文选题的实践背景。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结合宏观环境、中观产业的分析,逐步深入揭示目前核电产业的现状,并结合微观企业的发展实践,探讨在目前的核电发展形势下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应对措施,为类似企业发展和战略研究提供借鉴。具体来说,本文深入分析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原因,密切跟踪事故的发展过程和政府的反应,结合我国能源保障的宏观环境和社会公众心理,推测事故对核电市场和核电安全技术的影响,采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评估和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变化和趋势,重新调整企业发展和竞争战略,实施企业战略的动态管理,抓住外部机遇、消除外部威胁,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页1.3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1.3.1研究内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总结,寻求适合本文研究主题的理论框架,为论文提供理论背景支持.(2)针对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前后的产业环境、产业结构和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事故发生的影响,前后产业变化情况的分析j来探讨这一突发事件对于整个产业的影响,并寻求出事故后企业面临的产业结构,以及宏观环境的机遇和威胁。(3)回顾了企业核电产业发展历程,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4)通过SWOT分析,对公司核电发展和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探讨技术战略、差异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等在内的核电产业战略选择及调整建议,并通过分析研究得到企业发展的基本竞争战略。(5)应用VRIO模型评估,提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组织设计,规划战略实施步骤。1.3.2研究方法本文综合应用了战略管理的基本工具和模型,针对研究问题,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探讨适合本文研究主题的研究模型;理论研究法:综合应用战略管理的PESTLE模型、五力模型、SWOT模型、VRIO框架、企业内部价值链等理论和方法,评估和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变化和趋势,找出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的转换变化,重新调整企业发展和竞争战略,实施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案例研究法:本文以DF公司为例,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企业在面临宏观环境下的选择途径,并对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等进行了研究。1.3.3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总结如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五力分析模型●-●价:值!链!框j架i⋯●⋯●⋯●⋯SWOT模型!匡至堕习一’一谳磊’1战略实施图1—1论文研究思路和框架~PESTLE模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页第2章相关战略理论综述本章简述本论文所将用到的战略管理理论和相关战略分析工具,包括产业定位竞争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PESTLE宏观环境分析工具,五力产业结构分析模型,以及三种基本战略等。2.1产业定位的竞争战略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O为代表的一大批竞争战略理论相继问世。其中最为著名、被管理界视为经典的、由波特撰写的三本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影响最大。波特认为,定位(Positioning)是战略的核心,通过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独特的运营活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价值定位,以赢得竞争优势(MichaelE.Porter,1996)。纵观波特的理论会发现,波特是基于产业定位的角度来对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研究的,他认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产业的吸引力,即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杨林,2003)。波特强调:产业结构分析是建立竞争战略的基础,而产业结构由影响竞争的五种力量构成,它们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卖方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行业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因此,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2)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李爱真,2009)。波特还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模型,用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分析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波特的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逻辑是:(1)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2)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以获得独特的产业定位,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3)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周三多等,1999)2.2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是一种把企业的特殊资源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页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Wenerfelt,1984;Grant,1991)如果资源能够使企业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利用机会或抵御威胁,则这种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企业资源价值的大小依赖于其仿制的难易程度,越难仿制则价值越高,反之亦然。杰恩·巴尼(JayB.Barney,1991)于1991提出了VRIO模型,即:价值(value)、稀缺性(rarity)、难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组织(organization)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思想为:可持续竞争优势不能通过简单地评估环境机会和威胁,然后仅在高机会、低威胁的环境中通过经营业务来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还依赖于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管理人员必须从企业内部寻求有价值的、稀缺的、模仿成本高的资源和能力,然后经由他们所在的组织开发这些资源应用于环境竞争中。1995年,柯林斯(DavidJ.Collins)Nil蒙哥马$1](CynthiaA.Motgomery)发表CompetingOnResources:Strategyinthe1990s,文章认为,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要将企业与产业环境相结合,关注企业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资源,通过需求分析和横向比较等方式判断出企业在资源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为此他们提出了占有性评估、持久性评估、替代性评估和竞争性评估四项资源评估的标准。(张杰藐,张阳,2009)2.3PESTLE分析模型PESTLE模型是分析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企业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法律(Legal)、环境(Environmental)6大类因素。宏观环境经常通过影响企业所处的局部环境,从而对企业的机会和威胁产生影响。如图2.1所示(周三多等,1999):(1)政治因素:包括国家社会制度、政府的稳定性、企业和政府的关系,税收政策、对外贸易管制、社会福利政策等等。(2)经济因素:是指企业外部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商业周期、GNP/GDP趋势、货币供应和利率、通货膨胀、失业、可支配收入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规模、景气程度等。(3)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流动性、收入分配、教育水平、风俗习惯以及对待工作和休闲的态度等。(4)技术因素:包括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新发明,产业技术发展动态;技术转移的速度、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企业可借助技术变化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但技术变化同时也会带来威胁。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页(5)环境因素:企业经营活动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包括环境保护、废物处理、能源消费等。特别的是重大公共环境事件会对企业的竞争战略产生重大影响。(6)法律因素‘:企业外部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垄断法、就业法、健康和安全、产品安全等。2.4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图2⋯1PESTLE模型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和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力模型指出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面临的五种最常见的威胁,这些威胁或增加企业成本,或减少企业收入,或通过其它方式降低企业绩效(迈克尔·波特,2005)。它们是:1.进入威胁不断增加的新进入者,使产业竞争更为激烈,它们不断蚕食着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并降低现有企业的绩效。进入威胁由进入成本所决定,而进入成本又取决于进入壁垒的“高度”和守成者的报复的风险。进入壁垒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进入的政府管制、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优势(如专有技术、管理诀窍、有利的原材料获取途径、地理环境、政府补贴、学习曲线成本优势等)四种重要的进入壁垒,以及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等方面。如果产业潜在利润高于进入成本,就会有新进入者3D,Z.成员队伍。进入威胁的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页度取决于潜在利润高于进入成本的幅度。2.竞争威胁产业内竞争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对企业构成了威胁。可能导致高强度竞争的一些产业特性有:(1)进入壁垒较低,产业内存在大量势均力敌的企业;(2)产业增长缓慢,或市场趋于成熟,导致争夺市场份额竞赛;(3)缺乏产品的差异性或用户转换成本很低,企业被迫选择价格竞争;(4)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导致供过于求。(5)高固定成本或高库存成本。(6)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拥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和战略,在竞争中你追我赶,导致竞争加剧。(7)高额战略利益。如果在某一产业中取得成功对许多公司具有很高的战略利益,则竞争活动将更加变化多端。(8)退出壁垒高,往往使一些企业在微利或亏损状态继续留在产业内竞争。3.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以不同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近似的需求。替代品给产业内企业产品的价格和利润设置了上限,它们通过争夺消费者而弱化了产业内企业的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j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4.供应商的威胁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投入品的价格与降低投入品的质量,提升企业的成本与影响产品竞争力,对企业构成威胁。导致供应商威胁较强的部分产业属性有:(1)少数供应商垄断整个产业,俗话说,店大欺客;(2)供应商有着独特或高度差异化的产品,或已建立起转换成本;(3)缺乏能显著替代供应商的产品;(4)供应商威胁采用前向一体化;(5)企业不是供应商的关键客户;(6)供应商产品是客户业务的主要投入品。5.买方威胁买方可以通过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的收入,影响企业的盈Nil力。一般来说,导致买方较强的重要指标有:(1)买方数量少;俗话说,客大欺店;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页(2)出售给买方的产品是缺乏差异性的标准化产品,买方转换成本低;(3)出售给买方的产品占买方最终成本比例很高,买方非常关心供应品的价格;(4)买方盈利低,买方对价格非常敏感;(5)相对于卖方的销售量而言,购买是大批量和集中进行的;(6)买方威胁采用后向一体化;(7)出售给买方的产品对其业务的质量和服务无重大影响;(8)买方掌握充分的信息,掌握更多的讨价还价的筹码;五种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五种力量汇集起来决定着产业竞争强度以及产业最终利润潜力。最强的一种或几种作用力占据着统治地位并且从战略形成的观点来看起着关键性作用。当模型中的五种威胁都非常高时,产业竞争状态就是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当五种威胁都非常低时,产业竞争状态就是经济学中的完全垄断;在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是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在这两种竞争状态下,五种威胁是适度的。2.5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简述·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通常,成本领先,差异化,分别对应于可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和为满足消费者异质性需求的特色产品(朱华桂,2002):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降低成本可以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因为首先,低成本意味着企业在行业整体价格较低或者无利润时,可以获得利润;其次,在买方威胁较大,具有强大的谈判实力时,低成本地位有利于企业保护自己,因为买方最多只能将价格压到效率居其次的竞争对手的水平;第三,低成本在对付卖方产品涨价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形成有效的防卫;第四,低成本企业可以建立起较高的包括规模经济、先进高效的生产设施等在内的进入壁垒,使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最后,面对替代品竞争时,低成本又使本企业在同处于相较于竞争对手更为有利的地位。这样低成本战略就使本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能从容应付全部五种竞争作用力而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实行低成本领先战略需要有持续的资本投入和良好的融资能力、对员工严格监督、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页产品设计易于制造、开支节约的分销系统、以严格的定量化目标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严格的成本控制、频繁而详细的控制报告,等等。2、差异化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首先,面对竞争对手,企业在产品在质量、性能、服务等方面与众不同,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忠诚度,降低顾客价格的敏感性,避开同产业内竞争对手的正面竞争。而且顾客对本企业品牌的忠诚会使其不愿付出代价另选他家产品,从而增强本企业同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减轻来自买方的威胁。差异化带给企业的独特性可以带来较高的效益,缓解买方的压力。而这种差异化和顾客忠诚度的形成会构成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价值,会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最后,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产品的独特性和客户忠诚会成为无可替代的价值,减轻替代品的压力。实行差异化战略也需要一些基本技能和资源:如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创造力、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技术领先方面的良好声誉、在产业中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或拥有从其他业务中得到的独特的技能组合、得到分销渠道的有力配合,等等。3、集中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这种战略是企业将其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其核心是集中资源和能力为特定目标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一个较小的目标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言之,集中战略就是对选定的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化服务的战略。严格意义上讲,集中战略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战略,它是成本领先与差别化战略在某个边界条件下的一种折衷战略。在选定的细分市场中,集中战略既可以通过低成本,也可以通过专业性的差别化,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0页第3章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前核电产业结构及竞争态势本章首先介绍了核能发电的基本知识、技术演变历程、中围核电发展历程以及与先进核电国家的巨大发展空间。在近二十年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的基础上,出于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核电走出了上世纪核事故的阴影,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站建设高峰。本章着重分析了发展核电对我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在“积极发展核电”的发展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已形成了核电建设大潮,领军世界核电建设发展。总之,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前,世界和中国核电产业宏观环境形势一片大好。中国核电制造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产业结构非常具有吸引力。本章的研究为下一章分析福岛核事故对核电产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结构的冲击做准备和铺垫。3.1核电发展历程介绍3.1.1核电站简介·核能发电是控制原子核裂变(NuclearFission)反应,有序产生巨大热能,带动汽轮机和发电机转换成电能。图3.1展示了乐水堆(核裂变)核电站T作原理。图3-1压水堆核电站工作原理核电站按照功能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称为核岛,其功能是控制原子核反应并产生热蒸气,主要设备包括反应堆堆芯、反应堆压力壳、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页蒸汽发生器、主泵、主管道、安注箱、硼注箱和稳压器等。另一部分称为常规岛,其功能是将热能转换成电能,主要设备包括汽轮机、发电机、除氧器、凝汽器、凝结水泵、主变压器和循环水泵等。3.1.2世界核电发展历程自从20世纪50年代核电站诞生以来,全球共开发了三代商用核反应堆。上世纪50、60年代第一代原型堆投入应用,70年代第二代反应堆以大型商业化核电站的形式出现并运行至今,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系的压水堆(PWR)、沸水堆(BWR)、俄罗斯的轻水堆(WWE刚AES)和加拿大开发的坎杜重水堆(CANDU)等。上世纪90年代世界开发了第三代反应堆,采用非能动安全的设计理念,或者更加冗余的能动型安全设施,更加加大了机组的容量,进一步提高了核电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包括有美国的先进沸水堆(ABWR)、改进式先进压水堆(System80+)和非能动先进压水堆(APl000)、法国的欧洲先进压水堆(EPR.1600)、以及日本的APWR一1700压水堆和韩国的APR.1400压水堆等。此外,第四代反应堆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反应堆和燃料循环都将有重大革新和发展。预计2030年以后投入使用。核电站技术进化如图3.2所示。.÷if“÷:l,f't!jj”fl:舅一f弋■———高===;:_■=■]早期腰型J疰曼三!曼~冤三代高雨茹j壤一E=====三盈圈———————’岁苗蠼水堆雕嘲豳:差爰箩)番米一’蓉;‘匿永罐、磊:嚣=如·弓话语格甄星t英,::箸::,:苫’:::∞碧三代‘篓詈鬻登唑嬲代改善经磷性:~?1:三=爹‘zs矗-E·垃饧姣少-鼻---墨善aI-------------l芒量口----------_露簦至窖j一。一fjjjjjjj兰兰二jj二jjjjj!jjj二量五!二二j?:·‘1]’:-J0‘·7.:m‘‘·,..·t。I....+-,,1IiIitIi卜图3-2核电站技术进化世界核电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实验示范阶段(1965年以前)、高速推广阶段(1966.1980年)、滞缓发展阶段(1986年至2004)以及复苏阶段(2004之后)。图3—3展示了世界核电发展历程。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促使了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核电全球大发展,发达国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页家通过发展核电,避免过份依赖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优化了能源结构,显著提高了国家能源安全。核能发电机的单机容量已从300MW、600MW发展到以1000MW级为主,最大容量已经超过1500MW。然而,在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和核泄漏,此次人类利用核能历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对全球从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上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全球核电进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停滞发展期。进入本世纪以后,在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世界电力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而日益短缺的矿物燃料和火电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促使核电进入了复兴发展时代。决速发展美国三里岛事件停滞阶段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件●__一复苏阶段/1954196(JS1了/Os1980S1了了05ZUUUS图.3—3世界核电发展历程据世界核能协会(wNA)统计,截至2011年3月,.世界上30个国家共443座核裂变反应堆在运行,总装机容量3.77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4%。核电已成为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拥有反应堆数量来看,美国拥有的核电反应堆最多,有104座,其次是法国(58)、日本(55)、俄罗斯(32)、韩国(21)、英国(19)。详见图3—4.、I‘ii、|.^、’、、i』、。jr、\。2,。‘。、’j。.’一j—”’。‘:’\、..‘、-1、。’、1一-、‘’r图3—4世界前10位国家核电运行装机数段阶步起核电发展r。僵疆一加∞加o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页从核电发电量占国家发电总量比重来看,法国、立陶宛是核电占比最高的国家,核电提供了75.2%、76.2%的发电量;核电占比20%以上的围家有17个,详见图3—5。3.1.3中国核电发展历程中国商用核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0年,第一个秦山核电站项目于1974年被批准上马j‘但由于自行研制的技术难度和技术路线的争议,该工程一直到改革开放阶段才进入实际建设。1980年代中期,以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一期(330MW机组)和法国交钥匙方式的大亚湾(900MW机组)两个核电站相继开工为标志,中国的核电建设终于起步。1990年代中期,秦山扩建工程(二期)扩建两台自主设计的600MW压水堆机组。与此同时,相继购买了加拿大的重水堆(秦山三期)、俄罗斯的压水堆(田湾I期),以及法国核电站(岭澳I期)三个核电站。经30多年的努力,我国建成6座核电站共11台机组(详见表3—1)。我国核电起步与法国同期,比日、韩等国早,但我国核电发展规模、掌握技术深度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突出,发展核电保证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性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中国政府总结30余年正反经验,将核电政策从“适度发展”转为了“大力发展”,确定了“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统一技术路线”的技术路线,并制定了2020年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岭澳II期核电站项目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国产化”的核电建设方针。核反应堆型也固定为压水堆,采用半转速发电机组,圃廿巡后到壕醐印因曲剐挺特怔肃陋喇划警匿K槲具民荟题装酞彗日揿日粼目嘤唧除圃雌埒皿圳埝恹避球普日器目熏具账目哩仪建疑州挥察长冒胬哩拟斟钏豫四蓉熏羞议g艇壕匾燃豫避髑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页容量为1000MW或以上。一批国内自主的核电站(岭澳二期、阳江、红沿河、宁德等)开始建设。中国核电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随后,中国政府决定以同样方式建设,采用第三代核反应堆技术的核电站,并于2007年成立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引进美国APl000核电技术,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核龟站作为APl000型第三代核反应堆的示范工程。广东台山核电站则采用法国EPR型第三代核反应堆。表3-.1截止到2009年中国已建成核电站3.2福岛核事故前核电宏观环境形势分析3.2.1国际核电发展形势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全球核电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建设核安全文化、完善核电管理制度、加强核电监管等等,并且创造了二十年稳定运行的佳绩,实践证明核电安全水平是可接受的。除此之外,核电先进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突破,为核电复苏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随着2009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落幕,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目光再次盯上清洁高效能源,能源变革也随之在各国提上日程,以满足2020年前的中期减排目标,以此解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和环境污染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页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核电”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稳定性高、寿命长、低污染且单位成本最低,在解决资源紧缺、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是目前能够大规模替代常规能源的清洁高效能源。核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核电发展规划,重启核电站建设,扩大核电比重。世界核电发展逐渐走出了低迷状态,迎来了全面复苏的新时期。1、欧美国家核电复兴雄心勃勃2005年,美国制定的能源战略调整任务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因此重新启动核电站建设计划。美国核能研究所提出了《美国2020年核能发展计划》,提出在2020年前新增核电装机5000万千瓦的设想目标。上世纪70年代率先冻结核电计划的欧盟国家,进入21世纪后纷纷从国家新能源政策调整角度来重新审视对待核电站问题。在欧洲,芬兰首先带头开工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第一座核电站;法国政府投资36亿美元兴建核电站,并计划努力保持在核电领域的领先地位;英国第四大电力公司准备重新启动核电站建设;对核电站管理最严格、原计划要分阶段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的德国,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政府表示要重新审议对核电站的有关政策,放宽原来的过分限制。俄罗斯政府计划2015年前,每年兴建两座核电站,从2016年开始,每年建立三座核电站,到2020年将其数量增加到每年四座。到2020年让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由目前的16%提高到23%。曾受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严重影响的乌克兰政府为减少对俄罗斯石油进口的过分依赖,也准备建设核电站。2、亚洲核电市场发展迅猛在亚洲,为减少对石油和煤炭依赖,中、日、印、韩四国都计划大力提升核电站建设规模,扩大核电在国家电力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计划到2020年,四国的核电站发电能力计划增长幅度近80%。其中,日本计划再建造12台机组,提高核电占比从30%至40%以上;韩国准备到2030年将核电占比从34%提升到59%,成为绝对优势能源。中国在2020年中国的核发电能力将由目前的900万千瓦上升到7000-8000万千瓦以上;印度则计划新建28座核电站。中国和印度成为领跑国际核电建设的两支主力。核能发电即将成为未来亚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3、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核电站建设高峰根据世界核能协会2011年3月的数据,全球有443座核电站在运行,已经有60多个国家提出了发展核电的计划,有62座核电站在建设,有158座核电站在设计,有324座核电站在办理申请手续。全球核能发电量预计在今后20年将会提高一倍。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页3.2.2中国核电发展形势与规划l、发展核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和趋势看,长期以来,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较高,目前全世界每使用3吨煤中就有1吨以上是中国烧的,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中燃煤发电也高居78%。由于煤炭的不可再生性,大量开采使我国的煤炭储采比不断下降,另外,我国“北煤南运”的特殊能源格局长期使国家交通运输背上了沉重的包袱,2008年南方的一场冰雪灾害几乎让小半个中国电力瘫痪,突显国家能源配置和环境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与此同时,我国石油消费不断增加,1993年我国就已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石油供需缺口以及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扩大,海外石油采购和运输的安全保障愈加困难。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从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和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但资源粗放型消耗也使我国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已向全世界承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0%.45%”的节能减排具体目标。由于煤电存在突出的粉尘和二氧化碳排放和交通运输问题,水电存在的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天然气发电存在资源有限问题,而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又存在规模小、受天气影响和电网接入困难等问题,因此,在目前全球掀起低碳浪潮的背景下,在我国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形势下,核电作为清洁、安全、经济和可靠的发电方式必然是我国未来实现大规模清洁发电的现实选择,积极发展核电将成为我国优化能源电力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和解决可持续发展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2、中国核电建设大潮来临自1991年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建成以来,到2011年3月我国共有3个核电基地共13台机组108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其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才1.9%,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天壤之别的差距,而且还远远低于国际平均线。当然,从反方面来说,也意味着中国的核电建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04年,中国核电发展方针从“适度发展核电”转变为“积极发展核电”,2005年开始,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国家出台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在建1800万千瓦。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7页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已正式开工建设的(指核岛已开浇第一罐砼)核电站总共有28台机组,装机3097万千瓦左右,约占世界在建核电的40%以上;另外38台左右核电机组建设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总共约4000万千瓦左右。这标志着我国核电已快步进入批量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进入高速发展轨道。随着我国核电的强劲发展,2009年2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大力发展核电"的方针,并部署调整核电发展的规划目标。国家能源局曾表示,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目标保守为7000万~8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3.2.3我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截止2010年,我国采用的核电技术主要有两种:“二代半”技术(CPRl000,CNPl000)和“三代”技术(APl000、EPRl750)。经过多年的发展,“二代半”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不仅在多台机组的建造和运行中积累了相当多的项目经验,而且主要核电设备均可由国内制造,因此近期开工的核电项目多采用这种技术。而APl000和EPRl750技术则属于刚引进的三代技术,国内外尚无此类电站的建造管理经验。在此阶段,中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为:压水堆;引进技术,国产化为主,两代技术并进。即近期以“二代加”技术为主,建造一批二代改进型核电站,与此同时,引进消化安全性能更高‘‘三代”技术,建造一批依托项目,2015年左右全面推广并过渡到批量建造三代核电站。此外,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中国品牌的“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在其技术成熟之后将实施产业化批量建造。在这一发展路线的指引下,一个崭新的中国核电发展格局正式确立。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设计与设备制造自主化工作全面展开。一批新的CPRl000核电机组正在开工建设,首批第三代核电APl000,EPRl760的自主化依托项目也已经开工建设;第一座中国品牌的先进压水堆CAPl400和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电站前期工作已经开始。3.3我国核电设备制造产业结构分析3.3.1核电设备产业基本介绍按照调整后的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建设投资空间在一万亿以上,其中核电设备市场占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每年设备需求量平均约为500亿元。这样的市场需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对国际或是国内,企业组织或是地方政府都是一席豪华盛宴。核电建设大潮的来临已经激发起了国内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足够热情,中国的核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页电设备制造企业投入了几百亿的巨额资金引进核电技术、建设核电设备制造能力、完善大型铸锻件等关键原材料供应能力、以及建设核电管理体系等。核电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核电建造和运营企业,另一种是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由于核电安全的特殊要求,中国政府对于核电行业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到目前为止,中国主要核电建造和运营企业只有三家: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核电设备成套供货企业主要有DF、SH、HEB三大动力集团公司。3.3.2产业环境威胁分析产业内部的竞争根植于其基础经济结构,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下面用“五力模型"分析核电产业结构和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1、进入威胁由于核电高安全性特殊要求,核电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夺专有技术:核电站机组技术难度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求世界一流。◇专有管理诀窍:核电质保体系,核安全文化◇大资本需求:需要投资建造昂贵的制造基地和设备和购买或开发的核电技术。◇产品差异性:品牌认知度和高端产品的业绩。令进入的政府管制:中国政府对于核电行业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国外企业不能单独参与竞争,国内其它企业必须通过严格资格审查甚至样机验证。所以,虽然核电产业利润比火电、水电等传统产业高,颇具吸引力。但国外核电先进企业只能采取国内企业为主的联合方式参与竞争,国内处于第二梯队的几家大中型发电设备成套制造企业基本被专有技术、专有管理诀窍和品牌认知度挡在门外。对于核电设备成套制造和供应,新进入威胁强度很低。2、竞争威胁我们取业务范围相近的三家动力集团企业,DF、SH和HEB作为竞争对手分析。三大动力集团都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引进技术进军中国核电市场。三家企业在技术路线上侧重不同,虽然三家“二代加”以及APl000堆型都有机组合同,但DF、SH以二代加为主,HEB以APl000为主。在业绩方面,DF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于2010年投运,产品业绩领先另两家对手3年,有先发优势。在市场占有方面,截止2010年底,核岛设备市场DF公司拥有38%的市场占有率;SH公司市场占有率40%;HEB公司市场占有率为5%。DF和SH平分秋色,但在常规岛设备市场DF公司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达到48%,SH公司为24%,HEB公司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9页28%。此外,三大核电设备制造集团为满足核电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批量制造重型装备及大吨位的运输,相继建设了重型装备基地,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能力,目标在2011年左右形成年产5~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制造能力。经过分析,可以得出核电主设备产业特性有:◇进入壁垒高,产业内只有少数企业集团寡头竞争;◇新兴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企业努力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品牌相当;虽技术路线上侧重不同,但技术水平差别小;令由于每个电站基本都是专门设计,用户转换成本很难形成;夺核电产业是企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对三家企业都具有很高的战略利益;前三条特征弱化产业内竞争,后三条强化产业内竞争,故总体来看产业处于低强度的寡头竞争态势。3、替代品的威胁核电属于清洁能源,其替代品有水电,天然气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海洋能发电等等。水电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目前处于大发展时期,到2011年水电装机已经达到2.3亿千瓦,位居世界首位,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1.8%,。但水电存在几点不足,一是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西部多、东部少,离负荷中心远,必须长距离输电。第二,大多数河流年内、年际径流分布不均,不能常年稳定输出电能。第三,已开发6成左右,剩余可开发容量有限。第四,面临着生态、环保、移民要求越来越高的挑战。天然气发电是清洁高效能源,但成本高,仅适合做环保要求高的大城市的调峰机组,此外我国天然气资源有限,目前装机仅2800万千瓦左右,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8%。我国风电资源非常丰富,目前风电处于高速发展期,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将保持每年1000万千瓦以上的新增装机速度,到2011年并网的装机容量达到4500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4.3%。但风电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为间隙性发电,电网消纳困难;第二,我国风电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三北地区和沿海地区,须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到东部和南部用电负荷中心;所以大规模发展发电在科技和经济方面都存在挑战。太阳能发电存在规模小、受天气影响和电网接入困难等问题。而生物质发电、海洋能发电目前规模小,技术也还不成熟。综上所述,核电的替代品各有特点,但总在规模、成本、质量(地域分布、稳定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0页●输出、技术成熟度)等某一方面比核电不足,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强劲能源需求的形势下,核电的替代品威胁水平很低,竞争压力不大。4、供应商的威胁由于核电三种技术流派:二代加,APl000,EPR共存,核电技术多样化在增加了企业技术准备与生产制造难度的同时,造成制造核电设备所需的许多原材料规格多、数量较少无法形成批量采购。核电原材料在质量、性能等方面要求高,国内成熟的原材料合格供应商少,而且交货期也不能得到保证。在大型铸锻件及关键原材料、主循环泵和核级泵、核安全级阀门国产化率水平还非常低,其供应市场基本由少数国外企业垄断。虽然核电主设备国产化率水平已达到70%以上,但还有一些如汽轮机焊接转子等关键技术还在国产化进程之中,由这些尚未国产化的关键技术所支配的核电设备关键部件也只能从国外技术转让方独家高价购买。从上可以推出以下产业属性:◇关键原材料,少数供应商垄断整个产业;4-30%未国产化部件,供应商(技术转让方)有着独特或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合格供应商少,缺乏能显著替代供应商的产品;◇原材料规格多,批量小,企业不是供应商的关键客户。◇对于未国产化的关键部件,供应商产品是客户业务的主要投入品。以上5条都是导致供应商威胁较强的产业属性,所以核电设备制造产业供应商威胁很强。5、买方威胁买方可以通过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的收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决定核电买方谈判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有:令买方数量少;卖方数量也少;◇产品的差异性不大,每个电站基本都是专门设计,买方转换成本不高;◇出售给买方的产品占买方最终成本比例很高;设备占核电站投资的50%左右;◇买方盈利高;令出售给买方的产品对其业务的质量有重大影响;◇买方不掌握充分的信息;之前大型核电设备基本进口,国外产品价格很高;上述第一条特征中立,第二、三条强化买方威胁,后三条弱化买方威胁,综合而言,买方威胁强度属于中等。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1页3.3.3产业竞争态势综上所述,核电主设备制造产业五种威胁水平一高、一中、三低,五种力量汇集起来决定产业竞争强度是适度的,产业竞争状态是中等强度的寡头竞争(见图3-6)。总体来讲,核电产业非常具有吸引力。尽管存在部分上游参与者的强势谈判力,但下游参与者有相对温和的谈判力,产业内参与者不多,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各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潜在进入者面临一个很高的进入壁垒,并不存在显著的替代品。图3-6展现了五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图3.6福岛核事故前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2页第4章日本福岛核事故及对产业环境影响分析日本福岛核事故引起了大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忧,本来高歌猛进的中国核电事业“戛然而止”。那么核电还发不发展了?这是核电企业急于想弄清楚的问题。本章简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过程,事故的危害,事故的原因和教训;分析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国际核电产业环境的影响,判明了在能源需求旺盛和遏制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虽然一些国家弃核,世界核能发展减缓但基本格局稳定的大趋势。本章重点分析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核电产业环境的巨大冲击,以及在经历近2年的停滞期后中国核电政策的巨大改变,核电技术突变升级、发展进程放缓、发展规模下调。本章分析结果为分析企业外部威胁和机会、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优势劣势转化打下基础。4.1日本福岛核事故介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福岛县双叶郡大熊町沿海,属东京电力公司所有,装备有6台沸水堆机组。1号机组439兆瓦,为BWR。3型机组,1970年下半年并网发电,1971年投入商业运行;2号至5号机组为BWR一4型,784兆瓦,1974—1978年投产;6号机组为BWR一5型,1067兆瓦,1979年投产。到2011年3月2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即将迎来他的商运40周年纪念日,到达原设计寿命期。2011年2月份,1号机组拿到了延寿20年的批准书。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随即引发巨大海啸袭击日本东北部海岸。受强力地震及海啸袭击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3、2号机组分别在3月12日、14日和15日因冷却系统失效相继发生氢气爆炸、核反应堆堆芯部分熔化,导致了该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和海水中的重大环境核污染事故,发生了空前的核泄漏危机。福岛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的居民被紧急疏散,其周围有部分地区恐将永远成禁区,电站所有机组都将报废,核电站完成封堆恐费时40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据放射性物质泄漏的严重程度,将本次核泄漏事故等级提高至7级,这是继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世界上发生的又一次最高等级重大核泄漏事故。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3页4.2日本福岛核事故原因和教训2012年7月5日下午,日本国会“事故调查委员会”发表了最终调查报告,报告将事故的根本原因定性为“事故并非自然灾害,明显是人祸”。报告中指出,可以推断福岛第一核电站“曾处于无法保证可抵御地震或海啸的脆弱状态”,并强调东京电力公司与作为监管部门的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没有做出必要的防灾准备。报告分析称,在东日本大地震中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重大核泄漏事故的跟本原因是由于日本监管当局和东京电力公司之间的关系“发生逆转”,导致“监视、监督机制崩溃”,因此“失去了预防核泄漏事故的最好时机”。同时报告指出,“地震也未尝没有对事故产生直接影响”。以及,“东京电力公司本部对事故现场的抢救也不力”。报告最后提出七点建议称,为防止事故造成的影响扩大,首相官邸和监管当局要“重新完善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努力改革。”总而言之,对极端外部事件不够保守,应对外部事件的工程抢险措施不够,对极端自然事故考虑不足,场内应急相对薄弱,防治放射性废水产生和处理废水的设施缺乏,监管机构独立性不够,安全责任不够明确等,是福岛事故酿成恶果的根源所在。4.3+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国际核电产业环境的影响日本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引发了全球核电安全的信任危机,‘这给全球核电原本发展势头强劲的核电产业带来严重冲击,对于各国在未来实施核电战略时,抹上了一层阴影。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美国、法国、中国等主要核电国家立即启动对各自核设施的检测,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审视各自的核电政策,安全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到目前为止,福岛核事故过去1年半了,世界各国对该事故处理已从最初的应急反应逐渐过渡到趋于理性或长远考量,各国在解决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民众心理冲击之间相互平衡。各国政府、各国民众对于核电发展方向的态度迥然有异,派生出不同的阵营。虽然福岛核事故对核电产业的影响还有许多不确定性,但己显现出一些大的趋势。4.3.1全球各国对核电发展的四种态度全球各国对核电发展的态度归纳起来有以下4种:第一,放弃核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4页瑞士联邦政府宣布该国将在2034年前逐步关闭境内全部核电站;德国政府也决定于2022年前关闭境内17座所有核电站。意大利也公投否决了2013重启核电发展的计划。澳大利亚、以色列、委内瑞拉等国家明确表示,反对建核电站。第二,减少比重向来以核电技术为本国能源独立象征的法国,新当选法国总统的奥朗德认为核电有助于法国完成减排目标,有必要继续探索安全系数更高的核电技术,但不希望法国继续保持对核电的高度依赖,当选后会在2025年前将法国核电比例减少1/3,从75%降至50%,这相当于关闭24座核电站。.第三,审慎积极福岛核事故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电的安全性进行了重新评估,得出了明确的结论: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裂变核电站可以保证安全。这些国家强调要稳健积极发展核电。世界第一大核电生产国的美国,将按照原定的核电发展计划发展核电。2012年3月底,美国核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建造佐治亚州的Vogtle3号和4号APl000核反应堆,计划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投入运行。在福岛核电事故影响以及美国民间反核情绪高涨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宣布结束30多年没有新建核电站的历史,重批核项目意在显示其对APl000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有充分信心。:英国政府决定在2050年之内重新建设22座反应堆,以替代目前正在运行的20个反应堆。俄罗斯\韩国、印度政府保持了原有的政策基调,声称日本福岛核事故已不再对其核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对核电政策的立场完全没有改变。波兰和捷克认为旨在摆脱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的欧洲的能源独立和能源安全政策不能仅依靠可再生资源,应继续支持利用核能。第四,摇摆不定日本是世界上对核电依赖约30%的核电大国,在日本制造业中心的关西地区,核电甚至占关西电力公司总发电量的50%。日本也是世界上最积极主张利用核电的国家之一,并且计划在2020年左右提高日本核发电能力至总发电量40%以上。福岛事故之后,出于安全考虑,日本国内全部54座核反应堆陆续暂停运营,处于检修状态。但是,核电骤然停摆,大企业被强制限电,经营成本随之大幅增加,对日本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一些位于关西的企业表示将其用电量多的重型制造业转移海外。迫于经济压力,日本政府2012年6月16日正式决定重新启动大饭核电站的3号和4号机组,迅速结束了仅持续一个多月的“零核电状态”。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5页但是,福岛事故之后,“核”在日本民众心里笼罩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日本全国“废核”浪潮一波高过一波。2012年7月29日,日本民间发起以“反核国会大包围”为主题的抗议活动,人数达到了一万四千人。这是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反对《日美安保条约》游行后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队伍中也不乏在野政治人物。“废核”即意味着经济和减排的巨大压力。如果日本全国核反应堆被决定报废,那么10家电力公司将出现巨额损失,其中东京电力等4家公司将资不抵债。此外,核电停运、加大火力发电,日本将无法达成《京都议定书》既定的碳排放目标,陷入无法兑现国际承诺的尴尬境地。最后,“零核电”还将使日本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的核电技术丧失领先地位。经济发展需求、碳排放压力和强大的民间反核力量三股力量此消彼长,使日本核电的道路选择摇摆不定,即使决定“去核电化”,其道路将也是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4.3.2全球核电发展的大趋势:全球核电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核泄漏事故,会对核电发展带来短期的负面影响,但大事故会让核技术和标准有质的飞跃,上一个新台阶。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核电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巨大。鉴于未来巨大的能源需求,以及核电的高效能和无可替代性,在遏制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弃核。一些国家放弃核电,这对世界核能的全局影响不大。全球核电发展,都紧盯着英、法、美等几个拥有先进核电技术的国家。这些国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电发展路径及发育程度。而这些国家对核电的态度是积极的。2012年7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报告称,德国放弃核电虽然给核电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仍有不少国家坚持发展核电,核电市场在未来仍将蓬勃发展,亚洲核电强力扩张将继续。报告认为,2035年以前,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上升44--99%,东亚核电装机容量将上升125—185%。增幅最大的国家为中国、印度、韩国和俄罗斯。可以预计,日本核事故后,世界核能发展的基本格局仍是稳定的,但会经历增速减缓的过程。核技术会向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6页4.4.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核电产业环境的影响4.4.1我国的应急处理与结果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日本福岛核事故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冲击,核泄漏导致了民众对“核”的恐慌,引起了民众对中国核电站安全的担忧。核电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2011年3月16日,在福岛事故发生后的第五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一)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通过全面细致的安全评估,切实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二)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核设施所在单位要健全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运行管理。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三)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要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四)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这意味着,已经拿到国家发改委批文并开工建设的总共28台核电机组可以继续建设。全国有6台核电机组已经拿到了开工许可证,但尚未开工,得踏步走了。另外14台已经拿到了“路条”(批准进入前期工作)的机组,得等安全规划工作完了以后才能继续。而目前内陆各省正在努力争取筹建、等待国家发改委批文的至少25个核电站都将暂时搁浅。随后,中国国家核安全局等机构组织核安全、地震、海洋等方面专家,用9个多月时间对全国41台运行、在建核电机组,3台待建核电机组,以及所有民用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等,进行了综合安全检查。最终,安全检查的结论是正面的。总体来说,我国大陆沿海地区不具备发生日本”3.11”地震海啸的条件,而我国核电工业在技术上具有后发优势,核电机组的安全水平和技术水平不低于国际上绝大多数运行机组。且由于采用相对高的选厂标准,厂址的选择余地较大,应对极端外部事件具有一定的安全裕度,核电的风险处于受控状态,安全有保障。4.4.2我国核电发展政策变化分析在中国核电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福岛核危机事件让本来高歌猛进的中国核电事业“戛然而止”。受福岛核事故的影响,我国暂停核电项目审批,进行综合安全检查,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还发不发展核电?如果要继续发展核电,将采取什么安全标准和技术?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7页方式、节奏、以及规模如何?中国核电企业急于想知道这些问题,以便调整其企业发展战略。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1、核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截止到2012年,全球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我国已运行15台核电机组,装机1257万千瓦,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国际国内的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这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信心的根据之一。核电是高能量密度、高效、清洁、低碳、环境友好的能源;第三章已论述了发展核电对我国优化能源电力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持核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和解决可持续发展后顾之忧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里不再累述)从能源需求总量来看,根据中电联2012年电力发展滚动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国内发电装机容量需要达到14.6亿千瓦左右,2020年需要达到19.3亿千瓦。分别比2010年增加50%和100%。如此巨大的需求增长,只有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三者共同努力,才能满足。从国际大格局看,随着2012年伊朗核问题逐渐升温,中东地缘政治局势更显动荡,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也受到极大冲击。若地缘极端事件一旦发生,供给端将迫使油价突破150美元关口——这将引发第四次石油危机,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衰退,中美首当其冲,包括核能在内的替代能源最终将成为潮流。‘作为一个人口众多、高速发展、能源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的高速发展中大国,“核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业内的普遍共识。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提出“人类不可能弃核,发展核能既是战略必争,又是百年大计,需夯实基础、稳扎稳打”的观点,得到了全国核能专家的赞同。美、英核电先进国家的坚定发展核电的态度,国际核电发展的大趋势对中国继续发展核电将起到积极作用。2012年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并同意公布《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核电产业被列入新能源产业,并提出了“到2015年,掌握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核电发展自主化;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先进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能力。”的具体目标计划。这表明,在政府层面给出了一个强力信号:中国核电是安全的、中国核电发展是必然的,中国核电将在先进的安全标准下高效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8页2、核电技术会向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1)新建核电站将实行国际上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新颁布的《核安全规划》指出,“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并把握好发展节奏。对于新申请建造许可证的核电项目,按照我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的核安全法规标准进行选址和设计,采用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的堆型,提高固有安全性。”这意味着,中国新建核电站将实行国际上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是每堆年的堆芯熔化概率,不能超过10的负5次方:二是造成放射性向环境大规模释放的概率不能超过10的负6次方。这将为中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保驾护航。福岛核事故引发的强烈冲击波,让中国核电的焦点,从以前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问题,转向发展安全与质量问题。(2)中国核电技术路线短期迷离,长期清晰《核安全规划》提高了新建核电站的安全门槛,由于二代改进型技术达不到新的安全标准,那就是说,我国今后不会再审批采用二代技术的核电项目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在运、在建的二代技术项目不会停止或废弃,而是要采取一些改造措施,以提高其安全性。核电发展技术路线可以肯定的是:从此告别了二代技术,全面进入三代技术时代。但是,一《核安全规划》又指出,新建核电站“采用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的堆型”,并未明确具体的堆型,这个“先进”:与“成熟”两个要求将为新建堆型的争论留下了空间。在福岛核事故之前,按照分工,中国三大核电建造运营企业中的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主要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代半技术,中广核也致力于从法国引进EPR三代核电技术,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则是为引进美国西屋APl000三代技术而专门成立的企业。目前在建26台机组中,二代半技术20台,APl000技术4台,EPR技术2台。谁掌握未来的主流技术,谁就会在今后在核电市场上掌握主动。所以,在新建堆型的选择上,这三大央企之间,会出现门户之争:目前,由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主持引进的APl000堆型,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技术,在安全性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堆芯融化概率为5.08×10的负7次方,其放射性大规模释放的概率为6×10的负8次方,都比目前国家新核安全标准提高了上百倍,技术先进,广受赞誉。但该堆型目前尚未投入运营,第一台机组最快也要到2013年或2014年投入运行。在缺少运行实践之前,能否批量化投产,一些人尚存疑问。为了避免被动,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在我国成熟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基础上,结合三代核电先进的非能动安全设计技术,正在分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机型ACPl000和ACPRl000。其特点是技术经过了长时间验证,发展相对成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9页既能满足近几年国内核电安全发展的需要,又具备出口能力、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其安全指标刚刚达到了国家新核安全标准门槛。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在APl000的基础上,也正在打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功率更大的大型先进压水堆CAPl400,作为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预计将于2013年开工建设,2017年12月底并网发电。中广核集团主持引进的EPR堆型,采用能动安全设计技术,技术先进性比APl000不足,目前世界上也尚无机组投入运行,技术说不上成熟。可以推断,引进EPR技术只是国家政治之间的平衡,无法成为中国核电的主流机型。多种核电技术并存,将使本来就有限的国家核电资源过量稀释和无序流动,既难以满足各种技术新建项目需求,还将降低国家核电的发展效率和安全。所以,本文作者推断,国核技、中核和中广核三大央企最终将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平衡协调企业之间利益,经过一段时间讨价还价,极有可能就分享APl000核电技术进行合作。.可以预计,我国核电技术短期内将在“先进”和“成熟”之间徘徊,在我国核电市场或将出现多种三代机型竞争的局面。而长期来看,当在建的APl000逐渐投入运行,其先进技术得到验证,走向成熟,三代技术中的APlooo凭借其安全高效性将逐渐成为未来核电技术主流。更为长远来看,在示范堆投入建设并获得成功之后,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CAPl400甚至CAPl700将可能是2020年之后主力机型。3、中国核电发展进程将放缓、规模将下调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080万千瓦。按照2010年预期的2020年8000万千瓦装机目标,则有将近7000万千瓦要新建投产,按每个机组100万千瓦计算,总共70个机组。核电厂的建造周期一般是5年,如果要2020年建成发电,就必须在2015年之前投入。也就是说,除去已开工的26台,从2011年到2015年还要开建4400万千瓦,每年需要开建9个机组。虽然中国目前核电站在运和在建核电站机组都没有潜在危险。但历史地看,我国核能事业还很年轻,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核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很多关键设备装置和材料都是引进的,现在仍在努力实现国产化过程中。而且,我国对核电长远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的论证还不够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还没有协调配套,核能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体制还有待改进完善,还有_个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总量跟不上。所以,中国在坚定地发展核能的同时,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努力夯实安全基础,按照‘百年大计、稳扎稳打’的方针发展。2012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方针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这表明中国核电发展将从高速发展的轨道将转移到科学理性发展的轨道。.中国核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0页电发展进程肯定将放缓,发展规模将下调。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中国各个地方都充斥了对核电大干快上的冲动。日本福岛核电事故无疑为上述冲动泼上了一盆冷水。而《核安全规划》快速推出之后,地方的核电冲动更是被套上了缰绳。综合考量未来对能源需求、减排的需要、以及高标准安全发展的要求,中国工程院在2012年5月,建议我国在2015年核电总装机约4000万千瓦规划的基础上,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达到6000.7000万千瓦,新建2000~3000万千瓦。按照建设周期的要求,就必须在2015年之前再批20~30个机组。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三年半时间内,每年要批准6-9个机组。中国核电发展速度从每年9台降至6-9台。4、内地核电项目将长时期暂停中国内陆尤其是华中地区缺电严重,水电分布不均匀,煤炭供应不足,相对于亏损又不清洁的火电,核电堪称是稳定、高效且可大规模利用的清洁能源,所以发展核电才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些急迫的地方政府看来,发展内陆核电势在必行。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营的核电机组443台中,内陆核电机组占50.1%,沿海核电机组占49.9%.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内陆核电机组占70%以上。国内部分核电专家也认为,内陆核电同样可以做到安全。但是,因为我国没有出台《原子能法》,核电一旦在内陆城市大发展,仅仅是液体排放、固体排放、气体排放等排放问题,监管体制的缺失都难免会使得内陆核电隐藏诸多安全隐患。此外,一些内陆核电站规划在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在水源地附近,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可控;还有一个特殊风险,一旦遭遇大旱之年,冷却水断绝,核电站发生事故风险极大。由于在监管方面无法可依,以及内陆核电站的一些特殊风险,还有公众的反对和对环境的担忧,中国政府对内陆核电的发展尤为慎重。我国从80年代开始就进行内陆核电选址,并确定了几十处可建设区域,目前首批获准开展前期工作的有三座内陆核电站,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宁、江西彭泽。考虑到福岛事件以及安徽省望江县政府报告所引起的民众情绪反弹,可以预计,“十二五”核准启动这三处电站的可能性较小,而其它内陆核电项目将长时期暂停。5、核电重启的时刻《核安全规划》是安全领域的重要文件,类似于核电产业的“刹车”。而核电发展规划则类似于核电产业的“油门”。核电项目审批将在何时重启?这取决于核电产业“刹车”和“油门”同时具备之时。核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1页安全规划的通过使中国向重启核电审批近了一步,但真正重新肩动还有待已提交国务院会议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调整规划》获得批准。4..4.3我国核电发展总趋势我国核电发展的方针可归结为三点——战略必争、确保安全、稳步高效。◆中国核电发展是必然的◆新建核电站将实行国际上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我国核电技术路线:告别了二代技术,全面进入三代技术时代。短期内,或将出现APl000、ACPl000、ACPRl000多种三代机型竞争的局面;中期来看,三代技术中的APl000凭借其安全高效性将逐渐成为未来核电技术主流;长期来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CAPl400甚至CAPl700将可能是2020年之后主力机型。◆中国核电发展进程放缓、中国核电发展速度从每年9台降至6、9台。2020年发展规模将先前预期的超过8000万千瓦下调至6000’7000万千瓦。◆核电暂时停滞期估计长达2年。◆公众的反对和对环境的担忧将导致内地核电站通过审批的可能性减小,将长时期暂停。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2页第5章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制造产业结构变化分析与评估从第4章分析可以得出,中国核电将继续发展;新建核电站将实行国际上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因此核电技术路线告别了二代技术,全面进入三代技术时代;核电发展进程将放缓、发展规模将下调;核电停滞期估计长达2年;内地核电站将长时期暂停。核电产业宏观环境和核电政策变化势必将引起核电产业结构的变化,下面具体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以及新情况下的产业五力结构与基本竞争态势的变化和趋势。5.1企业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1、核电设备制造业将回暖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人们“闻核电色变”,核电市场发展戛然而止,国内核电设备制造龙头企业股价大跌,目前仍在底部挣扎。但随着今年政府相继出台一批核电计划、规划,核电重启时间临近,核电行业日趋抬头。“核电冬天已然过去,转机即将来临。”按照中国工程院建议,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达到6000万一7000万千瓦,那么在2015年核电总装机约4000万千瓦规划的基础上,在2015年之前还将新建约2000-二3000万千瓦。按照目前国内100万千瓦机组平均造价150亿元计算,2015年之前核电市场新增规模将达上3000~4500亿元,其中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占项目投资比重为50%.60%。这预示着核电制造企业将迎来春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产业环境机会在机会分析中,最常见的产业结构分别是:1)零散产业,2)新兴产业,3)成熟产业,4)衰退产业。表5.1列出了与这些产业结构相联系的机会。表5.1产业结构与产业机会的关系产业结构环境机会零散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联合先发优势产品改进、强调服务、流程创新领导战略,利基战略、收割战略、剥离战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3页从上面章节分析可得,核电产业总需求增长趋缓,生产能力过剩,竞争加剧,产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中国核电产业已从新兴产业发展过渡到成熟产业。因此,其产业战略机会具体包括:(1)产品改进:产品和技术的延伸和改进,开发下一代技术产品(2)强调服务:努力开展产品差异化以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能力(3)流程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流水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流程创新,加大国产化力度降低采购成本。(4)国际市场机会:由于中国核电发展放缓,使核电行业和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缺陷,完善管理,推进技术更新和培训员工,通过苦练内功成长壮大,走向成熟,以高质量的核设备走向国外市场。3、企业的外部威胁处于发电设备制造第一梯队的DF公司备受瞩目。其外部威胁主要集中在下面3个方面:(1)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2)随着业内竞争对手的崛起,先发优势被耗尽。(3)二代加技术停止使用,三代APl000新技术应用滞后,技术领先优势不再。技术突变将使公司市场地位领先地位发生变化。HEB公司2010年报显示其在APl000常规岛领域市场占有率达到72%。另外,企业在APl000核岛领域的业绩方面落后于SH公司。两家竞争对手在APl000机型方面的业绩领先地位对公司今后市场将带来极大挑战,可以预计,企业此前的高市场占有率在短期内将出现下滑。5.2产业环境威胁结构变化分析1、进入威胁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新建核电站将实行国际上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安全和技术标准的提高,技术更加向单一APl000方向发展,这更加提高了核电行业的进入壁垒,新进入威胁强度更低,短期内几乎为零。2、竞争威胁福岛核事故之前,各企业针对原来的市场发展前景,投入了300多亿元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建造新制造基地,这些投资在2011年基本都形成了年产5-6台机组的制造能力。随着中国核电发展进程放缓、发展规模下调、市场需求萎缩,这势必造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4页产能过剩。我国核电技术路线告别了二代技术,全面进入三代技术时代。HEB公司将以在手10台APl000机组合同和2013年国内首台(也是世界首台)APl000机组投运而获得先发优势和技术领先,而DF公司和SH公司都不得不面临新技术的挑战,DF公司以二代加技术获得的先发优势将转变成劣势。内地核电站将面临长达数年的停止发展期,本来已获得内地核电站APl000机组合同的DF公司和SH公司,将不得不将更加推后进入APl000三代技术领域。核电停滞期或将长达2年,SH公司,HEB公司的各自的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即将投运验证,在这段停滞期内,其制造经验得到积累、新技术得到验证,借助学习曲线成本得到下降,在制造技术成熟度上赶上DF公司,三家实力趋于相当,DF公司业绩领先优势丧失。综上所述,产业竞争特性有:◇.进入壁垒更高,少数实力相当企业集团寡头竞争;◇产业增长趋缓,市场趋于成熟,导致争夺市场份额竞赛;◇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供过于求;◇用户转换成本很难形成;令对企业都具有很高的战略利益;夺高额专用固定资产投资都己完成,退出壁垒增高除第一条特征外,其余五条特征都是强化产业内竞争。产业竞争态势由福岛核事故前的低强度竞争转变为高强度的寡头竞争。3、替代品的威胁核电的替代品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海洋能发电将按现定政策发展。然而,随着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下降,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潜力大幅度提升,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天然气的供应能力比现在增加一倍甚至两倍。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将从现在的2800万增加到6000万千瓦,到2020年,新增天然气分布式能源5000万千万。天然气发电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和亮点之一,成长为一个绿色能源支柱。综上所述,在其他替代品的替代强度未变化的情况下,虽然天然气发电Lt',N将增加,但其增长总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对核电的替代强度增加是有限的,故核电的替代品威胁维持低水平状态。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5页4、供应商的威胁在2年核电发展停滞期内,中国在建核电站仍然在继续建设,28台核电机组在继续制造,到现在出现了一下变化:第一,通过累计产出,原材料供应商的制造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在下降;第二,国内设备制造商和其供应商陆续攻克技术难关,原材料和关键部件国产化比例逐渐提升,国外垄断供应在逐渐减少;第三,供应商的产能通过投资建设已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大型铸锻件方面还出现了产能过剩情况。以上三点变化都是弱化供应商威胁水平的,但合格供应商少,供应商有着独特的产品,原材料规格多、批量小,一些关键供应商产品是客户业务的主要投入品等属性仍未改变。故,供应商总体威胁水平有所弱化,其强度降为中等。5、买方威胁’买方的环境变化比较小。虽经过几年的实践,买方掌握的信息逐渐增加,增加了侃价能力。但综合而言,买方威胁强度变化小,维持中等水平。5.3新情况下的产业竞争态势变化分析综上所述,核电主设备制造产业五种威胁水平一高、二中、二低。其中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威胁,买方威胁和供应商威胁从战略形成的观点来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五种力量汇集起来决定了产业威胁水平是中等偏上的。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产业竞争态势由中等强度转变为中等偏上强度的寡头竞争(见图5—1)。总体来讲,产业还是具有吸引力。/\图5—1新情况下的产业竞争态势变化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6页第6章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按照战略选择的完整概念,战略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内部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结合。前面章节分析了核电宏观一般环境、核电产业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趋势,本章分析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以辨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相对于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和能力更多的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所以内部分析对建立有效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非常重要。6.1DF公司简介DF公司是中央确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供应商之一。1958年建立第一个企业,企业发展至今已50多年历史,拥有众多子企业分布于四川、广东、浙江、河南、湖北、天津、江苏、甘肃、内蒙古等八省一市。DF公司以大型发电成套设备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设备供应,以及电站工程总承包和电站服务为主业,拥有水电、火电、气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一系列代表当今发电设备行业顶级技术水平的高端产品。DF公司占据中国国内火电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和水电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核电、风电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运行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连续八年保持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的记录。6.2企业的核电发展历程在中国三大发电设备集团中,DF公司是进入中国核电俱乐部的后来者。早在1980年代中期,SH公司就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核电站秦山一期330MW发电机组的设备供货,在1990年代中期,HEB公司为秦山扩建工程(二期)核电站提供了600MW发电机组设备。在1990年代末期,岭澳一期核电站(990MW机组)开始建设,DF公司才做为外国主承包商的分包商参与了部分设备制造。岭澳一期核电站建设和设备供货采用西方民用核电质量管理和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首台机组建设周期为5年;而中国当时民用核电管理属于军工管理体系,严格的军工管理以及传统的质量和项目管理模式,同期国内类似核电项目建设周期基本都在6年或以上。因此岭澳项目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进入21世纪,中国核电确定了“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大力发展核电”的政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7页策,“压水堆,半转速、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成为市场主流。在敏锐捕捉到中国核电产业即将积极发展的趋势后,DF公司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毅然投资12亿人民币建立我国重型核电产品的总装沿海基地。作为我国从“全套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以及核电大发展的领头羊项目,岭澳核电站二期于2004年获得国务院批准,工程要求“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设备国产化率1号机组不低于50%,2号机组不低于70%。在岭澳一期项目成功的基础上,DF公司在核电技术、管理、基础设施、以及与顾客的关系、中外合作模式、以及项目经验等方面占得先机。紧接着在2005年,DF公司作为主承包商(外方为技术支持方)获得了国内首个自主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岭澳二期)设备供货合同。由于在岭澳一期项目期间,认识到核电管理的特殊性以及西方技术和管理的先进性,DF公司下定决心在内部核电产业上放弃传统的管理模式,甘当学生,从岭澳二期项目开始,完全采用核电质量管理和西方项目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全新管理模式。为此集团成立了核电事业部,各子公司成立核电项目处;全集团宣贯核电质保体系和全新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建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据可查”的核安全文化;组织全盘技术引进,技术转化,建立核电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在外方严格审查制度下做本地化技术适应性修改;按照新质保体系完全重新评定和筛选供应商并对供应商进行核电质保体系宣贯;投资建造专用工艺流程和生产制造能力;建立与客户和国外技术支持方的沟通、互动机制和质量监察机制;建立专门核电项目信息系统,提高项目三方、十来个实体之间沟通效率、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些举措保障了公司按质、按期履行岭澳二期项目合同,助力顾客取得了该“领头羊”项目的成功,同时也为公司成长为高效、可靠、先进的核电设备供货商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利用先期项目抢先占有战略性资源,与国外著名公司商定核岛关键核心设备如核电主泵、以及控制棒驱动机构等的技术引进或合资办厂,完善核电产业链。借助于先发优势,在随后的几年中DF公司又先后得到了“二代半”堆型的红沿河、方家山等、第三代技术APl000堆型的彭泽、海阳等、以及第三代技术EPR堆型的台山等一系列核电站设备合同,其中台山核电站是当今世界最大容量等级的(1760MW)核能发电机组。截止到2010年底,DF公司拥有38%的核岛市场占有率,近一半的常规岛市场占有率,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业绩领先对手3年以上。DF公司一举从中国核电产业的追随者跨越成为在技术和市场份额的领先者。DF公司拥有“二代加”、三代APl000以及三代EPR三种堆型的核电机组合同,但截止2010年,“二代加”核电站合同设备合同占主要部分。(详见表6一1)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8页表6—1:截止2010年,各家拥有的常规岛机组合同清单备注:桃花江、咸宁、彭泽核电站位于内地,其余位于沿海。6.3福岛核事故前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及变化企业资源与能力,是指能用于构造和实施其战略的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能力是企业资源的子集,是指能使企业更充分地利用其已有的其他资源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企业资源与能力被分成四类,包括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1、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前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资源分析利用波特的价值链框架分析内部资源和能力。全面考察DF公司在核电产业链中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追踪DF公司从核电后进者转变成领先者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其相对于核电产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资源和能力(福岛核事故之前),详见图6.1。其中,正常字体为优势资源,斜体表示该资源对差异化独特性和成本控制起相反作用,括号内楷体该资源为劣势资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9页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销售服务图6.1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前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资源(1)企业核电产业的内部优势资源有:学习能力强。岭澳二期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学习并新建立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核电项目管理体系、核电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核电新技术,新工艺等,均获得非常的成功应用。’项目管理能力强。项目采用矩阵式组织机构,打破了职能部门界限;项目专题综合计划,事先策划并协调各个方面工作步调一致;定期监测、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偏差及时纠正;风险管理制度大幅度减少突发事件,促使项目有序进行;子项目攻关团队模式保障及时攻克关键难点问题:项目开工会、总结会制度使经验教训得以传递;信息系统提高沟通协调效能;多项目按期交货的事实证明公司具有良好的项目履约能力。核电优先及时交货能力强。公司采取资源冲突时核电优先政策,确保按期完工及时交货质量管理能力强。“四个凡事”的核文化,质量透明管理,质量过程管理,质量预防策划,质量审计制度,顾客和技术支持方的质量监督制度等等,构成了严格的核电管理体系,确保了有效质量的控制、产品质量稳定和顾客满意。良好的顾客的关系。与最大顾客同宗同源的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在国家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上拥有与顾客共同成长的经历,建立了一定的转换成本;与客户项目团队定期的易地互动交流机制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项目透明管理让顾客参与并放止十。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0页占先的核电重型制造基地。拥有先期项目的及时交货能力。技术领先,业绩领先。岭澳一期、岭澳二期先期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项目经验,使公司技术成熟度高,质量和交货更有保障。产品品种多。拥有二代半,三代APl000,以及EPR多种机型技术和经验。经验多拥有核电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良好基础,但产品品种多使管理成本升高,(2)企业核电产业的内部劣势资源有:采购成本高。产品和原材料品种多,批量小,可供选择的核电专属供方少,独家供货偏多,供应商质保体系不成熟废品率高,进口部件和材料偏多等等因素都导致采购成本高。枯水期不能大件运输。因为四川地处盆地,大部件运输只能通过长江运输出川,在每年冬天的枯水季节大件无法运输,影响产品及时交货,或只能通过提前排产提前交货方式满足合同要求,但管理难度和成本相应增加。安装服务人员不足。因高要求的核电安装、调试质保制度和工作程序需要配置比常规电站更多安装服务工程师,当多个核电项目同时展开时,安装服务人力资源显得捉襟见肘。不同质量体系混合运行,管理成本高。因核电建立了不同常规电站产品的、更加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项目管理体系,不同等级要求的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混合运行,需要增加管理资源提升柔性管理能力,因而成本上升。当然,对于三家核电设备供应商来说都面临这一问题。2、福岛核事故之后,企业资源的变化福岛核事故之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核电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映射到企业内部资源特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首先是二代加技术停止使用,技术突变使企业原来的技术领先优势资源不再存在,相反因三代APl000新技术应用滞后,变成劣势资源;其次,占先的核电重型制造基地,因竞争对手核电基地的建立,不再具有优势。第三,累计批量产出,专有学习曲线可获得成本优势。第四,核电专属供应商逐渐成熟起来,合格供应商增多,使采购困难和成本有所下降。在将上述资源转化情况反应在图6.1上,可以绘出在福岛核事故之后企业的价值链框架,如图6—2所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1页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销售服务图6.2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资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2页第7章企业核电发展与竞争战略调整日本福岛核事故前,DF公司核电产业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技术领先、管理创新、占先布局战略设施等措施获取差异化独特性,获得先发优势,赢得了高额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声誉。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电两年停滞发展期给竞争对手以崛起机会,市场发展放缓,产能将出现过剩,竞争更加剧烈,技术突变导致企业丧失原来的技术资源优势等等。在中国核电产业已从新兴产业发展过渡到成熟产业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和充当先锋的刺激已被产品改进、价格竞争、强调服务、积极营销等需要所代替。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化促使企业重新进行战略定位或战略调整。7.1竞争战略备选分析与基本竞争战略将第5章和第6章得出的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势、劣势与环境中的机会、威胁进行配对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确定公司核电产业竞争战略备选方案,形成应对环境的战略设想、并进行持久竞争优势检验,最后形成企业战略。具体SWOT分析结果如表7.1。通过SWOT分析可以得知,企业核电产业的竞争战略有:差异化战略,控制成本战略,国际化战略,服务增值战略,技术转化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因为大型核电设备的技术复杂性,产品质量的高可靠性,电站地理位置的多样性和电站设计的独特性,决定了大型核电设备不可能标准化大批量制造,而是按订单单件生产制造、或小批量生产制造的市场模式运作。此外,基于核电产业安全、质量高于一切的特殊性,以及企业力求继续保持核电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差异化竞争战略应是其基本策略。考虑到今后中国核电产业竞争加剧的趋势,导致市场对价格的敏感性增加,以差异化战略领先的企业应该同时也是成本领先的追求者,在所有不构成差异化的各个方面,公司必须努力与竞争对手的成本相等。所以,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今后核电产业基本竞争战略应是“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战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3页表7.1新形势下企业核电产业战略选择表l优势(s)劣势(w)战\内I1、质量管理能力强1、三代技术应,}{j滞后\辔{彰2、项目管理能力高2、采购成本高:玳选\因\t3、组织学习能力强3、不同混合质量体系运行,管彩\择\素\l4、良好的顾客关系理成本高厨\l5、核电优先及时交货能力强4、服务人员不足藁\I6、专有学习曲线成本优势5、枯水期大部件无法运输\\7、产品品种多,自主开发基础好机会(O)SO战略(增长型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1、中国核电产业继续发展㈠差异化基本竞争战略㈠控制成本战略2、更高的进入壁垒3、供应商逐渐成熟,成本发挥Sl,S2,S4,S5,S6利用03,S6下降利用Ol,02,04克服w2,w34、国际市场机会㈢国际化战略㈢服务增值战略发挥Sl,S2,S5,S6,S7利用0l,02,04利用O。克服w4威胁(T)ST战略(多种经营型战略)wT战略(防御性战略)1、产能过剩,竞争加剧㈠’技术创新战略㈠技术转换战略2、竞争对手崛起,先发优势被耗尽发挥S3,S7,克服wl,回避T33、技术突变,三代APl000回避Tl,T2,T3㈢控制成本战略新技术的挑战克服w2,w3回避Tl,T27.2公司核电产业战略选择与调整建议7.2.1技术战略调整根据第四章的分析,中国核电技术路线从此告别了二代半技术,全面进入三代技术时代。考虑核电技术发展特点,可以预测中国各代核电技术产品的技术演变趋势,(详见图7.1)。根据产品演进曲线,企业应实施技术转变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4页nO∽or-'.1r---,IoN一一二代半一三代APl000图7-1中国核电产品的技术演变预测1、技术转换战略由于技术突变,’中国二代半核电市场将戛然而止。故企业当务之急是立即实施技术转换战略,全面转向三代APl000技术。通过现在的市场声誉和与顾客良好的关系,尽快开发更多的APl000项目合同,利用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加速APl000设备制造技术成熟化,在最短时间内转变目前的技术劣势为技术均势。2、技术创新战略按照国家规划,‘中国核电今后真正主流机型应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l400,目前,CAPl400示范工程已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工程,计划2017年投入运行。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拥有二代半,三代APl000,以及EPR多种机型技术和经验的优势,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前瞻性地进行新技术研究,加大CAPl400自主技术开发力度,积极开展市场营销,以强大的技术开发实力和新技术储备夺得CAPl400的领头羊项目合同,拔得头筹,占领再下一波核电发展的先机。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国家自主核电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专利布局战略,建立技术壁垒并赢得技术垄断租金。此外,跟踪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发展,积极参与实验堆的建设,占领下一代核电技术发展的前沿。7.2.2差异化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凭借差异化,企业能够提升客户对本企业的产品价值的认知,提升产品的感知价值,由此获得竞争优势。2086420年销售机组数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5页差异化通常可来自下面三个方面:1)产品或服务属性(如产品特色,产品复杂性,产品推出时间,公司地点等),2)公司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如产品定制,客户营销,品牌形象,产品声誉等),3)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如公司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公司的联系,产品组合,分销渠道,服务与支持等)差异化的成功因素是找到创造买方价值的途径,同时使获得的溢价大于增加的成本。企业通过自己的价值链的某些独特性因素来影响买方的价值链,从而达到减少买方成本和提高买方效益的目的。通过对买方(核电建设和运营企业)价值活动的分析,可以得出买方的价值链框架图(详见附图7.2)。如前所述,核电第一重要特征是核安全,第二是投资巨大,因此,买方最核心的价值(或效益)是安全性和经济性,即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建设工期受控,长期稳定运行、严控质量事故,易于检修维护。当然在此基础上,控制建造成本也是重要的。将企业价值链与买方价值链进行对接,可以得出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目标就是要达到质量第一,技术可靠,按期交货,强调服务、成本受控。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具有差异化因素的价值活动见附图7—2,其中一些是企业现存的具备差异化特质的资源和能力,另一些是企业潜在的具备差异化特质的资源和能力(图中括号内斜体部分)。为了获得全面竞争优势,企业在有的质量和项目管理能力、及时交货能力、良好公司声誉、专有学习曲线、以及良好开发能力等差异化优势的基础上,还需要培育或加强的一些潜在的资源和能力,以增加差异化独特性来源。具体如下:(1)三代APl000新技术。(见上节分析,不再赘述)。(2)强大的专业服务。企业应抽调精兵强将强化专业服务队伍,建立电站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安装技术指导,提供顾客培训、技术咨询、故障监测诊断、机组维护检修等增值服务业务,以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能力。(3)系统集成。按照传统习惯,目前中国核电设计院负责核电站设计的同时也负责核岛设备的设计,而核电设备供应商负责制造。由于设计和制造的分家往往造成矛盾和分歧,影响工作效率,增加项目进度风险。故,企业应该按照国际惯例,组建系统设计所,使设备设计制造一体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岛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减少顾客的管理幅度和风险,提升顾客效益。(4)国产化原材料。(见下节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7页最小化,把成本控制在竞争对手的同等水平上。通常,企业成本优势的来源有:1)规模经济,2)学习曲线的经济性,3)生产要素的不同低成本获得方式,4)与规模无关的技术优势(包括硬性技术,软性技术),5)政策选择(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进行选择)。考虑核电按订单制造的市场模式,以及确保为降低成本所做的努力不会损害差异化战略,可供选择的成本控制途径如下:(1)进口原材料国产化。降低进口原材料的部件的数量,从而降低采购成本。(2)减少独家供应商。(3)通过学习曲线,降低制造成本。(4)流程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工艺。7.2.4国际化战略由于中国核电发展放缓,故企业应开始筹划其核电产业的国际化战略,用广阔的国际核电市场,延缓企业核电产业的成熟期的到来。企业围际化战略可以利用现存的优势资源有:(1)国家核电技术优势。我国拥有目前最成熟“二代半”核电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三代ACPl000和ACPRl000,其技术成熟性和经济性优势对一些国家具有吸引力。我国还拥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三代APl000和EPR.核电引进技术,并且两种技术的首个反应堆和发电机组都可能首先在中国投运。并且在三代APl000的基础上,我国即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l400核电技术。(2)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但,仅上述资源开发国际市场是不够的,企业国际化战略还必须开发一些必要的资源和能力有:(1)通过批量化制造,使设备制造技术走向成熟,质量和交付更加稳定。(2)国外核电市场通常采取交钥匙工程、或设备集成供货模式,故公司需建立系统集成、和设备成套能力。(3)培育熟悉国际游戏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企业国际化的途径应分两步走,首先在目前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与拥有核电站设计技术的核电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组成联合舰队,共同走出海外。第二步,待集团系统集成能力建成后,可独立向海外核电企业成套提供核电站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8页第8章企业核电战略实施根据上一章的分析,日本福岛事故之后,企业核电产业基本竞争战略应由“差异化”转型为“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那么接下来要做得是,分析如何实施这个战略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8.1基本竞争战略与持续性优势评价企业战略是由企业优势资源所支撑的。企业占据有价值、稀缺的、难以模仿(复制成本高和难以替代)的资源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原因,也就是说,一个为公司增加价值的战略,必须与稀缺的、难以模仿的资源优势联系起来,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通常,资源和zH-,匕l-。力难以模仿的来源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因果不明,社会复杂性,专利权。比如那些存在于组织文化、价值中的能力,从特征上看原因不明,故难以模仿。把组成差异化和控制成本战略的资源和能力分项进行稀缺性、和可模仿性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8.1。表8.1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VRIO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9页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所选定的资源和能力绝大部分是稀缺的,难以复制程度很高,并且可替代程度低,故企业“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战略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此外,由于产品技术是企业战略的基本部分,所以,虽然“三代APl000新技术”不稀缺,但企业必须拥有,这样企业战略的其他优势资源才能发挥作用,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8.2实施基本竞争战略的组织设计企业必须有效地组织和利用战略资源,才能使资源价值转化成现实的利润。确保战略实施能真正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有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系统,包括组织机构、管控制度和薪酬政策。企业战略的基调是差异化,故企业组织设计应与差异化战略匹配,企业应关注变革、创新和产品特色,强调个性和特色。与此同时,成本控制作为辅助战略还必须有相关政策配套。相关组织设计见表8—2.从表中可以看出,实施“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战略,企业的薪酬政策具有多重性。在不同的工作环节应用不同的激励政策,这会给企业管理上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表8.2基本竞争战略的组织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0页8.3基本竞争的战略实施劳伦斯(2006)认为,战略实施是战略转变为行动的艺术。要实现“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这一战略目标,就更加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来保证战略的成功和企业目标的实现。8.3.1实施准备阶段1、有效的计划执行战略实施的第一步是处理好战略目标与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等要素的关系,通过完善的战略计划系统,指导企业合理分配战略资源,确定各个阶段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保证企业行动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为战略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的措施包括:(1)“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战略目标,保证目标的明确、可衡量、可实现、可验证和时间性。在核电发展目标中增加差异化、成本,明确公司战略目标;(2)将战略计划分解到具体执行的部门和人员,对其目标、考核、资源需求、资金需求、方法流程、执行的时间限制,以及具体的负责人及他们的责权利的分配等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定。(3.)建立一整套具体的、与战略相适应的程序来指导公司职工的日常行动。从企业制度、员工行为准则方面强调核电发展战略中的成本最小的差异化。2、坚强的资源、组织保证由于环境变化的速度日益加速,企业战略调整肯定会优先于内部资源、组织机构的调整。然而,作为一个大型央企,企业战略的成果实施必须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参与与支持,只有充分利用企业的组织能力,发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优势,才有可能成功实施战略:(1)人力资源保障:关键位置挑选人才,并深入组织各级配备适当的人选;(2)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培养和加强匹配战略目标的组织核心能力、竞争能力。8.3.2战略执行阶段战略执行阶段是战略执行中最重要的阶段,实施的基本原则包括:(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职工操作业务流程,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2)培养战略执行力。通过清晰的战略沟通、明确的实施计划、领导强有力的决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1页心、与战略挂钩,明确的绩效目标和标准等手段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培养;(3)进行企业文化与战略匹配性的管理控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企业的战略优化成为员工的-,ee本能,以企业文化推动战略实施,以企业文化巩固战略实施成果。8.3.3战略控制与评估阶段在战略计划阶段要建立完善的战略控制与评估措施,将控制与评估目标和企业的战略相结合,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并通过正向和负向的激励(也就是奖励和惩罚措施)来强化战略实施的成果。(1)根据战略分阶段计划和目标,明确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建立连续、有效的战略评估标准和战略控制程序;(2)连续控制战略实施过程,比较实施结果与标准,分析、研究、确定所采取的措施,决定下一步行动方针;(3)根据分阶段成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部门、职工的KPI考核,通过多种手段巩固战略评估成果。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2页结论本文在查阅大量战略管理理论文献以及相关核电期刊文章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定位竞争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以及PESTLE模型、五力模型、SWOT模型等,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给予世界和中国核电宏观环境的冲击影响、核电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转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此分析了核电制造企业竞争战略的调整策略。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核能发展虽然会经历增速减缓的过程,但在未来仍将蓬勃发展。2)福岛核事故的强烈冲击波,让中国核电的发展方针从以前大规模高速发展转向了安全高效发展。中国新建核电站将实行国际上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由此核电技术路线告别了二代技术,全面进入三代技术时代;中国核电发展进程将放缓、发展规模将下调;核电停滞期估计长达2年;内地核电站将长时期暂停。3)中国核电产业由新兴产业过渡到了成熟产业。产业内竞争加剧,买方威胁有所.上升,但供应商核威胁降低,产业进入壁垒更高,替代品威胁不强。总体来讲,中国核电产业竞争态势由中等强度转变为中等偏上强度的寡头竞争,产业还是具有吸引力。4)技术突变和2年的停滞发展期,使DF公司核电产业的先发优势丧失。5)通过SWOT分析确定了企业核电产业的竞争战略有:差异化战略,控制成本战略,国际化战略,服务增值战略,技术转换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其中技术转换战略是其它战略的前提,必须立即实施。6)综合考虑电产业的特性以及成熟市场对价格的敏感性,确定企业今后基本竞争战略应由“差异化”转型为“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7)企业拥有的支撑基本竞争战略的优势资源,如良好质量和项目管理能力、良好公司声誉、专有学习曲线、以及良好开发能力等等,绝大部分是稀缺的,难以复制程度很高,并且可替代程度低,故“成本最小化的差异化”战略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8)企业组织设计应与差异化战略匹配,但同时应配套成本控制相关激励政策。这给企业战略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3页后记:持续跟踪与研究在本论文刚刚完工准备交卷之时,2012年10月24曰,传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核电安全规JilJ(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皂JJ(2011-2020年)》。这意味着中国核电项目重新开始谨慎启动。会议做出决定(一)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二)“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三)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本论文有关核电产业形势的的论断与之一致,这说明本论文是符合核电产业客观发展规律的。核电是一个极其诱人但又十分敏感的产业,其发展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公众,技术和法律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虽然本论文对核电产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核电产业发展和技术演变的趋势。但是,到目前为止,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后续影响还未完全散去,中国核电市场也是刚刚谨慎重启,核电产业形势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和持续跟踪核电形势发展,及时研究对策和调整企业战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4页致谢本研究使得本人在拓展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知识、提升管理科学研究能力、丰富战略管理实践经验等方面受益匪浅,对企业实际工作的帮助很大。全部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尊敬的贾志永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此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此还要感谢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领导及所有老师和同学,感谢他们在EMBA学习中给我的关心和帮助。在完成本论文的过程中,DF公司许多同事和领导都给予了热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另外,特别要感谢我的夫人段庆国女士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文中错误和疏漏之处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学友不吝赐教,并共同关注这一课题,为我国核电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献计献策。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5页参考文献[1]Amit,R.andSchoemaker,P.J.,StrategicAssetsandOrganizationalRent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3,14:33—46.[2]ArthurA.Thompson,Jr.A.J.StricklandIII,StrategicManagementconceptsandcas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2002.[3]Brandenburger,A.&B.Nalebuff,TheRightGame:UseGameTheoryToShapeStrategy,HarvardBusinessReview,1995.4:57—75.[4]Collis,D.J.,andC.A.Montgomery.CompetingonResources:Strategyinthe1990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5,73(4):118—128.[5]Grant,R.M.,theresource-basedtheoryofcompetitive:implicationforstrategyformulation.【J]CalifomiaManagementReview,1999,32(2),spring:114—135.[6]Hall,R.,TheStrategicAnalysisofIntangibleResourc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2,13:135—44.[7]HenryMintzberg.Thestrategyconcept1:fivePsforstrateg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fall1987,30,(1):11-24.[8】Ireland,R.D.,Hitt,M.A.,Bettis,R.A.,anddePorres,D.A.,Strategyformulationprocesses:Differencesinperceptionsofstrengthsandweaknessesindicatorsandenvironmentaluncertaintybymanageriallevel[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8:469—486..[9】JayB.Barney,GainingandSustainingCompetitiveAdvantage[M],PearsonCollegeDivision,2010[10]Jones,IanW.andMichaelG.Pollitt.Puttingvaluesintoaction:lessonsfrombestpractice[J].InternationalJoumalofStrategicManagement,1999,32(2):162—165.[11]Markides,C.,ToDiversifyOrNotToDiversif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7,6:81—83.[12]MonaMakhija,comparingtheresource—basedandmarket—basedviewsofthefirm:empiricalevidencefromCzechprivatizatio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433—451.[13]Peteraf,M.A.,TheComerstonesofCompetitiveAdvantage:AResource—BasedView“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3,14:179—91.[14]Porter,M.E.,“TowardsaDynamicTheoryofStrategy.[J]StrategicManagementJoumal,1991,12):95-117.[15]Porter,M.E.,HowCompetitiveForcesShapeStrategy.[J】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1979.ReprintedinMichaelE.PorterOnCompetitionandStrategy,MA:HarvardBusinessSch001.1991:3.11.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6页[16]Porter,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J]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l990.ReprintedinMichaelE.PorterOnCompetitionandStrategy,MA:HarvardBusinessSchool,1991,PP.69—89.[17]Porter,M.E.,WhatIsStrategy?[J],HarvardBusiness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6,:61—78.[18]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November-Decemberl998:77。90.[19]Prahalad,C.,Gra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3:1—15.[20]PratimaBansal.Evolvingsustainably:ALongimdinalstudyofcorporatesustainabledevelop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5,26:197—218.[21]RichardP;DanS;DavidJ.Strategicmanagementandeconomic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J].1991,12(5):5—30.[22]Rumelt,RichardR,Schendel,DanandTeece,DavidJ.,StrategicManagementandEconomic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1,(12):5—29.[23】S.GWinterandGSzulanski,“ReplicationasStrategy,”[J]OrganizationScience,2001.12,(6):730—743.[24]TimBlumentritt,WadeM.Danis.BusinessStrategyTypesandInnovationPratices[J].JournalofManagerialIssues,2006,9(2):274—291.[25]Wenerfelt,B,1984.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5(2):171—178.t26]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公司战略教程(第三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71龚新宇,云浮硫铁矿企业集团公司矿石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28]郭斌.企业异质性、技术因素与竞争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评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4):55.61.[291韩广林.论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应对措施[J].中国商贸,2010,(28):104—105.[30]黄文锋,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方法探讨及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77.80.[31]杰伊.巴尼、威廉.赫斯特里、李新春、张书军,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2]靳磊,夏龙君.“战略管理"理论回顾及研究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0(24):47—51.[33]劳伦斯.G赫雷比尼亚克(LaWrenceGHrebiniak),有效的执行:成功领导战略实施与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7页变革(MAKINGSTRATEGYWORK)[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乐益民.国有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10,(4):47.49.[35]李爱真,企业赢利模式研究一~以海尔集团为例[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9.[36].文IJN4,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基础的演化论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2(2):56—68.[37]刘守英,战略:45位战略家谈如何建立核心能力[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38】龙杰印猛,用科学发展观理念引领企业战略管理实践[J],科技和产业,2010(10):56—59[39]罗晓红,国有企业战略管理:难点与对策[J],理论探索,2010(6):79—81.[40]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M】,北京: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41]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2]麦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等,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3]倪义芳,吴晓波.信息时代的战略管理[J].中外科技信息。2000,(3).54—56.[44]容和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一企业战略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45]商迎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65—69[46]尚航标,黄培伦.新制度主义对战略管理的理论意义[J].管理学报,2011,08(3):396—402.[47]石盛林.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基于企业理论视角的回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156—160.[48]t辉,从“企业依存”到“动态演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29—35.[49]吴晓波,倪义芳.二次创新与我国制造为全球化竞争战略[J]一科研管理.2001,22(3).43.52[50]伍虹儒,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232.233.[51]希尔,琼斯,战略管理(第六版),孙忠译一匕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9[52]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70.74.[53]谢洪明,蓝海林等.从系统论看企业战略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4).46—50.[54】杨建吴,金立顺编,战略管理原理与方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55]杨林,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其新发展[J],哈尔滨学院院报,2003,24(3):69。75[56]张杰藐,张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学派梳理[J],中国经贸导刊,2009,18:53[57]张肖虎杨桂红,组织能力与战略管理研究:一个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65—69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8页[58]赵平.试论企业战略的实施与管理[J],经济师,2010(9):252—252.[59]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0]朱华桂,论企业核心竞争力渊源[J】,南京社会科学,2002.9:16.20..[61]朱瑜,王鹏飞,知识管理战略、企业核心能力与组织绩效的互动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32—13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