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

ID:34479081

大小:1.94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3-06

上传者:U-24835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_第1页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_第2页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_第3页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_第4页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夔置遮塾盘笪史迢滏鲍接受盈究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学位论文作者:辛谁签字日期:2。房年6月·6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重庆工商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处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导师签名:月‘日签字日期:仂,乡年石月矿日止.√月石n盎,.●皋惕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mIILIllqlllllllllllllIIE]lLIllTlllllllqlTIY2294989摘要⋯⋯⋯⋯⋯⋯⋯⋯⋯⋯⋯⋯⋯⋯⋯⋯⋯⋯⋯⋯⋯⋯⋯⋯⋯⋯⋯⋯⋯⋯⋯⋯⋯⋯⋯I第1章绪论⋯⋯⋯⋯⋯⋯⋯⋯⋯⋯⋯⋯⋯⋯⋯⋯⋯⋯⋯⋯⋯⋯⋯⋯⋯⋯⋯⋯⋯..11.1选题研究价值⋯⋯⋯⋯⋯⋯⋯⋯⋯⋯⋯⋯⋯⋯⋯⋯⋯⋯⋯⋯⋯⋯⋯⋯⋯⋯⋯⋯1一三1.2本文的构想⋯⋯⋯⋯⋯⋯⋯⋯⋯⋯⋯⋯⋯⋯⋯⋯⋯⋯⋯⋯⋯⋯⋯⋯⋯⋯⋯⋯。4第2章魏晋时代对《史记》接受的背景⋯⋯⋯⋯⋯⋯⋯⋯⋯⋯⋯⋯⋯⋯⋯⋯⋯⋯⋯.62.1魏晋时代与魏晋诗歌创作⋯⋯⋯⋯⋯⋯⋯⋯⋯⋯⋯⋯⋯⋯⋯⋯⋯⋯⋯⋯⋯⋯.62.2魏晋时代与《史记》的传播⋯⋯⋯⋯⋯⋯⋯⋯⋯⋯⋯⋯⋯⋯⋯⋯⋯⋯⋯⋯72.3魏晋时代《史记》的文学价值⋯⋯⋯⋯⋯⋯⋯⋯⋯⋯⋯⋯⋯⋯⋯⋯⋯⋯⋯⋯92.4魏晋人心灵探求与《史记》的文学魅力⋯⋯⋯⋯⋯⋯⋯⋯⋯⋯⋯⋯⋯⋯⋯..10第3章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123.1《史记》为魏晋诗歌提供文学素材⋯⋯⋯⋯⋯⋯⋯⋯⋯⋯⋯⋯⋯⋯⋯⋯⋯⋯123.2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具体表现方式⋯⋯⋯⋯⋯⋯⋯⋯⋯⋯⋯⋯⋯⋯19第4章魏晋诗歌接受《史记》的人物意象总结⋯⋯⋯⋯⋯⋯⋯⋯⋯⋯⋯⋯⋯⋯⋯⋯214.1魏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阐释⋯⋯⋯⋯⋯⋯⋯⋯⋯⋯⋯⋯⋯⋯⋯⋯⋯⋯⋯⋯..214.2魏晋诗人及诗歌个案研究⋯⋯⋯⋯⋯⋯⋯⋯⋯⋯⋯⋯⋯⋯⋯⋯⋯⋯⋯⋯⋯..234.2.1阮籍咏怀诗对《史记》典故的接受⋯⋯⋯⋯⋯⋯⋯⋯⋯⋯⋯⋯⋯⋯⋯234.2.2左思与司马迁卓然独立的精神⋯⋯⋯⋯⋯⋯⋯⋯⋯⋯⋯⋯⋯⋯⋯⋯⋯.244.2.3陶渊明的“士大夫”精神和司马迁的“不朽”精神⋯...⋯⋯⋯⋯⋯⋯。274.3魏晋诗歌接受《史记》展现的时代特色⋯⋯⋯⋯⋯⋯⋯⋯⋯⋯⋯⋯⋯⋯⋯..294.3.1魏晋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死观⋯⋯⋯⋯⋯⋯⋯⋯⋯⋯⋯⋯⋯⋯⋯⋯⋯⋯.29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2魏晋人的荣辱屈伸与荣辱观⋯⋯⋯⋯⋯⋯⋯⋯⋯⋯⋯⋯⋯⋯⋯⋯⋯⋯29结语⋯⋯⋯⋯⋯⋯⋯⋯⋯⋯⋯⋯⋯⋯⋯⋯⋯⋯⋯⋯⋯⋯⋯⋯⋯⋯⋯⋯⋯⋯⋯⋯⋯⋯⋯⋯⋯⋯⋯⋯⋯⋯⋯⋯⋯⋯31参考文献⋯⋯⋯⋯⋯⋯⋯⋯⋯⋯⋯⋯⋯⋯⋯⋯⋯⋯⋯⋯⋯⋯⋯⋯⋯⋯⋯⋯⋯⋯⋯⋯⋯32附勇匙⋯⋯⋯⋯⋯⋯⋯⋯⋯⋯⋯⋯⋯⋯⋯⋯⋯⋯⋯⋯⋯⋯⋯⋯⋯⋯⋯⋯⋯⋯⋯⋯⋯⋯⋯⋯⋯⋯⋯⋯⋯⋯⋯⋯⋯⋯34至殳谢⋯⋯⋯⋯⋯⋯⋯⋯⋯⋯⋯⋯⋯⋯⋯⋯⋯⋯⋯⋯⋯⋯⋯⋯⋯⋯⋯⋯⋯⋯⋯⋯⋯⋯⋯⋯⋯⋯⋯⋯⋯⋯⋯⋯⋯⋯35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寰--一量舅皇曼曼曼基摘要与唐宋时期相比,《史记》在魏晋的影响并未呈现彬彬大盛之势。但是,魏晋时代依然是《史记》传播与接受的一个重要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时代∞。战乱和分裂的现实对人生命的压抑和摧残,为魏晋文人生命情绪的勃发和生命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契机。残酷的现实面前,魏晋文人卓然独立的人格更加鲜明;他们人性觉醒,在史料史籍的借用中消化个人情绪。而《史记》重要的历史典籍记载的大量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本身的文学艺术魅力,使其成为魏晋文人诗歌创作取材的重要来源。文章通过双线线索,探究魏晋诗歌对《史记》固的接受。一是隐性线索,以魏晋人心灵的探求与《史记》艺术魅力的心灵契合为出发点具体展开论述;二是显性线索,以魏晋诗歌的定量分析来展现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双线贯穿全文,运用文艺接受美学理论,分析魏晋诗歌特色,和《史记》在魏晋时期的对诗歌的具体影响;进一步展开对魏晋诗歌内在价值的分析和研究,以此丰富魏晋诗歌的研究领域。全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绪论,宏观确定本篇论文的研究的价值。第二章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背景,探究《史记》在魏晋时期的传播和接受的情况。随着魏晋文入思想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文学自觉时代到来。该章从魏晋诗歌创作的客观背景着手,展现魏晋文人的自觉对历史史料史籍的消化及运用意义,由此初步确定本论文研究的可行性。第三章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具体量化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情况。通过对魏晋诗歌的定量分析,确定《史记》为魏晋诗歌提供创作素材,总结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具体表现方式、特点。第四章魏晋诗歌中的《史记》人物意象,侧重对人物意象的定性分析与总结。立足于论文第三章的定量统计,文章从魏晋文人人生观、价值观等分析入手,总结魏晋诗歌中反映的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趋势,并展现魏晋诗歌接受《史记》的时代特色;借以具体的诗人、诗歌举例分析,更加直观地论证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关键词:魏晋诗歌史记接受研究。’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7页。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版(2011.8重版)。I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ComparedtotheTangandSongdynasties,”HistoricalRecords”intheWeiandJindynastiesdidnotrenderofthegrandscenes.WeiandJindynasties,however,isstillallimportantperiodforthespreadandacceptanceofthe"HistoricalRecords”.WeiandJindynastiesisthefamoustroubledtimesinthehistoryofthetimes.Thewardevastatedthelivesofthepeople,AndprovidesanopportunityforpeopletoexpresstheirfeelingsThefaceoftheharshrealityoftheintellectualsintheWeiandJinDynasties,Zoranindependentpersonalityismoredistinctive,theawakeningoftheirhumanity,todigestinthehistoricalhistorybooksborrowedemotions.¨HistoricalRecords”recordalargenumberoffreshhistoricalfiguresandtheirownliteraryandartisticcharm,makingitanimportantsouroeofmaterialsbythepoetryoftheintellectualsintheWeiandJinDynastiespeople.Articlesthroughtwoclues,exploretheacceptanceoftheWei,Jinandthepoetryofthe”HistoricalRecords”Discusses.thehiddencluestothespiritualquestoftheWei.JiIlandpeoplewimthemindofthe”HistoricalRecords”artisticcharlrlfitasastartingpointspecific;explicitclues,toconcretepoetryquantitativeanalysistoshowtheWei.Jinandthepoetryof“RecordsoftheHistorian”accepted.Thelanethroughouttouseliteraryacceptedaesthetictheory,analysisoftheWei,JinandpoetryFeatures,expandtheanalysisandstudyoftheintrinsicvalueoftheWei,Jinandpoetry,thisrichfieldofstudyoftheWei,Jinandpoetry.Textconstitutedbyfourchapters:刀lefirstchapterismacrotodetermine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thisthesis。ThesecondchapterSearchtheWei,Jinandthepoetryofthe”HistoricalRecords”acceptablebackgroundtoexplorethe”HistoricalRecords”inthedisseminationandacceptanceoftheWeiandJinDynasties.WiththeawakeningandpersonalliberationtheWeiChinBookmenwerethinking,literaryconsciousnessera.BeginthischapterbythecreationofallobjectivebackgroundfromtheWei,Jinandpoetry,in—depthshowofintellectualsintheWeiandJinDynastiespeopleconsciouslydigestanduseofliistoricalmaterials.Preliminarytodeterminethefeasibilityofthisthesis.Acceptanceofthe”HistoricalRecords”,thethirdchapterSearchtheWei,Jinand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oetryspecificallyquantifytheWeiandJinpoetryof”RecordsoftheHistorian”accepted.Determinedby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poetryintheWeiandJinDynastiescreativematerial,HistoricalRecordsfortheWei,Jinpoetrytoacceptspecificexpressionofthe”HistoricalRecords”summaryoftheWei,Jinandpoetry,thesummaryoftheWei,Jinandpoetryinallinterviewwith”HistoricalRecords”characteristies.Theimageryofthe”HistoricalRecords¨inthefourthchapteroftheWei,Jinandpoetry,focusedonsummarizingandqualitativeanalysis.Reflectthechangesinsocietyandthetimesfromthelevelofmentalandpsychologicaltrend,andshowtheWei,Jinandpoetryaccepted”Recordsshowthecharacteristicsofthetimes.Inordertoconcretepoets,poetryexampleanalysis,amoreintuitivewaytoshowacceptanceofWeiandJinpoetryRecords.Keywords:Wei,Jin,poetry,RecordsoftheHistorian,acceptresearch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选题研究价值第1章绪论为确定本论文的研究价值,有必要对《史记》和魏晋诗歌的研究情况做一番宏观梳理。经分析总结,在《史记》研究方面,有关《史记》对历代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影响研究已有诸多成果,但有关《史记》与诗歌的关系探讨与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与《史记》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魏晋诗歌的研究方面,凡研究者多关注魏晋诗歌与汉乐府、汉末文人古诗的关系研究以及魏晋时期五言诗歌的研究,更多的研究者是对单个或群体魏晋诗人个性、思想、影响等当方面的研究,如曹植、阮籍、左思、建安文人、正始诗歌等。魏晋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魏晋时期是《史记》影响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时期。综合《史记》在魏晋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和魏晋诗歌时代特色,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是《史记》接受史上一个助推时期。据常昭《<史记>与汉魏晋诗歌》①统计,现存汉、魏、晋文人诗中,共见记载《史记》中的人物之名200余人次。其中包括诗歌中有的未出现明确的人名,有的所表述的事件是出于《史记》。结合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有十二卷,近五百首诗歌,晋诗卷二十一卷,包括残句约计二千首诗歌。总计二千五百首诗歌中,经笔者统计(如图3.1)魏晋诗歌中,专门叙写《史记》相关内容的诗篇比重不大,但涉及《史记》的诗歌作品不少,对《史记》相关典故的运用还是存在相当篇目,有98题125首,包括诗人直接或者间接引用相关《史记》内容的诗歌。本论文通过对魏晋诗歌的统计和分析,确定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是肯定的。《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作诗的取材源头之一,这个命题成立。结合吏记研究,从汉代至清代,研究《史记》的人不计其数。从汉代开始的班彪、班固父子,文献学家刘向、褚少孙,哲学家扬雄、王充,唐宋八大家,史学家刘知几、郑樵,哲学家程颗、程颐、朱熹等大家,还有清代的大考据家和文学等大家顾炎武、钱大听、赵翼、王念孙、章学诚,近代研究《史记》的大家更多留。《史记》的研究专著有101部,单篇论文有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文学方Ⅲ常昭:《史记与汉魏晋诗歌》,载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李家发:《当代<史记>研究的发展趋势》,重庆教育学报。2003年第l期。”曹晋:《<史记>百年文学研究评述》,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的相关研究成就显著,另外一些非文学领域的研究也百花齐放。到现当代,国内外著名的《史记》研究专家很多,如张大可、韩兆琦、安平秋、王立群、泷川资言、水泽利忠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史记》的研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国内外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史记》国际研讨会,而且出版了《史记笺证》、《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研究集成》等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后,随着西方的传播学、接受美学的文艺理论的传入,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开辟了新路子。《史记》研究也进入了中西理论合璧的研究阶段。在近十年的论文中,运用文艺接受美学研究《史记》,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阐释《史记》传播、接受课题的硕博论文也不在少数,陈莹的博士论文《唐前<史记>接受史论》(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主要考察唐前《史记》传播史、影响史、阐释史和效果史,并指出《史记》的封建正史地位的确立是由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和受众的积极接受共同创造的,同时《史记》地位的确立为唐代及其后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虑朝华的硕士论文《<史记>在唐代的接受》(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和虞黎明的硕士论文《论<史记>在宋代的接受》(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两篇论文收录在俞樟华著的《唐宋<史记>接受史论》一书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其中《<史记>在唐代的接受》从唐代接受《史记》的不同角度对唐人《史记》接受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和阐述,文章指出《史记》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篇末对唐代《史记》接受的特点予以了简单总结;而《论<史记>在宋代的接受》一文通过宋代诗歌、词、散文、话本等与《史记》的关系的考察,总结《史记》对后代的影响规律。王齐博士论文《<史记>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王涛博士论文《元前<史记>诠释文献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张自然的博士论文《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河南大学,2008年)。王珂硕士论文《论<史记>的文献学价值》(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等文章。另外的学术期刊有陈纪然在《汉唐间<史记>的传布与研读》一文中提出,师法相传和亲手传抄是晋唐间《史记》传播的两种重要方式。石红晓《论宋代的<史记>人物评论》指出宋人对《史记》人物的看法与司马迁的观点有同有异,另外还指出宋人各自立论,自成一说,从深层次上考察是异中有同。常昭《<史记>与汉魏晋诗歌》一文,肯定了《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具有很大的开拓性和创新性。耿文风《唐代<史记>传播研究综述》全面的介绍了《史记》在唐代的传播情况。凌朝栋、王风英的《<史记>影响下的唐宋史学与文学繁荣一读俞樟华等唐宋<史记>接受史》,指出《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俞樟华《唐宋八大家与<史记>》(江苏社会科学,1996,·2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期)阐释了唐宋八大家对《史记》的接受,指出《史记》对古代散文兴盛发展的重要影响。王齐《归评史记对<史记>的接受文艺研究》(文艺研究,2005,第6期)在某一著作对《史记》的接受研究上,他认为《归评<史记>》是对《史记》接受的重要形式和结果。张玉春《历代<史记>版本著录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第3期)对历代《史记》版本作了著录考论。张兴吉《二十世纪<史记>版本研究的回顾》(文献,2004,第3期)回顾了二十世纪《史记》版本的研究情况。赵红梅在《<史记>在元杂剧中的接受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元杂剧对《史记》的继承主要是其内在精神的继承和语言艺术的继承,《史记》的不隐恶不为尊者讳的批判精神、快意恩仇的侠义精神与充满力量的悲剧精神在元杂剧中有直接的体现。俞樟华,郭玲玉《论京剧“史记戏”对<史记>的改写》(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指出京剧“史记戏”取材于《史记》,在改编的过程中,“史记戏”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包括题材的选取和主旨的改写,人物形象的改写和情节的改写等,有得有失。俞樟华、赵霞《论唐代诗人对<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接受》(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宋嗣廉《李白与<史记>人物情节之接受美学透视》(北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李立朴《溯源<史记>别开生面,读韩愈的三篇文章》(文史知识,1988年,第9期)。赵新华《论<史记>中的失败英雄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报,2007年,第l期)。韦爱萍《史实与诗美的完整结合一论李白对<史记>思想的接受》(理论导刊,2007年,第11期)。曾礼军《论唐代诗人对<史记留侯世家>的接受》(呼兰师专学报,2004年)。顾世严《论唐代‘诗人对<史记魏公子列传>的接受>》(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李宣《从用典谈<史记>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第2期)。施春晖《略论宋人对<史记>管晏列传中的管仲的接受》(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赖祥亮《明清长篇小说塑人艺术的<史记>渊源》(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王青芝《论乾嘉时期对<史记>的评论性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董焱《清代<史记>的研究成就>》(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4期)。另外还有许菁频针对元杂剧中的史记戏的现存状况,以及从《史记》的艺术特性上论述其对“史记戏”的渗透;高益荣则从司马迁的正直精神、好奇审美观以及人物塑造、语言等诸多方面论述《史记》对元杂剧的沾溉;有阐述《史记》写人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探讨元杂剧对《史记》的继承与重构方面的内容;有从“史记戏"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方面展开研究的;有些详细论述了元明清“史记戏”的“有史而文,融雅于俗”的特点:此外,也有论述元曲对《史记》接受的一些内容,如元曲“接受”《史记》人物方式举隅:亦有些以《史记》人物典故为例来研究元代散曲对《史记》的接受情况等。3“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毫曼I——————,——II曼曼曼曼曼总之,截止至U2013年《史记》接受研究方面可谓是硕果累累。但是,相关魏晋诗歌与《史记》研究很薄弱。纵观研究情况,单纯地探究诗歌与《史记》相关研究的论文约有200篇。其中包括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期刊、著作文献、以及相关的学术会议记录。其中学术期刊i00篇约占47%,硕士论文39篇约占18、5%,博士论文16篇约占7%。结合本篇论文研究,其中蔡丹的博士论文《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以古代诗人创作群体为接受主体,以《史记》为接受客体,以史记诗创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史记》与咏史诗二者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常昭《<史记>与汉魏晋诗歌》肯定了《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真正的开拓了《史记》与魏晋诗歌的研究。俞樟华《论<史记>与古代诗歌》论述前人有关《史记》对古代诗歌的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史记》在思想、题材、表现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后代诗人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梁建邦《<史记>与诗歌研究》收录了相关的研究论文。还有研究先唐诗歌与《史记》关系的陈莹的博士论文《唐前<史记>接受史论》专门章节介绍唐前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具体的展现了唐前诗歌接受《史记》展现的特点。耿文风的硕士论文《唐代<史记>传播研究》专门章节接受唐前《史记》的传播情况,一并介绍了《史记》在唐前的接受情况。范艳清的硕士论文《<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探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流传和初步研究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史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对当时文学的影响。诸如此论文不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史记》或其某一单篇在历代的接受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宋以后,先唐研究较少。散文、小说、戏曲等问题对《史记》的接受研究相对丰富,诗歌研究较少。《史记》中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种现象等对《史记》的接受研究颇丰,魏晋诗歌与《史记》的研究很薄弱,但《史记》研究在唐宋呈现彬彬大盛之况。相比魏晋诗歌的研究,也多集中在魏晋诗歌时代特色、魏晋时代和作家个性特色的研究,像建安、正始、太康时期的诗人个案研究更是不胜枚举。所以研究先唐对《史记》接受情况,对梳理历代《史记》接受,补充为魏晋时期《史记》接受研究的空白是有很大意义的。1.2本文的构想本文立足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从已有的科研学术成果确定魏晋诗歌与《史记》存在理论意义的接受研究价值。对魏晋诗歌接受《史记》情况做初步定量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整个魏晋诗歌的《史记》接受具体情况做宏观把握。通过对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情况的统计,肯定《史记》问世后的三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是推动唐宋《史记》研究繁盛的重要时期。4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艺接受"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的。姚斯认为“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主张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决不能被单纯的艺术品生产的考察和作品描述所抹杀。相反应把文学看成生产和接受的辩证过程。而“文学接受”是指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活动,即读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等方面的一种再创造性的把握。①姚斯的“接受美学"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已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新思潮,接受理论以不同形式,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影响。本文结合《史记》在魏晋时期的具体传播和接受状况,针对不同的接受群体之间的表现,肯定魏晋时期《史记》的传播和接受。结合魏晋时期时代特色,以诗歌所呈现出的《史记》的接受表现,探究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特点、接受方式;分析诗歌对《史记》内容题材的突破和拓展,展现出的魏晋文人的时代气息和个性特色,进而从魏晋时代的审美趋向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进而观照社会时代,丰富《史记》和诗歌的研究资料。本文为以后研究魏晋诗歌做相关的资料汇集和统编,补充诗歌和《史记》的研究,肯定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在思想上深入总结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所体现出的魏晋时代特色。m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5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魏晋时代对《史记》接受的时空背景2.1魏晋时代与魏晋诗歌创作汉代是中华民族国家形态最终确定的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繁荣稳定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统治加强,思想领域“天人感应’’控制人民思想。汉王朝牵制人民思想,重视儒学经学。但是总有敢于抗争的人,以李固、陈蕃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以澄清天下为志,他们是知识分子群体意识最早觉醒的一代,为汉代乃至三国时代诗人精神之变播下内因。哪《史记》问世后,《史记》的魅力影响后世,司马迁伟大的人生追求和人格也深刻影响了汉代文人及魏晋诗人鲁迅先生将魏晋时代称为“大时代”的时代。魏晋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大起义到东晋灭亡420年尉,魏晋历经214年的时间,这段历史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魏晋时代是充满忧患色彩的。魏晋人,不论是底层寒士、中上层的统治者、还是劳苦大众都经受种种严峻现实考验,他们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悲剧精神和独立人格,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现出特有的魅力。魏晋时期政治极为黑暗,社会最为混乱。自起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王权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严重削弱。连年征战,瘟疫、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不断,社会陷入混乱中,民生凋敝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作为依附或者徘徊在统治阶级之间的士子文入,他们是最敏感的,他们身处艰难的境地,面对济世弃世的选择,他们更加的注重思考。为了缓解人生痛苦,文人更多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立身行为处事全在自保和自适上。锄在思想方面,经学统治衰萎,统治者励精图治,促使魏晋人更加多元化的现实探索。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共同价值理想不存在了,以至纲常坠地,名教衰颓,疏离、批判汉儒礼教意识的思潮在士林中蔓延。魏晋迎来百家争鸣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更多文人参与这场大解放的潮流中,促使文人对现实多元探索。文学艺术上,才性并举不拘一格,从西晋到东晋,玄学文学日盛,截断了情绪化文学的主流,文学中生命情绪也逐渐淡释有一种:吾手写吾口,古人牵绊的独立自觉意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刚∞朱光宝:《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版,第7页。岱傅正义康清莲陈碧娥:《汉魏六朝论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6、朱光宝: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历代诗诵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6页。6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E刘大杰曾特别指出,中国文人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j没有比过魏晋乱世对人类的压抑。魏晋诗歌展现魏晋人的生存状态,是表现魏晋人生活的最具体的写照。可以说,魏晋诗歌是反映魏晋时代的生命文学。魏晋人的觉醒,使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珍贵,并且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使他们寻求在精神的解放与自由。魏晋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影响下的魏晋人,魏晋思想解放,文学自觉的时代也随之到来。魏晋以前,文学没有独立的地位,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文学在建安时期逐步走向独立,人们对文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逐渐明确起来。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也就有越多的文入自觉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文学主导文学发展是人,尤其是有了觉醒意识的文人,对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曹魏时期,邺下文学集团,文人地位有了很大改变,进而文士的创作心态也发生变化,他们更加热衷于文学的创作和创新。五言诗、辞赋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当时文人留下的文学作品,在体裁、内容、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变化中,无不显示出文人创作的独创性和自觉性。总之,魏晋以后,思想的解放、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把文学创作看成人生价值的追求,看成不朽的事业,而不只是政治道德的附庸,文学观念加强,自觉时代的到来,也使魏晋这个时代更多标举个性才情的文人创作更加大胆。魏晋文学自觉的发展为魏晋诗歌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先决条件,对魏晋诗歌起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魏晋诗歌在风格上多样,政治时事、山川自然、田园农事、行旅边塞、咏物抒情、问道游仙、唱和赠答、社会百态、恋爱友情、离思别苦等题材已经成型,也为后来唐宋诗歌发展繁盛奠定了基础。如此,百花齐放的文学发展盛况,当然也为《史记》影响的扩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魏晋时期政治牵绊力减弱,《史记》进入了更多文人视野,于是《史记》的文学魅力和司马迁独特的不朽追求,与魏晋文人产生共鸣。虽然《史记》对魏晋诗歌的影响并没有形成规模,但《史记》中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魏晋诗歌中得以延续,并在魏晋诗歌中呈现出独特风貌。2.2魏晋时代与《史记》的传播“在汉代大一统的王朝,中央的政治统治加强。由于政治封建统治的羁绊,再加上《史记》在成书之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所以《史记》从诞生之初到《史记》的传播接受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史记》在成书之后被司马“迁藏之深山,传之后人”。最早传播《史记》的人是司马迁之孙杨恽。当然单凭个人的力量,《史记》的影响是有限的。其后《史记》依然遭遇多方厄运,最主要的原因7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是政治因素对《史记》的约束,《史记》的传播依然是困难重重,时人对《史记》的看法和态度褒贬不一。.汉代时期,虽有评论补修者不断,对《史记》的研究和传播主要是停留在史学方面。《史记》融会贯通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其中的经世致用篇章在个别士大夫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各家引用和续《史记》的行为,同时也可视为对《史记》学术上的接受行为,但各家接受《史记》大多带有极浓的政治色彩。桓宽在盐铁论中引用《史记》的货殖列传部分章节,后刘向原文引用书录各序。王充对《史记》的评价最为丰富,他直接评论《史记》的价值,也有间接分析《史记》的记事。少数文人士大夫感于《史记》的文学艺术魅力,小程度的研读使《史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影响。从西汉到魏晋之初,政治约束等因素,在文学方面,《史记》所引起的关注并不多。《汉书艺文志叙》班固日:“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颜师古注引韦昭日:冯商受诏续《太史公》十余篇,在班彪《别录》”。受诏续意味着续史要得到执政者的许可,也就是说要按执政者的意愿。班彪续《史记》兼论《史记》的优缺点。扬雄《法言》将《史记》与《淮南子》等量齐观。但是整个汉王朝,政治高压牵制了《史记》传播和接受。后来,民间有《史记》的出售,这是《史记》的流通最早的开始。后来《史记》在人手口相传下,有部分的章节传至诸侯王畿之地。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盛行抄书。人们在识字读书时,自己动手钞书,满足求知的欲的同时,也大范围的扩大了《史记》的传播。魏晋南北朝时,对文学文化而言,就是淡化了文学与政治教化的关系。此时对司马迁认可和对《史记》的接受人群扩大,人们较为容易得到《史记》,研读《史记》也较为自由、方便。魏晋时期,《史记》的影响逐渐扩大,其中记载的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司马迁著作的情感倾向等都在魏晋诗歌中有了展现和延续。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的咏史诗歌中,对古人、古事、古情的运用,虽不能完全认定是来源于《史记》,但是在一些思想情感倾向方面继承还是明晰的。两晋时期,傅玄、张华在诗歌中引用相当数量的《史记》人物,丰富晋诗歌的内容。此时的诗歌内容涉及的《史记》故事范围较广,而且很明确的是,晋诗中的一些专人专事皆来自《史记》。例如陶渊明《读史述九章序》:余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他明确表述自己读过《史记》,并且对司马迁《史记》均有很高评价。从汉魏到两晋时期,《史记》的影响扩大,并且传播《史记》的主体延伸到诗人范围,他们欣赏司马迁的文采,关注和重视《史记》的艺术感染力。在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里《史记》的命运是坎坷的,在历经统治阶级的“毁书”“求书”“奉诏续书”“钦定择抄”到《史记》走向文人的书案,再到“民间流8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司马迁和《史记》的魅力得到认可并在后来大放光彩,这是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2.3魏晋时代《史记》的文学价值魏晋时期,文学自觉时代到来。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儒学禁锢士人的力量减弱了,被压抑的审美趣味得以发展,被忽视的文学本身的性质规律也被认识研究。①文史的分离对研究《史记》文学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袁行霈先生的文学史中,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是魏晋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史两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史是人对两种文本性质的分辨,它们的分合反映了文本创作的实际,更反映了人的认识的深化与细化。杨树增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史的分合》一文说:“《史记》之后,文史开始各行其道,正史的文学性日趋淡薄,史学性逐渐加强。"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杨先生对《史记》的肯定。巨著《史记》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完美结合,《史记》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凡。《史记》的影响逐渐扩大,本身的文学价在诸多学者文人的研读中得到了文学方面的认可。扬雄在《法言》最先对《史记》做出评价,王充在《论衡》对《史记》评价极为丰富。奉诏续写《史记》的班彪作后传兼论《史记》的优缺点,张衡也评论《史记》的记事方面侧重对功臣的优点记叙,而不记三皇的缺点等等。从文学创作的技法角度看,《史记》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发展的先河。《史记》传记生动丰富的内容和思想直接为魏晋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的文学素材。余樟华先生曾指出:后世传记文学无法超越《史记》。《史记》开创的传记新体制以人物形象来反映中国历史的演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史记》传记文学艺术形式的成功,就在于表现传记的思想内容时艺术形式达到了恰当、充分和自如的程度。锄从《史记》的人物传记中,司马迁创造和运用了各种艺术技巧与方法,人物形象的展现和司马迁思想感情表现得真实丰富、准确而又分寸。在对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史记》突破编年、记言等体例的限制,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展示社会生活,比较熟练地通过社会背景、场面、气氛、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物自身的语言、表情、行为、姿态等来表现人物形象,对魏晋诗歌人物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魏晋个性高昂的时代,不同阶层诗人文士对文学创作中人物的塑造会不自觉的受到《史记》的影响。”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册,复旦大学Ⅲ版社2001版。。杨树增:《中国古代文史的分合》.载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杨树增:《中国古代文史的分合》,载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9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量曼曼曼鼍量鼍曼寡曼曼曼量量曼曼II—II鼍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皇曼曼皇蔓皇曼曼曼量曼曼曼皇量曼量曼曼曼曼曼寰蔓量曼皇量曼曼曼曼曼量曼皇曼暑以文学的表现手法为例,《史记》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魏晋诗人现实压抑下,注重情绪的抒发。《史记》本身的强烈的抒情性和浓烈正义感情的勃发也为魏晋诗人们提供了借鉴。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储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哪司马迁撰写《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乎情,肆于心而为文”的同时,还将《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的抒情性融入《史记》创作中。所以其笔下的人物刻画和论赞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王德军《论<史记>中的诗化倾向》还指出《史记》的“反文体”的写作方式,主要是作家出于一种独特的表达自我的想象方式的需要,有意识地对已有文体的话语方式、艺术规范进行反叛和解放,从而消解甚至颠覆这种文体的稳定性。曾国藩曾说: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观子长所写《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这个评价可以看出《史记》擅长使用想象的特点。另外《史记》鲜明丰富的表现力,还体现在大量对仗工整及铿锵顿挫的句子,大量诗歌及民谣、谚语等韵语的使用上,强烈的气势及深邃的意蕴无疑也对魏晋文人有影响。2.4魏晋人心灵探求与《史记》的文学魅力从创作初衷看司马迁,他坚持己见创作《史记》,遭腐刑而无愠色,不为世俗所动摇。从《史记》文本看,司马迁把自身的生存精神投射到作品中,一方面使其写作呈现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另一方面,他对择录的人物的评判有其自身评判标准,对众多人物的生存状态作了不同的描摹和探究。司马迁挣脱世俗的偏见,挣脱皇权的禁锢,忍受宫刑的痛苦,用自己的生命呵护真理与自由。这种独立自由的生存精神贯穿着他生命的始终,也贯穿了《史记》记载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将叙事、抒情、说理的不同文体有机地综合起来,达到思想上、艺术上的高度统一,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韩兆琦先生曾指出崇高的人格、创新精神对人生奋发有为的激励,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影响了身后无数的人,魏晋时期《史记》影响在不断扩大,而且《史记》影响的受众群体进入诗人范围,《史记》在魏晋时期影响也更的具体明显。《史记》无与伦比的文学艺术魅力影响着魏晋文人。对史事史料的歌咏,魏晋人出于有目的的选择,有目的的探究,都表现着诗人的心思和情志。而纵观魏晋诗歌对历史人的、事、情接受,最大的表现是诗歌对史籍材料的“鲁迅:《汉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礼1957版,第420页。10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应用,不能排除魏晋诗歌对先秦古籍典故的运用。但是《史记》是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司马迁著《史记》之宗旨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综合了先秦等多种典籍,包括《山海经》、《诗经》、《战国策》、《国语》等先秦诸子散文,所以《史记》是对汉代之前的古籍文献的汇总。与《史记》一样同样有着辉煌艺术成就的《汉书》同样不能忽视。《汉书》是一部官方的史书,在成书过程就多了政治的束缚,它必须为官方统治服务。韩兆琦先生在《史记通论》国中的《史记与汉书》一章中总结了史汉异同。其一他认为《汉书》的文字没有《史记》生动,且《汉书》改动后的文字有明显的短处,其二相对于《史记》强烈的反天道、反迷信的思想,《汉书》的正统气、儒学气大增,相对迂腐;其三《史记》的爱憎感情和主观色彩异常突出,《汉书》相对客观陈述;其四《汉书》的生动性降低,文学性也后退了。所以说《史记》的伟大艺术魅力成就了它与魏晋文人在内在心灵的契合。司马迁在充分综合先秦典籍史材史料的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史记》具有了深厚的思想意蕴和人文内涵,同时成就了《史记》海量般的资料库。另外《史汜》中“发愤著书”的文学思想影响也一样深远,张新科教授在《六朝颓文学理论的先声一司马迁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影响三题》茹中论述详细。《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营西伯拘菱罩,演《周易》;孔子厄陈、繁,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魏晋人积极建功立业,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在现实面阿,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时候,他们退而求其次,另走蹊径.处于艰难现实社会中的他们,也有发愤之情,魏晋诗人借用《史记》相关内容抒发自己情绪,并期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史记》中的忧患、隐忍等思想与魏晋时期的魏晋时期的思想中有相通之处的。”韩兆琦:《史记通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转引自张燕瑾.吕薇芬:《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d;版社2001版,第378页。。张新科:《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一司马迁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影响三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1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最直观的表现是对《史记》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对《史记》情感倾向的接受。3.1《史记》为魏晋诗歌提供文学素材魏晋时期,魏晋诗人对《史记》人物接受是围绕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展开的。魏晋人自觉意识强烈,善于探索。魏晋诗歌突出个性,表现对生命的思考,力图追求生命的永恒。分析后,笔者尽量不牵强附会,以偏概全。查阅典籍注释,论证《史记》成为魏晋人诗歌创作取材的重要来源。此项工作繁琐,需要披沙拣金。(图3、1)作者篇名引用古籍(人事情)出处备注曹操6精列周公、孔子、陶朱公魏诗卷一叹年之暮,时不我待题6首度关山舜、唐尧、伯夷、许由魏诗卷一皆为贤臣能士,赞叹商尚品德短歌行周西伯昌、仲尼、齐桓、晋文魏诗卷一壮志未酬肘光易逝.建功立业短歌行周公魏诗卷一周公纳贤,建功立业善哉行古公直甫、太伯仲雍、伯夷叔齐、晏子、仲尼、魏诗卷一建功立业,品德高尚,遗名后杜伯、山甫、齐桓、管仲世饮马长城商山四皓魏诗卷一商山四皓,隐居南山窟行王粲3公燕诗周公魏诗卷二歌功颂德的作,赞颂周公业题3首绩,寓意流金石之功。咏史诗秦穆杀三良魏诗卷二i司犏三良遭遇,瘫恨穆鼻钱器诗荆轲魏诗卷二易水送别的“悲壮”陈琳l诗仲尼厄陈蔡魏诗卷三赞仲尼圣德,处困厄丽不屈题1苕阮璃2咏史诗二秦穆公杀三良:魏诗卷三忠士之忠,慷慨赴死:题3苜日燕丹、荆轲、渐离荆柯刺秦,渐离悲歌.突fJ;壮士之“‘悲壮诗口U皓、老莱、颜回馥诗卷=《诗纪》作隐十诗,不慰处贫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许由、伯夷苦,但当守明真曹丕6秋胡行二尧任舜禹魏诗卷四任人唯贤题6首首煌煌京洛淮阴、子房、苏秦、陈轸、楚怀王、吴起、郭生、魏诗卷四评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赞行燕昭王、鲁仲连赏张良、鲁仲连钓竿行姜太公垂钓魏诗卷四等待机会建功立业明君识贤臣折杨柳行彭祖、老聃魏诗卷四游仙之作黎阳作诗周武、公旦魏诗卷四救民涂炭三首至广陵於古公、孟献魏诗卷四一:战疆敌废。城兵髂贤良.真马上作诗萨的贤誊曹睿1步出夏门夷叔、仲尼魏诗卷五君子称贤,遗名后世题l首行杜挚1赠毋丘俭伊挚为媵臣吕望身操竿。魏诗卷五壮志未酬,现实坎坷题l首诗夷吾困商贩甯戚对牛叹。曹檀16薤嚣行孔氏删诗书魏诗卷六人生无常,愿效明君题17首惟汉行唐虞、禹汤魏诗卷六戒骄戒躁,神i酃听卑:善于纳谏。万载驰名豫章行二虞舜、太公、孔丘、周公;魏诗卷六知遇之思:首周公、管蔡、子威、季札怨歌行周公佐成王、二叔反流言。魏诗卷六君臣信任,实现犬业灵芝题虞舜、伯瑜魏诗卷六赞颂至孝美德,修身养性.齐丁兰、董永家治国托物言志,用世济国精微题祀粱之妻、燕太子丹、邹衍魏诗卷六精微烂金石,至心动神明白马题游侠儿魏诗卷六建功立业;《史记游侠列传》盘石题齐孔公魏诗卷六仰天太息,思怀故邦瑟行妾薄命行宓妃、湘娥魏诗卷六女性形象苦思行下有两真人、中有耆年一隐士魏诗卷六隐士之情、教我忘言远游题汉女、湘娥魏诗卷六追求理想,九死朱悻J13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客题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芒。魏诗卷六乐观洋溢利剑鸣手中一击而尸僵。充满理想抱负陌上桑望云际有真人魏诗卷六隐逸之情赠丁仪诗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魏诗卷七后期诗作:延陵赠剑三良诗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魏诗卷七自鸣怀中意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忠义表真心杂诗七首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魏诗卷七甘心赴国忧嵇康9代秋胡歌颜回(四章)魏诗卷九役神者弊极欲令人枯题10酋诗王母(七章)受道王母千载长生幽愤诗托好老庄魏诗卷九抒内心忧郁,发时事愤慨四言诗猗与庄老魏诗卷九栖迟永年答二郭诗渔父好扬波庄周悼灵龟杨氏叹交衢魏诗卷九赠答之作三首与阮德如鄄人忽已逝。匠石寝不言。泽雉穷野草魏诗卷九出仕与隐退诗颜氏希有虞。隰子慕赞轩。涓彭独何人内心的痛惜游仙诗黄老魏诗卷九游仙受道,长于俗人别述志诗二马席激张仪魏诗卷九潜龙自比,冲静得自然首五言诗三彭聃、钟子、伯牙、郢人、季世魏诗卷九真人不屡存,思慕贤良首六言诗尧舜、唐虞、楚子文三为令尹不喜魏诗卷九思明君贤臣处高处自谦阮籍咏怀诗十适彼沅湘。托分渔父(其一)思从二女。适彼湘魏诗卷十人物颇多,注意史记的甄选2题18三首沅倾盏。伸父佐桓。匪慕弹冠。(其二)姜叟毗酋周。子房翼汉。(其七)怀此杨朱。抱影鹪立(其九)货殖招讥、夷叔采薇、齐景千驷(其十一)在昔二王。瑶台璇室。长夜金粱。殷氏放夏。周翦纣商(其十二)咏怀诗八二妃游江滨(其二)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其魏诗卷九黄节认为足阮籍记错邓林的十二首三)赵李相(其五)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其意思,“盖嗣宗误以《史记》九)三楚多秀士。高蔡相追寻(其十二)李公悲所言之邓林.为山海经之邓东门。苏子狭三河(其十四)颜闵相与期(其十林也。”诗中有的典故,引起六)杨朱汪歧路。《墨子》悲染丝。萧索人所悲.J,歧义,小现了不同的解释。赵女媚中山(其二十一)夏后乘灵舆。夸父为邓《史记.扎书L『》:一汝颞以14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林。(其二十三)齐景升丘山,孔圣临长川渔父为险。江汉以为池,阻之以知世患(其三十一)庄周子(其三十八)荧荧桃李邓林,缘之以方城。此近楚花。成蹊将夭伤(其四十四)之邓林,与山海经所言者异。杂歌谣襄阳民为周孔、文武魏诗卷十赞美太守为民办事辞3题胡烈歌3首平南荆虞、唐魏诗卷十歌功颂德、功比虞唐应帝期羲皇、尧、舜魏诗卷十歌功颂德称颂明君嵇喜1答嵇康诗李叟寄周朝,庄生游漆园(其一)魏诗卷十感悟古人题2首四首孔父策良驷(其三)变化无常傅玄3惟汉行鸿门会、沛公、两雄、亚父、项庄、项伯、张良、魏诗卷十鸿门宴的全体过程题3首高祖、樊将军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墙上难为涮滨渔钓翁、颜回处陋巷、管仲病三归、夫差耽魏诗卷十富贵贫苦趋淫侈、季孙由俭显、杨朱泣路歧、子贡欲自矜荣辱屈伸何当行管鲍不世出魏诗卷十同心自相知知遇之恩程晓1赠傅休奕许由魏诗卷十个人修养,修身齐家题I首诗应贞1晋武帝华陶唐、虞晋诗卷二五德更运题1首林园集诗时代交替成公绥中宫诗二殷汤、尹、二妃、虞、周王、涂山、大禹、有莘、晋诗卷二贤良女性形象,寓惑贤臣辅佐2题3首成汤、齐晋、诸侯、姬、姜君王成就功业首五言诗杜伯射宣王晋诗卷二西周的灭亡董京I诗二首孔子不遇晋诗卷二遁世以存真题1首时彼感麟张华轻薄题朝与金张期。薯宿许史家。晋诗卷三。北里”之舞i1{荒淫好色之7题7一顾倾城国,千金不足多。北里献奇舞,大陵商纣,《史记·殷本纪》云:首奏名歌。“纣使帅消作新淫声,北里墨翟且停车,展季犹咨嗟。淳于前行酒,雍门之舞,靡靡之乐。’“夫陵”坐相和。孟公结重关,宾客不得蹉。也是殳笆歌鲜、厶雨恍惚之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金张”指金日碎和张安世,都是汉宣帝时代名词。《史记赵世家》云:的大官;“许史”指许伯与史高,都是汉宣帝。王游大陵,梦见楚女鼓琴时的外戚,诗中用以代指世家大族,皇亲国戚。而歌。”歌儿舞女,倾城倾国,歌声比古代名曲“激楚”还动听,舞姿比名倡阳阿还轻妙。游侠题翩翩四公子晋诗卷三建功立业孟尝东出关。信陵西反魏。功业荣辱秦入不窥兵。赵胜南诅楚。黄歇北适秦。太子还入荆。博陵王宫侠客乐幽险、穷令壮士激。安能怀苦心晋诗卷三《史记游侠列传》对比侠曲二首雄儿任气侠、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勇气加四方。纵横题苏秦、鬼谷、晋诗卷三反面:巧言惑正理人主莫不倾听励志诗荏苒代谢。逝者如斯。晋诗卷三孔子在川I上日:“逝者如斯夫”上巳题妙舞起齐赵、悲歌出三秦晋诗卷三游仙诗四箫史登风音。王后吹鸣竽。晋诗卷三女性形象首湘妃咏涉江、汉女奏阳阿。云娥荐琼石。神妃侍衣裳。;曹嘉1赠石崇诗入侍於皇闼。出则登九列。晋诗卷四赞石崇国之俊杰题l首威检肃青徐。风发宣吴裔。《论语予路》:“鲁街之畴昔谬同位。情至过鲁卫政,兄弟也。”后以“鲁衔”代称兄弟。潘岳2为贾谧作强秦兼并。吞灭四隅。子婴面榇。汉祖膺图。晋诗卷四历代历史纪实题2首赠陆机诗灵献微弱。在涅则渝。三雄鼎足。孙启南吴。(其三)北芒送别如彼孙子、膑足乘辖(其四)晋诗卷四赠别诗王世胄诗五章石崇4大雅吟周文是尚、於穆武王、唐虞比踪晋诗卷四赞高尚品德题4首楚妃叹楚之贤妃。能立德著勋。垂名於后。唯樊姬焉。晋诗卷叫内容咏叹备秋楚庄。卜贤妃贤16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五侯九伯。是疆是理。矫矫庄王。德、樊姬谏庄王狩猎进贤之内委樊姬。外任孙子。猗猗樊姬。事。思归引经芒阜。济河梁。望我旧馆心悦康。清渠激。鱼晋诗卷四典故“河粱”彷徨。答曹嘉诗孔不陋九夷。老氏适西戎,周公不足梦。晋诗卷四逍遥于沧海欧阳建临终诗伯阳适西戎。晋诗卷四圣人怀四方之志,虽九死未1题1孔子欲居蛮。悔首陆机1君子行孔子、颜渊晋诗卷五祸福难预料题l首君子防未然陆云4赠顾骠骑文王在上。太姒思齐。晋诗卷六咏叹明君贤妻,意欲传达明题4首诗二首思鲁侯克昌。在虞之胄。君贤臣之意。文八章赠郑曼季夷叔希世。晋诗卷六类族知感,有白自天诗四首南犹谓比肩。衡五章失题八章漂志垂天。矫心冯阁。通好庄聃。晋诗卷六怀才不遇,衷叹白薄为顾彦先哀晌入云汉。知音世所希。晋诗卷六写知音难觅赠妇往返传达知遇之意诗四首郑丰2答陆士龙然其劳谦接士。吐握待贤。虽姬公之下白屋。洙晋诗卷六赞圣人谦和招纳贤人,养士题3首诗四首鸳泗之养三千。成就功业。鸯六章答陆士龙夷鲍齐欢。晋诗卷六赞古人清风高历,德音并驰。诗四首兰专名故世。恺悌君子。林五章嵇绍1赠石季伦远希彭聃寿。虚心处冲默。晋诗卷七自我修养,虚心处静题1首诗茹芝味醴泉。何为昏酒色。司马彪赠山涛诗焉得成琴瑟。何由扬妙曲。晋诗卷七高山流水1题1感彼孔圣叹。哀此年命促叹时光荏苒首左思贾谊、司马相如、陈孙皓、羌胡、班超,金日碑、晋诗卷七其中司马相如出现3次,金日3题10咏史诗八张汤、冯唐。段干木、鲁仲连、张妥世、许伯、殚2次。另外还包季函一些隐晦17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首史高、扬雄、孔子、许由、荆轲、高渐离、主父的人物:曹丕、卫青、严助、偃、朱买臣、陈平、苏秦、李斯魏无知、杨得意等。史记人物有贾谊、司马相如、金日碑、张汤、冯唐、鲁仲连等。咏史诗梁习持魏郎。秦兵不敢出。晋诗卷七褒扬古代名臣贤将,意在驰骋李牧为赵将。疆场得清谧。沙场,建功立业。招隐诗二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晋诗卷七隐逸之情。入山寻隐士,羡慕自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隐士生活。张载1登成都自原隰殖嘉蔬。虽逐尧汤世。晋诗卷七为以茶人诗的最早题章之一。题l首菟楼诗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写白菟楼的雄伟气势、成都人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才辈出的景象。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曹撼3答赵景猷存彼鱼人。沧浪之歌。晋诗卷八岁月蹉跎,时不我待题3首诗眷眷屈生。哀彼乖离。达者无累,内顾何为迟迟杨子。哭此路歧。赠王弘远虽无和璧。冀收瑶琼。晋诗卷八和氏鐾诗三章桃李不报。徒劳我诚。李广将军思友人诗廉蔺门易轨。田窦孝只夺称。晋诗卷八富贵他人台贫贱亲戚离潘尼2赠司空掾终贾杜口。杨班韬翰。晋诗卷八克已复礼题2首安仁诗文侯焉轼。干木在庭。子奇何盛。车有老成。营在贵不盈闻颜子。今也吾生。送卢弋阳杨朱焉所哭。歧路重别离。屈原何伤悲。生离情晋诗卷八知命虽无忧景宣诗独哀。仓卒意低回陶渊明咏二疏诗借问衰周来。几入得其趣。晋诗卷十疏广、疏受叔侄二入,急流勇5题5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六退,彰显致仕、歌咏归乡。影首射刘裕的反道面行。咏三良诗君命安可违。临穴冈惟疑。投义志攸希。荆棘笼晋诗卷十古代秦圉了车氏兰予,秦褥公高坟。黄鸟声正悲。六死后被迫为le询锋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雄发指危冠。猛气冲晋诗卷十蒙土.’j侠jj.知遇之恩:朋友长缨。六榍惜.牡志悲歌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歌颂荆轲,惋惜他的失败,波生。推人及己,若遇l到土.必将建j≈●:业,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拟古诗九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晋诗卷十借古人古攀追问自己的人生首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七追求此士难再得。(其八)咏贫士诗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晋诗卷十贫I:糙神七首袁安困积雪。遨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七其官。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a3.2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具体表现方式《史记》是魏晋人文学创作的重要的资料库,通过具体的诗歌统计,《史记》在内容、思想、题材、表现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魏晋诗人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史记》所载的史实,成了魏晋诗人创作的来源。经统计,魏晋诗歌2500余首诗歌中,其中有直接使用《史记》人物的诗歌,另外还有间接涉及历史故事。对《史记》接受研究的诗歌篇幅有近98题125余首,总共300余人次,五帝三代人物出现约120人次,春秋人物70余人次,战国人物53人次,汉代人物50人次。《史记》所载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诗歌中出现的次数是不均衡的。魏晋时期不同诗人对《史记》人物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既有共性,又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有章可循的,凡诗歌共有的主题或者涉及的思想有相近之处。通过分析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地引用《史记》的人或事,丰富魏晋诗歌内容。《史记》为魏晋诗人提供了广阔的题材。以《史记》所记载的内容为题材的魏晋时期的咏史诗较多,如曹丕《煌煌京洛行》诗歌有128字,包含其中112字是用古事,罗列了韩信、张良、苏秦、陈轸、吴起、郭隗、鲁仲连等。另外还有王粲有《咏史诗》、左思有《咏史八首》、陶渊明有《咏荆轲》、常景有《咏司马相如》。以傅玄的《惟汉行》为例,这首诗歌以豪放潇洒之笔写鸿门宴上的樊哙。“危哉鸿门宴,沛公几不还。轻装入人军,投身汤火间。两雄不俱立,亚父见此权。项庄奋剑舞,白刃何翩翩。伯身虽为蔽,事促不及旋。张良慑作则,高祖变龙颜。赖得樊将军,虎叱项王前。嗔目骇三军,磨牙咀豚肩。空卮让霸王,临急吐危言。威凌万乘主,指顾回泰山。神龙团鼎镬,非哙岂得全。狗屠登上将,功业信不厚。健儿实可慕,腐儒安足叹。"诗歌中咏叹的是汉鸿门宴的樊哙舍身英勇救刘邦的过程。诗文以从樊哙将军写起,“鸿门宴危哉,沛公不还”,试想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军该多着急。于是他“轻装入人军,投身汤火间。两雄不俱立”,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将军以身遮蔽之,面对楚霸王不惧,于危难之时,解救自己的主人。“狗屠登上将,功业信不厚。健儿实可慕,腐儒安足叹”最后诗人发出感叹,高度称赞樊哙的英勇和19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胆略。诗文取材直接来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的过程。在《史记》中,司马迁生动形象的再现了鸿门宴剑拔弩张的紧张过程。项羽、沛公、项庄、项伯、樊哙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且司马迁表达了很清楚的爱憎感情,对樊哙英勇救主的肯定和褒扬。傅玄再现了《史记》记载的鸿门宴的过程,在对樊哙将军的感情倾向上也继承了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同时结合傅玄的个性,他是一个敢于对执政者直言谏诤、对共事同僚敢于讨论、对自己名誉极力维护的人。刚正不阿的傅玄有抒建功立业之志,但是现实不堪,他哀时伤世、愤意不平、惧祸远害,借诗歌表达内心的愤懑。所以,魏晋诗人以史材史料(包括人物、事件、故事等)为题材和出发点,对其引用、吟咏、议论、思考,在抒发自我感情的基础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感悟。二是丰富或者翻新《史记》典故,抒发魏晋文人个人生命、功业情怀。魏晋人重视功业成就,重视生命的价值的探索,在追求不得的时候,另求他径实现自身价值。在魏晋人创作的时候,注重个人情怀的抒发和吟叹。在借用《史记》典故的时候,或直接运用借以抒怀、或通过艺术加工翻新意义,在论今谈古的过程中,体现出魏晋诗歌主题的新意义。魏晋人重视个人价值,这是中国文人士子的一种传统认识,在现实的郁郁不得的时候,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担当相矛盾的时候,他们从对客观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单个描述到有组织、有规模地对具有相同性质历史题材的重新组合,再融入作者情思的艺术加工。张载的《七哀诗二首》其一云:。“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腆膘。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手不,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蒙茏荆棘生,蹊径登童竖。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感彼雍门言,凄怆哀今古。"·诗歌批判和讽刺董卓的恶行。“毁壤过一杯,便房启幽户”,是指董卓的军队大肆开掘汉墓,数典忘祖,实是强盗所为。诗歌中“一手不’’取其引申意义。据《史记张释之列传》中,记载关于如何处置盗高庙座前玉环者时,张释之质问汉文帝汉法用刑过重,张释之云:“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坟墓,“取一杯土”是对盗墓的委婉说法。另外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方式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经典再造、借古抒情等方式,此处不再一一展开。20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皇曼曼曼皇曼曼量鼍曼皇皇皇曼曼曼曼!曼鼍量曼皇曼曼量曼曼曼量量曼皇I..一.一.一.一———————I—————————!I第4章魏晋诗歌接受《史记》的人物意象总结在魏晋诗歌中,对人生无常的叹惋和浓郁悲剧色彩的展现都成为魏晋诗歌的一大亮色。魏晋文人在借古抒怀的时候,结合自身的遭遇和时代现实的境遇,势必会受《史记》影响,魏晋人心灵上和精神上传达的内在旨意将和《史记》不谋而合。魏晋时期的人生的“不朽’’价值与两汉有所不同。两汉以来,以立言、立功为实现人生不朽的方式。两汉文学中,歌颂和吟咏理想的君臣关系,赞美隐士的高尚品德;动乱的魏晋诗歌表达的更多的是渴望明君,贤臣,期望能像能人贤士那般建功立业,或者是功成名就后隐退山林。4.1魏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阐释《史记》为个性高昂的魏晋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而且司马迁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事的评价,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褒贬感情。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对《史记》人物的或褒或贬的态度上,和司马迁有相当多的一致性,或者说基本上没有越出司马迁所定下的范围,像伯夷、孔子、孙武、田单、蔺相如、屈原、荆轲、项羽、韩信、李广等人,都是司马迁所充分肯定或无限同情的人物,魏晋诗歌中吟咏这些人物的诗作,几无例外地也持肯定态度。如歌咏屈原的魏晋诗歌中,大多是赞其才能,怀才不遇,魏晋人同情加肯定,在所有的情感格调中,都没有超出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定的调子。李广的英名,在历代诗人笔下也唱叹不绝。魏晋诗人吟咏,一般来说都是有所寄托,有所寓意的,他们是借古人古事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即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对现引用史记人物f哿况备注魏晋诗君主贤臣尧舜禹、周公、重耳、齐桓、夫差、勾践、吕公、管仲、更多是正面英雄的鲍叔牙、伊、三良、子产、穆公、楚庄、屈原、孔子、形象的塑造,还有颜回、老子、墨子、淳于髡、李斯、贾谊、四皓、冯唐、少数的反面人物形金张、李广、主父偃、韩信、田、灌夫、田蚧、窦婴、象、女性形象、地子房<留侯)、朱买臣、张释之、袁盎、东方朔、廉颇、理名物意象蔺相如、相如(长卿)、邵平(东陵)、西门豹隐士侠:}:伯夷、季札(延子陵、延陵、陵子)、伯夷、许由、鬼谷了、彭祖、荆轲、高渐离、伯乐、赵奢高二匕才人鲁仲连、段千木、淳于髡、吴起、苏秦、惠连:(褒姒、楚妃、齐娥)2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魏诗较多的《史记》人物主要有周孔、舜、伯夷、许由、叔得失之叹、知贤用总结:齐、齐桓、仲父、晏子、燕昭、仲连、荆轲、渐离等先贤之望秦人物,以及四皓、淮阴、子房、买臣、释之、袁盎、留侯、邵平等汉代人物晋诗主要有孔子、许由、夷叔、姬公、墨翟、展季、淳于、隐居的情结:慕四公子、苏秦、鬼谷子、延陵、鲁仲连、杨朱、荆轲、才、求贤:知己屈原等先秦人物。诗歌中写到汉代人物的数量更多了,如相如、冯唐、金张、主父、买臣、廉蔺、田窦、曹参、韩信等展现主题主要展现的主题:功业、隐居、求贤、知遇等集中展现了魏晋人的生命观、功业观、荣辱观。备注具体展开,魏晋诗歌中的出现的《史记》人物形象,主要有明君贤臣、高士才人、隐士侠士三类人物形象。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更多的诗歌时凸显出三个思想:第_,自信高昂,向往轰轰烈烈地开辟一番功业成就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多的士子文人积极的入世,寻求一番有作为的人生。而统治者用儒家的思想来牵制人们的思想,在绝对强调封建忠孝思想下,鼓励文人积极地为维护封建统治参与政治建设。于是建立功名,成就伟业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热情在文人士子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在积极入世思想的的影响下,期望登上仕途,得到贤臣明君的赏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国家混乱危亡之际的魏晋时期,有志文人士子依然担当起国家社会的责任,期冀自己驰骋疆场来为苍生为黎民贡献一己之力。魏晋诗歌在表达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向往,诗歌内容大多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勇爱国的伟大情怀。第二,怨讽世事,不满社会现实的黑暗和压抑“诗,可以兴观群怨’’。诗歌具有讽喻惩劝的社会功能,魏晋人面对对社会现实,对不合理的社会混乱和政治更迭叹息,在无力参与到社会统治阶级承担拯救社会的时候,他们借史讽谏,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一方面,魏晋人通过鞭挞时弊、讽谏政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借用对历史命运不公人物的咏叹间接表达对统治者的告诫。阮籍《咏怀诗》第三十一写的是古今对比的兴亡之悲。魏国古都的遗迹遥遥在目,而今物是人非。强烈的历史对比让世人深思兴亡衰败的原因。阮籍化用《史记魏世家》的内容,借战国魏国覆亡的历史,来讽谏曹魏政权,抒发古今兴亡的幽思,以古鉴今。22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皇曼曼量曼曼毫舅I一一.一一i一一一一.._一I曼曼曼鼍第三,追念隐士,寻求静穆的人生和隐逸的精神追求隐逸是在社会现实中,文人士子们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选择超凡脱俗的回归自然或隐居避世的内心向往和行为选择。张协的《咏史》褒扬了深谙激流而退的疏广、疏受叔侄,诗歌把历史与人生融在一起,咏叹二疏的同时也是在感叹自己,为自己选择道路提供历史的借鉴。陶渊明《咏二疏》也是赞咏二疏功成身退、激流而止的明智之举。《饮酒》第十二首,借二疏、张挚、杨伦等古代名人隐士表达自己对隐逸精神的向往。魏晋人寻求隐逸精神追求,一方面是在当时玄学之风蔚为大观后,身处其中的陶渊明不自觉的潜性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在济世思想严重受挫后而自觉转向追求隐逸,经历了太多的失意后,无奈地发现仕途的显达对于他是渺茫的。报国无门,仕途受阻,理想破灭后终于彻底认清现实,选择隐逸才是其精神的最终归宿。4.2魏晋诗人及诗歌个案研究《史记》作为重要的史料典籍,记载历史内容为魏晋人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心灵抒发的媒介。论文特以阮籍、左思、陶渊明为例具体展开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4.2.1阮籍咏怀诗对《史记》典故的接受阮籍,出生在魏晋易代之际,恰逢魏晋政治黑暗。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晋影响深远的一流文人之一。他好学博古,很好的把握了儒家经典。钱志熙认为,阮籍是一个无意于做一个“纯儒”的入。“其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中国诗歌史的一个奇迹,具有永久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阮籍所处时代,险恶的时局,恐怖的政治,使他对人多了一种对生命、人生、功名的不可捉摸的喟叹。阮籍对人生的感叹转变向自我情感的抒发,由对命运的抗争转变为安命的意识,由情感的直露宣泄转变为隐晦含蓄。阮籍的82首咏怀诗,承文人五言诗抒情遣怀之余绪,以个人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简约洗炼,其中所表现的情感抒发了当时士人的共同情感,其迷离恍惚格调下展示的悲剧意蕴,深深影响后代与他有相同遭际的诗人。首先,借用《史记》典故抒发情志。“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其三)锄①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iJ;版社2005年版,第50页。“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lj版社2004年版.第133顶。23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头两句,由《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变化而来,讲的是桃李枝繁叶茂的景象。第二句,写落叶飘零纷飞。一繁一衰,枯荣相更替,亡兴相接,形成强烈而又鲜明的对照。后六句,写诗人舍弃家人妻子别家的坚决态度,欲追随历史上伯夷和叔齐,到西山隐居。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为成全父亲遗命,舍弃王位,逃到西山隐居。不食周粟,美行天下。整首诗歌贯穿着一种悲凉沉郁的气息。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急欲去往西山隐居,但求保身。生于乱世,自己尚难保全.更何况爱恋妻儿,有家室拖累。秋风野草,憔悴败尽,徒然自伤。“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佶士。功名从此大"(其三十八)这两句源于《史记高祖功臣年表序》“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阮籍从相反的意义上化用了这个典故,用来感慨功名难恃,人生如云,世态变化莫测。诗人正面写起,借以自然景观的壮阔来反观自己的渺小,以此映衬自己的远大的抱负。接下来的四句,诗人从反面入手,说庄周虽然逍遥旷达,但“枯荣”却是暂时的,总不能长久,最后的结果也是身死外野。从本义来看,这首诗歌时是托物明志,即以泰山、黄河为喻,标明_种坚定不变的决心。其次,借用《史记》典故怨讽世事。“二妃道江滨,道遥顺风翔。交甫怀佩环,婉要有芬芳。琦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查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其二)这首诗用了大量的典故,开头四句讲述始乱终弃的爱情神话故事.叙述江妃二女与郑交甫交好的故事。阮籍借用江妃二女对爱情的坚贞来讽刺司马昭始忠魏.室,后却行篡逆的事实,婉转地表达心中的压抑苦闷与不满。阮籍用这个典故,抒发对时局的感慨与伤怀,批评曹氏君臣一味享乐,篡权野心的司马氏虎视耽耽觊觎国家。阮籍在创作诗歌过程中,隐晦曲折抒发情志,化用历代史料典故。在运用时,灵活自如,深化主旨,并且善于利用历史事件来间接传达自己的表达。在诗歌中,涉及《史记》的典故,都有所增减,不再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4.2.2左思与司马迂卓然独立的精神左思和司马迁虽身处不同时代,但是两位文学家都拥有卓然独立的生存精神。在艰难的现实中寻求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左思注重生命价值的实现,咏史诗歌承载了很多东西,他的咏史诗歌表现出寒士左思特有自由独立的精神。24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皇曼詈皇曼皇暑舅曼曼皇暑皇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量皇曼鼍曼曼皇曼鼍曼量舅量鼍曼量曼邑曼量鼍曼皇曼I曼曼曼皇皇曼曼曼量皇曼量曼曼曼曼曼皇曼舅舅舅皇曼曼曼量曼曼“魏晋以疏离意识表现出一种知识分子“尚通脱”、不依附的独立性和人性的觉醒,从而为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建构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资源。’’∞左思咏史诗歌中的《史记》人、事、情分析如下,虽言“咏史",左思《咏史》八首真正的目的是“咏怀”。诗歌出自《史记》的意象分析,对于研究《史记》在魏晋诗歌中的表现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对这组《咏史》诗@中人物的艺术形象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弱冠弄柔翰》(其一)中所记人物5个,分别为贾谊、司马相如、班超“铅刀一割’’、田穰苴、晋武帝伐吴。这首诗歌概括自述,以西晋和东吴、羌胡征战为背景,写渴望立功报国而功成身退的理想;语言简练,直抒胸臆,立意刚劲。《郁郁涧底松》(其二)中人物3个,分别是金日殚和张汤家世代高位、冯唐白头未用。抨击由来己久的门阀制度,为下僚寒子鸣不平揭示社会不平现象。《吾希段干木》(其三)人物2个,段干木退隐高卧情况下保卫魏国、鲁仲连功成不受赏。诗歌申明个人志向,讴歌俊杰功与国家而轻利禄的节操。层层递进,主客观紧密融合,抒写个人情志。《济济京城内》(其四)人物7个,金日殚、张安世、许伯、史高、扬雄、孔子、司马相如。诗歌其四写了否定过眼繁华,宣泄对门阀势力不满;运用鲜明对比,层次分明,讽刺否定贵族腐朽生活。《皓天舒白日》(其五)所记人物2个,扬雄、许由。诗歌表现对世族把持政权的强烈不满和表达了与重门第社会决裂的态度:情感激昂,雄浑开阔,体现“左思风力”。《荆轲饮燕市》(其六)人物2个,荆轲、高渐离睥睨四海,蔑视权贵,表达对权贵的蔑视;明暗结合,含蓄蕴藉,对比鲜明,褒贬分明,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突破咏史诗歌泛泛格调,注入了生动有力气势。《主父宦不达》(其七)所记人物8个,。主父偃家贫骨肉相薄、朱买臣家贫妻去、陈平家贫以席为门、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卫青、严助、魏无知、杨得。诗歌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借四贤酒杯浇心中块垒;“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点睛之笔。《习习笼中鸟》(其八)人物2个,苏秦、李斯不知足。诗歌从“梦想骋良图“到“贵足不愿余”,后求“巢林栖一枝”的无奈。对现实的遭遇和感受近乎绝望,再三借古人古事书写愤懑之情。八首诗歌出现的具体人物23个:贾谊、司马相如、穰苴、班超、晋武帝;金日碑、张汤、冯唐;段干木、鲁仲连、张安世、许伯、史高、扬雄、孔子、许由;荆轲、高渐离;主父偃、朱买臣、陈平;苏秦、李斯。其中司马相如出现3次,m李雄诒,李露亮:《魏晋文人的疏离意识与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建构》,载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函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H;版社2000年版。25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曼舅舅曼量曼鼍量曼曼曼曼曼皇曼曼量曼III量曼曼舅曼量曼曼寰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舅量曼曼舅曼鼍曼曼皇曼曼皇曼曼量曼曼舅曼曼量詈曼曼曼曼曼曼舅曼皇量金日殚2次。另外还包括一些隐晦的人物:卫青、严助、魏无知、杨得意等。其中《史记》记载的人物有贾谊、司马相如、金日碑、张汤、冯唐、鲁仲连、孔子、荆轲、高渐离、主父偃、朱买臣、陈平、苏秦、李斯。这些人物及其历史事迹的浓缩使用,增加诗歌的内容而且也增强了说服力。首先,文抒情,诗言志,左思借古抒怀“左思无法解决追求功名与保持理想人格的矛盾。他一方面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在现实行为中以追求事功为目的,这就使他陷人自我矛盾之中"①左思作为寒门子弟,期望经过努力跻身社会上层,建国立业保家卫国,但是现实中的不可变条件让左思寄希望于诗歌,借用诗歌表达心中块垒。于是,诗歌中左思将金日碑和张汤、年老官微的冯唐、段干木、鲁仲连、许由、荆轲、高渐离等人物引入诗歌。“志与愤懑的情感混在一起,实质上仍是情志合一的观念"㈢,左思诗歌中的展现的内容与诗人怀才不遇之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腐朽性等情愫对应起来。将历史上能承时立功又高洁独立之士置于自己的笔底大加赞叹,丝毫未掩饰对他们的极端钦羡仰慕,从中可以窥见左思一己之怀抱。其次,《咏史诗》的写作方法类似于《史记》人物合传方法司马迁在《史记》人物传记结构模式和人物传记结构方式上的创造,在中国叙事、写人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史记》中,晏管、老子、韩非等列传中有29题合传,另加五帝本纪、三王世家,共31题。《咏史》之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时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缫,对琏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本诗歌将段干木和鲁仲连合传写诗是一大特色。段干木和鲁仲连均是建功立业,高洁独立的英雄。写作方法上,将二人平行并列叙述,后交叉在一起叙述事件,即二人的共同之处。并列中交叉叙述,是史记人物合传中,很明显的一个继承性的创作方法。读《史记》,二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同处于战国时代,即诗中所说的“贵不羁”的时代。段、鲁二人为具卓异才能之人。另外两人淡泊名利,高节不群。左思推尊的是段千木、鲁仲连,不羁的品格充分展现了人的个性和尊严,代表一种独立的人生态度,与服从群休利益为根m叶明洪:《对左思理想人格与现实行为的一种解说》,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总第86期。。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弓i。一26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7学位论文本的道德规范有不同。段干木与鲁仲连是左思的理想。除此之外,还有咏史诗的第六首和第八首都有合传记叙的印记。左思《咏史》从对历史中来增强诗歌的现实批判性,咏史成了左思咏怀的工具。《咏史》中的《史记》人物,是诗歌焕发生命力之所在,更是左思人生情怀的极大寄托。沈德潜曾说:“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后惟明远太白能之。”①4.2.3陶渊明的“士大夫"精神和司马迁的“不朽’’精神陶渊明的士大夫精神与司马迁的不朽精神在思想根源上,还是要回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上。儒家哲学思想是两汉以来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中国士大夫安身立命的主要精神支柱,虽经魏晋玄学的洗礼仍未彻底失去其文化优势。钟嵘《诗品》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鲁迅所说,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陶渊明的思想上既儒、道、释兼综,吸取有益的资源,而同时又超越于三家思想。魏晋时代既是一个儒学发展出现大的“歧出”的玄学时代,陶渊明更非俯仰由人的俗儒,而是一位勇于探索的思想家和诗人。国陶渊明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儒、道、释思想资源的辩证扬弃和超越。刘大杰认为,以陶渊明34岁辞去彭泽令退居山林为界限,前期在社会服役,对当代政治社会,虽已厌恶,但是陶渊明的人生主旨没有到达决定性的阶段。后期的作品艺术价值更高,此时的他不再对封建统治者心存幻想,而具有了反抗的意义。其他沉浸在思古之悠想中,抒发着伤逝的情怀,坚定着固穷的志节。司马迁身处困境,发愤著书。在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和思想史上,都对历史有卓著的贡献。陶渊明在《读史述九章序》讲到,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这说明,陶渊明受《史记》的感染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引用《史记》相关内容,对《史记》的接受呈现出自觉性。翻查陶渊明的咏史诗歌,通过其诗歌接受《史记》具体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陶渊明的吟咏对象,往往是古代功成留名的圣哲贤士或者是不安于命运摆布的侠士。陶渊明在隐居后无论是生活困苦还是时局变动,对出世与入世更加深入地思考,并都经过激烈的深思。陶渊明诗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归纳一下陶渊明咏史诗的吟咏对象,陶诗中《咏二疏》、《咏张良》、《咏荆柯》是典型的咏史诗歌,叙史寓怀,所咏叹的人物、故事明确。《咏贫士七嵋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9页。。i矗华平:《陶渊明儒、释、道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27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舅舅曼曼皇曼曼曼曼量曼皇曼量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堂皇曼曼蔓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鼍皇曼曼皇曼曼曼量量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皇曼置皇曼量置量曼皇曼舅鼍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作为组诗都涉及到咏史。根据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的不同,他的诗歌的主题咏叹贤士、贫士、侠士等人物。本文以侠士形象和贤’士形象为分析对象展开探究。刺客荆轲是典型的“侠士志者形象”。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荆轲形象是不断变化和丰富的。陶渊明笔下的荆轲在继承先前的内涵基础上,是有创新的。袁行霈教授在《陶渊明集笺注》一书中,对《咏荆轲》诗所下的案语提及陶渊明写作《咏荆轲》诗的直接触发外因是诗人读《史记刺客列传》及王粲等人咏荆轲诗。陶渊明的《咏荆柯》以《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为基础,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深谋远虑、机智沉着的侠士形象,突出的是豪侠。《史记》中的荆轲形象有浓厚的报恩意识,荆轲作为燕太子丹的臣子,承担起刺秦的国家使命,而荆轲这个任务形象的塑造都与君臣相得的政治现象有联系。陶渊明歌咏“燕丹善养士’’“君子死知己",是对尊贤重能的贤能君主的歌颂,是对君主信任而誓死报答的士子的高度赞扬。从这里,我们能发现陶渊明期望的理想的君臣的关系是简洁而鲜明的。诗人最后对诗中荆轲最终却落得“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而惋叹。从这里,反观诗人所处的现实,是一个“世与我相违"的社会,诗人心底还是充满自负和自傲的。自己得遇明主贤君,那肯定凭借自己的超群才能,实现平生梦想的功业。《咏贫士》写生活艰苦的贫寒之士。分别吟咏荣启期、原宪、黔娄、袁安、阮公等古代贤人达士,诗歌主要描写的是荣启期和原宪两位古人。前四句总起诗歌,专门写二人事迹,短短四句20字,安于贫穷的贫士形象鲜明而具体地跃然而出。荣启期没有像样的衣服,用绳子捆着一块鹿皮过日子,生活的贫困可见一斑,然而他却不改其乐,悠然自得地弹琴吟咏。原宪不以贫穷为病,而是以不能坚守仁义为病。虽然生活困苦,衣不遮体,,但他依然欣欣然。“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这句为整首诗的转折句。上承荣启期、原宪,下转到贫士的具体生活。最后四句诗歌是总结贫士思想。赞颂其安贫乐道、固穷守志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贫士高远道德人格和精神追求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勇于面对社会现实,正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陶渊明塑造个性最为突出、传神的人物形象就是是穷而不移其志,贫困又不放弃做人原则的安于清贫的贫士。固穷守节,本是儒家思想,对历代文人士子影响深远,“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历代文人笔下的作品流出对该思想的认同。曹不的《典论·论文》昭示了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文学家实现白身不朽和价值永存的创造追求。通过“文章之无穷"实现生命之无穷,通过文学的“千载之功"实现价值之不朽。陶渊明虽厌弃官场,最终逃避社会,隐居山林。他在求取功名不得的时候,受道家、佛教的影响,对社会失望的同时,将外向的探索转向内心28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心灵的安定上。做真实自然的自己,不辜负一13,灵的探求,做一名遗名后世的不朽的“隐士"士大夫。4.3魏晋诗歌接受《史记》展现的时代特色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荣辱意识在各阶段的文人的创作实践中不断丰富。随着魏晋人精神的探索的不断深化,魏晋诗歌初步形成特定的人生观、生死观、和荣辱观,虽在内涵上这些主题还没有完全定型,但是魏晋特定的时代主题已经逐渐出现雏形,并显现出独特的时代色彩。4.3.1魏晋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死观生与死,作为人是最普遍的生命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作品中的创作中被投射到《史记》的字里行间。不论是对历史的评判还是叙述中,司马迁重视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在《史记》中,对待生死,总体讲就是实现个人价值,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人的生命精神力量、意志冲动力量及情感需求力量综合促成了魏晋诗歌具有永恒艺术魅力。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人对生命的哀挽和对生命的追求;竹林七贤在正始年间,注重生命思考,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在自然与名教之间不断地徘徊,对生命不断探求;西晋文人为追逐自身的政治利益,步入了歧途,对生命的追求狭隘。直至西晋后期,文人的生命风貌呈现出不同色彩。东晋偏安江南,诗人用玄学淡释了生命的情绪,陶渊明作为士大夫的精神归宿著称于史。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富于浓郁生命色彩的时代。死亡的威胁,让魏晋士人的死亡意识,对“视死如归’’观念和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怀疑,促使他们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生死的人生问题。魏晋战乱频仍、人命危浅,激发了士人对生命死亡意识的关注,建功立业与时光易逝、身怀异-才‘与明主难遇的矛盾无法调和,魏晋士人热爱生命,又无畏地面对死亡,他们的豪情及多难的经历,给诗歌笼上了浓烈的慷慨任气之风。4.3.2魏晋人的荣辱屈伸与荣辱观中国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封建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主要手段之一。。春秋时代的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所言: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序中:“衣食足而知荣辱。”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在《与古人论学书》中说:耻之于人大矣!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他把荣辱观视为士做人的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根本。隐忍立名是司马迁荣辱观的精华。司马迁为写作《史记》,甘受“虽累百世,垢弥甚尔”的宫刑。韩信则甘受“胯下之辱”,自云:“暂时胯下何须耻,自有苍苍鉴赤诚"。中国古人还认为做人要讲原则,有气节,自尊自重,趋炎附势即为耻。《管仲列传》中,司马迁借管仲云:“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司马迁通过历史人物对生死、荣辱的抉择,进一步说明他的荣辱观是以立名为最终准则的,甚至还主张把它作为成功的动力来对待。他极力反对贪图富贵而求生,《李斯列传》中:“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他反对卖主求荣以生,并借汉高祖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日: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司马迁忍辱求生,是要实现理想,成大功、立大名。魏晋人为实现个人所追求的价值,寻求得荣去辱的方法。曹魏文人把建功立业,扬名身后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方法;正始诗人崇尚自然,寻求自然之趣理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还有一种荣辱观是享乐纵欲、长生不死、超越轮回。在我国文明史上,魏晋人的荣辱观的多元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当然,立德、立功、立名、求荣、免辱等都是古老的立身、立业的原则,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理性对待魏晋人的荣辱观,并理性选择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去除糟粕。有批判有继承的认识和对这份魏晋人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无疑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积极意义。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曼曼皇量曼曼量量曼曼量皇曼曼曼曼曼,I寡皇曼皇罾皇曼曼曼鼍曼曼结语魏晋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风格上,魏晋诗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并且为后来唐诗的繁荣和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晋作为是中国诗歌史上民间诗向文人诗转型的关键时期,距离《史记》的问世近三百年的时间,此时的魏晋人人文精神复苏,魏晋人从历史的文化存留中寻找创作的精神财富。《史记》囊括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内容和思想的丰富度上,《史记》堪称后世文人取材的资料库。在《史汜》的艺术魅力和文学魅力的影响下,魏晋人读《史记》,他们引经据典,抒发情志,《史记》影响下的魏晋诗歌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和丰富了魏晋诗歌的文化内涵。所以《史记》的艺术魅力与汉魏诗人有着心灵的契合,《史记》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灵感的来源。魏晋诗歌接受《史记》后表现出新特色,并且形成比较显著的主题,如及时建功立业、成功身退、隐居仙游、仗义行侠等。在魏晋诗人“借古抒怀”的同时,抒发的生命意识、荣辱意识、功业意识的生死观、荣辱观、功业观等逐渐成型。∞“’常昭:《史记犄.及魏晋诗歌》,载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31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2](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8[4]张荫麟.《中国史纲》[M].长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5]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6]孙明君.《汉魏文学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康清莲.《史记考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8]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lO[9]傅正义,康清莲,陈碧娥.《汉魏六朝文学论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10][11][12][13]期[14][15][16][17]王钟陵王仲苹唐长孺俞樟华逯耀东刘大杰景蜀慧周一良《中国中古诗歌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上海:三联书店,1978《论<史记>与古代诗歌》[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第2《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M].北京:中华书局,2006《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魏晋诗人与政治》[M].北京:中华书局,2007《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9]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0]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1]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2](日)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译.《西晋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23]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5’[24]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9[25]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张蕾梅.《略论建安文学自觉形成的主要原因》[J].文学教育,2010.5[27]杨树增.《中国古代文史的分合》[J].齐鲁学刊,2003.6[28]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0.4[29]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5[30]耿文风.《唐代<史记传播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1.4[31]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0.4[32]常昭.《史记与汉魏晋诗歌》[J].青海社会科学,2007.5[33]李雄诒,李露亮.《魏晋文人的疏离意识与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建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34]叶明洪.《对左思理想人格与现实行为的一种解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35]高华平.《陶渊明儒、释、道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36]施建军.《建安文学专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4[37]刘冬妍.《论魏晋时代的悲美意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4[38]钱敏芳.《曹操诗文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5[39]张文华.《近十年来<史记·货殖列传>研究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4:510-560[40]曾礼军.论唐代诗人对《史记·留侯世家》的接受.呼兰师专学报,2004.20:16—19[41]顾世严.《论唐代诗人对<史记·魏公子列传>的接受》[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5—87[42]杨红莉.《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及其全面实现》[J].东疆学刊,2003.10[43]张学松.《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44]杨颖.《论风骨之外建安文学的另一风格趋向》[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6[45]江艳华.《三曹诗歌中的生命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6[46]肖晓阳.《建安诗歌的悲剧意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33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目录1.辛谦《从上善若水看东方的静美思想》文艺生活文艺理论湖南2011.7第一作者2辛谦主研《重庆地区古小说与民间故事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62011.123.辛谦主研《钟云舫诗歌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6.2011.124.辛谦主研《重庆地方文献整理:辛亥革命诗文》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11-2012.4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随着毕业论文撰写工作的完成,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三年的求学之路平凡但却充实。回首过往,细数每一步成长和每一步的收获,对那些我遇到的每一个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傅正义教授。傅老师在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始终关注着我的成长,为我的进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傅老师的关心与指导。在论文的选题、开题、讨论、定稿的每个环节,老师都倾注着心血。对于我写作中存在的薄弱点,傅老师也总是耐心地讲解,使论文内容更加地丰富,思路更加地开阔。傅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做学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傅老师的教导,我终身受益,我当铭记心间,永志不忘。在此我谨向恩师表示崇高的敬意与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要感谢文新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段庸生老师、康清莲老师、郑敬东老师、薛新力老师、钟维克老师、梁华荣老师、白俊魁老师对我的指导以及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正因为有你们,此篇论文才能如此顺利的完成。最后还要感谢我班十三位亲爱的研究生兄弟姐妹们,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陪伴和支持,谢谢你们。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在我读书的每一个阶段,他们都给了我无尽的关爱与支持,他们的支持及鼓励是我学习上的不懈动力。他们的支持与鼓励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从不懈怠。“花开,期待另外一个精彩的旅途。"今后,我将带着师长、亲人、朋友的关怀和祝福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不断地进取,昂首阔步,自信满满地大踏步向前进。以此取得成绩回报所有支持我、关心我的老师、朋友及亲人们。35辛谦二O一三年六月于重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