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文体辨_蒋玉斌

聊斋俚曲文体辨_蒋玉斌

ID:34598594

大小:278.8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8

聊斋俚曲文体辨_蒋玉斌_第1页
聊斋俚曲文体辨_蒋玉斌_第2页
聊斋俚曲文体辨_蒋玉斌_第3页
聊斋俚曲文体辨_蒋玉斌_第4页
聊斋俚曲文体辨_蒋玉斌_第5页
资源描述:

《聊斋俚曲文体辨_蒋玉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DOI:10.15886/j.cnki.hnus.2012.01.0062012年2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2第30卷第1期Humanities&SocialSciencesJournalofHainanUniversityVol.30No.1聊斋俚曲文体辨蒋玉斌(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关于聊斋俚曲究竟是戏曲还是说唱的文体问题,历来学者意见都不统一。在充分考察聊斋俚曲本身的演出方式、话语运用、回目设置、音乐曲调以及时人对之的称呼的基础上,认定聊斋俚曲的文体为说唱体。只有明确了聊斋俚曲的文体,才能更进一步把握其审美艺术特征。[关键词]聊斋

2、俚曲;说唱体;戏曲;文体[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1710(2012)01-0022-07据张元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中的附录记载,蒲松龄创作的“通俗俚曲”共14种,即:《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靥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各1册)、《禳妒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2册),实际为15种,这就是通称的“聊斋俚曲”。关于聊斋俚曲究竟是戏曲还是说唱的文体问题,历来学者意见都不统一,主要有4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是说唱,如关德栋、李万鹏。他们把俚曲纳入说唱的范畴

3、,在谈到聊斋俚曲时说:“最早把《聊斋志异》改编为通俗说唱的是蒲松龄自己。……俚曲14种(实际为15种),其中有7种俚曲,显然是由[1]《聊斋志异》翻改而来的说唱‘志目’。”很明显,关德栋是把俚曲认定为说唱作品的。关德栋总体倾向于把俚曲认定为说唱,但有一定的疑惑,所以他在《聊斋俚曲选》的《前言》中又说:“这些作品,都是采用了民间曲调,并用口语由叙事或移作代言的杂牌子曲和杂调戏曲;非常别致新颖,通称之为‘聊斋俚[2]曲’。”第二种认为是戏曲,如周贻白、何满子。周贻白不但认为聊斋俚曲为戏曲,还高度评价了聊斋俚曲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蒲松龄)虽然不是专事戏剧撰作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开

4、拓了清代戏剧的[3]369另一境界。”“因为他的词也作得不错,词曲虽不同体,然而,他不向那一方面发展,这就应当看作他是[3]370有意识地要打破以往只知用南北曲作剧的陈套,而于戏剧的撰作上另辟一条蹊径。”周贻白说蒲松龄具有开拓戏剧新境界,打破戏剧用曲陈套的自觉意识,这明显拔高了蒲松龄,并不符合蒲松龄创作俚曲的实际情况。何满子把据《聊斋志异》改编的聊斋俚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姑妇曲》、《慈悲曲》、《翻靥殃》,“这三篇故事翻编成戏文,情节和内容都无大增删,戏曲的主题思想也仍是伦理和道德的惩劝,与小说一同;不过是把典约的文言译为白话韵文,把人物和情节作了较细致的描绘,有如将原来是小幅的画

5、面冲洗放大而已”;另一类是《寒森曲》、《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它们衍化为戏文时,便不仅是将小说作了形式的改换和情节的单纯的放大;诗人将原来小说中所没有的社会批判注入了戏曲,丰富了它们的情节,光照了更多的社会相,展露了更广的生活面;因此也费了更烦难的剪裁功夫,表现了更大的匠心,显[4]示了更高的艺术能力。”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何满子也是将聊斋俚曲归入戏曲类的;第三种认为是戏曲与说唱二者兼有,大部分学者都持这种观点,如(日)藤田祐贤、于天池、马瑞芳、陈玉琛。藤田祐贤说:[5]288“蒲松龄碑阴刻名‘通俗俚曲’,其实是‘地方戏’性的戏剧及讲唱文艺。”于天池也把聊斋俚曲分为

6、说[6]239唱与戏曲两类:“俚曲在体制上并不统一,大部分是叙事的说唱文学,小部分是代言的戏剧。”马瑞芳也基本认定聊斋俚曲为戏剧与说唱二体:“《禳妒咒》是完善的戏剧体裁。《墙头记》、《磨难曲》也初具戏[7]剧形式。其余各篇都有异于戏剧之处,是谓‘鼓词’。”陈玉琛更是明确提出聊斋俚曲是“一书兼二体,[收稿日期]2011-03-21[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科研创新团队之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蒋玉斌(1970-),男,四川大竹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研究。22蒋玉斌:聊斋俚曲文体辨[8]融说唱、戏剧于一书”,不过,聊斋俚曲并不是“一书”,

7、而是独立的作品集子,陈氏的意思应该是说其中一些作品为说唱,一些作品为戏剧。第四种则对俚曲文体持模糊态度,并不下断言,如汪玢玲。她在《蒲松龄与民间文艺》中说:“聊斋俚曲是运用民歌、小调演唱的一种通俗鼓词和戏曲底本,也可以说是用民歌[9]曲牌组成的联套牌子曲说唱叙事诗。”从以上争议可看出,聊斋俚曲的文体是比较复杂的,但又必须对其文体进行研究,只有对其文体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聊斋俚曲,因为聊斋俚曲的文体是研究俚曲本身的基础。笔者不揣浅见,认为聊斋俚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