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

ID:34676915

大小:9.70 M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3-09

上传者:U-56225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_第1页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_第2页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_第3页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_第4页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论文题目: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学位申请人:樊丹花指导教师:朱颖摘要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收入增加能使消费者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即更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幸福。然而,自从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提出“幸福一收入悖论"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研究开始对这一命题提出了挑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一个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跨学科领域。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基于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经济学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中间变量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增加新的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接下来回顾了经济学领域中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理论演变,从必然论到怀疑论再到拓展因素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中间变量观点,提出三个理论假说,并构建理论模型。然后,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提供的最新数据,以收入状况、个体状况、社会状况为外生潜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内生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传导机制,更科学和全面的分析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论发现:收入以个体状况和社会状况为中间变量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大于其本身的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文章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关键词:收入;主观幸福感:个体状况;社会状况: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DissenationTitle:TheRelationshipbetweenIncomeandSubjectiVeWell-beingResearChBasedonS劬cturalEqua_tionModelResearchDiSciplirle:PoliticalEcono瑚【yDegreeApplicam:FallDanhuaDissertationAdViSor:ZhuYingAbstl.actClaSSicalecon0IIlictheo巧usuallybelievesthatillcreasillgiIIinconlecouldmal(econsumerstoreaChalligherlevelofmility,andalligherdegreeofsatisfaction.SinCe1974theUnitedstateseC0nornistsEaSterlillputfo删矾happ硫ss_洫omeparado)【,moreandmoreenlpiricalre∞archesonthistopiCarepresentingachallenge南ropreVailedtheory.Happ硫ssis锄硫erdisciplina叮fieldinV0l咖genlics,pSyChologyecon0IlliesaIldsoon.Thepaperstudieshapp沁ssundertlleViewofeconoIIlies,combilliIlgmt11elatestrel纳ed丘Ildings自ompsyChology赳nbehaViorScience,tllispaperp眦fb删也einCome锄dSu场ectivewell—beil培of也erelatio璐hipbetweentheconc印tofVariabletheo巧model,觚dtoesta_blishSt】mctur试equationInodeltoeInI'iricalVerificatioIl,triest0studyontherelationsKpbetv陀entheiIlComeandSu巧eCtivewell-bemgaddnewcontent.FirStthiSpaperiIItroducestheconceptofincoIneandSubjecti、,ewell—beiIlg,analyzesthei11】胁enCefktorsofSubjective、Ⅳell-being,andintroducesthemeasurementnlethodofsubjectiVewen-be迦.ThereviewSinthefieldofecon0InjcincomeaIldSu巧eCtivewell-beiIlgeVolutiontheoⅨ疗omtheinevitabletheo巧t0skepticismtoe冲a11df.aCtorstheoⅨiIlthis南u11dationthispaperproposed硫omeaIldsubjectivewell-beh培ofthenermediateVariabletheoⅨthenputsfonⅣardthreetheoreticalhypothesis,andtheoreticalmodel.Then,basedontheChina’soverallsocialsurVey(CGSS)pr0Videsthenewestdatato砌ividualincomestatusinsocialStatus向rpaus∞ngerhtentVariable,subjectiveweU—beiIlgfor.erldogenouslat锄tVariablebuilds臼m咖lequationmodel,theeInpiriCalan出ysisincomeandsIl场ectivewell·beingofthemulSInissionmechanis峨amoresciemificandcomprehensive锄alysisoftherelati0璐hipbetweeniIlcome¨andsubjectiVewell-be吨Thefmd堍of researchshowsthati11cometoi11dividualconditionandsocialconditionfbrintermediatevariablee行.ectonSubjectivewell-beillgofiIldirect访nuenceisgreatert胁lthatofitsowndirectiIlnuence,therefore,weshouldpaymoreattemiontotheincomeoftheindirectmilityonSubjectiVewell-beillg,illordertogetrnorellappilless,attheendofthep印erputsfbmardthelimitatioIlsofthestudya11dprospects.Keywords:Income;SubjectiVe、Vell-being;IndiVidualcondition;SocialstatusPaper1’ype:Theory 目录摘要⋯⋯⋯⋯⋯⋯⋯⋯⋯⋯⋯⋯⋯⋯⋯⋯⋯⋯⋯⋯⋯⋯⋯⋯⋯⋯⋯⋯⋯⋯⋯IAbstmct⋯⋯⋯⋯⋯⋯⋯⋯⋯⋯⋯⋯⋯⋯⋯⋯⋯⋯⋯⋯⋯⋯⋯⋯⋯⋯⋯⋯⋯⋯⋯⋯⋯⋯⋯⋯⋯⋯.II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21.3研究目的⋯⋯⋯⋯⋯⋯⋯⋯⋯⋯⋯⋯⋯⋯⋯⋯⋯⋯⋯⋯⋯⋯⋯⋯⋯一21.4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21.4.1国外文献综述⋯⋯⋯⋯⋯⋯⋯⋯⋯⋯⋯⋯⋯⋯⋯⋯⋯⋯⋯⋯⋯.21.4.2国内研究综述⋯⋯⋯⋯⋯⋯⋯⋯⋯⋯⋯⋯⋯⋯⋯⋯⋯⋯⋯⋯⋯.51.5本文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61.5.1本文内容⋯⋯⋯⋯⋯⋯⋯⋯⋯⋯⋯⋯⋯⋯⋯⋯⋯⋯⋯⋯⋯⋯⋯61.5.2本文的研究方法⋯⋯⋯⋯⋯⋯⋯⋯⋯⋯⋯⋯⋯⋯⋯⋯⋯⋯⋯⋯.71.5-3本文的创新点⋯⋯⋯⋯⋯⋯⋯⋯⋯⋯⋯⋯⋯⋯⋯⋯⋯⋯⋯⋯⋯.8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一92.1相关概念的厘定及说明⋯⋯⋯⋯⋯⋯⋯⋯⋯⋯⋯⋯⋯⋯⋯⋯⋯⋯⋯⋯92.1.1收入的界定⋯⋯⋯⋯⋯⋯⋯⋯⋯⋯⋯⋯⋯⋯⋯⋯⋯⋯⋯⋯⋯⋯92.1.2主观幸福感的界定⋯⋯⋯⋯⋯⋯⋯⋯⋯⋯⋯⋯⋯⋯⋯⋯⋯⋯⋯.92.2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102.2.1人格及社会人口学因素⋯⋯⋯⋯⋯⋯⋯⋯⋯⋯⋯⋯⋯⋯⋯⋯⋯112.2.2经济因素⋯⋯⋯⋯⋯⋯⋯⋯⋯⋯⋯⋯⋯⋯⋯⋯⋯⋯⋯⋯⋯⋯..132.2.3制度因素⋯⋯⋯⋯⋯⋯⋯⋯⋯⋯⋯⋯⋯⋯⋯⋯⋯⋯⋯⋯⋯⋯一152.2.4环境因素⋯⋯⋯⋯⋯⋯⋯⋯⋯⋯⋯⋯⋯⋯⋯⋯⋯⋯⋯⋯⋯⋯..152.2.5社会关系因素⋯⋯⋯⋯⋯⋯⋯⋯⋯⋯⋯⋯⋯⋯⋯⋯⋯⋯⋯⋯⋯162.3主观幸福感的测量⋯⋯⋯⋯⋯⋯⋯⋯⋯⋯⋯⋯⋯⋯⋯⋯⋯⋯⋯⋯⋯16第3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模型构建⋯⋯⋯⋯⋯⋯⋯⋯⋯⋯_⋯⋯.193.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的理论分析⋯⋯⋯⋯⋯⋯⋯⋯⋯⋯⋯⋯⋯..193.1.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必然论⋯⋯⋯⋯⋯⋯⋯⋯⋯⋯⋯⋯⋯⋯⋯19 3.1.2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怀疑论⋯⋯⋯⋯⋯⋯⋯⋯⋯⋯⋯⋯⋯⋯⋯⋯203.1.3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拓展因素论⋯⋯⋯⋯⋯⋯⋯⋯⋯⋯⋯⋯⋯⋯203.2构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一中间变量观⋯⋯⋯⋯⋯⋯⋯⋯⋯.263.2.1理论模型.中间变量观⋯⋯⋯⋯⋯⋯⋯⋯⋯⋯⋯⋯⋯⋯⋯⋯⋯⋯.263.2.2理论假说⋯⋯⋯⋯⋯⋯⋯⋯⋯⋯⋯⋯⋯⋯⋯⋯⋯⋯⋯⋯⋯⋯⋯⋯27第4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284.1结构方程模型介绍⋯⋯⋯⋯⋯⋯⋯⋯⋯⋯⋯⋯⋯⋯⋯⋯⋯⋯⋯⋯⋯⋯.284.1.1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284.1.2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294.1.3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软件⋯⋯⋯⋯⋯⋯⋯⋯⋯⋯⋯⋯⋯⋯⋯⋯⋯304.2数据说明和变量描述⋯⋯⋯⋯⋯⋯⋯⋯⋯⋯⋯⋯⋯⋯⋯⋯⋯⋯⋯⋯⋯324.2.1数据说明⋯⋯⋯⋯⋯⋯⋯⋯⋯⋯⋯⋯⋯⋯⋯⋯⋯⋯⋯⋯⋯⋯⋯⋯324.2.2变量描述⋯⋯⋯⋯⋯⋯⋯⋯⋯⋯⋯⋯⋯⋯⋯⋯⋯⋯⋯⋯⋯⋯⋯⋯334.3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果方程模型分析⋯⋯⋯⋯⋯⋯⋯⋯⋯⋯⋯⋯⋯.344.3.1外生潜变量的测量⋯⋯⋯⋯⋯⋯⋯⋯⋯⋯⋯⋯⋯⋯⋯⋯⋯⋯⋯⋯344.3.2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364.3.3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37第5章结论与展望⋯⋯⋯⋯⋯⋯⋯⋯⋯⋯⋯⋯⋯⋯⋯⋯⋯⋯⋯⋯⋯⋯⋯⋯⋯405.1研究结论及启示⋯⋯⋯⋯⋯⋯⋯⋯⋯⋯⋯⋯⋯⋯⋯⋯⋯⋯⋯⋯⋯⋯⋯.405.1.1研究结论⋯⋯⋯⋯⋯⋯⋯⋯⋯⋯⋯⋯⋯⋯⋯⋯⋯⋯⋯⋯⋯⋯⋯⋯405.1.2经验启示⋯⋯⋯⋯⋯⋯⋯⋯⋯⋯⋯⋯⋯⋯⋯⋯⋯⋯⋯⋯⋯⋯⋯⋯4l5.2研究不足及展望⋯⋯⋯⋯⋯⋯⋯⋯⋯⋯⋯⋯⋯⋯⋯⋯⋯⋯⋯⋯⋯⋯⋯.42致谢⋯⋯⋯⋯⋯⋯⋯⋯⋯⋯⋯⋯⋯⋯⋯⋯⋯⋯⋯⋯⋯⋯⋯⋯⋯⋯⋯⋯⋯⋯⋯⋯⋯⋯⋯⋯⋯⋯⋯⋯⋯⋯44参考文献⋯⋯⋯⋯⋯⋯⋯⋯⋯⋯⋯⋯⋯⋯⋯⋯⋯⋯⋯⋯⋯⋯⋯⋯⋯⋯⋯⋯⋯..45附录⋯⋯⋯⋯⋯⋯⋯⋯⋯⋯⋯⋯⋯⋯⋯⋯⋯⋯⋯⋯⋯⋯⋯⋯⋯⋯⋯⋯⋯⋯⋯⋯⋯⋯⋯⋯⋯⋯⋯⋯⋯⋯4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第l章绪论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幸福的涵义是什么?从古到今,很多人追求和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每个的回答都不一样,正如康德沮丧地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不确定,以致尽管每一个人都希望达到幸福,但他从来都无法明确地、前后一贯地说出他真正希望和意愿的是什么。”【1J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有关幸福的研究中,人们争议最多的是收入与幸福的关系,钱到底能不能买来幸福昵?现代人的观念往往是肯定的,早期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能带来幸福,因为收入的增加使消费者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水平,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中都给出这样一条铁的定理——效用(U)会随着收入(Y)增加而增加,即U=U(Y)。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EaSterliIl在其开创新的论文中否定了这一结论,他利用有关幸福感调查数据,发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美国的人均实际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观测到的幸福感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这一发现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或者“幸福.收入悖论”,【21这一现象在其他国家也被证实,从1958年到1991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6倍,【3】而平均的生活满意度却没有明显的改变。2012年4月,联合国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共同发布全球幸福报告显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大多在北欧:丹麦、芬兰、挪威依次占据了前3名,而美国位列榜单第11名。这些研究数据结果似乎给人们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幸福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收入对幸福感的提升关系不大?很多人难免生疑,尤其是对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而言,许多研究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度很大;但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如先前那样大,其他因素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要GDP还是要幸福”,是时候考虑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了。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约10%,远远超过任何国家,同时贫困率从65%下降到10%以下(WrorldBaIlk,2009)这使得我国一跃成 第l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中央情报局,2011),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收入不平等,房价、教育、医疗、就业、环境恶化也一再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从政府到普通百姓,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经济增长转到自身的福祉上。GDP(国内生产总值)崇拜逐渐淡去,更多的政府官员开始从社会的幸福程度来衡量政府的工作业绩,普通居民开始从自身的幸福感来评价政府和社会是否进步。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追求幸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1.2研究意义和谐社会,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l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然而,到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己将近十年,会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中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住房问题、就医问题、道路拥堵问题、环境问题、就业问题、高铁问题、物价问题⋯⋯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指数越来越低。的确,这是发展中的一个悖论即:物质丰富了,收入提高了,人却没有感到更加幸福。许多GDP(国民生产总值)很高的国家的人民深感痛苦,GDP不等于幸福,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民幸福总值(GNH),而不是提高GDP。我国在解决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以后,人民群众不仅追求物质上的需求,越来越关心精神需求,关注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研究我国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着不言自明的重大意义。1.3研究目的本文通过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最新调查数据(2008)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以探索收入、中间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和真实传导机制,分析收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让人们更加科学的认识收入与幸福的关系,从而试图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增加新的内容。1.4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1.4.1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于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研究较早,从时间跨度有三个阶段分别为三种观点。,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第1章绪论第一个阶段,大约在400多年前,从最初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开始,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观点即:追求财富,就可以获取幸福。经济学家大多认为幸福是不可度量的,无法具体化,因而是“非科学的"。他们将“效用”这个概念取代“幸福”运用于微观经济学理论之中,以效用的多少来解释人们在不同物品之间进行的选择,即显示性偏好理论。这一阶段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幸福在经济学中的离弃。纵观西方经济思想史,“财富”两个字频频出现,从公元前古希腊、古罗马的财富观,到中世纪的重商主义,再到18世纪的重农主义;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萨伊的创造效用(创造财富的思想)H1;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到马歇尔以定量分析代替定性分析,强化了效用分析手段,再到之后的一系列经济理论体系建构,追求财富、研究财富的来源和分配始终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中心论"与“GDP中心论”大致反映了这一主张。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很多学者对“有钱即快乐’’提出了疑问,即认为收入增加不会必然导致幸福,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呈现复杂的态势。这一阶段幸福在经济学研究中开始回归,有了回归就造成了对以前结论的质疑。这一质疑源起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East酬Iin于1974年在其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随后掀起了经济学家对收入与幸福的研究热潮。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收入与幸福的关系是怎样的,主要有四种观点:①收入与幸福负相关。金钱不能增加幸福是因为太多的金钱用来购买“俗物"比如豪宅、汽车、首饰等奢饰品,这些商品带来的快乐不能持续,反而使人陷入一种对金钱的习惯性依赖。澳大利亚蒙纳士(Mollash)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认为金钱不能买到幸福,也买不到生活质量。【5】他认为赚钱比赛是个人的非理性选择,针对东亚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反而导致人们不快乐的现象,提出“快乐鸿沟”概念。黄有光等人建立了一个代表性消费者模型,解释了经济增长减少福利水平的可能性。在这个模型中,福利水平的降低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相对收入效应。②收入与幸福之间弱相关,甚至无关(CummiIls,1998)。【61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显示,收入与幸福有着积极的但非常微弱的相关,相关系数一般在0.2左右,也就是说,收入只能解释幸福感4%左右的变异。【71有的研究甚至发现收入对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影响(Blanchnower 第1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11dOswald,2000)。【81③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变化曲线呈现倒U型。在人们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提高增加会增加人们的幸福,但是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幸福反而减少(Seligmalletal,2006)。【9】④幸福影响收入,幸福与收入并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幸福的人们可能更具有创造性和更富进取心,从而导致更高的收入。CharlesKe姗y(1999)的研究表明幸福促进收入增长而非收入促进幸福。11叫在Kemly看来,更幸福的人是更诚恳的关系创造者,他们创造了“关系物品”和“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个方向是幸福.收入悖论产生的原因。一些学者从心理学和经济学角度加以解析,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他和别人比较的相对收入,尤其是当收入水平较高的时候,相对收入比绝对收入更能预测幸福感(RiChardBan&Kater)rllaChemova,2008)【ll】,Hi珏(e(2009)的模拟实验研究发现,虽然贫穷社会中的富人比富裕社会中的穷人能够挣的钱还少,但前者比后者更幸福。112】这些结果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相对收入有时比绝对收入对幸福更为重要,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如FhIll((1985)认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都会影响幸福感,只不过绝对收入的影响要小一些。fnl第三阶段大约从二十一世纪开始,这一阶段的研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与第二阶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这一阶段幸福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开始深化,引入了许多控制因素,例如个性、职业、年龄、婚姻、工作等个体状况,社会地位、社会民主、教育、文化等社会状况,这些因素与收入一起影响着幸福水平。例如,Culnmios(2000)发现,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其实是通过个体的自我主观平衡来实现的,性格、经历、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收入与幸福间的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H4】他认为收入影响幸福感的过程中要受到内外调节,内部调节包括控制、自尊、乐观等,外部调节包括各类资源,例如他人的支持等。在性别差异上Adelmann(2001)发现收入和幸福感之间有显著的联系只是对男性而言而不是对女性;在年龄差异上Phelps(2000)的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相对来说更弱(收入只解释了主观幸福感变异的3.2%到4.4%);【15l在文化差异上,A1esilla(200i)等人发现在欧洲收入的不平等对幸福感有影响,但在美国却没有这样的情况,这主要是两国的文化差异造成的。【16J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第1章绪论1.4.2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学术界对幸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以及对国外研究动态的跟踪,并且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实证研究,在幸福研究领域里收入与幸福研究开始最早也是研究最深入的一个领域,国内主要研究内容:①理论规范性研究。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研究有田国强和杨立岩(2006),他们基于攀比理论和“忽视变量”理论,构建了一个规范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在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假定下研究人们的幸福问题。研究表明,存在一个与非物质初始禀赋正相关的临界收入水平,当收入尚未达到这个临界水平之前,增加收入能够提高社会的幸福度;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个临界收入水平,增加收入反而会降低总体幸福水平,导致帕累托无效的配置结果。【17l但是,该研究实证分析部分采用的是一个国际性的调查数据,他们的研究没有针对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针对这一欠缺,娄伶俐(2009)结合人的神经心理活动规律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经济理论分析,以人的认知心理规律为主线,分析幸福和效用分离的三大认知原因,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全部因子分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并通过历时半年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幸福感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论表明在主观幸福感中,隐性因子的贡献大于显性因子。【18J②综述介绍性文献。这类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引入收入与幸福的研究及对幸福经济学(快乐经济学)的介绍,主要代表人物有奚恺元、黄有光、陈慧雄等。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一直致力于财富和幸福间关系的研究。在通过实验证伪了“财富即幸福”这一命题的基础上,他提出经济活动要追求人类的幸福最大化。黄有光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快乐与经济”的命题,对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而人民快乐不足”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称之为“快乐鸿沟”并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陈惠雄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国民快乐幸福,早期的著作有《快乐论》,对自己1981年以来所形成的快乐思想的一个总结。119J另一类是幸福.收入悖论原因解释,以及对我国的启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实现理论、社会比较理论、适应水平理论、欲望理论等等(李静、郭永玉2008【20j;曾飞、黄维德2006f21】;王晓彦、郑涌2006【22】:柴素芳、石秀杰2010f231等)。③实证性研究文献。这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年开始不断出现,大多数研究范围 第1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限定的比较小,比如对某一地区或某一类人的收入与幸福感研究,例如吴丽民、陈慧雄(2009)收入增长与幸福指数演化.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24】王艳芝等(2006)收入状况对幼儿教师幸福感的影响;邢占军(2008)城市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及基于六省会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251胡娟(2011)上海市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等等。另外根据国外的研究发现收入以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两种方式影响幸福。罗楚亮(2009)认为样本按类别分组后,绝对收入对每组中的样本均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但是总体样本的这一关系不明显。【2吲刑占军(2005)研究了相对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认为家庭相对收入对居民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271官皓(2010)认为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对幸福水平存在正向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很小。【281吴丽民、陈惠雄‘291和朱建芳、杨晓兰【30l(2009)研究了绝对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绝对收入对幸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我国高收入群体明显比低收入群体具有更高的幸福感。傅红春、任海燕(2012)研究显示不管是否考虑相对收入,绝对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都很大,考虑相对收入后,绝对收入的这种影响作用有所减弱。131J另外还有收入差距或收入分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王鹏(2011)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倒U形,临界点在基尼系数为O.4。1321任海燕、傅红春(2012)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但是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负向影响作用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1.5本文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5.1本文内容针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国内己进行了多种拓展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交互影响研究,比如收入与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收入与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等等。但是很少关注各个拓展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少关注收入通过中间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己有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三个假说,在理论上提出收入与幸福的“中间变量观点”,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最新调查数据(2008)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实证分析中间变量观模型,以探索收入、中间变量与幸福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和真实传导机制。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提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第1章绪论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理论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已有的理论研究,另外还有其他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介绍,为下文构建模型做铺垫。第三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模型构建,回顾了经济学领域中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理论演变,在此基础上提出模型假设。第四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包括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概念、数据来源及说明、构造收入一中间变量一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收入、中间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和真实传导机制。第五章结论及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5.2本文的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通过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逐步形成对事物或事实的科学认识;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描述,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数据、观点等的研究方法。二、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这两种方法是西方经济学中主要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中检验假设的方法,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规范研究法是一种基于事物一定规律的基础上,经过演绎或者推理,最后由普遍性的规律推导出个别结论的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涉及到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对人们福利的影响和评价问题,涉及到是非善恶,合理与否问题,与伦理学、道德学相似,具有根据某种原则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所谓定性研究就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此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定性研究主要用于判定对象的性质或类型之类的研究;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采用数据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并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预想的模型、假设。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互补,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更科学真实的说明问题。7 第1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3本文的创新点传统的收入与幸福的关系研究是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独立,控制其他变量研究某一变量的影响或者是两个变量的交互影响,本文补充完善了收入与幸福的关系研究,各变量之间也相互影响,研究收入通过中间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收入、中间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内在结构,分析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真实传导机制。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任何一个定义,都是整个理论的浓缩,概念的展开就是该理论的全部。因此,在开始正式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本文研究的收入、主观幸福感两个关键词的概念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一些介绍和说明。2.1相关概念的厘定及说明2.1.1收入的界定收入的概念很好理解,然而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收入的概念很广泛。研究者根据研究的范围和目的,通常使用的收入概念有人均GDP、平均小时工资、月收入、家庭年收入等,有时甚至直接用“财富”或“金钱’’代替。在EasterliIl(1974)提出“幸福一收入之谜”的时候,度量收入的指标采用的是人均GDP。【331后来大多数文献都采用人均GDP这一指标。采用不同的收入度量指标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论,如果使用人均GDP作为衡量收入的指标,不能反映出收入分配不均,最主要的是人均GDP不能反映个人努力程度,而这正是人们获得收入的基本要素(Fe∞er-i-C盯bonell,2005)阻l,但是,这并不代表人均GDP作为衡量收入的指标的研究没有意义,当研究宏观层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这一指标的选取更为科学,由于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内微观个体进行的调查研究,所以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所说的收入,选取微观主体的个人收入来衡量。结合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的调查问卷来看,本文采用个人去年总收入和家庭去年总收入两个指标来反映微观主体的个人收入。2.1.2主观幸福感的界定提起幸福,基本上每个人都清晰的意识到幸福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人生目标,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涵义,好比食物之于饥饿的人们,苗条之于肥胖的女士,健康之于患病的病人等等,而且不同的学科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认识: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人格层面上的:哲学更多地从道德层面上考虑幸福;生物学认为幸福是化学过程的结果;而社会学却认为幸福是一种社会环境(Pinquan&Sorensen,2000)。可见,要给幸福下一个无可争议的完美定义是一件几乎不可9 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能的事情。然而本文在此对幸福进行讨论,并不是要提出一个幸福的完美定义,而是向读者说明本文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幸福”这个术语。目前在学术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幸福科学定义是主观幸福感(Su场ectiveWrell—BeiIlg),经济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也使用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范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也采用主观幸福感(SWB)来定义幸福。主观幸福感这一经典幸福定义,是荷兰社会经济学家梵浩文(veenhoven)于1984年给出的,尽管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概念,【36l但却在学术界广泛使用。除了它较好地概括了幸福的主观属性外,它还代表了一种关注主观生活质量的价值取向和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具体来说,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情感部分(分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和认知部分。情感部分是指一种基于情感的对自己愉悦程度的评价,表明人们感觉自己有多么“快乐";认知部分是指基于一定的信息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表明人们的生活到目前为止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自己关于“理想生活”的预期。另外,经济学的幸福定义与目前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由资深学者Diener提出的幸福定义有着较强的关联性。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WB)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经有的生活状态正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其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1、主观性(S喇ecti嘶)。主观幸福感只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不依赖外界的标准。2、积极性(Positivity)。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没有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3、综合性(Imegration)。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某一个单方面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的体验‘371。Diener的这些论述可以视为是对经济学中幸福概念特征的较为恰当的归纳。2.2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观幸福感以主观性为核心特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我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但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来说,其主观幸福感还会受到个性特征、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一些介绍,目的在于为后面进行科学的研究做一些铺垫。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己有的研究,研究者们已经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人格及社会人口学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关系。】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2.2.1人格及社会人口学因素在研究影响幸福的因素中,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与经济学家相比更多的考虑了人格因素(如乐观、自尊等)和社会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和宗教信仰等)。(1)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学家对人格因素的研究最为深入,认为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普遍认为具有乐观性格的人更倾向于回答自己“比较幸福”,而决定人们性格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们的基因。Bralmgart&Plomin等(1992)发现,主观幸福感受客观情境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他们认为,客观的情境因素有时会使主观幸福感偏离其基准水平,但稳定的人格因素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更长期的影响。【381Tenegen等人通过对一起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单卵与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45%的正向情感差异和55%的负向情感差异都归因于基因,而他们的家庭环境对此的影响仅仅分别为22%和2%。1391除了性格之外,特质和认知倾向也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被经常提到的因素。研究表明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努力工作并获得成功,从而生活比较幸福,而悲观者则不同,生活相对不幸福。还有一些对自尊这一因素进行的研究,严标宾和郑雪(2006)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自尊和总体主观幸福感及积极情感显著呈现两两正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和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自尊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起了中介的作用。i40l总之,这些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内在的人格因素的影响远远超过外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此研究人格因素之外的因素就没有意义,恰恰是因为我们在不能改变自己基因的情况下,外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基因和性格因素超出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此在后面的研究中本文不涉及这些因素。(2)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女性在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调查中,其主观幸福感值比男性高(A1esiIlaeta1.,2004)【4¨,Wrood等(1989)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男性较少表达情感,而女性更愿意表达情感的变化;另外,女性的对生活的期望也比较低,这也使女性对现状的看法更为乐观。此外, 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我表达的研究也为性别幸福差异提供了一定的解释,相对男性,女性会进行更多的自我表达,自我表达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及社会适应性,从而也会影响到所体验的主观幸福感。(3)年龄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人生的四大痛苦可谓是生老病死。因此,大多数人会自然的认为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幸福,因为年轻人拥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和谐的家庭、健康身体等。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年龄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的关系(Fe玎er-i_Carbonell,Gowdy,2007)【421。人到老年健康成为影响他们幸福的关键性因素,当对健康这一重要因素进行控制以后发现,年龄与生活满意度呈现出U型曲线关系,在年轻和老年阶段,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而32岁到50岁之间,生活满意度较低(EaSterliIl,2006)f431。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老年人对生活的期望与年轻人相比相对较低,老年人更容易在现实中实现他们的生活目标,通常老年人对生活的变故及对消极事件的调整也强于年轻人,而中年人则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因此从生命周期角度来分析,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也呈现U型的关系。(4)婚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婚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件终身大事,因此婚姻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多数研究表明和睦的婚姻关系和彼此关爱的家庭带来更多的主观幸福感(BlanChnower,Oswald,2004)。虽然不同的研究有些不同,但是总体上的结论都表明,再婚的人主观幸福感最高,独居的主观幸福感最低,甚至低于离异或寡居(Helliwell,2003)。美国国家民意调查中心发现,大多数美国已婚者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他们的配偶。同样在我国,吴丽民、陈惠雄等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及苦乐源进行分析,发现已婚者要比未婚者的幸福感略高;总体研究表明,稳定并且安全的婚姻关系对提高幸福感是有益的,当亲密关系破裂会降低幸福感。(5)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一致表明主观幸福感与身体和心理健康两者呈高相关,心理健康似乎比身体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更紧密。神经质的人们会更多回忆恶劣的健康状况,从而幸福感水平也会更低(Larsen,1992)。另外,在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中,第三方因素(比如人格)可能对主观幸福感和健康的关系机制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人格因素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不同人格的人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继而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对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神经过敏者会报告出更多的身体不舒服,如头疼,胃疼等,也伴随着紧张焦虑和不安情绪。(6)宗教信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少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信徒获得心里安慰和支持,而且有助于降低信徒焦虑症、抑郁症、物品滥用的发生率(李维,2005)。当婚姻状况、收入、年龄等人口变量因素受到控制时,宗教信仰与幸福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积极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证据一致表明经常参加宗教活动与主观幸福感直接呈正相关(Clark,LeU【es,2005:HeUiwell,2003)。宗教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涉及以下几点原因,一方面是宗教是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宗教能为人们提供一种能为生活输入意义与目标的解释性框架,从而这些获得宗教信仰的人能更积极地面对那些不利情形。(7)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目前的分歧较大,一些研究表明教育会显著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BlaI圮hnower,OSwald,2004),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教育能够增加人们成功的机会。但是,也有研究提出教育与幸福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教育本身会受到诸多因素(如智力、家庭环境等)的影响。但Stutz盯(2004)发现中等教育水平的人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其他阶层,因为较高的教育水平也会提高人们的期望水平。2.2.2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微观层面来讲,一个人是否有一份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是获得幸福最基本的保障,从宏观层面来讲,经济前景是否景气、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都会影响到全民的主观幸福感。目前研究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因素主要有:收入、失业、通货膨胀。(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从EaSterliIl(1974)提出收入增加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却没有增加,经济学家开始对幸福与收入间的关系进行大量的研究,这一发现被称为“幸福一收13 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入悖论”,EaSt刊iIl(2001)发现美国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0,各国发展的经验性证据也表明了这一悖论的存在。I叫从1946年到1991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了2.5倍,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却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由最早的2.4下降为2.2(5分评级)。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美国,而且在日本等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这一类似现象。这些研究对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提出来直接挑战,效用理论认为更高的收入就意味着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因为高收入能获得更多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人的偏好和需求。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质疑这一理论是否成立,更多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经济学中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是最深入的,其两者的关系也是最复杂的,本文专门在第三章详细介绍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失业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工作给人带来负效用,闲暇带来正效用,人们选择工作只是为了获得收入,如果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宁愿选择不工作来提高自己的效用,也就是说如果控制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失业完全可以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失业对个人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Ck咄aIldOs、)l棚d,1994;Kbrpi,1997)。DiTeUaera1.(2001)根据1975.1991年间欧洲指数调查的数据发现,失业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要比就业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低O.33。【451LeⅡ∞s(2006)同样以欧洲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失业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就业者相比要低15%。f4吲Os、Ⅳald(2001)指出,失业是人类不幸福的主要经济源泉之一,因为失业会给人们带来焦虑、沮丧、自信心的丧失和自控能力的下降,失业会让人感到很不幸。但是,如果失业并非只影响个体,而是影响了相当大的群体,那么失业群体中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下降会比单独个人失业所导致的幸福感下降小得多,甚至并不下降(C触,2003)。这说明社会比较在主观幸福感形成中的重要性:当一个人与自己同等程度的失业者进行社会比较时,个人的相对水平变化不大,从而其不安全感和挫败感得到缓解,主观幸福感也变化不大。(3)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现有研究的结果来看,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一致。Bio麟.1∞v(2003)和Veenhoven(1993)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与幸福感之间不存在显著1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因果关系。这一结果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DiTellaeta1.(2001)在实证研究中将反映个性特征的变量和时间产生的效应进行控制后,根据1975~1991年对12个欧洲国家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负效应。进一步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将下降O.01单位。同时,Frey&Stutzer(2002)的研究也表明,通货膨胀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负相关。通货膨胀率上升5个百分点,将会使主观幸福感水平下降0.05个单位(主观幸福感水平分四个等级),这种负效应使样本中5%的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从“非常幸福”下降到“一般幸福”。F托y&Stutser对该现象的解释是不管通货膨胀能否可预期都会使居民对其未来生活水平的预期产生悲观情绪,即使自己的收入水平与通货膨胀等比例上升,人们还是担心其收入将来会恶化,从而对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产生不利影响。【47l2.2.3制度因素在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与其他因素相比,从制度因素展开的分析还略显薄弱,其中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以从欧洲一些国家所获取的样本作为分析对象,如DiTellaeta1.(1999)和Leueta1.(1997)等,研究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民主化程度和公民参与权等因素上(Ingleh矾,1999:Frey&Stutser,2000;veenhoven,2000;G陷ba瑚&PetⅡinato,2001等)。根据Frey&Stmzer(2002)在其综述中的总结,如果政治程序越是以人们的意愿和偏好为基础,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从这个角度而言,公民参与国家各项政策制定的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越高。Leueta1.(1997)通过对瑞士26个州的研究也重申了这一结论,研究发现,公民的政策参与权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效应,在公民参与权越高的州,其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总体而言,从政治层面考察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影响,当前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在发达国家,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对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正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关系却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2.4环境因素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旨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MaddiS0n&RehdaIlz(2005)的研究表明天气因素对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将会在未来十年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David 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addison&KatrinRehdaIlz(2005)的研究表明,一些气候变量能够解释主观幸福的差异;HeiIlzWrelsch(2006)的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呈现统计上显著的影响;AdaFerrer-i.Carbonell.『ollIl&M.G0wdy(2006)发表的研究中,通过研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与其对臭氧层空洞以及物种灭绝的态度之间呈现负相关。2.2.5社会关系因素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对于处于社会中的人类来说,社会关系是影响人们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等等。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人们获得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此外,当人们面临突发性的事件时,良好的社会关系还可以减少人们的压力和伤痛,激发人们的乐观情绪,从而增加人们积极乐观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而一个没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人当遇到类似情况时没有合适的倾述对象,也没有寻求帮助的对象,这样必然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因此,研究一致认为良好的社会关系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不良的社会关系则可以降低人们的幸福感。2.3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传统经济学领域中,幸福感因其主观性无法测量而备受质疑,因此经济学家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只看人们在“怎么做",而不是通过询问去了解人们是“怎么说”或“怎么想”。这就是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显示性偏好理论,其基本精神是:通过发问只能了解人们最初的想法,但并不能了解人们的真实意图,只有通过观察人们在市场中的实际选择行为才能发现他们最终选择的真实信息。然而,随着行为经济学和幸福经济学的发展,显示性偏好理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一味以可观测到的行为去解释人们的真实意图,并不可靠,因为在人们无法改变客观因素的前提下(如国家制度、社会公平、通货膨胀、事业、环境恶化等),显示出来的(可以观测的)行为并不能揭示其真正意图,人们的最终行为最多只是其在所有不令人满意的方案中勉强做出的选择,因此,这种选择提供的个人满意度或幸福感的信息是有限的。相反,人们根据对环境、过去的生活进行判断并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后,加上对将来的预期进行综合评价后评价幸福感,是对自身福利的最好最公正的判断。并且这种明示偏1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好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多理论的支持。此外,在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的调查过程中,闯卷调查者事先并没有给出“幸福”明确的定义,而是将这个定义让渡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心中的理解来确定幸福的标准并评断出自身幸福的程度。因此,这种调查的过程虽然具有主观性,但结果却是客观的,并不涉及“幸福是什么”的问题,更不涉及调查者预设的价值判断,所以,关于幸福的经济学研究不应该被认为只是主观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有客观途径和主观途径(Frey&stutzer,2006)。客观途径即所谓的“快乐仪”,借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技设备通过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的脑电波记录来衡量主观幸福感水平。经济学领域主要通过主观途径来测量幸福感,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提问,根据其回答获取所需调查数据,来判断被调查者的幸福感程度。调查方法根据所提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为两种:单问题调查方法和多问题调查方法。单问题调查方法是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提出一个有关幸福感的单一问题,让被调查者选择一个最能代表其幸福感状态的答案。目前一些比较权威的有关幸福感的调查采用单问题调查方法为主。Do‰eta1.(2008)以附录的形式总结了19个主要的单问题主观幸福感方法。比如世界价值研究(WbrldValueSurvey,、ⅣVS)、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Soc谊1Survey,GSS)、欧洲指数调查(Eurobarometer)、德国社会经济研究所调查(Ge姗a11Socio.EC0nolllicPanelStudy,GSOEP)等一些著名的关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调查。在WVS调查问卷中列示的问题是:在考虑所有因素的基础上,您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该问题的回答是给定的从l(不满意)到10(满意)十个等级。GSS中的提问是:总的来说,你认为最近怎样?你是非常幸福、相当幸福、或者是不太幸福?欧洲指数调查主要是针对欧盟所有的成员国,调查中也列出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在考虑所有因素的基础上,您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是很满意还是一点儿也不满意?德国社会经济研究始于1984年对德国家庭和个人的纵向调查,调查中所提问的问题是:总体而言,你如何评价你当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答案是给定的从0(完全不满意)到10(完全满意)“个等级。多问题调查方法则不直接对被调查者的幸福感程度进行提问,而是通过比较复杂的心理学量表对被调查者的生活满意度、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进行全面地衡量。常用的情感量表包括情感平衡量表(A虢ctBalanceScale,ABS)、正向17 第2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负向情感量表(Positi、,eaIldNegatiVeA彘ctScale,PANAS)等。衡量生活满意度的多问题认知量表中最著名的是由EdDiener&williamPavot(1993)提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SWLS),该调查包括5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从1到7代表不同等级的7个选项,根据回答的总体情况来判断被调查者的幸福感水平。此外,包括12个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一般健康调查(GeneralHeahhQuestionIla她,GHQ)也被认为是一个相当可靠的主观幸福感多问题调查指标。目前大部分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的研究都采用单一问题调查方法。尽管多问题调查方法对主观幸福感所具有的多维度进行了区分,但由于这种方法在调查过程中会耗费被调查者较多的时间从而影响最后调查结果的精度,获得数据的成本也很高,获得的数据量有限。而单项问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可以获得大量数据。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测量误差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因此,研究者大多采用单一问题调查所产生的数据,本文后面的分析也主要采用单一问题调查的数据。 第3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模型构建3.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的理论分析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直被大多数经济学者认为是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纵观经济思想发展史和理论研究,幸福在经济学中的研究从遗弃到回归,到今天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幸福经济学(虽然还不是相当成熟),备受关注的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分别是三种观点:必然论、怀疑论、拓展因素论。3.1.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必然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必然论是指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更高的收入会带来更高的幸福。回顾经济学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幸福并没有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在经济学领域里认为获得更高的财富可以带来更高的幸福。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其代表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强调国民财富的增加使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古典经济学家大多沿袭了亚当斯密的传统,把财富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只有少数例外,如亚当斯密(1759)在《道德情操论》的开篇名句中就揭示了人类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即同情,每个人都会从别人的幸福中获取快乐,而这种“同情共感”被现代学者认为是人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幸福的主要来源。边沁(JeremyBemham,1789)的功利主义学说进一步地把心理体验联系到“数”的意义,开启了幸福研究的“数量”化先河。穆勒(Mill,1863)第一次把功利主义幸福思想引入经济学,创立了早期效用主义经济学说。由于受到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古典经济学之后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用“满足”代替了“快乐”,用“损害”代替了“痛苦”,来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力、最坚定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这些研究使19世纪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商品带给消费者的快乐的“效用”分析上,且这种效用是基数可测的,边际效用学派对效用的研究被认为是经济学对幸福研究的难得回归。然而,这种回归并没有改变后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再次将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经济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模型构建学经历了序数效用革命之后,幸福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又销声匿迹。帕累托(Paret,1896)最早发起了“去心理化”的效用理论革命,将情感因素经济理论中驱逐出去,以偏好取代享乐体验,使效用仅仅成为一种能够显示行为的偏好顺序函数,帕累托革命的理论成果,经过希克斯等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了消费者选择理论的标准范式,确立了序数效用在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序数效用已经不再是我们所能主观感受到的幸福感了,从此有关“幸福"或者“快乐”思想的研究逐渐淡出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可见,在经济学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学家的研究中假定财富与幸福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系,即:财富的增加能够增进人民的福利水平。这一被经济学家公认的假定在近代微观经济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经济学“理性人”研究假设下,形成了效用理论即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经济越发展,一个人的财富或收入越多就会越幸福。各种理论模型理所当然地设定高收入会产生高的效用和个人福祉,效用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必然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得失业现象突出,经济不景气,面对这一现象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给出了“扩大总需求,刺激总供给,增加就业”这一“药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构建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西方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就是国家总收入的决定,围绕国民收入决定消费和投资,建立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建立IS.LM模型,从而确立均衡的国民收入,并且根据国家经济状况的具体情形,政府采用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整个理论的论述和展开都是以国民财富增长为唯一目标,完全排除了人的价值判断,从此,经济学家们不再深入探讨人类欲望的本质问题,而是将注意力全部投向了度量主观满足的“客观对应物”,诸如经济发展、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等。3.1.2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怀疑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怀疑论是指收入增加不会必然导致幸福水平的提高,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呈现复杂的态势。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怀疑论始于1974年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EaSterlill在其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的“幸福悖论”,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富人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进行跨国间的比较时,富国的幸福水平几乎与穷国的一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模型构建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第二。这一研究发现使得沉迷于财富领域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对幸福研究产生兴趣,幸福开始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回归。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主观幸福感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更加科学,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必然论提出来挑战。综述经济学和心理学已有的研究发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1)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同一给定的时间,高收入者是否比低收入者更幸福?这一问题即是研究一国范围内的横截面数据下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大多研究表明,在世界各个国家范围内关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调查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但是当收入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很弱,甚至呈现负相关,也就是说,收入的不同仅仅解释了主观幸福感差距的一小部分。代表研究者有DiTenaeta1.(1999),EasterliIl(2000),G瑚ham&Peni姒t0(2002),Blallchnower&Oswald(2004),LeⅡ【es(2006)。有关这一结论主要从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两个角度去解释,绝对收入的研究更侧重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对收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心理学科的交叉发展。目前,从绝对收入角度解释的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解释为收入较低时,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满足以下特征:①最大化行为假说,即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人们总是选取能给他带来最大好处的那一个选择(消费者追求商品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②完全理性假说,即人们的行为不受到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③效用假说,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绝对收入本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其效用主要来自于个人的消费。较高的绝对收入意味着更多的消费集,就更可能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即个人的消费选择依赖其收入水平:消费函数C=C(Ⅵ,而个人效用函数U=U(C),因此U=U(Y),其中U’>O,U”<0,收入的边际效用呈递减,因此,对于一个永不满足的“理性人"来说,收入的不断增加会导致主观幸福感的增加。然而在个人效用函数中,效用完全依赖与个人的收入水平,并未涉及他人的消费对其效用的影响,因此这一理论在解释当收入达到一定临界值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未呈现正相关遇到了困境。因此,结合心理学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引入了相对收入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从这一视角解释的理论包括相对收入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或攀比理论。这 第3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模型构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些理论首先对传统的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说提出挑战,相对收入理论认为一个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人们在评价幸福时,通常会拿自己目前的状况和主观上的标准进行比较,而这一主观上的标准由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共同决定的,个人的行为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种效用实际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拓展了“理性人”行为目标,改进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说。这些理论从收入本身出发,认为个人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当整个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随之提高,导致“收入一幸福曲线"下移,从而使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RobenF砌【ll(提出的“相对消费理论”为该领域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参照点。在Fralll(看来,一个人的主观福利与其相对地位有关。这就产生了一个零和(zero.Sum)地位竞争:一人受罚,大家无趣。因此,地位竞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一个整体社会的幸福水平并没有增加。wbod(1996)把社会比较定义为思考与自己有关的一个或多个他人的信息的过程s主观幸福感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人们往往拿自己现有状态与周围的人进行对比,在收入方面也是如此。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他和别人相比的相对地位。如果相对收入水平较高,他就会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比较有两种方向: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这一理论的难点在于确定合适的参照点,研究者对于人们选择什么对象进行比较和按照什么方向进行比较还存在争议。(2)随着时间推移,收入的增加会不会带来更高程度的幸福?这一问题是从时间序列考察同一个体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很多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日本、英国及比利时人均收入显著增长,但是主观幸福感几乎没有变化,甚至发生了减少。同样现象也出现在亚洲地区,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快乐与经济”问题,发现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而人民快乐不变这一现象,并称之为“快乐鸿沟”(h印山essg印)。其他代表研究者有WiIll【lma肌(1998),Fralll((1999),EaSterlin(2001),C姒eta1.(2008)等。有关这一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适应理论、欲望理论。·‘适应理论认为,人们在评价自己的幸福水平时,主要是用当前状况和以往状况进行比较,如果当前状况好于以往状况,那么人们觉得幸福水平上升;反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模型构建则人们觉得幸福水平下降。当收入上升时没能带来幸福水平的相应上升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收入的上升虽然使人们感到快乐,但是影响幸福的其它因素对幸福感的效用相对下降,因而总体幸福水平并没有成比例上升。另外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适应了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幸福的标准也随之上升,因而收入上升所带来的幸福感被抵消掉了。也就是说,伴随着收入上升,短期的比较效应和长期的适应效应会使人们的幸福水平大体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Brickman等人的一项经典研究有力地支持了适应理论。他们发现,彩票中奖者不比一般人更幸福,反而从一系列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得到的快乐更少。当他们适应了由新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感时,这些幸福体验就不再那么强烈,对总的幸福感水平就不再有影响。除了财富的绝对水平之外,财富在时间上的分配方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解释个人的幸福水平随收入水平上升而上升,但社会平均幸福程度在不同时期却没有多大变化时,时间模式理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首先,当人们回忆过去的时候,看到自己一直在进步,会产生一种心里满足感;‘其次,当人们展望未来的时候,过去的经历给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最后,这一整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本身就可以带来满足感。因此,整个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平均幸福程度并没有多大差别。欲望理论认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与他已满足的欲望占其全部欲望的比例有关。萨缪尔森提出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欲望,也正如中国有句古话:知足常乐,从快乐方程式来看,主观幸福感仅仅取决于对收入的欲望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水平。实际收入水平与想要的收入比率越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如果收入欲望不变而实际收入增加,那么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会提高。然而,人们的收入欲望会随着个体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幸福水平不一定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这一理论也称为期望水平理论,由Easterlin(2001)提出,下面用收入和欲望水平(期望水平)决定的幸福函数图更直观的说明这一现象: 第3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模型构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圭福水平U2UmU1图3.1由收入和欲望水平决定的幸福函数图主观幸福感高低是由收入水平和欲望水平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Al、A2、A3为三条欲望水平曲线,其中A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