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

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

ID:35033742

大小:2.32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9-03-16

上传者:U-24835
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_第1页
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_第2页
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_第3页
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_第4页
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硕士学位论文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作者姓名魏宝华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孙坚强副教授所在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6年4月 StudyontheTransmissionMechanismofPPIFoodandCPIFoodADissertationSubmittedfortheDegreeofMasterCandidate:WeibaohuaSupervisor:Prof.Sunjianqiang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China 分类号:F8学校代号:10561学号:201320134813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研究作者姓名:魏宝华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孙坚强副教授申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学科专业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金融机构管理论文提交日期:2016年4月20日论文答辩日期:2016年6月4日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答辩委员会成员:主席:田秋生教授博导委员:尹涛研究员、郑勤高级经济师、范闽副教授、钟永红副教授 I 摘要CPI和PPI是反映我国物价波动的两个重要指标,代表了在不同领域价格的总水平。研究两者的价格传导关系不仅能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总结分析来探讨经济运行的历史态势,又能够对未来商品价格的总体趋势做出预判。食品类作为CPI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价格的波动会造成CPI的大幅度变化。研究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有助于更好的把握CPI与PPI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内在联系。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PPI食品和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基础,分析具体了13条分类价格链和总体的基本价格链,发现存在最上游的农产品价格以及PPI食品价格对下游CPI食品价格具有正向传导这一特征。论文其次根据月度样本数据和季度数据分别实证检验了“PPI食品CPI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价格PPI食品CPI食品”的传导机制。实证发现,从月度数据来看,PPI食品和CPI食品具有协整关系,并且PPI食品是C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并不成立。即仅存在PPI对CPI的成本推动型传导;从季度数据来看,PPI食品价格的变动可正向传导至CPI食品,CPI食品价格变动并不向PPI环节传递,与月度数据的证据一致;CPI食品价格是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CPI食品价格变动向最上游传递,只对产业链的最上游存在着需求拉动;脉冲分析发现,PPI或CPI食品的价格冲击,在物价系统内呈现震荡式的传递。论文的主要贡献在,较为系统分析了CPI食品与PPI食品的传导路径和机制,并根据月度和季度数据提供实证证据。关键词:PPI食品;CPI食品;价格传导;价格传导机制II AbstractCPIandPPIaretwoimportantindexesreflectingthepricefluctuationinourcountry,whichrepresentthetotalpricelevelindifferentfields.Studyingthepricetransmission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indexescannotonlythroughtheanalysisofhistoricaldatatoexplorethehistoricaltrendofeconomicoperation,butalsocanberelativelyaccuratetomakepre-judgmentforthefutureoftheoveralltrendofcommodityprices.ThefoodcategoryasanimportantpartoftheCPIandthefoodpriceswillcausefluctuationsofCPI.SothestudyoftheconductionmechanismofPPIfoodandCPIfoodcanbetterunderstandtheinternalconnectionbetweenthesetwoimportantindicators.ThearticlefirstlyanalyzesthetheoreticalbasisofthePPIfoodandCPIfoodfromtheconductiontheory,thespecificanalysisofthe13classificationpricechainandtheoverallbasicpricechain,foundtheexistingcharacteristicsofthemostupstreamagriculturalpricesorPPIfoodpriceshavetheeffectonthedownstreamCPIfoodprices.Secondly,accordingtothemonthlydataandquarterlydatarespectivelytotest"PPIfoodtoCPIfood"and"thepriceofagriculturalproductstoPPIfoodtoCPIfood"transmissionmechanism.Theempiricalfindings,fromthemonthlydata,PPIfoodandCPIfoodhaveco-integrationrelationship,andPPIfoodistheGrangerreasonforCPI,butnotviceversa.ThatexistsonlyPPItoCPIcost-pushtypeconduction;fromthequarterlydata,thePPIfoodpricechangescanpositivelytransfertotheCPIfood,CPIfoodpricechangescannotreverseconduction,theevidenceisconsistentwiththemonthlydata;CPIfoodpricesistheGrangercausefor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priceindex,CPIfoodpricechangestransmittedtotheupstream;onlyhavingademandpulltotheupstreamintheindustrychain;impulseanalysisfoundthat,theshocksofPPIandCPIfoodpriceispresentedbytransmissionofshocksinthepricesystem.ThemaincontributionofthispaperistosystematicallyanalyzetheconductionpathandmechanismofCPIfoodandPPIfood,andprovideempiricalevidencebasedonmonthlyandquarterlydata.Keywords:PPIfood;CPIfood;pricetransmission;pricetransmissionmechanismI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现状..................................................................................................21.3研究内容与思路......................................................................................61.4论文创新点..............................................................................................7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82.1产业链传导理论.....................................................................................82.2PPI食品和CPI食品的价格链...............................................................92.2.1食品消费的分类价格链................................................................102.2.2食品消费的基本价格链................................................................11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123.1基于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123.1.1数据与平稳性检验.......................................................................123.1.2协整检验与长期均衡关系............................................................133.1.3传导机制分析...............................................................................143.2基于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153.2.1数据与平稳性检验........................................................................153.2.2协整检验与长期均衡关系............................................................163.2.3传导机制分析................................................................................183.2.4扰动冲击的传导分析.................................................................19结论与建议..............................................................................................................................20研究结论......................................................................................................20政策建议......................................................................................................21后续研究建议..............................................................................................22参考文献....................................................................................................................................2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4致谢..........................................................................................................................................25IV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PPI和CPI是我国物价测度的重要指标,代表了在不同领域(生产或是消费)的价格总水平,这两个指标也可以用来当作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指标。研究两者的价格传导关系不仅能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总结分析来探讨经济运行的历史态势,又能够相对准确的对未来商品价格的总体趋势做出预判。并且,它也指导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在我国CPI的构成中,食品类占比最大,其价格的变化必然会造成CPI的大幅度变化。所以研究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机制才能更好的把握住CPI与PPI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内在联系。根据经济传导理论,产业链的各个子链涉及到若干个产业部门,因此这些错综复杂的子链有着不可分割的经济技术联系。对于具体的食品产业链而言,其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作为该产业链的上下游,具有较好的传递性和关联性。因此,这种内在的因果关联性会存在于可代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一系列价格指数的变化波动中。例如,食品类PPI指数的波动会传导到居民的食品消费品中,从而带动食品类CPI的波动。综上所述,从理论上看食品类PPI与食品类CPI之间的的传导是顺畅的。然而,联系现实而言,现实经济运行会受到多种且复杂的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理论上这种顺畅的传导关系也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食品类CPI和食品类PPI的传导机制可以作为是我国食品经济研究的核心关键。显然,对食品消费链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的。考虑食品类产品,当PPI先于CPI变化时,意味着上中游产品的价格对下游产品的价格是正向传递的,这种正向传导可能是因为供给因素所导致的冲击而使得食品价格上升,可以称之为成本推动型传导机制。在此类情形下,通胀的治理应该优先考虑“供给调控”;若考虑反方向传导,即当CPI食品引导PPI食品的变化时,意味着存在着下游食品价格对上游食品价格的反向传导机制。这种反向倒逼机制可能是因为需求因素所导致的冲击而使得食品价格上升,可以称之为需求拉动型传导机制。而在此类情形下,通胀的治理应该优先考虑“需求调控”。由此可得,对食品PPI与食品CPI这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有助于我们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方案以及未来食品价格的总体趋势作出正确判断,也可以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意见。1 第一章绪论从理论分析上看,从供给冲击的方面来考虑该传导机制,供给学派认为食品价格波动通常是由上中游(PPI食品)向下游(CPI食品)传导,即PPI食品是先行指标。而需求论者则不这么认为,其认为经济运行的最后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可供消费的食品和服务,消费偏好与需求对食品价格的影响将从下游的CPI食品向上游的PPI食品传导,即CPI食品是先行指标。综上所述,PPI先于CPI,或是CPI先于PPI,这两种说法似乎在理论上都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甚至,这两种互相矛盾的理论观点在实证分析中也都得到了相应的验证。从一般情况考虑,PPI向来被认为先于CPI波动,即CPI会随着PPI的上升或下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就食品类来说,因为PPI反映的是中间环节加工食品在生产加工领域的价格,该价格是食品在进入消费领域前的一个基本价格。由食品价格的传导规则可知,该价格会顺沿食品链条的传递方向,向下游方向传导,最终到达消费部门。因此,该价格会显示在食品的最终价格上,CPI则为衡量这些最終食品价格的指标。显而可知PPI食品的变动就这样传递到了CPI食品上,形成了价格传导机制。我国经济社会随着近十几年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格传导机制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例如,观察PPI总指数与CPI总指数,从2012年到2014年,PPI指数低迷,连续30多个月出现负值。而在同一观测期内,CPI指数增长率却保持在1%-2%。两个指数的趋势在样本区间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供需结构矛盾。面对这种实际情况,PPI和CPI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拥有了较为深刻的现实价值。一方面,其直接影响到PPI能否继续影响CPI,从而预测CPI未来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国家为了稳定食品价格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因此,为了维持经济运行健康发展,针对现阶段食品产业链传导机制的新特征,研究PPI食品变动是否能够继续导致CPI食品变动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1.2研究现状1、文献综述国内外对PPI与CPI传导机制的探讨已获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探讨两指数谁为领先者以及它们之间的价格传导特征,而近期国内的研究多为分析PPI与CPI的走势,并研究这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我们先从PPI总指数与CPI总指数的研究现状来进行探讨。由产业链传导的基本原理可知,PPI为该链条的上中游初级品的成本,而CPI为下游消费品的价格。上中游产2 第一章绪论品成本的波动将沿着这条产业链传递到下游,从而反映到消费产品的价格上,即体现为PPI先于CPI变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其他多种因素的干预会使得传导机制的变动并不像理论研究上这么简易。因此,研究两者的传导机制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对所取数据再进行实证讨论。对CPI与PPI传导机制的研究在国外同样得到了显著的成果。大部分国外研究认为PPI要先于CPI变化,并由此牵引CPI的变化。McGarvey,Cushing(1990)认为,PPI受到CPI的影响要弱于CPI受到PPI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由PPI向CPI传递的这种单向的[9]传导关系。Clark(1995)认为由于产业链上的关联,PPI会先于CPI变动。PPI的变化可以预测CPI的变化。但是Clark通过回归模型讨论分析PPI对CPI的解释及预测能力后,发现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上述联系。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能力是有限的,而且[3]PPI并不能系统的预测CPI。而Garner(1995)建立了价格的预测模型,对五个潜在的CPI指标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CPI在通货膨胀转折点上要晚于PPI,因此PPI可以[6]作为美国预测CPI的一个很好的指标。Ingenito和Furlong(1996)研究了美国过去50年内的通货膨胀,发现存在着PPI对CPI通货膨胀的传导。但是这种传导能力在80[7]年代开始下降。Caporaleetal(2002)对美、英、法、德、加拿大、日本和意大利(G7国家)的经济数据(1976年~1999年)进行实证分析。他们首先支持需求拉动的理论,[5]认为是CPI向PPI传导,但实证的结果却是PPI是CPI原因这一传统观点。Shahbaz等(2010)实证了这两种价格指数之间存在着单整和长期的协整关系,并再次验证了[8]Mc-Garvey和Cushing关于PPI在传导中占主要地位的结论。同样也有研究结果表明,CPI对PPI同样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传导作用,即CPI对PPI存在着反向倒逼机制。关于CPI先于PPI的实证研究,比较早的研究是来自Clark(1995)。他认为,由于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生产厂商为了扩大其消费群体,PPI上升并不一定会导致CPI的上升,PPI变化向CPI传导可能不具有很强的效果;他也运用二元VAR模型[3]对美国经济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PPI并不构成CPI的格兰杰原因。Colclough&Lange(1982)以及Jones(1986)等分析得到,CPI为PPI的单向的格兰杰原因或者二者为双向传导机制。Rao和Bukhari(2011)更为深入的研究了1978-2010年的月度数据,发现PPI与CPI之间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短期波动只是暂时[1-2,10]的,它们将逐渐趋于长期稳定,得到CPI是领先指标的结论。3 第一章绪论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CPI与PPI的传导关系做了合理有效的实证探索。王雪松(2007)认为我国的价格水平具有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即按照产业链的顺[26]序从上游产品依次传递到中游、下游产品。但是这个传递过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贺力平,樊纲(2008)采取PPI与CPI数据,样本区间为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根据VAR、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发现CPI是PPI的格兰杰原因,但正方向的传导很[14]弱。他们认为对通胀的影响因素上,需求的因素要大于供给的因素。徐康伟(2010)根据VEC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却发现CPI和PPI互相为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是正[16]向和反馈传导关系。张成思(2010)在CPI与PPI之外又新增了其他价格指数RMPI和CGPI。对1998到2009年的样本进行VEC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PPI与CPI之间只存在PPI向CPI的单向传导,但CPI可以经由原材料购进的价格指数再传递到PPI,同时在考虑到货币因素后该结论也未变。他说明,其获得的结论与贺力平的有差异的原因并不是样本数据的细微的差别,而是贺力平的研究忽视了价格的时间序列不平稳性,[11]减弱了实证结果的有效性。刘凤良和鲁旭(2011)认为若遗漏货币因素等可能导致“虚假传导”等不稳健的结论。在加入货币因素之后,运用LAVAR模型,采用Bootstrap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可得仅存在CPI为PPI的格兰杰原因,并由此可以判断在所给的样本期间的通货膨胀[12]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需求,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需求过大的重要原因。孙坚强(2015)等学者利用拓展SOP模型的想法,分析探讨了金融危机及以后时期我国产业链四个环节传导的机制。实证发现,PPI(生产环节)对上游的RMPI(投放环节)的[15]反馈传导以及对下游的CGPI(批发环节)、CPI(消费环节)的传导都不顺畅。PPI在整个产业链上位于夹心地位。关于这种传导阻滞的原因,陈建奇(2008)从要素、投资和消费等变量上研究PPI与CPI的传导机制。从而得到了PPI和CPI倒逼的结论:造[18]成PPI、CPI倒逼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维持低迷和投资驱动的综合影响。桂文林(2011)运用TS模型和HP方法对PPI和CPI的定基数据进行合理分解,并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两者间正向传导和反向倒逼是交替出现的。在2003年之前由于投资膨胀和卖方市场导致PPI向CPI的正向传导;在2003年之后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投资膨胀、粮食[17]和居住等价格增加等原因导致PPI与CPI会出现“倒挂”的现象。4 第一章绪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产业链传导机制,即对PPI与CPI的传导关系的研究中,大多数的文献都是考察的PPI总指数和CPI总指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并没有太多的文献涉及到CPI与PPI下细分类的研究。已有的具体产业链的研究仅包括煤炭产业链,猪肉(农产品)价格链等等。由于在一些实证分析中只是孤立地研究CPI与PPI总量的水平和趋势,萧松华等学者(2009)从理论探讨了PPI可以当作通货膨胀的判断指标的原因,有下列三点:1)生活资料价格指数(CGEPI)能够导致CPI的变化是由这些指数的编制内容所决定的;2)生产者与成本定价理论可以说吗生产资料价格指数(MPEPI)能够导致CPI的变化。具体来说,因为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能有力推动CPI价格的变化,3)从产业链传递的理论出发,原材料价格指数(RMPI)能够引起CPI的变化,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这种方向的传导。并且利用分布滞后模型,然后作出一系列的实证检验来检验它们的关系。结果表示经过大约半年的时滞后PPI变动可[19]以导致CPI的变动。段治平、郭志琼(2010)指出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价格的波动对建筑、电力、冶金等若干行业都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进而导致了“成本推动”的通胀。利用投入产出法的价格影响模型对煤炭价格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讨论。结果表明煤炭[25]价格的上升对高耗煤行业的影响相较而言是最大的。祝建梅,聂锐等(2010)采用2006年1月到2009年7月的数据,对我国煤炭价格、PPI和CPI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煤炭价格与CPI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仅存在单向因果传导;但与PPI之间两者都存在。[20]同时由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在短期内,煤炭价格对PPI也存在着影响。谭远(2011)利用投入产出的价格模型,结合相关产品价格的趋势,对煤炭产业链条内的相关产品价格的相关性做分析。对于稳定上下游工业品的价格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增强上下游的产业一体化的进程,从而降低成本;二是淘汰落后的煤炭产能,实现产业的重组。通过系统化与规模化来大力完善煤炭的产业体系;三是通过期货市场基本的功能来稳定煤炭市场[21]的价格。对于猪肉或者农产品价格链的传导,也有学者进行过研究。如陈俊安和王芳(2009)以仔猪、玉米、生猪和猪肉价格构成的养猪业产业链为研究的对象,针对2002到2006年的样本,运用有限分布滞后的模型来进行讨论,得到了如下结论:养猪业中各个环节[22]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价格迅速的沿着链条传导,但是存在着一定的时滞。5 第一章绪论何忠伟,王琛(2012)利用VAR模型对2005至2011年的样本期间内进行实证,发现生猪的生产与销售之间的价格传导较为顺畅,产业链的正向传导更为显著,最上游的生产[23]价格对整条产业链影响最大。黄文彪,徐学荣等(2012)从农业产业链出发,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粮食价格指数、农资价格指数和农村CPI三者之间的传导机制。得到了以下结论:长时间范围内,这三个价格指数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短时间范围[24]内,则是以需求拉动为主要原因、成本推动为次要原因的农业产业链之传导方式。2、现有文献评价到目前为止,研究PPI和CPI传导机制的文献相当丰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的地方。但现有研究仍存有一些待改进之处。大多数文献是研究PPI和CPI总指数的传导关系,并进行实证后得出观点,很少有对PPI和CPI指数下细分类的研究。例如CPI指数下可细分为8类: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交通通讯类、居住类、医疗保健个人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这些细小分类能更好的反映相应指数的真实现象。所以对细分类下的指数的研究也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由于数据样本范围、变量处理和模型选择上的差异,在CPI与PPI传导关系的分析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并没有得到较为稳健的结果,无法确切的知道是由成本拉动还是需求拉动所引起的传导机制变化。因为文献所用的计量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实证结果不够稳健。比如水平VAR模型、差分VEC模型,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都会对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产生潜在的影响。而且,VAR、VEC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的选择主要基于一些如AIC、SC准则等;协整检验则主要基于Pantula经验准则。由于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准则偏向。因此对价格传导机制检验采取相对稳健的实证结构是十分必要的。1.3研究内容与思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食品类PPI与CPI之间价格的传导机制。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从理论上分析PPI食品和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产业链条的两种传导形式,即价格传导与成本传导。然后分析了13类食品消费支出产品可能存在的价格链,并将价格传导链条分为两大类:最上游的农产品价格决定了下游CPI食品的价格;PPI食品的价格决定了下游CPI食品的价格。其次根据月度样本数据和季度数据分别实证检验了“PPI食品CPI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价格PPI食品CPI食品”的传导机制。并作6 第一章绪论脉冲分析来探讨PPI食品或CPI食品受到价格冲击后在物价系统内传递方式。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建议。具体的框架和思路如下: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从产业链传导理论和具体的13条食品价格链方面对CPI食品与PPI食品的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存在最上游农产品的价格与PPI食品的价格对下游CPI食品价格具有正向传导这一特征。因此可以基于月度数据与季度数据分别实证检验“PPI食品CPI食品”以及“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CPI食品”传导机制。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基于处理过的2001年1月到2016年1月的CPI食品与PPI食品的月度数据,2003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三季度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CPI食品与PPI食品的季度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建立VEC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与脉冲分析来对样本的月度与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分析食品类样本数据的传导机制。第四章总结与建议总结本文的研究分析结果,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最后简要说明本文的不足之处。1.4论文创新点大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对CPI与PPI时间序列的理论说明与实证分析上,可能只是探讨到了CPI总指数与PPI总指数之间传导机制的大致框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注意到PPI食品和CPI食品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产业链关系,PPI食品类指数与CPI食品类指数之间存在着价格传导机制。因此,本文较为系统分析了CPI食品与PPI食品的传导路径和机制,并根据月度和季度数据提供实证证据。7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本章从产业链传导理论和食品价格链两方面对CPI食品与PPI食品的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包括具体的分类价格链和加总的基本价格链,即“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CPI食品”。2.1产业链传导理论到目前为止,产业链传导机制已得到十分广泛的研究讨论,如(高成亮,张璐2013,张成思2010)等。从产业链条的组成部分来看,最上游生产环节商品称之为投入品,中间加工环节商品称为中间品,构成下游消费环节产成品的成本。如果把最终的产成品作为产业链分析的最初点,分解其生产的每一个步骤,就可发现这些相互关联的各级生产环节,形成了一个链状结构,即产业链。不同的产业链有着不同的形态,比如在链条的长短、子链的多少以及其涉及的产业范围上的区分等等。一条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相对不具有依赖性的过程或者产业。所以可以说,产业链是由若干可互相链接的产业所组成的产业网络。而无数条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链贯穿着整个宏观经济。任意一条产业链的断开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经济的增长以及正常的运行,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经济危机。产业链的传导形式可分为两种:价格领导和成本传导。最终的消费品价格一旦发生变动,产品的供需关系便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会影响到上一级的投入产品的需要。需求的变化会导致价格的变化,故该投入产品的价格也会受到影响。类似的情况一级级传导,最后导致所属链条价格的整体变动。显而可知,若是链条中某一中间产品的价格变化,同样会对该产品的供求产生影响,该变化也会沿着链条同时向上下方向传递。影响上下一级投入产品的供需情况,进而会导致其产品价格变化。这就称之为产业链的价格传导。当最初生产要素或某一中间投入产品的价格变动时,是必会引起下一级产品或最终消费品的成本。成本是物价的构成成分,可经由传导机制传递至整条价格链,致使总成本的变动。这就称之为产业链的成本传导。以PPI与CPI间的传导为例,PPI和CPI之间基本的传导机制为产业链传导机制。产业链上的物价变动可以用以下两种形式表示:第一,上游产品的物价变化,沿着所在产业链向下游传递,下游消费品会随着上游产品的价格变化而发生相对滞后的物价变动,这种物价水平的传导称之为“成本推动型”传导,即产业链的成本传导。第二,下游产8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品的价格变化,反映下游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该需求信息沿着生产链逆向传导,上游产品也会发生相对滞后的变化,这种物价水平的传导称之为“需求拉动型”传导,即产业链的价格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产业链的传导理论可以解释PPI与CPI间的线性传导。参考一般的定价过程,商品的价格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之和,即基础和加成价格。“基础价格”为厂商核算生产要素、人工和设备等生产成本,再折合一定比例的目标利润作为出厂的基本价格。零售商或批发商则核算进项成本、运输费用、仓储成本、销售费用等,再加上一定比例的目标利润作为出售的“基础价格”。进一步,“加成价格”是指“基础价格”形成后,考虑产品的市场竞争、相对优势等供求关系因素所估算的一个额外价格。商品最后的出厂价格或销售价格为“基础价格”与“加成价格”两者之和。基础价格的确定可以认定为一个线性过程。因由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难以确定,故加成价格的确定较之基础价格则显得更为复杂。若只考虑基础价格,则可理解为上游产品价格变化,作为成本项会导致下游产品基础价格的相对变化。而下游商品价格变化,同样也会反馈到上游商品,引起对目标利润的变化。2.2PPI食品和CPI食品的价格链2.2.1食品消费的分类价格链根据居民消费支出分类(2015)(国家统计局2015)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代码为0101)包括13个小类,分别为谷物、薯类、豆类、食用油和食用油脂、蔬菜及食用菌、畜肉类禽肉类、水产类、蛋类、奶类、甘鲜瓜果类、糖果糕点类、和其他食品。针对这13个小类,本文根据工业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局2015)的工业品价格调查产品目录及代码对应的加工行业,分析这13类支出产品可能存在的价格链。当然,食品类的最上游并非工业的加工生产,而是农林牧渔产品。在工业品价格调查产品目录中,与食品相关的目录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产品(代码13000000),食品(代码14000000)。农副食品加工产品包括了8个小类,(1)谷物磨制产品(大米、小米、高粱米、玉米、小麦粉等)、(2)饲料加工(混合饲料、配合饲料等)、(3)植物油加工产品、(4)糖制品、(5)屠宰及肉类加工产品(畜禽屠宰产品、肉制品和副产品加工产品等)、(6)水产品加工产品、(7)水果、蔬菜和坚果加工产品(速冻蔬菜、净菜、腌菜等)、(8)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产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蛋制品、豆制品等)。食品包括了7个小类,(1)焙烤食品(糕点、面包等)、(2)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9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品(糖果等)、(3)方便食品(米面制品(挂面、米粉丝等)、速冻食品、方便面等)、(4)液体乳或乳制品、(5)罐头、(6)发酵制品、调味品、(7)其他食品。本文从最上游的农林牧渔初级产品开始,到最下游的13类食品消费支出产品,逐一分析可能的产业链。具体如下:谷物大米农产品农副食品加(稻工产品——小麦等谷物(粉状)谷谷物磨制品,小麦混合配料等)谷物加工制品图1-1谷物(010101)的价格链条薯类农产品淀粉及淀粉制品其他食品图2-2薯类(010102)的价格链条豆制品农豆产类品图2-3豆类(010103)的价格链条农产品(花生、食用植物油菜籽等)加工食用植物油图2-4食用油(010104)的价格链条10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农新鲜蔬菜及食用菌产品蔬菜水果腌制加工蔬菜/食用菌加工品图2-5蔬菜和食用菌(010104)的价格链条新鲜冷藏的畜禽类肉畜牧产品禽(活禽屠宰肉制品及副活畜)可食用的畜禽类肉制产产品加工产品品品图2-6畜肉类(010106)和禽肉类(010107)的价格链条新鲜、冷藏、冷冻的水产品及制品渔品水产水产品罐头产品品水产品加工产冷鱼麋制品及品冻加水产品干腌工制品图2-7水产品(010108)的价格链条鲜蛋类牧产品蛋制品蛋制品图2-8蛋类(010109)的价格链条11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生奶类牧产品液体乳及乳制品液体乳及固体乳图2-9奶类(010110)的价格链条冷藏、冷冻干农/鲜瓜果类林产品蔬菜、水果和坚果干制水果、加工坚果类图2-10干鲜瓜果类(010111)的价格链条蜜饯制品农糖糖果、巧克力等产制品品焙烤食品、糖果、糕点、巧克力图2-11糖果糕点类(010112)糖果类的价格链条谷农物产磨焙烤食品糕点(面包饼干)品制品图2-12糖果糕点类(010112)糕点类的价格链条12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调味品其发酵类制品农调味品他产发酵制食品品品类婴幼儿食品汤羹、配料等图2-13其他食品(010113)的价格链条PPI农淀粉及淀粉制产淀品品粉图2-14其他食品(010113)淀粉类的价格链条从上面的传导链条来看,13类食品消费支出产品的价格传导链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最上游的农产品价格决定了下游CPI食品的价格(1)同时存在“农林牧渔产品-PPI食品加工-CPI食品”和“农林牧渔产品-CPI食品”的价格链条,但“农林牧渔产品-CPI食品”的链条起着主要价格传导作用。这包括薯类(图2-2)、蔬菜和食用菌(图2-5)、水产品(图2-7)、蛋类(图2-8)和干鲜瓜果类(图2-10)五类。例如,蔬菜和食用菌,最上游的农产品蔬菜和食用菌收割后,经过简单处理,直接进入收购/批发或者零售,经超市、集市和餐厅直接到达消费者(CPI),中间并没有经过工业加工的环节(PPI)。同时,最上游的农产品蔬菜,有较少的部分进入工业加工的“蔬菜水果加工”(PPI),成为如“腌制加工蔬菜”再到达消费者(CPI)。显然,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新鲜薯类、新鲜蔬菜、水果、新鲜冷藏水产品和鲜蛋类的消费是主要部分。因此,对这部分消费品,最上游的农产品价格是下游消费品的主要成本,或者说,上游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决定了下游消费品(CPI食品)价格变动,而非中间的PPI加工环节(PPI食品)。(2)仅存在“农林牧渔产品-PPI食品加工-CPI食品”的价格链条,但上游价格起主要影响。这包括谷物(图2-1)、畜肉类(图2-6)和禽肉类(图2-6)。农产品的稻谷、小麦等成熟收割后,进入收购储粮环节,再到PPI的“农副食品加工产品的谷物磨制品”,13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最后成为消费者消费的“谷物、大米、小麦(粉)”等。显然,大米和小麦粉等的主要成本是最上游农产品的稻谷和小麦等,中间加工环节的加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非常低。因此,农产品端的价格变化是消费端产品价格变化的首要原因。也即,对于谷物的价格链条,最上游的农产品价格决定了下游CPI食品的价格,PPI对应的加工环节的价格决定能力非常低。对于畜肉和禽肉类消费品,加工环节的成本在消费端的成本中占比也比较低。(二)PPI食品的价格决定了下游CPI食品的价格(1)同时存在“农林牧渔产品-PPI食品加工-CPI食品”和“农林牧渔产品-CPI食品”的价格链条,但“农林牧渔产品-PPI食品加工-CPI食品”的链条起着主要价格传导作用。这包括豆类(图2-3)和奶类(图2-9)。例如奶类消费品,生奶类的消费较少,液体乳和固体乳(包括奶粉)是此类的主要消费品。从农牧产品的生奶到加工环节的“液体乳及乳制品”(PPI),再到消费端的“液体乳及固体乳”(CPI)是主要的传导链条,其中,加工环节的成本是消费端产品的主要成本。因此,上游的生奶和中间环节的加工成本变动,决定了下游奶类消费品的价格变动。(2)仅存在“农林牧渔产品-PPI食品加工-CPI食品”的价格链条,但中间加工的成本价格起主要影响。这包括剩下的食用油(图2-4)、糖果糕点类(图2-11图2-12)和其他食品类(图2-13图2-14)。在这类消费品中,中间环节的加工成本无疑是主要或者重要的成本项。例如,食用油,上游农产品的花生、豆类、油菜籽等是主要的原材料成本,但压榨环节的成本也是重要的。而对于糖、糖果类等消费品,制作环节的成本无疑是主要的。因此,对于这些消费品的价格链条,PPI环节的影响是主要或者重要的。本文注意到,在上述的链条中,如畜肉类和禽肉类等,部分消费品甚至经历了多个加工环节,也即在PPI的调查商品目录内“周转”多次。2.2.2食品消费的基本价格链根据上述具体的食品消费价格链,可以认为PPI和CPI完整的价格链条为“农产品生产价格—>PPI食品—>CPI食品”。从目前的统计体系来看,可以根据月度样本数据和季度样本数据对上述路径进行考察。根据统计数据作出下图:14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12412011611210810410096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CPIPPI数据来源:Wind资讯图2-15PPI(食品)与CPI(食品)的月度数据时间序列图2-15是PPI食品和CPI食品的月度数据时间序列。如图所示,在样本区间内,CPI食品与PPI食品呈现同步变动的趋势。但总体而言,CPI食品的变化幅度要大于PPI食品,CPI的变化频率也明显快于PPI。在2008年,两种指数飞速上涨,分别达到了123和112,而在2009年中期,两种指数数据高位跳水,开始急剧下跌,下跌幅度非常大。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分析,这两种指数受到当时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发生了大幅度的波动。在此之后,两种指数都开始稳步回升。但是,从数据来看,在后期PPI食品与CPI食品也出现了走势背离的现象。从理论上可以解释,这两种价格指数在构成与用途上存在差异,但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与联系。15 第二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理论分析128124120116112108104100969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CPIPPIX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资讯图2-16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与CPI食品的季度时间序列图2-16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与CPI食品的季度时间序列。如图所示,在样本区间内,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CPI食品三者呈同种趋势变化。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比CPI、PPI的波动幅度大,说明该指数较敏感,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反应更强烈。但可以观察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CPI之间的波动差距比与PPI之间的波动差距小,并且与CPI食品有重叠的部分。这表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CPI食品存在其中一方的变化会影响另一方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相互作用。16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本章将根据月度和季度数据对PPI食品和CPI食品的价格链“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CPI食品”进行实证检验。由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没有月度数据,因此,月度数据的实证检验集中为PPI食品和CPI食品的传递,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则提供完整链条的实证证据。3.1基于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3.1.1数据与平稳性检验因为自2001年1月起CPI成为价格统计和使用的主要指标,本文采用PPI食品与CPI食品的当月同比数据来进行计量分析,样本区间是2001年1月至2016年1月,共181个样本值。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选取CPI食品和PPI食品的当月同比数据,并取自然对数,计作lnPPI和lnCPI。取对数的目的在于消除量纲的影响和反映价格水平的增长率变化。平稳性检验是时间序列分析的前提,对lnCPI和lnPPI序列做单位根检验,采用ADF、PP和KPSS检验的结果如下表3-1所示。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lnPPI与lnCPI水平序列都不平稳,但是在一阶差分之后是平稳的,即二者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表3-1PPI食品与CPI食品的单位根检验结果KPSS的变量ADF检验PP检验检验结论LM统计值LnPPI0.05580.68430.148299*不平稳LnCPI0.0341*0.08270.154862*不平稳D(lnPPI)0.0000**0.0000**0.053513平稳D(lnCPI)0.0000**0.0000**0.059413平稳注:(1)D为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2)表中ADF检验和PP检验所填数据皆为P值;(3)*和**表示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4)ADF与PP检验中原假设H0为存在着单位根,即时间序列数据不平稳;KPSS检验的原假设为序列平稳。在实证过程中,对lnCPI序列的ADF与PP检验有截距项无趋势项;对lnPPI序列的ADF检验有截距项无趋势项,PP检验无截距与趋势项;对D(lnPPI)与D(lnCPI)序列的检验均无截距与趋势项。17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3.1.2协整检验与长期均衡关系当同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具有某种线性关系,并且组成的线性组合为平稳时,则可认定原非平稳的序列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若非平稳时间序列协整,则可以用于构建VEC模型,若不协整,则需要进行差分使其成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再用于构建VAR模型。若时间序列X,X,,X是d阶的单整,存在非零12ttjtT向量(,,,),0bd,使X~Idb(),则X,X,,X是(d,b)阶协12j12ttjt整。上文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显示,时间序列数据均为一阶的单整数据。它们之间可能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PPI与CPI存在上下游的传导机制,这种产业关系使其存在协整关系的可能性更大。若CPI与P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根据VEC模型来做因果检验及其他计量。由于检验协整关系的仅为两组数据,故可采取Engle-Granger两步法:对两变量做常规的线性最小二乘回归,并生成回归残差序列。若具有协整关系则回归残差为I(0)序列。首先对协整方程进行OLS回归:lnPPI1.8140.604lnCPI1(3-1)lnCPI2.0981.459lnPPI2并得到残差的时间序列1,,检验该方程残差的平稳性,即对残差序列21和2做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3-2所示:表3-2协整方程回归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变量ADF检验PP检验KPSS的LM统计量检验结论10.0091**0.0000**0.073381平稳20.0026**0.0000**0.077666平稳注:(1)表中ADF检验和PP检验所填数据皆为P值;(2)显著性水平为1%;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协整方程的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序列。因此,在样本期间内可以认为CPI食品与PPI食品具有协整关系,即该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3.1.3传导机制分析上述验证了CPI食品与PPI食品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VEC模型来分析CPI18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食品和PPI食品之间的短期变动以及传导关系。首先确定VEC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滞后0~8期的模型所估计的五种滞后阶数的判断准则。结果如表3-3所示,可以看出LR、FPE、AIC指向滞后4阶,而SC和HQ指向滞后2阶。综合考虑,选择滞后4阶作为滞后阶数。表3-3最优滞后阶数判断LagLogLLRFPEAICSCHQ0810.9153NA2.98E-07-9.351622-9.315168-9.33683211150.777667.93576.13E-09-13.23441-13.12505-13.1900421199.90195.408463.64E-09-13.75608-13.57381*-13.68213*31203.2066.343063.67E-09-13.74805-13.49287-13.6445241208.54510.12200*3.61e-09*-13.76352*-13.43543-13.6304251212.1676.7830613.63E-09-13.75915-13.35815-13.5964761214.3173.9773563.71E-09-13.73777-13.26386-13.5455171218.4767.5980463.70E-09-13.73961-13.1928-13.5177781221.6025.6359023.74E-09-13.7295-13.10978-13.47808PPI食品与CPI食品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估计VEC模型。以平稳的残差序列2作为误差修正项,DlnCPI为因变量表3-4误差修正模型系数表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DlnPPI1.38880380.1440309.6371680.0000RESIDCPI(-1)-0.29260100.053179-5.5022200.0000根据之前所得到的OLS方程以及表3-4的误差修正项,可得VEC模型:lnCPIt1.388lnPPIt0.293(lnCPIt112.0981.459lnPPIt)(3-2)在VEC模型中,短期波动的影响由差分项来表示。模型对因变量CPI食品的短期波动进行了解释。一方面的影响是短期PPI食品的变化,另一方面的影响是偏离长期均衡的作用。均衡误差反映了在短期波动中变量偏离其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值代表了偏离长期均衡的调节力度,从其估计值(-0.293)来看,当短期的波动偏离其长期均衡的时候,将会以(-0.293)的调节力度将非均衡的状态拉回至均衡的状态。在VEC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下:19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表3-5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2原假设统计值P值PPI食品不是C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21.661750.0001**CPI食品不是P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3.1762110.3652注:**表明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3-5的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PPI食品是C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并不成立。实证的结果表明,PPI食品对下游环节的CPI食品存在显著的传导关系,但CPI食品对PPI食品不存在反向的反馈传导。从该传导来看,生产环节出厂食品的价格变动向下传递,引起消费环节的最终食品和相关服务的价格变动,意味着在成本推动因素下食品供给在通货膨胀形成过程发挥明显作用。但CPI食品价格变动,并未向加工环节的PPI食品传递,实证证据并不能说明需求拉动因素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食品加工厂商在食品价格链条上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上游的成本可以顺利的向下游转移。传导的示意图如3-1所示:PPI_食品CPI_食品图3-1PPI食品和CPI食品的价格传导机制图综合上述实证结果,首先,在食品链上,CPI与P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二者之间拥有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PPI的变化与CPI的变化相互影响,协整关系为其提供了实证证据。其次,从误差修正模型所得出的方程看,CPI食品的变化受PPI食品变化的影响,但同时也受误差调整的影响。第三,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PPI食品是C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但CPI食品对PPI食品不存在反向的反馈传导。3.2基于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由于农林牧渔产品在食品消费价格链传导中位于最上游地位,并且某些价格传导链不需经过食品的生产环节(即PPI食品)而直接传导到最下游的消费环节。例如,蔬菜和食用菌,最上游的农产品蔬菜和食用菌收割后,经过简单处理,直接进入收购/批发或者零售,经超市、集市和餐厅直接到达消费者(CPI),中间并没有经过工业加工的环节(PPI)。显然,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新鲜薯类、新鲜蔬菜、水果、新鲜冷藏水产品和鲜蛋类的消费大部分都是这样传导的。因此,对这部分消费品,最上游的农产品价格是下游消费品的主要成本,或者说,上游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决定了下游消费品(CPI食品)价格变动,而非中间的PPI加工环节(PPI食品)。20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CPI食品”这条完整产业链进行实证检验。3.2.1数据与平稳性检验采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下图用X表示)的季度数据,并且利用几何平均的方法将PPI食品和CPI食品的月度数据转换为季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3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三季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Wind资讯。采用上文月度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在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中,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CPI食品和PPI食品的季度数据取自然对数,并对这三条时间序列做单位根检验,采用ADF、PP和KPSS检验的结果如下表3-6所示。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三者的差分项均拒绝了原假设。即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CPI食品和PPI食品水平序列都不平稳,在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为三者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表3-6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ADF检验PP检验KPSS的LM统计值检验结论lnPPI0.0003**0.67000.131973不平稳lnCPI0.0005**0.07910.096570不平稳X0.0019**0.06920.120108不平稳D(lnPPI)0.0002**0.0012**0.060090平稳D(lnCPI)0.0000**0.0000**0.051265平稳D(X)0.0000**0.0000**0.044434平稳注:(1)D为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2)表中ADF检验和PP检验所填数据皆为P值;(3)*和**表示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3.2.2协整检验与长期均衡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和EG两步法为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的主要方法。由于此时存在3个变量的关系判断,故选择Johansen协整检验来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更为稳健。Johansen协整检验是建立在VAR模型的基础上的,可表示为:r1YtYt1iYtiHXtt(3-3)i1rr其中,iI,ij,Yt(PPICPIt,t),Xi为外生变量(包括常数项和趋i11ji势项等确定项),t为随机扰动项。21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如果组合Yt1平稳,则说明Yt1的分量(PPItt11,CPI)存在着协整关系。该协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矩阵的秩。r可将矩阵表示为两个矩阵的乘积'(3-4)''此时,Yt1为平稳的。的每个列向量则是Yt1的组合的系数,该线性组合即是协整的形式。称之为协整矩阵,其决定了协整的个数。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本原理就是由矩阵的特征值建立统计量。例如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和特征根迹统计量。由于该协整检验是建立在VAR模型上的,因此需要先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P。若最优滞后阶数太小,残差很有可以存在自相关现象,参数估计易存在非一致性;若最优滞后阶数太大,则待估计的参数较多,自由度过低易影响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下面进行最优滞后阶数的判断:表3-7最优滞后阶数的判断LagLogLLRFPEAICSCHQ0319.3106NA8.19E-11-14.71212-14.58925-14.666811376.1742103.14798.85E-12-16.93834-16.44684-16.757092402.248143.65856*4.03e-12*-17.73247-16.87235*-17.41528*3408.2549.2184844.71E-12-17.59321-16.36447-17.140094419.471915.652754.39E-12-17.69637-16.099-17.107315424.4366.2339985.59E-12-17.50865-15.54266-16.783656438.151715.31064.88E-12-17.72799-15.39337-16.867057453.214214.712234.17E-12-18.00996-15.30673-17.013098465.436310.232434.29E-12-18.15983*-15.08797-17.02702在上表中可知:最优滞后阶数为2,因此,在VAR(2)的基础下进行Johansen检验。由于对协整方程的截距与趋势项做不同的假设,会有不同的模型选择,从而决定协整检验的结果。在Johansen协整检验的模型中选择第二、三、四种模型进行检验。根据Pantula规则(Johansen1992)来进行选择。Pantula规则的结果如表3-8所示:22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表3-8协整检验的Pantula规则的选择结果(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原假设协整方程个数模型2P值模型3P值模型4P值不存在23.53788*0.033423.53250*0.022523.920390.0874最多1个20.39441*0.009120.36234*0.004821.38419*0.0253最多2个13.99073*0.005713.98994*0.000214.38138*0.0241注:(1)*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其原假设。(2)模型2假设变量不含趋势项,协整方程有截距项且无趋势项;模型3假设序列中有线性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且无趋势项;模型4假设序列中有线性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和趋势项。结果表明,模型3为Johansen检验的选择模型。实证结果显示,PPI食品和CPI食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也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要说明的是这个长期均衡关系是由历史数据所得。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PPI食品和CPI食品的协整关系表示为:CPI1.8389PPI0.6983Xt(3-5)(0.87578)(0.40633)从协整方程中可得,PPI食品和CPI食品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但具体的关系还需要通过构建误差修正(VEC)模型进行分析。根据Engle的研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VEC)模型。形式如下:P1YtECMt1iYtiHXtt(3-6)i1式中,误差修正向量为ECMtt11'Y,其表示了协整向量之间长期均衡的偏离程度。系数表示当变量偏离其长期均衡时,会自动调整回复到均衡状态的速度。在协整关系的前提下,可以构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和CPI的VEC模型,从而分析三者之间的短期传导关系。其中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用X表示。基本的三元VEC模型如下:23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kkkCPIt=ECM1t11iCPIti1iPPIti1iXti1ti1i1i1kkkPPIt=ECM2t12iCPIti2iPPIti2iXti2t(3-7)i1i1i1kkkXt=ECM3t13iCPIti3iPPIti3iXti3ti1i1i1根据之前确定的最优滞后阶数以及Pantula规则所选取的模型,VEC模型估计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3-9VEC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ErrorCorrection:D(CPI)D(PPI)D(X)CointEq1-0.280714-0.136817-0.580255(-0.08009)(-0.04247)(-0.11169)[-3.50489]***[-3.22123][-5.19546]D(CPI(-1))0.0139570.0799360.892293(-0.2318)(-0.12293)(-0.32324)[0.06021][0.65028][2.76049]*D(PPI(-1))0.7570660.4448970.474856(-0.36431)(-0.1932)(-0.50801)[2.07810][2.30284][0.93474]D(X(-1))0.1565140.1161180.001537(-0.13342)(-0.07075)(-0.18605)[1.17311][1.64118][0.00826]C0.000246-7.30E-050.000357(-0.00299)(-0.00158)(-0.00416)[0.08245][-0.04606][0.08574]注:()中为系数估计的标准差,[]中为参数估计的t检验统计值,*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即存在三个VEC方程。方程一:CPI=0.2807ECM0.0139CPI0.7571PPI0.1565X0.0002tt1t1t1t1方程二:PPI=0.1368ECM0.0799CPI0.4449PPI0.1161X0.00007tt1t1t1t1方程三:X=0.5803ECM0.8923CPI0.4749PPI0.0015X0.0004tt1t1t1t124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在VEC模型中用误差修正项的形式来表达协整关系,如下所示:CointEq1CPI1.8389PPI0.6983X0.5948(3-8)(0.87578)(0.40633)上述误差修正项的表达形式与Johansen协整检验中可获得的协整关系式是一致的,只是在Johansen协整检验关系式中添加了一个常数。上表的结果显示,三变量VEC模型的误差修正系数向量为(-0.280714,-0.136817,-0.580255),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显著。说明CPI食品和PPI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组成的三元系统中,存在从短期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的反向修正机制。即当变量出现正向非均衡状态时,CPI食品和PPI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都会反向的修正,将变量从偏离状态拉回长期均衡。3.2.3传导机制分析在确定这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反向修正机制后,进一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传导关系,结果如下表:表3-10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和CPI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2原假设统计量P值PPI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4.3184950.0377*X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1.3761820.2408PPI和X不是CPI的联合格兰杰原因8.8477450.012*CPI不是PPI的格兰杰原因0.4228580.5155X不是PPI的格兰杰原因2.6934770.1008CPI和X不是PPI的联合格兰杰原因4.6592820.0973CPI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7.6203160.0058*PPI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0.8737300.3499CPI和PPI不是X的联合格兰杰原因16.092400.0003*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其原假设结果表明:(1)PPI食品在5%的水平上是C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不是C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但是PPI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CPI的联合格兰杰原因。(2)CPI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皆不是P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两者的共同作用也构不成对PPI食品的格兰杰因果关系。(3)CPI食品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而PPI变化不能引起上游产品的价格变化。同样,两者的联合作用对最上游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有反馈作用。25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总而言之,在样本所给定的范围内,加工环节(PPI食品)对下游的消费环节(CPI食品)有正向的成本推动,而位于最下游的消费环节的食品价格变动又会反向需求推动到最上游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排除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CPI食品不构成对PPI食品的联合格兰杰原因外,对CPI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都存在着其余两种指数的联合格兰杰原因。上述结果基本符合经济实际情况。对于部分类消费品,中间环节的加工成本是主要或者重要的成本项。例如,对于糖、糖果类等消费品,制作环节的成本无疑是主要的。例如奶类消费品,生奶类的消费较少,液体乳和固体乳(包括奶粉)是此类的主要消费品。从农牧产品的生奶到加工环节的“液体乳或乳制品”(PPI),再到消费端的“液体乳或固体乳”(CPI)是主要的传导链条。其中,加工环节的成本是消费端产品的主要成本,最上游的生奶类的成本占比较少。单方面来看,仅仅最上游生奶的成本变动对下游奶类消费品的价格影响不大。但是,结合上游的生奶和中间环节的加工成本变动共同决定下游奶类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因此,对于这些消费品的价格链条,PPI环节的影响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大部分食品来说,作为消费品的食品价格变化意味着对该食品消费的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需求的变化会导致最上游的原材料的价格变化。例如: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上升,猪肉价格必定会上涨,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反馈到最上游的生产环节,会导致生猪的价格上涨。因此,对于这些消费品的价格链条,CPI存在着对最上游的影响。传导的示意图如下:图3-2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图综合上述实证结果,首先,PPI食品价格变动向下游存在成本推动,向下传递到CPI食品,但CPI食品价格变动的需求信息并没有向PPI环节传递,这与前面的月度数据证据一致;其次,CPI食品价格变动的需求信息直接上最上游的农林牧渔环节传递,可见上游生产环节对消费环节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最后,上游生产、中间加工环节对26 第三章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消费存在联合传递效应,中下游向上游存在联合传递效应,因此,总体上来看,价格传导是较为顺畅的。3.2.4扰动冲击的传导分析对扰动冲击传导进行分析,也是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接下来检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和CPI食品的意外扰动冲击如何在物价系统传递。这里采用脉冲响应分析,其含义为给解释变量一个冲击后,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情况。由于广义脉冲可以消除残差的自相关问题,同时也不依赖于模型总变量的顺序,所以选择广义脉冲模型来分析价格冲击的影响。分别给定PPI、CPI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一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计算PPI、CPI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X)的持续30期的脉冲响应的函数值,结果如图ResponseofLOGCPItoGeneralizedOne3-3,3-4,3-5所示:S.D.Innovations.024.020.016.012.008.004.000-.004-.008-.01251015202530LOGCPILOGPPILOGX图3-3CPI食品、PPI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CPI食品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值图3-3的脉冲结果显示,对于CPI食品的一单位标准差冲击,PPI食品响应迅速,当期立即产生了约0.016的正向响应,到第3期响应值达到最大值0.021,随后PPI食品的响应值趋小,直至第6期转变为负向响应。PPI食品的冲击响应经过数次振荡波动后趋于0,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直到第20期,PPI食品的冲击响应值才平稳趋小,响应较为持久。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冲击响应与PPI食品大致相似,最大响应值略小于PPI食品。总体来说,对于CPI食品的冲击,PPI食品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响应迅速、程度高且持久,这种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正转负,振荡波动后趋于0。而CPI食品对27 -.0251015202530第三章PPILOGC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LOGPPILOGX自身冲击的当期响应更为敏感,当期响应值为0.02,随后经振荡波动后趋于0。因此,ResponseofLOGPPItoGeneralizedOne这体现了上游对下游由需求因素激发的扰动冲击的反应特征。.020.015.010.005.000-.005-.01051015202530LOGCPILOGPPILOGX图3-4CPI食品、PPIResponseofLOGXtoGeneralizedOne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PPI食品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值S.D.Innovations图3-4的脉冲结果显示,对于PPI食品的一单位标准差冲击,CPI食品响应迅速,当期立即产生了约.040.0055的正向响应,到第3期响应值达到最大值0.012,随后CPI食品的响应值趋小,到第6期响应值为0,随即转变为负向响应。CPI食品的冲击响应经过数.03次振荡波动后,在第30期趋于0。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直到第19期,CPI食品的冲.02击响应值才平稳趋小,其响应较为持久。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冲击响应与CPI食品大致相似,最大响应值高于.01CPI食品,响应值为0.014。总体来说,对于PPI食品的冲击,CPI食品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响应迅速、程度高且持久,这种响应振荡波动后趋于.000。而PPI食品对自身冲击的当期响应更为敏感,当期响应值为0.011,最大响应值达到-.010.016,随后经振荡波动后趋于0。因此,这体现了上下游对中间环节由供需因素激发的扰动冲击的反应特征。-.0251015202530LOGCPILOGPPILOGX28 第三章ResponseofLOGXtoGeneralizedOne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的实证分析S.D.Innovations.04.03.02.01.00-.01-.0251015202530LOGCPILOGPPILOGX图3-5CPI食品、PPI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值图3-5的脉冲结果显示,对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一单位标准差冲击,CPI食品响应迅速,当期立即产生了约0.022的正向响应,到第2期响应值达到最大值0.032,随后CPI食品的响应值趋小,到第5期后转变为负向响应。CPI食品的冲击响应经过数次振荡波动后,在第30期趋于0。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直到第19期,CPI食品的冲击响应值才平稳趋小,其响应较为持久。PPI食品的冲击响应与CPI食品大致相似,最大响应值高于CPI食品,响应值为0.034,并在第6期响应值为0。总体来说,对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冲击,CPI食品与PPI食品的响应迅速、程度高且持久,这种响应振荡波动后在30期后趋于0。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自身冲击的当期响应更为敏感,当期响应值为0.03,最大响应值为0.034,随后经振荡波动后趋于0。因此,这体现了下游对上游由供给因素激发的扰动冲击的反应特征。综合上述分析,比较而言,在当期,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一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引起最大的当期响应,其次为CPI食品的扰动冲击,而PPI食品的扰动冲击所带来的当期响应最小。这是由供给因素的特点所导致的,位于上游商品供给价格的扰动冲击会迅速传递到下游商品,并且响应程度较高。29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实证发现,从月度数据来看,PPI食品和CPI食品具有协整关系,并且PPI食品是CPI食品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并不成立。即仅存在PPI对CPI的成本推动型传导;从季度数据来看,PPI食品价格的变动可正向传导至CPI食品,CPI食品价格变动并不向PPI环节传递,与月度数据的证据一致;CPI食品价格是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CPI食品价格变动向最上游传递,只对产业链的最上游存在着需求拉动。这充分反映了各项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链条的特征。在居民13项食品消费支出产品的价格链条中,存在着两类情况,进一步综合考虑,可以发现,对于第一类情况,最上游的农林牧渔产品的价格变动对下游的CPI食品消费价格变动起决定作用,包括了8类消费品,薯类、蔬菜和食用菌、水产品、蛋类、干鲜瓜果类、畜肉类和禽肉类。毫无疑问的畜禽肉、蔬菜、蛋类、水产品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对于第二类情况,上游的农林牧渔产品进入PPI统计范围的加工环节,再到下游CPI统计范围的消费品,其中加工环节的加工成本占比较大,因此,加工环节的PPI食品价格变动对下游CPI食品消费价格变动起重要的影响。这包括7类消费品,谷物、畜肉类和禽肉类制品、豆类、奶类、糖果糕点类、食用油和其他食品类。根据(韦倩,段小霞2014)的实际调查得知CPI食品类中各消费品的权重:权重最高的是肉禽及其制品和在外用膳食品,分别为23%和21%;蔬菜、干鲜瓜果类、谷物和水产品占比也较高,分别为10%、9%、8%和7%。其余蛋类2%、豆类1%、薯类1%、奶类4%、食用油3%、糖果糕点类3%和其他食品类8%。从占比中可得知,最上游的农林牧渔产品大约占比40%,而计入PPI统计环节的占比60%。因此下游CPI食品价格变动主要是受中间加工环节的食品加工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上游农林牧渔产品的价格变化对下游CPI食品价格的影响较弱。这是PPI食品存在向CPI食品传导的主要原因。也符合上文中PPI食品与CPI食品传导关系的实证结果。对于加工的食品而言,如豆制品、腌制蔬菜、食用油、肉制品等,消费端的CPI食品价格变化或者连带PPI食品的价格变化,会反馈到上游的农林牧渔产品中,再接着结合PPI食品的成本变化共同作用于CPI食品。符合上文CPI食品价格变化或者CPI与30 结论与建议PPI食品价格的同时变化可反馈到最上游环节,并且最上游环节和PPI食品又可引起CPI食品价格变化的实证结果。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稳定中间环节PPI食品的价格,稳定消费端的CPI食品的价格是关键。对于我国食品方面货币政策的制定,在短期内需要稳定和控制CPI,进而稳定最上游环节和整个价格体系;在中长期内需要稳定和控制PPI,充分重视PPI对CPI的成本推动和预警作用,稳定PPI进而稳定CPI和整个食品市场的通货膨胀水平。政策建议第一、完善现有的PPI监控制度,强化其预警功能。在CPI指数中,食品占很大的一部分。由于在食品类中,PPI对CPI有着成本推动的价格传导,而CPI的变动深刻影响着居民生活。为了维持消费价格指数的平稳,避免其变化过大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有关部门理应注意PPI的变动,完善现有的PPI监测制度,强化其预示功能。PPI波动一旦较大,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稳定CPI水平,从而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第二、遵循食品价格传导的规律,制定经济或者货币政策时应将PPI食品与CPI食品的传导关系考虑其中。由于CPI食品会反向需求推动最上游的生产环节,从而影响整个价格体系。因此为了维持长期的食品产业链的稳定,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其对价格传导的影响,避免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的经济目标,而造成CPI食品的大幅度变化。第三、检验结果证实价格传导机制的变化既有来自食品类消费品需求层面的冲击,又有来自食品类中间品成本层面的推动。因此,针对目前国内食品价格水平的波动,需要综合来考虑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层面的原因。着力实施供给侧改革,平衡食品类消费品的供需关系。近些年出现的食品价格大幅增长的现象,其直接原因是成本推动引起的供应量的减少。这种供应不足不是常规性的,市场会自动调节使得食品价格会逐渐平稳。由此货币当局可以尝试建立中长期通胀目标。第四、优化法制的环境,建立完善的制度框架。食品价格变动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制度环境。食品消费链会因此产生较大的制度风险。因此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制框架。明确食品产业链中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利益相关方的依法运营。避免食品价格非预期的变化给经济运行带来的有害影响。31 结论与建议后续研究建议本文所做的实证分析仅是针对样本时间区间(2001-2016年)内的既定数据(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PPI食品和CPI食品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的,实证所得结果必定会受到各种因素(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联合影响。因此,需要更多的理论来联系实际,进行更透彻合理的分析和探讨。并且本文在对PPI食品和CPI食品的传导机制的研究中,所做的实证分析仅仅只是揭示了两者的线性关系,只能反映两者在产业链中的线性传导,而没有揭示PPI食品与CPI食品之间非线性传导关系。3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ColcloughW.G.LangeM.D.Empiricalevidenceofcausalityfromconsumertowholesaleprices[J].JournalofEconometrics,1982,19(2):379-384.[2]JonesJ.D.Consumerprices,wholesaleprices,andcausality[J].EmpiricalEconomics,1986,11(1):41-55.[3]ClarkT.E.Doproducerpricesleadconsumerprices?[J].EconomicReview-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1995,80:25-25.[4]高铁梅.计量经济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CaporaleG.M.KatsimiM.PittisN.CausalityLinksBetweenConsumerandProducerPrices:SomeEmpiricalEvidence[J].SouthernEconomicJournal,2002,68(3):703-711.[6]GarnerC.A.Howusefulareleadingindicatorsofinflation?[J].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EconomicReview,1995,80(2):5-18.[7]FurlongF.,IngenitoR.Commoditypricesandinflation[J].EconomicReviewFederalReserveBankofSanFrancisco,1996:27-47.[8]Shahbaz,M.,Wahid,A.N.M.,andHaider,A.,2010,“Empiricalpsychologybetweenwholesalepriceandconsumerpriceindices:thecaseofPakistan”,TheSingaporeEconomicReview,Vol.55,No.3.[9]Cushing,M.JandM.G,McGarvey,1990,“Feedbackbetweenwholesaleandconsumerpriceinflation:Areexaminationoftheevidence”,SouthernEconomicJournal,56.[10]Rao,N.M.,Bukhari,S.K.H.,2011,“Asymmetricshocksandco-movementofpriceindices”,SBPworkingpaper,2011:No.38.[11]张成思.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我国上中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10,(6):42-52.[12]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91-114.[13]高成亮,张璐.产业链效应与产业链传导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47-48.[14]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16-26.[15]孙坚强,崔小梅,杨燕,罗英等.金融危机后的价格传导机制研究[J].预测,2015,(01):66-69.33 参考文献[16]徐伟康.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一文的质疑[J].经济研究,2010,(5):139-148.[17]桂文林,韩兆洲.PPI与CPI关系及我国通货膨胀治理[J].统计研究,2011,(9):49-56.[18]陈建奇.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非对称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24-34.[19]萧松华,伍旭.PPI: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5-113.[20]段治平、郭志琼,煤炭价格传导机制分析[J].价格月刊,2010,2,14-16.[21]谭远,焦炭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N].期货日报,2011-2-24,3.[22]王芳,陈俊安.中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1-41.[23]何忠伟,王琛,刘芳.我国生猪产业产销间价格传导机制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8):38-45.[24]黄文彪,徐学荣,吴元兴.我国农资价格、粮食价格和农村CPI之间传导机制分析——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技术经济,2012.31(6):107-112.[25]祝建梅,聂锐,杨彤,刘玥.中国煤炭市场价格与CPI、PPI关系的统计检验[J].经济纵横,2010(15):107-109.[26]王雪松.价格传导机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9):29-303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一、已发表(包括已接受待发表)的论文,以及已投稿、或已成文打算投稿、或拟成文投稿的论文情况(只填写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部分):相当于学被索作者(全体序发表或投稿刊发表的卷期、位论文的引收作者,按顺题目号物名称、级别年月、页码哪一部分录情序排列)(章、节)况35 致谢致谢本论文是在导师孙坚强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导师长期以来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诲。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孙老师从课程计划、学术讨论、论文选题、课题研究、论文修改及撰写等方面给予精心的指导和鼓励,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圆满完成了论文工作。孙老师渊博的知识、活跃的学术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使我在人生道路中,做人和做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孙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多位教授在学习、生活以及论文的写作上均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同专业的同学们也给我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对大家表示感谢。最后感谢此次论文评阅的各位专家老师,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3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