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

初中语文论文: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

ID:35679270

大小:29.0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11

上传者:U-132867
初中语文论文: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_第3页
初中语文论文: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_第4页
初中语文论文: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论文: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精彩课堂源自文本细读【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既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又是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从诸多方面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方法:细究根源,把握文本主题;细读情节,走进人物心灵;细寻思路,提炼主问题;细问作者,提升文本价值;细品特色,精选切入点等等,以此来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关键词】文本细读课堂精彩本文所谈到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活用,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的方法。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架空分析常常使文本解读的深度大大降低,过多的串讲、分析,进入文本太快以及过于追求政治、思想意义等因素的存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文本细读”则通过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通过这样重要的路径和平台,让每位语文教师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殚精竭虑,敲骨吸髓,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文本细读设计阅读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使得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一、细究根源,把握主题所谓细究根源,就是教师在细读文本时探寻作者思想之源,追寻文化之根源。可以对教材编辑时删改的部分加以细读;可以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入手对文本进行细读。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主题。 温州实验中学的杨聪老师凭借《云南的歌会》一课,在浙江省语文教学优质课上独领风骚。他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细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发现课文节选时删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最有意思了。”于是,杨聪老师抓住“意思”这个词,打造了一节经典的语文课,把教学推向极致。【教学板块一】发现“意思”。课堂伊始,杨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有意思吗?(学生纷纷点头)我这人喜欢细节,你要用细节说服我。(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教学板块二】有一个网友说:“《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教学板块三】作家的“意思”。教师层层深入直逼主旨:“那么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课件显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颂歌最有意思)抓住这个“活”字,研讨字里行间能体现生命活力的细节,感受作家对生命的赞颂。此时课堂情感酝酿已水到渠成,发言者句句发自肺腑的人生思考深深震撼了全场师生。课堂如此流光溢彩,我想,这归功于杨老师对“意思”二字的咀嚼和推敲。杨老师课堂的深度达成源于他引领学生对文辞的深度透视,他引领学生从“字缝”里细读文本。正是因为杨老师在紧扣文本这个环节做得很足很透,所以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然走向深入,构成了“文字——文章——文化”的迷人序列。无独有偶,金华四中的陈晓英老师执教的《散步》同杨老师细读方法类似。陈老师细读的切入点落在了生命上,分别从生命的绿意、生命的芬芳、生命的接力三个层次去解读,最终归结为生命因关怀而美丽,生命因背负而不息。她如此设计是源自作者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说:“《散步》是想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和作者的《20年后谈<散步>》里说的一句话:“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品味语言是进入文本教学的必经之路。如果能通过反复咀嚼文本,巧妙抓住文本中一个足以结构全文或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词或句,在这些地方精心打造,必定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二、细读重要情节,走进人物心灵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由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探知到人物的性格,进而把握主题。在阅读过程中,对重要情节进行反复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能够带动全文的词语,这个(些)词语就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浙江省语文优质课评比中,陈晓英老师凭借对《刷子李》的精彩细读获得了一等奖。在反思《刷子李》教学时她说:我备课时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点:【一】文中用了52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奇绝”、“一个传说话奇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奇绝”、“一番教诲表奇绝”;【二】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陈老师正是对文本进行了敲骨吸髓式的细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感受情节之魅力”和“感受刷子李之魅力”上,才达到了“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极高境界。使得这堂课的设计出类拔萃。她用“然”字串起了课堂的精彩,请大家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你就是曹小三)复述黑衣白点的故事,注意要用上四个“然”字(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在学生精彩的复述之后,陈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悠然”刷浆之妙。陈老师说:一袭黑衣衬奇绝,一个白点显奇绝。除了黑衣白点外,你们对师傅刷浆还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同学们试想这是一份能让人悠闲得起来的活吗?可是刷子李却那么悠然刷之,享受其中、其乐无比,请同学生带着动作“悠然”朗读。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总结:“ 不仅仅刷浆技艺之精湛令人称奇。简直就是一曲刷浆之歌、一段刷浆之舞。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悠然”一词写出他很陶醉于刷浆,很享受这种工作。也许只有享受工作,乐在其中,才能创造精品!绝!”这样一节精心打造的语文课,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心灵;由情节的发展,探知到人物的个性品格,从解读人物升华到文本的文化高度上的解读,正是文本细读的价值所在。三、细寻思路,提炼主问题教学中接触到的任何一篇课文,不论长短,不管体裁,必然体现作者思路。思路越清晰,文章的脉络越分明,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得十分透彻:“叙事方法尽管有多种多样,唯能线索在乎,则错综变化,唯吾所施。”那么教学前,我们如果能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文章“脉络”,教学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若能紧扣文章的思路学生就有“序”可循,顺藤摸瓜,便于逐层深入地理解阅读对象。【例】《口技》一文,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就巧妙地暗示了表演者演技的精湛和绝妙。教师可紧扣“善”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文中表现口技人之“善”有哪几个方面?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此为一“善”;表演的内容生活化,表演一家四口深夜醒而复睡又遇大火的复杂情景,此为二“善”;观众“伸颈,侧目”,直到害怕得要抢先逃跑的神态变化,更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此为三“善”。通过“善”字的理解切入文本进行教学,不但统领了全文内容,而且将作者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地凸显出来了。细细地梳理文本的思路,可以筛选出课堂的主问题,并将这个主问题当做一条彩线串起整个课堂的精彩。如《与朱元思书》用“绝”,《核舟记》用“巧”,《五柳先生传》用“不”,《醉翁亭记》用“乐”,《故乡》和《变色龙》用“变”,《观潮》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羚羊木雕》用“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等可以作为主问题的关键词(句)。似此类持巧线串珠,长练系彩,将文本细读带到崭新的高度的例子举不胜举。四、细问作者,提升文本价值 古今文人做文章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怎样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更真实地与作者对话?唯有教师入情入境,挖掘作者在文本中隐藏的内涵,精心打磨,以细节提升文本价值,构建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一直以来都被如此诠释: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当它选入初中教材时,可有新的解读空间呢?纵观安徒生的成长历程,挖苦和嘲笑,贫困和艰辛常与他为伴,可在这些不幸和打击面前,他没有放弃生的意愿和对美的追求,一切世俗偏见都不能摧毁他对美的向往。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呢?西博尼等名流的赏识,改变社会地位的迫切愿望,对童话创作的热衷,还是来自心底深处对自己才华的一种发现和肯定呢?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我必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自然之子,这是独一无二的启示,而不仅仅是‘存在’。”带有自传色彩的《丑小鸭》有无折射的影子呢?浙江省语文名师赵卓青老师以自己的细读,诠释出童话中隐藏的内涵:发现自我,自我发现。以下是其中一个精彩教学片段。师:我不知道同学们生活中有无这样的感觉,别人说你好,你未必认为自己是好的,谁告诉你,你会这么认为?生1:自己。生2:当一个人只有自己发现的时候,才会发现自我,即使丑小鸭长在养鸭场,它也会成为白天鹅,这是遗传基因决定,但是如果它在养鸭场长大,它也许认为自己只是一只不会下蛋的母鸭。师:与其说是不断奋斗,发现自己是白天鹅,还不如说它不断发现,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发现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是一只真正的白天鹅。安徒生说:“生活本身是一部童话。”我相信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当白天鹅还是丑小鸭的时候,它心里肯定充满了自卑、忧伤。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能不能从文中选个句子来鼓励其他人呢?生: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师:但是真的没有关系吗?这句话真的完全准确吗? 就像我们所说这只鸭蛋即使生在养鸭场也能孵成天鹅,但或许它会认为自己只是一只不会下蛋的鸭子,请同学们根据自身经验给它加一个条件,使它即使长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生: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只要你有执著的精神,就算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赵老师在自己细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理解作家的深层情感,并反思我们现实的生活状态,达到了语文与生命真正的交融。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细读《皇帝的新装》:难道作者彰示给读者的只是对虚荣、愚蠢的戏谑和嘲讽吗?在这个故事底下,还有没有隐含着另外一个庄严而深刻的寓意?童话结尾安排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的用意是不是对成人世界中圆滑、虚伪、怯懦的批判?五、细品文本特色,精选切入点“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文章的切入点,好比一鹤,选得巧,便会把语文课堂带往高天碧云的胜地。切入点选择的巧与拙,根源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特色有没有细读。入选教材的课文,多是经得起岁月淘洗的美文。若说文章的优点,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侧面鉴赏它的美。但我们必须找到文章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否则,一种美,譬如“借景抒情”,此文有,彼文也有,这课有,那课也有,小学讲,中学也讲,势必“千人一面”。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发现,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不了今天的中学生的原因便是教师没有找到本文的特色,没有找到区别于其他歌颂父爱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呢?孙教授以为是“偷偷的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又是止于内心的。这种感动是长大了的儿子对父爱的独特感受。发现了这个特点,就契合了青春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唤醒了他们独享过的“偷偷的感动”。下面是一位教师抓住这一特色进行教学的概况。师:“课文中写到的四次背影,实际上是几次背影?”生:“实际上是两次,一是父亲过铁道买桔子时的背影,一是父亲离去时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师:“课文中写到的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 经研读课文师生共同明确:课文开头写背影,是作者思背影;买桔子时的背影,是作者望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是作者找背影;课文结尾处写背影,是作者脑中现背影。师:“为什么要详写买桔子时的背影?”生:“因为买桔子时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师:“为什么父亲买桔子时的背影,使作者感动得落泪?”经过研读课文,师生找出四点理由:逆境,亲临(父亲本可不来车站,却亲自来了),年高,体胖。总之,父亲的爱子之情深深地感动了作者。如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写背影这一特色,层层深入地研读课文,从而走进了作者心灵。当然,除了以上一些细读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标题、评价、矛盾、对比、因果等方面入手细读文本。语文是一刻也离不开文本的,不管语文是向生活开放还是向活生生的人开放,教学目标的制订与完成、教育意义的产生和丰富都只有通过师生与文本尤其是文本的细节的深入对话来实现。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语文阅读教学才会真实而丰盈。【参考书目】1、《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曹明海,陈秀春《课程•教材•教法》2、《语文教学如何挖掘人文教育的因素》褚树荣张悦张全民毛刚飞《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2期3、《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章林华《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1期4、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5、洪宗礼《语文教育之“链”》湖北教育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