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讲课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课件

ID:36116919

大小:2.67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06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课件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课件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课件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课件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

2、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zǎoxìngqǐnsuìyǔji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想,思考游乐走高兴的样子门将要于是,就一起散步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罢了原来是交叉错杂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闲人罢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4、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高兴地想到于是一起清澈透明纵横交错原来是只是 罢了你掌握了吗到……的人院里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下如积水

5、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议论)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1.作者为什么会夜游承天寺?2.他朋友多多,为何独寻张怀民?1、他朋友多多,为何独寻张怀民?张怀民:1083年被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二人处境相同,志同道合2、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点拨释疑----赏美景说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影——藻荇交横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比喻:月色——

6、积水空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比作积水空明;把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参差错杂比作藻荇交横;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正侧结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闲”有哪些深刻的含义?1、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2、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3、饱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点拨释疑点拨释疑点拨释疑赏月的欣喜“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

7、我排遣旷达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品尝着鲜嫩的荔枝,欣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具有怎样心境的苏轼?梳理归整----主旨本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做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