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讲课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

ID:42428162

大小:767.5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9-14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赏析写月的句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列唐宋八大家。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

2、,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文就写于被贬黄州期间。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走近作者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解词并译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3、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高兴地想……的人于是一起、散步清澈透明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翻译下列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不仅记叙了()也描写了()更抒发了()夜游承天寺庭中月色贬谪之情赏景对月光的描写是此文的绝妙之笔,请同学们说说妙在何处。修辞:景物特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作“积水”,形象的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突出树影的交错纵横的特点。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品情文章的结尾句,虽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请同学们反复品读,看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首先,“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境。

5、合作探究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3、自我排遣的旷达: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难言的人生况味!感慨!情感小结巩固练习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时期人,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贬谪的悲凉。(2)人生的感慨。(3)赏月

6、的欣喜。(4)漫步的悠闲。(5)虽屡遭贬谪,却能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思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