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

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

ID:37212146

大小:5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9

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_第1页
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_第2页
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_第3页
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_第4页
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唐宋以来黄淮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及城市关系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98级高宇摘要: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与交通之关系,即交通线变化与城市发展演变的关系,认为黄淮之间城市发展表明地理环境对城市和交通有重要影响作用,一个城市如果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畅达的交通它的发展进程就顺利,否则会发展受挫。要善于利用交通推进城市发展。以今天的眼光看,本课题研究的地域大致包括北到黄河,南至淮河,西到京广线,东至大海的地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南部。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简称。黄淮海平原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它大体以黄河为轴线,往南到淮河,

2、属淮河水系,通称黄淮平原,这一平原,东北为沂蒙泰山区,西部为伏牛山区,面积15万方平方公里。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也成西北东南流向。黄淮地区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古至今,其城市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本文将先就有关城市兴衰变化及影响因素作概要分析。颖州、徐州、许州、蔡州、亳州、陈州、海州地区中心城市形成较早,并且布局相对稳定。黄淮地区河流广布,颖河、涡河、淮河、京杭大运河分布其中,水利、水患并生。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与交通之关系,即交通线变化与城市发展演变的关系,而这些变化又深深植根于地理环境的基础。时间断限为

3、唐宋以来,因为唐宋时期城市布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将作具体论述。一交通干线与城市之关系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线,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唐宋以来地位尤重通济渠(汴渠)开凿于隋炀帝时期,是隋唐宋诸王朝的生命线。通过它,江南财富源源不断的输往关中或中原政治中心;商旅文人往来频繁,利于南北物资文化交流;中央政府的特使官员、政令文书传布沿线各方。唐代汴渠带动沿线城镇的发展,通济渠线上相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中心城市,如汴州、宋州、泗州。11汴州从秦国水淹大梁后长期衰微,汴渠使之获得新生,先为宣武节度使治所,再为五代四朝首都,北宋、金朝

4、继而从之,繁华一时,南来北往的人员物资交流频繁。宿州的兴起受惠于通济渠的开通。通济渠开通以前,宿州属符离县管辖,于史无名。不过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发生附近地区。陈胜是河南阳夏人,途经蕲县大泽乡,戍边渔阳(今密云附近),宿州一带可能此时已经正当南北通途,《史记》有所谓“符离之塞”之说。自从隋帝杨广开了通济渠,宿州地位陡然升高。宿州地处通济渠下游,宋州、泗州之间,地理位置适中,唐人称之曰甬口,其上有桥,故也称甬桥。立州之前,修有甬口城。元和四年奏准设立宿州。该地设有盐铁院,物资转输,财富汇聚。宿州陆路交通畅达,《元和郡县志》记载

5、:有徐州经甬桥至宣州之路,长五百里。(注:徐州经甬桥至宣州之路绝非五百里,恐为寿州之误)徐州、宿州关系紧密,互为犄角之势。徐州藩镇王智兴劫掠盐铁院和过往船只财物坐大一方,使唐朝统治雪上加霜。北宋时期,宿州更迅速地发展,“宿州火焚民庐舍万余区,遣中使安抚之。”可见宿州的规模。苏轼曾就有人奏请展筑宿州城上书,“宿州自唐以来罗城狭小,居民多在城外……诸处似此城小人多散在城外谓之草户者甚众……奏展筑外城十一里有余。”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繁荣,所谓“草户”就是商业人员,交通便捷,物资交流频繁,促使宿州商业迅速发展起来,进而引起宿州城市人

6、口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革。两宋之交,黄河南徙,通济渠水路交通中断,据多位南宋使金人士记述,灵璧以上水流时断时续,无法通航。通济渠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一串如项链般的运河城市,宿州就是其一,并奠定了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这种格局一经确定,便未有大的改变。陆路交通在唐代沿汴渠大堤是东南行的大道,隋代修汴渠时即伴随修有沿堤大道,汴渠废弃后,被泥沙淤积抬高的河床成了转而为陆路交通干线。南宋赴金使者记载沿这条线行进,明代开封府东南向仍沿此线。徐州位于云龙山麓,四周群山环抱,古来为地方重镇,西楚霸王项羽都于彭城,至今徐州留有项羽戏马台。史念海先生

7、认为:既然徐州不濒汴渠,唐人韩愈又云“汴泗交流郡城角”有误。实际上,此汴乃汴水也,汴水、汴渠都可通航,不过由于经徐州的汴水——泗水一线有徐州洪(注:又称百步洪)、吕梁洪之险,航道不如汴渠通畅而少有人行记载罢了。唐朝尉迟敬德曾开凿二险,说明有航行之需,明代由于地处京杭运河,也曾开二险。11徐州周边地区手工业发达,这一带煤炭资源丰富,宋代苏轼曾经推广使用煤炭。西有萧窑瓷器。北有利国监铁冶,所制兵器精良,唐代可为徐州藩镇提供军事装备;宋时有三十六冶,冶户数千;明朝由于其临近运河,当南北通途,又增设驿站于此,成为南北枢纽。北宋时“徐城隘

8、肆列城外,公筑而广之。”城市人口增加促使城市形态变化。黄河南徙,汴渠废弃后,徐州仍有黄河水路。京杭大运河通航更有利于徐州发展。徐州的煊赫地位除少数时期外一直不曾大的改变,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19世纪中叶黄河北徙后,徐州发展一度受到很大限制,但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