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开题报告】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开题报告】

ID:374701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07-29

上传者:U-944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开题报告】_第1页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开题报告】_第2页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开题报告】_第3页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开题报告】_第4页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  目: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燃气等)过度开采和使用,同时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0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mol/L上升到目前接近400mol/L的水平,打破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吸热和散热的平衡状态,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有关研究表明,过去的100年中,全球地表平均增温0.74℃,预测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至6.4℃。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12月7——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这次大会的重要议题就是减少CO2排量、达成全球性的节能减排目标协议、扼制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在此语境下,“低碳”成为全球观注的焦点,人类社会开始拯救地球的低碳革命,低碳社会将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是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心,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是建设低碳城市。城市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的细胞。建设绿色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低碳社区建设,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应用低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社区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推动社区从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化、从高排放向低排放转化、从高污染向低污染转化、从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化。建设低碳社区,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社区发展方式的“方向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突破口”,是优化环境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东海花园是宁波市A级住宅,其 符合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住宅性能是按照国家发布的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统一的认定程序,经过评审委员会对商品住宅的综合质量进行评审和认定委员会的确定,授予相应级别证书和认定标志。性能认定将住宅的综合质量即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环境质量等诸多因素归纳为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来评审,对住宅进行较为科学、完整全面、公平的评价。专家组对每个项目从住宅适用性能评定指标、住宅环境性能评定指标、住宅经济性能评定指标、住宅耐久性性能评定指标四个方面进行了考核评定,并实地进行考察。专家组一致认为东海花园达到了降低能耗,节能、环保、低碳标准。另外,东海花园居民的环保低碳意识很强,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来展示他们的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的倡议、低碳家庭的创建及十大低碳家庭评选活动。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Treffers(2005)等对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增长和GHG排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Johnston(2005)等学者对英国的住房减排进行了研究,对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Shimada(2007)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我国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2007)认为,对低碳经济中低碳的理解可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潘家华(2004)研究员认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发展。付允、马永欢(2008)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二)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1、国外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国外不同学者对低碳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拉什(EdwardL.Glaser,2007)比较系统的研究城市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及应用分析, 并对美国十个典型大城市中心与郊区单位家庭采暖、交通、空调及生活能耗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标准明显不同,关键因素在于城市区域分布、交通因素及生活消费的能源利用结构。英国学者ChrisGoodall(2007)通过对英国国民家庭生活中电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统计,把国民的生活支出及各种物质消耗定量转化为C02排放。日本学者柳下正治(2007)立足日本国家碳排放现状及城市背景,通过研究日本家庭、运输部门及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比重,从产业分布、建筑建造、低碳交通及新节能技术应用方面提出减小城市碳排放措施。HoChinSiong,FongWeeKean(2007)相应立足于本国现实条件,从城市碳排放构成要素角度系统的分析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碳排放构成,从经济发展与能耗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城市低碳发展的三大要素:城市生产、交通、家庭生活的碳排放趋势,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的几种可能模式。BrynSadownik,MarkJaccard(2002)指出通过政府引导,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控制(ConmnunityEnergyManagement),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引导政策的执行,在未来几年内,使城市碳排放量减少到得预期情景。2、国内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潘家华(2003)从国际经济角度分析碳税、碳交易、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框架、碳转让、经济激励的控制途径及全球合作模式来降低总的碳排放量。胡秀莲(2007)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增加低碳能源使用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减小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小包括C02在内的污染物排放。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能够降低生产中的碳排放量。基于低碳城市的发展观,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层面提出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密度控制与功能混合方面的政策建议,提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策略,许多研究涉及到公共交通与混合土地利用(潘海啸,汤裼,2008;陈秉钊,2008;马强,2007),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密度、混合使用,增加土地利用及交通的整合、推动就业与住房的平衡,强调了公共交通引导的土地开发模式(丁成日,2005)。王冰妍(2004)以上海为例,利用LEAP模型对“零方案”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指出实施低碳发展不仅能缓解能源供应压力,还能明显遏制本地大气污染物排,低碳发展对中国中长期建设具有显著的多重作用。(三)低碳社区的理论研究 1、国外的理论研究综述李波(2009)等提出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也积极探索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方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区发展模式。例如德国社区建设就有其自身特色:一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倡导“永续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推行“居民参与机制”,强调以人为本;三是强调社会发展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LucieMiddlemiss,EvaHeiskanen,Nader,Burch(2009)提出低碳社区的建设内容应包括:技能性、组织性、制度性以及文化性四种要素。其中技能性要素是指社区成员个体的能力,包括知识水平个人价值取向;组织性要素指社区的组织架构、行动过程等;制度性要素指社区内部的一些法律、规则观念等;文化性要素指社区的整体特质、行动模式以及价值观等。LucieMiddlemiss,Burch(2009)提出要降低社区总的碳排放强度,建构技能性、组织性、制度性和文化性等要素内容,主要有三种途径:社区成员自身的学习过程、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以及社区的集体行动过程。2、国内的理论研究综述钱征寒(2007)等基于我国现有的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和社区内涵,将社区规划分为物质型社区规划和综合型社区规划。已有的典型社区规划实践主要在大城市的成熟社区进行,如林雪艳(2007)从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在上海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开展的社区发展规划编制探讨等。近年有了将社区规划与法定城市规划相结合的探索,如谢晖(2009)探讨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与社区规划的结合,从物质层面和社群层面规划广州的社区发展。顾朝林(2009)等提出“为实现低碳城市和社区发展,规划应该在不同的尺度有所作为”,低碳城市规划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陈飞(2009)等提出在城市社区空间层面的具体措施有:强调混合使用和适度高密度社区开发的策略,打破传统方式上的功能分区,不同的社区组团作为城市最小功能体,依靠公共交通联系,减少小汽车使用,发挥城市地缘性作用。肖荣波(2009)等提出开展以低碳社区为基础的城市节能应用,将社区能源规划纳入城市住区规划的内容体系和设计过程中。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研究内容气候温暖化问题是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运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区域碳减排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研究低碳社区的内涵以及构建低碳社区的重大意义及必要性、紧迫性。然后,在对低碳社区建设的理论进行研究和对部分地区低碳社区建设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宁波市东海花园社区为例,对宁波市低碳社区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低碳社区构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存在的哪些优势。最后,对如何构建低碳社区进行重点探讨,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建议。(二)研究方法立足现有资料,力求把握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的理论,结合自己专业所学知识,在参考已有学者对这方面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资料。因此本毕业论文设计的总体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文献资料法:对现有的理论观点,特别是最新的论文文献进行整理、归纳、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找到一条辨证理论依据与观点。网络分析法:利用网络方便的信息流和知识流来获取一些关于低碳社区建设的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法:综合所有的理论,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一套辨证合适的理论。实证分析法:在理论和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宁波市构建低碳社区提出参考建议。(三)研究的难点1.对于低碳社区的研究,学术界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至今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参考文献不易寻找,理论主线难以把握。2.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实践,虽然目前有部分地区有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大多是在国外的,由于区域的差异性以及国情的不同,任何经验都只能做为借鉴用,如何立足于研究地区的实际进行低碳社区建设才是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深入、精辟和进一步的融合。(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本文试图在掌握低碳社区研究理论和宁波市碳排放水平基础上,探讨如何建设宁波市低碳社区的问题,并在对学者的理论和宁波实际情况做出研究后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宁波市低碳社区的建设,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建议。三、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年10月确定选题,检索文献;2010年11月下达任务书;2010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2011年3月上交论文初稿;2011年4月论文修改和完善;2011年5月中旬论文定稿、评审;2011年5月下旬论文答辩。四、主要参考文献[1]张鸿雁.侵入与接替一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2]陈柳钦.现代城市社区的内涵、特性与功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2):48—55.[3]钱征寒,牛慧恩.社区规划一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的推广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07(5):74—78.[4]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9.[5]李永展.减碳可以从社区做起:国外低碳社区之经验[EB/OL].(2008-08-08)http://www.taiwanngo.tw/proinfo—more.asp?id=6301&subjectid=3713.[6]辛章平,张银人.低碳城市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0):91—95.[7]陈飞,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一17.[8]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1l)[9]UKTrade&Investment.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EB/OL].(2003-02-24).http://www.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 [10]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etal.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forsettingupsustainableenergysystemsforthe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2050[J].EnergyPolicy,2005,33(13):1723-1743.[11]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feasibilityofachievingCO2emissionreductionsinexcessof60%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2050[J].EnergyPolicy,2005,33(13):1643-1659.[12]KojiShimada,YoshitakaTanaka,KeiGomi,etal.Developingalong-termlocalsocietydesignmethodologytowardsalow-carboneconomy:anapplicationtoShigaprefectureinJapan[J].EnergyPolicy,2007,35(9):4688-4703.[13]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1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15]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1.[16]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R].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3-262.[17]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23.[18]EdwardL·Glaeser,HarvardUniversityandMatthewKahn,UCLA.Thegreennessofcity[J].rappaportInstituteTaubmanCenterpolicybriefs.2008.3:1-11.[19]ChrisGoodall,HowtoLiveaLow—CarbonLive:TheIndividual’sGuidetoStoppingClimateChange[M].LondonSterling,VA,2007.[20][日]柳下正治.脱温暖化社会のための政策课题.上智三菱UFJ环境讲座[R].上智大学大学院地球环境学研究科.2007.4.17.(http://www.genv.sophia.ac.jp/research/yanashita.html)[21]HoChinSiong,FongWeeKean.PlanningforLowCarbonCities:ThecaseofIskandarDevelopmentRegion[C].TowardEstablishingSustainablePlanningandGovernanceII,SungkyunkwanUniversity,Seoul,Koreaonnovermber2007orgnizedbySUDI:11—15.[22]BrynSadownik,MarkJaccard.ShapingSustainableEnergyUseinChinese.Cities:TheRelevanceofCommunityEnergyManagement[J].DISP 151.2002,(4):5—22.[23]潘家华.长期碳排放需求与低碳发展路径的几个方法学问题[R].低碳发展路径报告暨研讨会,2003.1.27.[24]胡秀莲,刘强,姜克隽.中国减缓部门碳排放的技术潜力分析.中外能源,2007,(8),l一8.[25]潘海啸,汤裼,吴锦瑜等.中国“低碳经济”的空间规划策略.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3.[26]陈秉钊.城市,紧凑而生态.城市规划学刊.2008,(3):28.[27]马强.走向“精明增长":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18-221.[28]丁成日,宋彦,GerritKnaap,黄艳.城市规划与城市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2-139.[29]王冰妍,陈长虹,黄成等.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02排放情景分析一七海案例研究田.能源研究与信息,2008.[30]赵民,赵蔚编著.社区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17.[31]李波、苗薇薇.发达国家社区建设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143.[32]LucieMiddlemiss,B.P.,Buildingcapacityforlow-carboncommunitiesTheroleofgrassrootsinitiatives[Z].EnergyPolicy,2009.[33]EvaHeiskanen,M.,SimonRobinson,EdinaVadovics.Low-carboncommunitiesasacontextforindividualbehaviouralchange[Z].EnergyPolicy,2009.[34]Nader,S.Pathstoalow-carboneconomy:theMasdarexample[J].EnergyProcedia,2009,(1):3951-3958.[35]Burch,S.Inpursuitofresilient,lowcarboncommunities:AnexaminationofbarrierstoactioninthreeCanadiancities[Z].EnergyPolicy,2009.[36]肖荣波,艾勇军,刘云亚,李晓晖.欧洲城市低碳发展的节能规划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27—31.[37]林雪艳.社区发展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以上海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为例[J].规划师.2007(10):48-51.[38]谢晖.广州社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工作.2009(10):52—54. [39]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40]陈飞,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71—79.[41]秦爱丽.英国伯丁顿社区零能源发展(ZED)模式[J].地理教育,2005(5):74—75.[42]KATHRYNMCCAMENT,CHARLESPURRETT.Cohousing:AContemporaryAp-proachtoHousingOurselves[M].Berkeley,CA:TenSpeedPress.1989.[43]谢统胜.德国弗莱堡Vauban社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社区.2007(10):30—31.[44]陈字.哈默比湖城“柯本”街区,斯德哥尔摩.瑞典[J].世界建筑,2007(7):96—1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