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

ID:38143106

大小:60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8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_第1页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_第2页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_第3页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问导学 学而能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以问导学学而能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反思佛山市第一中学 黄广慧【字体:大中小】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知识本位,重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和知识形成过程”的传统做法,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文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以下简称“《植》”)的教学,谈谈笔者以问题导学的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点体会。一、以问导学,把握好三个要素问题导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

2、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要把握好“问题”“导”“学”三个要素。1、“问题”是基础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学成功的基础。为了保证问题的“探究性”,要注意以下“四度”:选好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难度——“跳一跳,摘桃子”;体现广度——面向全体学生;控制密度——保证思考时间。基于此,在《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把植物向光性研究中几个经典实验进行有机组

3、合,用以下系列问题串联起来:①尖端与向光性是否有关?②胚芽鞘接受刺激的部位在哪里?③尖端怎样影响下部伸长区的生长?④尖端产生的物质如何会导致伸长区的不均匀生长?问题的出现自然而然,富有逻辑性、层次性,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探究有能力解决,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2、“教师的导”是关键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主体性教学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导学法”下学生的“学”也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教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

4、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高中学生在面对复杂课题时,因缺乏把问题细化的意识和能力,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在方法上给予疏导: ①分析问题的起点和终点,明确两者差距;②把问题细化;③找出关键问题依次解决,逐步缩小差距。帮助学生找到了研究的方向。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他们及时进行辅导。比如在学生对“如何创设不均匀的激素分布条件”感到疑惑时,教师提问辅导:不均匀分布最极端的情况是什么?学生豁然开朗。3、“学生的学”是核心新课程提倡学生

5、“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学应强调将学生从回答问题的“被告”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参与者。而基于问题的教学中以上三种学习方式又可以进行如下图1所示的有机组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优势。图1 基于问题的教学下学习方式的有机组合在《植》一节的教学中,如1.1所列四个问题,难度依次递增,分别通过途径①②③④得以解决。4、“问”“导”“学”有机联系,构建起不同层次的“问题导学”如上所述,“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其三大要素——“问题”、“导”、“学”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但是它们又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具体的可以有如下两种关联方式:一、教师通过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的“学”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植》一节中关于植物向光性外因的教学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这是一种浅层次的“问题导学”。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这样的问题将是学生学习的更强大的动力。《植》一节中关于向光性内因的教学主要采用这种方式。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问题导学”。图2 “问题导学法”三要素的有机联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显然,教学应该提倡深层次的“问题导学”,它更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特征。二

7、、学而能问,回归到课程目标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早已不再是仅仅为了“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而“会学”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就应该具体化为促使学生“更能问”、“更好的问”、“更多的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乐问-会问-敢问-善问-勤问”的递进式“问题意识”培养过程。1、创境激趣,促使学生“乐问”教师首先展示图片及诗文,引起学生对植物向光性现象的关注,由此产生问题,引发其进行相关的探究。2、方法疏导,促使学生“会问

8、”当学生建构起“向光性”的概念后,教师进而追问:“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一复杂课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时教师在方法上给予疏导:首先找到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再把问题细化成可探究的小问题。学生找到了研究的方向,更主要的是教会了学生“会问”。 3、鼓励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