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轻信 勿偏执

勿轻信 勿偏执

ID:38147190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2

上传者:U-2595
勿轻信  勿偏执_第1页
勿轻信  勿偏执_第2页
勿轻信  勿偏执_第3页
勿轻信  勿偏执_第4页
资源描述:

《勿轻信 勿偏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勿轻信,勿偏执“行人靠边走,车辆靠右行。”我原先以为这是理所当然。弄明白无所谓“理所当然”竟然用了足够长的时间,现在说起来我依然汗颜。如今有些“公知”们很愤愤然,嚷嚷着要文革时的红卫兵们道歉,真的是对历史的无知!生在那个时候,谁都遭罪,谁都活该!朝闻道,夕死可也。还是孔老夫子明白。政策口号不应该代替政策思考,现成的说法也不应该代替你我的独立思考人为什么会在缺乏自己的经验证据,或者完全没有这种经验证据的情况下,对某些话深信不疑,以为就是真理呢?心理学家往往将此归咎于人的“轻信”,但社会学家则认为这是因为“偏执”。两者都有道理,并不互相排斥,因为“轻信”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轻易相信,而“偏执”则是一旦相信了,便再难改变想法。尽管早在2009年,云南省委宣传部就发出通知,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时,禁用“刁民”、“恶势力”等称谓,不得随意给群众贴“不明真相”、“别有用心”、“一小撮”等标签。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经常听到类似“恶势力”、“敌对势力”的说法,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既轻信又偏执的情况。“恶势力”、“敌对势力”就像“文革”时的“阶级斗争”,是一个人无法用自己的经验来证实的抽象概念,要相信这个“势力”的存在,就必须把经验搁到一边,完全借助“信”的力量。而且,一旦相信以后,由于不可能有推翻它的经验例证,它便又必然成为一个真理。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曾语带讽刺地说:“真理的声音里存在着一股可疑的暗流。”也就是说,真理的大门一直是向证伪敞开着的。但对既轻信又偏执的人来说,这扇门是关着的。而且,外面的人越是叫他打开门,他就会把门关得越紧。彼得·伯格、安东·泽德瓦尔德合著的《疑之颂》里,讲了一件越叫开门、门关得越紧的事情。这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MiltonRokeach)做的一个实验。有三个精神病人,他们每一个人都相信自己是耶稣基督。罗克奇认为,如果把他们安置在同一所精神病院,让他们有机会相互讨论,或许能治好他们的妄想症。他设计的这个办法叫“认知失调疗法”,也就是让这三个精神病人有机会相互证伪,促使他们对自己坚信不疑的想法(自己是耶稣基督)发生认知失调,把失调了的认知纠正过来。但是,完全出乎罗克奇意料的是,这三个精神病人在一起讨论过一阵以后,非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治疗,反而更加相信自己是耶稣基督了。其中罗克奇曾一度以为是最清醒的一位相信得最为偏执。那个人说,按照他的看法,“其他两个人肯定是彻底疯了,他们居然相信自己是耶稣基督”。他还解释说,“这真是荒唐,因为很显然只能有一个人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不可能是另外两个,因此一定是他自己。同样,谁要是反驳“敌对势力”,不仅驳不倒,连他自己也会被看成是敌对势力。牛津大学教授凯瑟琳·泰勒(Kathleen Taylor)在《洗脑:思想控制的科学》中指出,人轻信而偏执的想法大多是外来灌注,而自己又缺乏思考的结果。这样的想法成为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捷径思维”(routethinking):思维顺着一条走熟的路,机械地自动推进。泰勒的研究结合了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对人为什么会顺着固定的思路、不动脑筋地一次次重复同样的看法做了解释。她指出,人类大脑推理和认知的神经科学(neuroscience)证明,一个人的思想是可以被外来影响形成的,并不需要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她还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些神经轨道,在受到信息和新奇刺激时可以打通,变得通顺。教条性的语言一开始就是这种具有新奇刺激力的信息,因为它往往听上去很深刻、高屋建瓴或高瞻远瞩、很有水平。“恶势力”、“敌对势力”就属于这一类语言。当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语言词汇被反复、不断地灌输进人的大脑时,他的神经元之间会更加畅通,变成一种类似条件反射的“自动想法”,他的思维就会被“程序化”(programmed)。这种语言的影响可以是相当隐蔽和不知不觉的,在专家、学者身上也起作用。有时候国内外学者讨论同一个问题,使用的语言会有相当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潜在地影响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结论,其中有的便是长期“程序化”的结果。 那些看上去新奇、有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对几乎所有人都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口号往往就是借助这样的语言,口号需要不断翻新也是因为这个道理。但是,正如政策口号不应该代替政策思考一样,现成的说法也不应该代替你我对每个具体问题的思考。轻信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轻信不只是你自己不成熟,而且可能是在支持一个误导所有人的不实想法。(作者为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作者:徐贲2013-08-2218:48:19来源:南方周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