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教育的源头

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教育的源头

ID:39293065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9

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教育的源头_第1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教育的源头_第2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教育的源头_第3页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教育的源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教育的源头古代中西方有两位教育大师可以媲美。一位是中国的孔子,一位是希腊的苏格拉底。孔子的教学方法是正人君子型的。尽管《论语》中的孔子不像后来经过从董仲舒到朱熹神化后的那么威严,在教书之余,不失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但他却确立了师道尊严的基本规范。大体上,孔子教学生采取的是知识传授的方式,他也会提示学生,但这种提示的用意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说的是什么。所以,他对于违背老师的意图是不大高兴的,对于学生言行同老师相反并不赞成。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忠诚和理解。从这一点来说,后代推崇孔子倒也不完全违背他老人家的本意。对于老师充

2、满尊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从而形成自己坚定意志的颜渊,自然是他老人家最好的学生。苏格拉底也教学生,却同孔子的教法大相径庭。他从来不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采用反问、辩驳、追问等方式,迫使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不在乎学生同老师想的不一样,更不在乎学生对自己说的东西不相信。这种方式,更多是培养学生自己的推理能力和自我认知。于是,善于思考,追求辩证方式的柏拉图,成为最具有苏格拉底教育风格的传人。从教育方法来讲,孔子是传授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是迫使学生自己形成知识;孔子教人以信,而苏格拉底是教人以疑。这里的信和疑,是方法论意义而不是伦理学意义的概念。正是

3、方法论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别。赵纪彬先生曾言:古希腊是“智者气象”,古中国是“贤人作风”。诚哉斯言!那么,就管理学而言,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差异,有何镜鉴?对于经理来说,孔子式的方法可能更恰当。经理是实践者而不是思想家,没有对自己意图的坚持,没有下属的服从,经理可能一事无成。很多人都强调,用人要用独立思考者,殊不知一个经理的部下如果个个独立思考,人人见解不同,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对于学者来说,苏格拉底的方法可能更合适。学者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对现存知识的质疑和反思,没有自己的思辨和否定,就有可能被成见

4、所俘虏,更有可能人云亦云失去创造性,理想状态也只能是传授和承继知识而不能产生思想火花。对于咨询工作者来说,两种情况各有各的用处,麦肯锡式的咨询,一般是拿出方案让对方接受;而德鲁克式的咨询,往往是通过反问让对方自己思考。以上仅仅是最简单最一般的分类,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即便是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经理,也不能一概而论。当他推行自己的指令时,需要的是坚信自己的正确,同时需要部下不折不扣的执行。当他从事决策的时候,则要有相当的反思和追问,要能找出自己的破绽,但又要在该拍板时就拍板,不能无休止地追问下去。当他处理信息时,怀疑、验证、反问所占的比重,要比决策更大。了解管理学的人

5、多数都知道斯隆和德鲁克当年的分歧。斯隆坚信,通用汽车的成功实践证明其发展道路是正确的,而德鲁克恰恰怀疑这种成功能不能一直保持下去。他们的分歧,类似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区别。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两人都有自己的道理。面对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理也需要适度学点苏格拉底,而学者也要稍微向孔子表示尊崇。据说,美国女作家LisaAlther曾经有言:一个人有多聪明,表现在这个人能用多少种相互冲突的态度来处理同一主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