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财政学(导论)

西南财经-财政学(导论)

ID:40284009

大小:17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7-30

西南财经-财政学(导论)_第1页
西南财经-财政学(导论)_第2页
西南财经-财政学(导论)_第3页
西南财经-财政学(导论)_第4页
西南财经-财政学(导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南财经-财政学(导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PublicFinance财政学导论导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讲授内容第一节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二、财政学的研究范围(一)理论界关于财政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论点。(二)财政政策和制度是否属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三)财政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范围的关系:研究范围比对象范围要宽泛得多,除包含对象范围外,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史、财

2、务金融、投资、会计等学科,也是财政学必然涉及的从属性领域。第一节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三、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宏观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学派 --形成财政学框架2.新古典学派(边际分析、效用理论、福利经济学)               --提供分析手段3.德国社会政策学派--政府社会作用的扩展4.凯恩斯革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5.新古典综合(主流学派)--整合形成现代财政学6.非主流学派(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补充新的分析视角与政策手

3、段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的财政原则:1.“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的税收原则2.厉行节约的财政支出原则3.“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4.“廉价政府”应成为财政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上是在斯密的框架中进行发展。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阿·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人类形成社会团体之后,就必须管理由自己的财富产生的共同利益。社会形成的初期,就有一部分公共财产必须

4、用于满足公共的需要。如何征收和管理这种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公共所有的国民收入,就成为政治家的一门重要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把这部分知识叫做财政。”(西斯蒙第)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阿·瓦格纳: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经济的科学。并提出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巴斯塔布尔的《财政学》和多尔顿的《财政学》对财政有类似的定义:“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支出并使其相互适应的事务”。“财政一词的意义即为货币事情及管理”。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现代西方财政学的基本框架:(一)政府作用及财政的基本职能(二)支出理论(三)收入理论(四

5、)政府间财政关系(五)宏观调控理论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西方财政理论的新发展1.岸田俊辅《图说日本财政》的财政定义2.R·马斯格雷夫《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的财政定义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三、当代中国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一)1949年以前,中国的财政学基本上秉承英美财政学体系。黄可权:《财政学》张锡之、晏才杰等:《比较财政学》陈启修:《财政学提要》、《财政学总论》胡善恒:《赋税论》尹文敬:《财政学》何廉、李锐:《财政学》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建国初期,在我国财政理论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主要还是从前苏联引进的

6、“货币关系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流派“价值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财政理论界对“货币关系论”的批评过程中,“国家分配论”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分配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而形成的分配关系”。第二节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三)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美英等国外财政理论得到引进和吸收,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流派。“社会共同需要论”“剩余产品分配论”“再生产前提论”“公共财政论”本章小结1.财

7、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比对象范围要宽泛得多除包含对象范围外,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史、财务、金融、投资、会计等学科,也是财政学所必然涉及的从属性领域。3.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根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具体的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及其统一。本章小结4.亚当·斯密首创了财政学,但财政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现代财政学已不限于财政收支管理,更不能限于货币资金管理,而要结合到资源的配置、收入的分配、经济的稳定,

8、从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甚至有人用“公共部门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等名称来代替财政学。本章小结5.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财政学基本上秉承英美财政学体系;建国初期,主要引进前苏联的“货币关系体系”的财政学;50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分配论”的财政学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其间,各种流派的财政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