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ID:40953751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注学情,从“问”开始——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摘要:语文学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前不是白纸一张,他们会有自己的解读和思考,课堂中如何唤醒学生内在体验,让他们能倾吐自己的声音?语文课堂如何真正关注学生学情?引导学生质疑——由学生抛出学习讨论的话题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由于操作和把控的困难,很多老师不敢尝试,当下语文教学中教师导演“教案剧”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学生质疑的机会、质疑的能力都显得缺失和薄弱。本文试图从意识和方法两个层面对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教师应该提供学生问的机会、指导学生问的方向、设置学生问的台阶、给予学生问的评价

2、,从而让学生愿问、能问、善问,主动参与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来。关键词:质疑意识;质疑能力;“让”问;“类”问;“育”问;“鉴”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希望教育实施在学生有疑惑并已在积极思考、苦苦求索却没有答案的时刻。可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大多数时刻学生没有“愤”更不会“悱”,教师愿意实施“启发”的良好心愿自然无法达成,于是只能求其次,选择“告诉”和“填鸭”了。其实,“愤”与“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考水平才能像跆拳道升级一样,由“白带”逐渐向“黄带”“绿带”“黑带”升级。一、目前语文课堂中关于学生质疑的现状和思考现象一:花架子式质疑有

3、的老师为了显示一下民主的态度,会让学生提问,可是之后的教学却完全与学生的问题无关,课堂呈现出了“他们问他们的”“我教我的”的分裂格局,把学生的问题高空搁置,让学生提问也便成了糊弄人的花架子。现象二:无视屏蔽质疑教师因为预设不充分或课堂机智不足,对学生的质疑不能作出诊断性评价。有些教师面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没有耐心去倾听,不加分析地断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简单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你提的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不适合语文课堂上提问。还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提问题太多扰乱课堂秩序,很多老师在教案中会有自己的问题预设,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离自己的预设遥远,致使教学进程无法顺利展开,于是根本不想给学

4、生提问的机会,觉得那是在浪费课堂时间。现象三:无端无绪质疑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往往问题琐碎,一步一问;或者是天马行空,离题千里;又或者不懂归类,问了又问……我听过最极端的一节课是有一位老师为了创新,把整节课上成了一堂提问课,每个学生都写了一张自己提问的条子贴在了黑板上,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贴满了纸条,五花八门,老师则积极鼓励,照单全收,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但是没有长进,反而有了碎碎问的错误导向。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水平的思路和策略(一)“让”问:建立问题意识,创造提问机会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其实,如果老师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那么就该充分尊重

5、他们提出的问题。在备课时充分预设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提问时迅速捕捉那些能与自己的教案整合的有价值的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进行合并、归纳和排列,让学生清楚知道这节课我们可能解决他们的哪几个问题。给学生充分提问的机会,给予机会的时机也要把握,有时可以是课前提问,有时则是在课堂行进之中提问,有时则是课堂结束时提问。要与具体的课文和教学需要相匹配。1、问在课前。这样的问题往往是统领整个教学脉络的大问题,这样的宏观问题能帮学生建立一种把握文本的全局意识。比如我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前质疑,他们便问出了“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萧红在写那些和祖父一起生活的往事时,为什么要用那么

6、多的笔墨来写园子里景物”这样的极有价值的问题。当我们的教学进行完时,学生发现这两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而且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便理解了整篇文章,理解了萧红。那样的一份豁然开朗的喜悦是在老师的满堂问中找不到的。2、问在课中。这种问题往往是切合着文章机理的提出的,可能是问某一个词,可能是问某一句话,是能够解开文字语言密码的微观提问。相比较课前质疑和学完课文后的质疑,这样的问题不笼统空洞而且更有情境感,所以我比较喜欢在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提问。在教学《月光启蒙》时,我为了让学生领悟“芳香的音韵”中“芳香”一词的活用之妙,便努力引导学生质疑:“这里面有一个形容词,很有意思,哪个?”学生认真思考了一下,少

7、数几个提前有了答案“芳香”,其他同学也有恍然大悟之态。我适时追问“有问题要问了吗?”大多数同学沉思,个别同学想了一会儿组织好了语言举手“芳香是用来形容气味的,这里为什么可以用来形容听到的声音?”这个问题是指向于言语特色的问题,若由老师提出来,则有“告诉”的嫌疑,让学生自己质疑来发现词语的活用,有水到渠成之妙。3、问在课后。这类提问往往是直指文章核心要义,发现文章内涵寓意的提问。比如,我在教完《螳螂补蝉》时让学生质疑,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