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1]

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1]

ID:41010588

大小:9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3

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1]_第1页
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1]_第2页
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1]_第3页
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1]_第4页
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1]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  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都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因素都毫不遗漏地考虑进去,那么势必增加研究问题的难度,甚至无法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人们往往根据实验和观察所得的各种感性材料,舍去那些表面的、次要条件,把复杂具体的物理世界用简单抽象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来描述。  通常物理模型包括:  (1)对象模型化。例如:质点、完全弹性体、理想气体、点电荷、薄透镜、弹簧振子、单摆、理想变压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流表等等,都属于将物体本身理想化;另外还有一些,诸如点光

2、源、近轴光线、电场线、磁场线等,是属于人们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用理想化的图形来模拟的概念。  (2)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模型化。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等等。  (3)物体所处条件模型化。例如:力学中的光滑斜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理想化实验等等。  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都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结合某些物理关系,给出一定的条件,提出需要求的物理量的。所以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还原”物理模型的过程,即我们平

3、时常说的“明确物理过程”,“建立物理图景”。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典型的例题,探讨一下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  例1: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

4、为L=20m。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分析:此题是关于接力赛中起跑时机问题的考察,所设及的运动模型其实就是一个追及问题,是后面做匀速运动的甲与前面做匀变速运动的乙的追及问题。  画出其运动情景如图所示:      解:  (1)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    又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代入数值得。  (2)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

5、:,    代入数值得    所以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S=  例2: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平均功率约为_______W。  分析:本题从形式上看是全新的,学生感到非常陌生而无从下手。解题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原有问题上,而应将原问题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即通过认真读题后,把实际问题加工改造成相关的物理模型来处理。  解:如图所示,将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的那部分血液视为一长为L、横截

6、面积为S的液柱。血液柱受到心脏的推力为F,每次心脏推动液柱前进的位移为L。    由压强公式P=FS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推动血液做的功为:  W=F·L=PS·L=PV  其中V为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  每分钟心脏跳动70次,心脏的平均功率应为:    例3: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然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卫星在轨道1

7、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分析:不少学生因没有认清卫星沿圆形轨道和椭圆形轨道运行有什么区别,一律套用卫星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用来比较加速度大小。实际上,当卫星沿椭圆形轨道运行时,卫星的速率要发生改变。卫星沿椭圆形轨道2经过Q、P两点时的曲率半径并不是圆形轨道1、3的半径,应先确定这两点的曲率半径。如果学生始终陷入新设物理情景中不能自拔,则极易导致解题繁杂,甚至出错。既

8、然需要比较卫星沿不同轨道通过Q、P两点时的加速度大小,则应抓住“加速度”这一关键性的词,分析产生、影响和决定加速度大小的因素,由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入手,从而找到求解问题的突破口。  解:根据知,对于在不同轨道上的同一点处,卫星所受万有引力相等,故加速度应相等所以答案应为等于、等于。  例4:有三根长度皆为=1.00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点,另一端分别拴有质量皆为m=1.00×10-2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和+q,q=1.00×10-7C。A、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