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ID:41418496

大小:74.2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4

上传者:U-991
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_第1页
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_第2页
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_第3页
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_第4页
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中国历史(七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单元重点:三国的形成,江南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民族融合(这一时期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分裂并非历史的停滞、倒退,局部在发展,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总Z,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市统-走向分裂,在分裂屮孕育着统一的元素。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第18课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作用(影响、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注意招揽人才;②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③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3、赤壁之战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4、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④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也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6、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们的相同点:①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②胜方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③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7、国名建立时间建国者都城魏(黄河流域)220年曹丕洛阳蜀(国号汉,史称蜀)(湖北、湖南、四川)221年刘备成都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长江中下游)222年孙权建业(今江苏南京)东汉: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一一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8、评价历史人物的首要标准:是否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评价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能谋善断,唯才是举。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m。他统一了北方并发展北方的经济,为北方的统一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9、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10、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三国(公元220年~280年):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I'可的分裂对峙吋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之后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经济凋敝,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魏、蜀、吴统治者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这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融合。因此,我们说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①263年,魏灭蜀;②266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年,西晋灭吴国,实现了统一。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注:五胡中的前四个到如今已经消失,只有羌族还存在,主要在我国的四川省。)3、西晋(280—一316),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的短暂统一。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灭亡原因:①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②西晋统治集团的内乱(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③内迁少数民族趁机起兵。4、瀝水之战(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形势:①南方: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②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吋间:公元383年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瀝水之战:前秦失败原因:前秦:①骄傲轻敌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④完成统一的条件尚不成熟。东晋胜利原因: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激励)。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5、江南地区的经济概况:江南地区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重点):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客观原因)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原因)。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统治者的重视(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⑤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①大量荒地被开垦。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③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的开发。④手工业发展也迅速。(冶炼技术釆用了灌钢法。瓷器普遍使用,种类繁多。)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屮原,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屮原汉族人南迁到江南,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迁移的方向都是向南迁移。)7、南北朝南朝指的是: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建立的宋和后来的齐、梁、陈四个王朝的 总称。北朝:指的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的总称。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四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岀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了黄河流域。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③北魏孝文帝从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内容:A.迁都洛阳(494年);客观原因:(1)旧都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屮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目的:①直接目的: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①根本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B.实行汉化措施: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穿汉服)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通汉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用汉制)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习汉礼)作用(或意义、影响):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对于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消亡,你有什么认识?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应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他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他的改革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②但是,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吸取其精华,抛弃糟粕,不能全盘接收。4、评价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血对当吋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他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进行政治制度、社会牛活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他的改革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改革过程中,排除阻力,态度坚决果断(迁都洛阳),不愧为屮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如何看待孝文帝的改革:(1)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2)孝文帝的改革应该充分肯定,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1、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也以他的名字命名)2、北魏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反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北魏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4、书法: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国文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和小篆)、隶书,最后发展到楷书、草书、行书。5、绘画:东晋时的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6、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南朝)和《神灭论》: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了,精神也随着消失。7、石窟艺术:北朝所开齊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的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世界所瞩目。 8•科学家的优点:刻苦钻研、虚心吸取前人经验、勤于实践、善于创新、持Z以恒。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①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为了摆脱现实苦难。②封建统治者希望佛教成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③统治者自身也希望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因而大力提倡。但是,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苦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南朝思想家范缜撰写的《神灭论》,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影响:①各地搭建寺庙,广占良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②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绘画艺术中宗教题材比重加大、石窟艺术成就极高、思想领域出现佛学思想和反佛学的唯物论思想。列举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①西汉最早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东汉张衡制造了早欧洲1000多年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③东汉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书中某些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⑤东汉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他被尊称为“医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①南朝祖冲Z在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②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占有重要地位。类别朝代代表人物著作贡献数学南朝祖冲之《缀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地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书画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石窟艺术北朝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一归纳总结北魏e东魏斡③■西魏呻北周短暂东晋南方宋齐梁陈政权分疗v:1、三国两晋南北朝吋期,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2、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北魏与之后分裂的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3、在洛阳定都的政权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在西安定都过的政权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凰、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00余年之久。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权分立、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科技文化承上启下,发展繁荣。1、屮国古代史包括漫长的一百多万年的原始社会,一千多年的奴隶社会,和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2、中国古代朝代沿革简表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3、小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分裂:①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②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一度侵占台湾(明末至1662年)。(2)统一:①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隋唐,元明清时期。②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③四次局部统一: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先后统一北方;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及作用 巨鹿之战前207年项羽(弱)一秦军(强)秦军主力被消灭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弱)一袁绍(强)袁绍失败,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强)一孙刘联军(弱)曹军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淵水之战383年东晋(弱)一前秦(强)前秦失败,前秦政权瓦解注意一一材料和问答题主要出在:1、商鞅变法(第7课)2、孝文帝改革(第20课)3、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和评价秦始皇(第10课)及汉武帝的大一统(第12课)4、张骞通西域和丝绸Z路(第15课)5、第9课的诸子百家之孔子)6、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第18课)7、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及影响(第19课)复习方法:1、要理清知识脉络,合上书也能知道22课每一课的题目是什么,里面讲哪个时期,有哪些大事、主要内容和人物。2、本提纲可以帮助复习和记忆,但只是基本纲要,还是要以课本为主。3、一些相似的知识,自己进行归纳。考试注意:1、仔细审题,不要贪快。时间充足,选择题至少要用15分来完成,大题要考虑好再动笔,但不要留空白不做(即使拿不准也要尝试回答)。2、冋答大题时,先写“答”,内容要有条理性,按题目的要求回答。最好分段,不要一题写一大段。3、大题实在不会或拿不准吋,先回到前面选择题去看一下有没有相关内容。或者在开始做卷前,先浏览一下大题,做到心中有数。4、回答问题尽量全面,如问原因时,通常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不一定每个题都全部具备);评价人物,要看到两面,既要有评价,也要有史实说明。5、选择题小技巧:问历史事件或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时,答案通常是和经济因素(生产力)有关的。问统治者实施某种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强控制或巩固统治之类。当你初步选择一个答案时,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适,选最合适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