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

ID:41649915

大小:80.7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29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_第1页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_第2页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_第3页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_第4页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一章现代欧美教育理论•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杜威的教育思想欧美教育思潮的背景■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第一节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概

2、述1.一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阶段。社会现实的变革对教育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2.19世纪末为适应帝国主义发展对新型统治人才的需要在欧洲出现了一种为社会培养新型上层任务的学校,被称为“新学校”。3•主持创立新学校的教育家提出并论述新学校所反映的新教育思想,一时间形成了新学校运动,也称新教育运动。4•培养目的具有开阔的眼界、现代科学知识、善于应变的活动与组织能力的新式统治人物。5•代表人物雷迪、利茨、狄摩林、德可乐利二、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1889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

3、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1898德国教育家利茨创办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1899年,法国狄摩林创办法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1899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在法国成立“新教育联谊会”(NEF)•1922新教育联谊会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七项原则”,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P227•一战后,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推广,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1942新教育联谊会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1966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

4、会”(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终结三、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新教育运动的纲领是“生活教育"、“尊重个性"、和“自发学习"。■新学校强调“活动”和“劳作”,而不强调“学习”或伟本S强调用壬而不是用脑,注重体育、手工劳动、近代语言和农业工艺园艺活动等课程的教学;通过启由教直发展儿童的潜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新学校的教学注意研究学生的兴趣。■整个制度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立精神,注意智力教育,学校的自治也谋求培养学生组织社会生活的能力。四、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英国雷迪阿

5、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法国狄摩林罗歇斯学校P224德国利茨乡村寄宿学校比利时德可乐利生活学校(德可乐利教学法)P230瑞典爱伦•凯《儿童的世纪》(自由教育)五、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一)实验教育学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2•内容: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实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主张通过测量和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努力将教育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3•代表人物:梅

6、伊曼、拉伊、霍尔、桑代克(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凯兴斯泰纳,德国教育家,19世纪在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他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对德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教育著作:《公民教育要义》《劳作学校要义》1・公民教育理论1)背景: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为建立一个“文化法治的国家匕必须发挥国家“自我保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职能。•国家如何实现自我保存和增进福利的职能:通过给予每个人以最广泛的教育,使他们大体

7、上懂得国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他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2)内容❖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使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国家公民也是世界公民的基础。2•劳作学校理论1905年,凯兴斯泰纳在《小学校的改造》的讲演中,首次使用“劳作学校”这一名称,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

8、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说短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基本精神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得到性格的陶冶。凯兴斯泰纳阐明了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0第一,“劳作”不仅是体力上的,而且是一种身心并用的活动。Q第二,“劳作”与游戏、运动与活动不同。“劳作,嘅有客观目的,又须经受艰辛,所以富有教育意义。3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