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ID:4167336

大小:7.63 MB

页数:155页

时间:2017-11-29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_第1页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_第2页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_第3页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_第4页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泰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刘明内容1.淹溺2.中暑3.电击伤4.冻伤5.强酸、强碱损伤6.毒蛇咬伤淹溺(Drowning)一、定义及概述淹溺是人淹没或沉浸在液性介质中,液体进入呼吸道和肺泡导致换气障碍而窒息或因刺激喉部引起会厌、气管反射性痉挛而窒息,引起血液动力学及生化改变,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儿童与青少年中淹溺是导致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近乎淹溺指从水中救出后,暂时性窒息,但尚有大动脉搏动者。继发淹溺指近乎淹溺后数分钟到数日死亡。淹溺是我国人群意外伤害 致死第3位死因二、分类㈠干性淹溺、湿性淹溺㈡

2、海水淹溺、淡水淹溺、其他溶液三、发病机制1.干性淹溺人入水后因强烈刺激(如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发生反射性痉挛致声门关闭,造成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病人肺泡内没有或很少有水。人入水后,强烈刺激(惊慌、恐惧、寒冷等)人喉头痉挛呼吸道完全阻塞窒息死亡心肌缺血反射性心脏停博干性淹溺的发病机制2.湿性淹溺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随之呼吸心跳停止。分淡水淹溺和海水淹溺及其他溶液淡水进入呼吸道或/和消化道血液循环血液稀释低钠、低氯及低蛋白血症(低渗)红细胞血管

3、内溶血高钾血症室颤死亡过量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急性肾功能衰竭淡水淹溺发生机制海水肺泡内高渗性液体血管内液体进入肺泡急性肺水肿心衰低蛋白血症、高钠血症高钙血症、高镁血症心律失常海水淹溺发生机制综上所述,淹溺致死的主要原因为:(1)水、泥沙阻塞呼吸道;喉及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造成呼吸道完全阻塞;(2)电解质平衡严重紊乱,高钾血症,导致心肌缺氧、室颤。海水高钙、高镁。(3)急性肺水肿。(4)急性肾衰。(5)颅脑或颈髓损伤。四、临床表现、诊断(一)窒息(二)心脏停博五、淹溺的急救时间就是生命!淹溺的急救重在“早”字。

4、两个步骤:首先从水中捞起。(一)现场急救与初期复苏;(二)医院内进一步抢救(包括急诊科和ICU)。淹溺的现场急救快速有效的现场急救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有资料表明,抢救者若接受过复苏培训,则病人存活率可达70%,反之仅为40%,改善恢复有效通气及心脏按压(心肺脑复苏)和组织护送到医院是现场急救的主要任务1、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2、倒水(控水)处理3、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4、复温5、转送医院倒水法肩背倒立倒水法扶膝倒水法急救中需注意:(1)淹溺者现场急救是关键,不要等待医务人员到来或将病人向医院转运后再抢救。强调

5、现场(2)倒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耽误复苏时间。(3)不要因为短时间的复苏无效而轻易放弃。水温低,细胞代谢缓慢。(4)积极对症处理复苏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不要随意间断终止,(5)注意检查有无颈椎与脊髓损伤。(6)对所有淹溺者均应检查动脉血气。(7)注意“第二次淹溺”的发生。病人清醒但在24~48小时后出现脑水肿、肺炎、ARDS、溶血性贫血、ARF或DIC等情况导致病人可能死亡。第二节中暑(Heatillness)第七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陈寿权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机体热调节机制衰竭,体内湿热积聚,可出现出汗停止、

6、高热、意识丧失和(或)惊厥。中暑卧床休息时,口腔温度36~37.2℃。 在酷热的气候中,体温可↑0.3~0.6℃。二、正常的体温调节㈠正常体温:㈡体温调节⒈产热⒉散热 ①甲状腺素的产热①体表对流方式(12%有赖 作用于与空气的温度差) ②细胞膜Na+泵ATP②辐射(60%) 的作用 ☆③肌肉运动☆③蒸发(25%当环境温度高于 机体温度或因人体剧烈运 动而体温↑时,尤为重要) ④消化过程,胃肠产热④传导(3%) 体温的神经调节 (体温调节系统:感受器、效应器、调节器)调节散热的主要方式:⒈调节流经体表的血流

7、量,将热量 传至体表而散发。 ⒉出汗、提供水份蒸发而加速散热。每 蒸发1g水,可散失2.43KJ的热量。(出汗散热的多少依赖于空气的湿度, 湿度越大,出汗散热越少)。影响机体散热的因素:气温、湿度、气流、辐射度⒉运动时产热和散热有一个短暂的失调,但休息后由于继续产生散热效应,体温又逐渐恢复正常。3.剧烈或长时间运动可使体温明显上升,例如马拉松运动员其体温可达39~41℃。尽管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和过度通气可能增加散热,但这些代偿能力有限,失代偿时即可致高热,若不加以控制,可以导致中暑。⒋适应气候一般需47

8、天。如果外界温度持续超过人体体温、热量蓄积,从而可发展为高热→中暑。㈠高温环境中或烈日曝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活动,且无防暑降温条件 ㈡环境中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四、中暑的病因㈢高龄、体弱、疲劳、肥胖、饮酒、 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 的衣裤等。 ㈣发热、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病、 广泛皮损、先天性汗腺缺乏等。第七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陈寿权中暑的致病因素高温环境作业温度>32℃、湿度>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