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基本知识和规律记忆背诵必修一学生版本

地理基本知识和规律记忆背诵必修一学生版本

ID:42746545

大小:719.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21

地理基本知识和规律记忆背诵必修一学生版本_第1页
地理基本知识和规律记忆背诵必修一学生版本_第2页
地理基本知识和规律记忆背诵必修一学生版本_第3页
地理基本知识和规律记忆背诵必修一学生版本_第4页
地理基本知识和规律记忆背诵必修一学生版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理基本知识和规律记忆背诵必修一学生版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根据考试说明提供的信息必须记住的知识要点集结必修一(一)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其中外部条件是1太阳光照条件稳定,地球上生命演化未中断。2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包括:1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温度为15℃。2有足够的体积和质量,可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3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形成地表水。 (2)太

2、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1提供光热;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3产生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1影响气候,特别是对降水影响明显;2扰乱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3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1导致昼夜交替,且更替周期为24小时。2凡是在地球表面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即产生地转偏向力)3产生地方时差。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

3、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秋分日至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秋分日和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太

4、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那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

5、异的规律(五带)。(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分界面A.地壳1.定义: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2.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B.地幔定义: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16C.地核定义: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地球的外部圈层圈层划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大气圈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空。(二)水圈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又分地表水和地下水)、

6、大气水和生物水等。(三)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1.范围:岩石圈与其下的软流层。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3.结果:沧海桑田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岩浆小结论:①三大类岩石都可重熔生成岩浆,故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岩浆只有一个指向箭头——岩浆岩;③沉积岩和变质岩都可由其它两类岩石生成,

7、故都有两个指向的箭头,其位置可互换。根据方框里的提示,完成上面两个空白图,并仿照左上图,把①②③④填到适当的箭头旁。①②③④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作用④④②③16(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等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辐射、重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

8、点岩石圈、六大板块、相对运动(关键词)宏观地形2.两种基本关系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巨大高原(青藏高原)大陆与大陆岛弧、海沟(亚洲东岸)①相互碰撞挤压消亡边界大陆与海洋海岸山脉(科迪勒拉山系)海洋:海岭陆地:大裂谷(东非大裂谷)②彼此分离生长边界(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储油、隧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