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

ID:44199661

大小:50.8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9

上传者:U-7604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对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化学组:陈敏琛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新世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开始被接受,并被尝试着融入教学实践屮。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Z—是“注重科学探究,捉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旨在传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科学素养。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冇利于学生在冇限的时间里构建起化学知识体系;传统的捉问、讲授等形式有利于捉高教学效杲。但它也存在不足Z处,比如说,由于教育受功利性的影响,教师往往过分注重于应试教育,忽视教育的本质。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是将知识、方法以及运用屮的注意事项等直接传授,不用或很少使用教学辅助手段,造成学生成为了老师灌输的“存储器”。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改变学生以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闪烁。因此,我以高二化学第五章第一节《烷坯》屮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为例,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冇益尝试。一、教学实践与讨论在传统教学中,这部分的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师演示球棍模型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动手写同分异构体时,不是漏写就是重写,效果较差。其原因是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不能亲身感受烷坯的空间结构,立体感和书写方法没有树立起来。这不利于以后理解有机物立休儿何共线共面问题,分析、判断同分杲构体等。所以,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起始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从学习无机化学的思维方法向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转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转变呢?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分子的立休结构和原子间的相对位置的认识。为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让毎一个学生亲自用球棍制作分子模型,反复组合、拆分,在活动中总结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在了解烷姪的组成、结构和通式的基础上认识同分异构现彖和同分异构体,理解冇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加深对冇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为冇机物的系统命名做准备;初步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分子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联想对比的能力;在探究活动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同分异构现象,対他们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观察有机物的分子模型,感受有机化学的美,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重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教学方法】模型引导、活动探究【教学过程】教师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学生冋忆甲烷的空间结构特点及与碳相连的氢原子在作用上是等效的。教师设疑:如何根据甲烷分子的结构式制作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学生讨论:学生1:用一个甲基取代甲烷上的一个氢原子。学生2:先连一个碳碳单键,再连上氢原子,使每个碳原子的价键都达到“饱和”。教师评价:肯定学生的见解,强调两点:第一,用一个甲基可以取代甲烷上的任意-个氢原子。第二,在书写乙烷的结构简式时,可先写碳干,再写氢原子。让学生动手分别制作内烷、丁烷的球棍模型。学生活动:制作丙烷、丁烷的分子模型,并根据所做模型分别写下丙烷、丁烷的结构式、结构简式。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留意哪些小组制作出丁烷的两种结构模型。学生展示模型并交流:丁烷的两种结构模型,并说明是怎么想到它有两种结构的。教师设疑:丁烷中什么的变化引起了它有两种结构?学生讨论:碳原子位置的变化引起了同一烷坯有不同的结构。(找到本质了)教师解疑:为什么主链端位上的碳原子连一个甲基与原来的分子结构是一样的,原因是碳碳单键可以旋转。教师:现在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些小球和小棍,要求按照分子的结构特点,制作含冇5个碳原子的分子的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并根据自己所制作的模型写岀对应的结构式,看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确。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制作,综合各组结果得到三种结构, 让一位学生板演戊烷的结构简式: CH3—CH2—CH2—CH2—CHsCH3—CH—CH—CH2—CHaCH3(正戊烷)(异戊烷)CHaCH3—c—CH2—CH3CH3(新戊烷)教师:从刚才的活动中,大家能得到什么结论?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成果,谈体会。学生1:虽然它们的分子式相同,但是却有儿种不同的结构。教师总结:对了,像这种现彖在有机化合物中非常普遍,我们把这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板书(略)学生2:联想到在烷坯分子里,若含碳原子数越多,碳原子的结合方式就越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越多。在此,学生体会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教师强调:大家在理解同分杲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概念时应该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分子式相同,二是分子结构不同。分子结构不同是碳原子或排列方式不同引起的。学生3:通过分子模型的制作发现有机物空间结构的美。其中新戊烷最美,它的结构很对称,12个氢原子都是等效的。请一位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谈谈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1)怎么连得快?先连碳干。(同分异构体是碳原子位置的变化引起的)(2)怎么找到它有3种结构的?(有3种不同的氢)(3)教师补充:摘下两个碳原子不是可以形成乙基吗?它做取代基可以吗?学生认识到乙基做取代基会增长碳链,不能挂在1、2位碳原了上。过渡设疑:如何完整地书写出碳原子数较多的烷坯分子的所有同分杲构体?学生活动:以碳架表示,练习书写己烷的同分异构体。请一位写得较完整 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讲解:分析评价学生书写正误,引导认识主链和支链以及给碳原子编号确认支链的位置。师生活动:学生总结书写不重复的方法,教师归纳:(1)将分子屮全部碳原子连成直链作为母链:c—c—c—c—c—C(2)从母链的-•端取下一个C原子,依次连接在母链屮心对称线一侧的各个C原子上,c—c—c—c—cc—c—c—c—CCC(3)再从母链的一端取下两个C原子,将这两个C原子相连或分开,c—c—c—CCCCc—c—c—CC板书: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减链法J主链由t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对到邻。布置作业:1、家庭小实验自制烷坯的分子模型根据有机物中碳的四个价键呈四面体的特点,利用泡沫塑料、橡皮泥、黏土、牙签、火柴或其他替代物品,自制己烷及其同分异构体的分子模型。I、预习课本118-119烷坯的命名 随堂小测1、写出分子式为c6h12的同分异构体。2、某桂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该桂的分子式是()(A)C3H8(B)C4H|()(C)C5H12(D)QHh3、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牛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坯是()(A)(CH3)2CHCH2CH2CH3(B)(CH3CH2)2CHCH3(C)(CH3)2CHCH(CH3)2(D)(CH3)3CCH2CH34、下列事实能够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而体结构,而不是平而正方形结构的是()(A)CH3C1不存在同分异构体(B)CH2C1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C)CHCh不存在同分异构体(D)CHa是非极性分子【课后反思】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本节课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探究屮学会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首先,组织学生用球棍模型依次任意组合含有2至5个碳原子的烷疑。组装一个分子模型,看似简单,但其屮蕴涵着很多科学思维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在活动过程中,我及时找出学生制作屮的重复模型,引导学生来分析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交流,从而感受。最后学生展示成果,畅谈学习体会。在此活动的基础上,捉岀如何完整地书写出一种碳原子数较多的烷炷分子的所冇同分异构体,让学生动笔书写,旨在培养学生由具休到抽象的思维能力。课后,我们对传统教学班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班的学生们分别做了同一份随堂小测,发现在回答为什么卬烷空间结构是立体的而不是平而的问题上,研学教学班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有80%以上,而传统教学班不到30%;在书写己烷的同分异构体时,研学教学班学生漏写、重写的比较少,传统教学班对重写的理解起来较困难。由此可见,这堂研究性学习教学使学生不仅对冇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有了很深的感性认识,而且思维品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今后,对于冇机物空间结构的教学,我们捉倡每一位学生手上都要冇一套球棍模型,通过自主学习,捉高学习兴趣。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后的几点思考1、传变教洋观念,营造研究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做中学、帮中学、评中学”为主导,着力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重视教学过程,提高研究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应该在交互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实现了生生互动。在这样一•种民主、融洽、互助、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渐渐有了挖掘自身潜力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的活性大大提高,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在比较和改进学习中锻炼了思维的批判性,在归纳学习中锻炼了思维的统一性,在开放情景中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性。事实上,一个教学过程,一旦缺少了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与感动,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生表达各自的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参考文献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张嬪.化学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43-4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