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

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

ID:44566665

大小:4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3

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_第1页
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_第2页
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脊柱骨折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对比分析[摘耍]冃的:讨论X线、CT、MR在诊断脊柱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脊柱爆裂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X线、CT、MR显示椎体El然形态不同程度消失,骨质密度低,并见碎片向椎体周围膨出。附件骨折(椎弓根间距增宽或变窄)压迫椎管,继发椎管狭窄,小关节紊乱、脱位,椎间盘突出,脊髄受压。结论:良好的平片只显示脊柱二维结构,CT、MR显示脊柱的三维结构,CT、MR对爆裂骨折能做出全面证实和诊断,対小关节紊乱、脱位,椎间盘改变,椎管继发狭窄,脊髓是否挫伤,CT诊断具有优势。[关键词]骨折;X线计算机;CT;MR[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

2、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97-02脊柱骨折占全身骨骼骨折的重要比例,而爆裂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是十分常见的,约占脊柱骨折的35%,尤其是不稳定型爆裂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甚至引起截瘫。平片有吋难以显示椎弓、小关节、椎间盘和脊髓损伤情况,而CT能安全、快捷、准确地显示和诊断爆裂骨折,从而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56例,女64例;最大者80岁,最小者30岁,颈椎骨折22例,胸椎骨折25例,胸腰椎骨折55例,腰椎骨折18例。1.2临床表现搜集1998〜2003年120例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

3、,骨折的发生原因中,交通事故52例,高处坠落35例,重物砸伤23例,老年人行走摔倒10例。临床症状均有患处疼痛,压痛和强迫体位,部分有肢体瘫痪,腰部胀痛,大小便失禁,胸闷,气短,休克等。108例行手术治疗,12例行非手术治疗,治疗总冇效率为95.4%,5例死于并发症,死亡率4.l%o1.3检查方法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必要时加双斜位片,全部行CT检查。我院采用岛津4800TE全身CT机,采用美国GE公司0.5T核磁共振机,采用T1WT,T2WT,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厚度和间隔10mm,如需薄扫时可用2〜5mm扫描,并进行重建。1.4X线、CT、MR表现1.4.1X线表现平片显示椎体自然形

4、态部分或全部消失,椎体骨密度减低,并见大小不等的碎骨片向椎体周围移动。正位片:椎弓根间距增宽或变窄;侧位片:椎体变扁,延长,呈楔型变,椎间隙变窄,严重者引起椎体明显前突、后突畸变,椎体错位;双斜位:小关节紊乱、滑脱、绞锁、移位。根据椎间孔是否增大、变小,是否导致椎体滑脱,从而判断脊髓是否受压、损伤。1.4.2CT表现椎体变扁,延长可见椎体前示方及椎间隙内有碎骨片,椎体骨质密度减低,附件可见线型、斜型、粉碎型骨折线,椎弓根间距增宽或变窄,神经根受压,严重者可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或脊髄挫伤。1.4.3MR表现椎体楔型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如压缩性椎体向椎管内突出,可见硬膜囊及脊髓

5、前缘受压,脊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脊髓急性出血时,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亚急性出血时,T1WI呈高信号,T2WI也为高信号。2结果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Pnes分类法,将爆裂骨折分为5个类型。各类型的平片,CT结果如下:2.1椎体上、下终板骨折本组45例,占37.5%,均见椎体呈爆裂,线状骨折线,累及上下终板,27例见椎体前或周围有碎骨片。18例碎骨片向后突入椎管内,9例伴有横突,椎弓骨折,2例见棘突骨折,7例伴有终板和关节突骨折。2.2椎体上终板骨折本组64例,占53.3%,32例见椎体上缘碎骨片向椎体前移位,19例见椎体管内有碎骨片,破膜囊受压,11例伴有

6、椎板骨折。2.3椎体下终板骨折本组15例,占12.5%,均见椎体下缘骨折,4例碎骨片及碎裂的椎间盘突入椎管内,压迫神经根。1例见椎板骨折。2.4椎体上、下终板加关节突骨折本组9例,占7.5%,见椎体爆裂骨折,并有小关节突骨折。其中,5例双侧小关节突骨折,4例伴有椎体前脱位;2例脊髓受压损伤。2.5椎体侧壁骨折木组5例,占4.1%,3例椎体骨折,碎骨片向左右突入椎管,使椎管矢状径减小,侧隐窝变窄,1例椎体碎骨片向后突出,伴有小关节骨折。3讨论根据Denis脊柱三柱结构理论[1],前柱由前纵韧带、椎体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前2/3组成,中柱由椎体、纤维环、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后柱由椎弓、小关

7、节突、横突、棘突后韧带组成。爆裂性骨折可分为单椎体、多椎体,少数可为不连续多椎体,摄取脊柱平片诊断并CT、MR检査,使诊断更明确。摄取正位片,可显示椎体不同程度变扁,碎骨片向椎体一侧或两侧移位,中柱的欠状面骨折,显示椎弓根间距增宽,侧位片椎体变扁或楔型变是前柱受压或碎骨片移位的征象,椎体后柱粗、短。椎体后缘连线(PVBL)中断、变形、消失是中柱骨折的征象[2]。CT、MR显示椎体横断面,对椎体纵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