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

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

ID:44595588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3

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_第1页
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_第2页
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_第3页
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血管周细胞肿瘤样恶性黑色索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右耳后皮下,呈结节状,切而灰褐色、囊实性镜下肿瘤细胞由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构成,大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梁状、片状并形成大小不等的腔隙,腔内充大量的红细胞形成血管周细胞瘤样形态,结节周边部可见一片状区域,肿瘤细胞稍大,胞浆空,并伴有少许黑色素沉着。免疫组化:HMB45+,Malan-

2、A+,S-100+,Vimentin+,CD34-,CD31-,SMA-,Desmin-,CK-,Ki67+25%。结论:肿瘤位于皮下,结节状,主要形成血管周细胞肿瘤样,结节内细胞无黑色素沉着,容易漏诊。关键词血管周细胞瘤黑色索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恶性黑色素瘤以镜下表现T•变万化而著称,具有多种多样的细胞形态,组织学类型及间质变化。典型的病例容易识别,无明显黑色索、无显著核特征的病例较难诊断。以血管周细胞瘤样的生长方式报道较少,口缺少细致的描写,对工作中遇到的1例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的观察。资料与方法患者,女,78岁,以右耳

3、后肿物入院。肿物生长于皮下,无表皮溃烂,质软,无压痛,外耳道无红肿,听力可,局麻下手术完整切除。方法: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抗体选用S-100、HMB45>Malan-A,Vimentin>CD34-、CD31、SMA、Desmin、CK>Ki67,釆用MaxVision法。结果病理检查:灰红色带皮组织一块,大小3.5cmX2.5cmX1.6cm,皮面大小3.5cmX2.2cm,切面皮下见一灰褐色区,大小2.0cmX1.6cmX1.5cm,其中见不规则腔隙,内充血块样物。镜下见肿瘤组织位于皮下,

4、距表皮最近处约0.15cm,呈结节状,无明显界限,肿瘤细胞大小和对一致,核圆形,不规则形,可见毛玻璃样核、嗜酸性核仁及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像丰富,胞浆嗜酸性,部分可见呈空泡状的胞浆。瘤细胞呈条索状、梁状、片状排列并形成大小不等的腔隙,腔内充大量红细胞,最大的腔隙直径可达1.0cm,形成血管周细胞瘤样形态,局部围绕纤维血管呈假乳头状,间质内局灶性纤维组织增生,结节周边部纤维组织轻度增生,结节周边部可见一片状区域,肿瘤细胞稍大,胞浆空,并伴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化:CD34、CD31、SMA、Desmin和CK均(-),Ki67+25%,H

5、MB45、Malan-A.S-100和Vimentin均(+)。讨论恶性黑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原发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所致,其表现为色素浓重的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其发病率虽较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低,但恶性度大,转移发生早,死广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除了由巨大性先天性色痣续发癌变的病例多见于儿童外,恶性黑素瘤大多发生。初起为一色素斑,棕色至黑色不等,且色泽常不均匀,深浅不一,边缘不甚规则,以后可逐渐扩大,隆起成斑块、结节或肿块,甚至溃破、出血,最后发生转移。恶性黑色素瘤以其复

6、杂的组织结构,涉及鉴别诊断较广,加大了口常工作屮诊断的难度,因此,在形态特殊的肿瘤诊断屮,断不可草率地排除掉恶黑的可能性。血管周细胞瘤样工长方式的恶性黑色素瘤少见,国内报道较少,大多病理参考书中也仅有提及。诊断:血管周细胞瘤样恶性黑色素瘤虽然大体及形态特殊,但在光镜下仔细观察仍然可以找到其核的特点,本例肿瘤细胞杲型性不大,仍可看到毛玻璃样核、嗜酸性核仁及核内假包涵体,符合典型的核的特征,核分裂像丰富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结节周边部可以看到浸润的瘤细胞,有少量黑色素,支持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另外,免疫组化也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在本例中S

7、-100,IIMB45,Melan-A在肿瘤细胞中特异表达。HMB45可特异性标记黑色素小体,对确诊有重要意义,S-100+,Vimentin+,CK-支持恶黑的诊断[1]o需要注意的是,伴有较多红细胞的恶黑中的黑色素易当作含铁血黄素而被忽视,这也是我们在诊断中需要注意的。组织起源:儿乎所有的恶性黑色素瘤在初始阶段都有表皮内成分,即交界活性,完全位于真皮内的黑色素瘤应怀疑是转移而來,木例经临床细致的全身皮肤检查未发现可疑之处。原发于真皮内的黑色素瘤可能的解释是这些黑色素瘤的表皮内成分已完全退化,或起源于皮内色素痣

8、[2]o另有观点认为在胚胎形成期,黑色素细胞可向表皮或真皮层迁移,也可向内脏迁移,导致黑色素细胞的残留,形成黑色素瘤。此外还有极少数神经异位来源的成黑色素细胞可以在内胚层上皮细胞中分化增生。另有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