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1比较法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选修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1比较法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选修

ID:44897592

大小:29.4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01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1比较法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选修_第1页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1比较法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选修_第2页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1比较法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选修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1比较法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选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1比较法课堂探究1.作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剖析:(1)作差:将不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进行作差.(2)变形:将差式进行变形,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变形为若干个因式的积,或变形为一个或几个平方和等等.(3)判断符号:根据已知条件与上述变形结果,判断差的正负号.(4)结论:根据差的正负号下结论.知识拓展若差式的符号不能确定,一般是与某些字母的取值有关时,则需对这些字母进行讨论.2.作商比较法中的符号问题的确定剖析:在作商比较法中,>1b>a是不正确的,这与a,b的符号有关,比如若a,b>0,由>1,可得b>a,但若a,b<0,则由>1得出的反而

2、是b<a,也就是说,在作商比较法中,要对a,b的符号作出判断.否则,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名师点拔使用作商比较法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两边的式子均为正值,若均为负值时,可先同乘以-1,转化后再进行证明.题型一利用作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例1】已知a≥1,求证:-<-.分析:因不等式两边进行分子有理化相减后,可判断差的符号,故可用作差比较法进行证明.证明:∵(-)-(-)=-=<0,∴-<-.反思根据左、右两边都含无理式的特点,也可以采取两边平方的方法来比较,但是应先判断两边的符号,都大于0时,两边平方是等价变形,都小于0时要改变不等号.题型二利用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3、【例2】已知a>0,b>0,求证:+≥+.分析:因为a,b均为正数,故而不等式左边和右边都是正数,所以可以用作商比较法进行比较.证明:∵=+=+==,又∵a2+b2≥2ab,∴≥=1,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反思作商比较法的前提条件是两个数a,b都大于0,对进行整理,直到能清晰看出与1的大小关系为止.在运算过程中注意运用计算技巧.题型三比较法在综合题目中的应用【例3】已知数列{an}的首项a1=5,前n项和为Sn,且Sn+1=2Sn+n+5(n∈N+).(1)证明数列{an+1}是等比数列;(2)令f(x)=a1x+a2x2+…+anxn,求

4、函数f(x)在点x=1处的导数f′(1),并比较2f′(1)与23n2-13n的大小.分析:在比较大小时,作差法的差式与“n”的取值有关,且大小关系随“n”的变化而变化.(1)证明:由已知Sn+1=2Sn+n+5,①∴n≥2时,Sn=2Sn-1+n+4,②①②两式相减,得Sn+1-Sn=2(Sn-Sn-1)+1,即an+1=2an+1,从而an+1+1=2(an+1).当n=1时,S2=2S1+1+5,∴a1+a2=2a1+6.又a1=5,故a2=11,从而a2+1=2(a1+1).故总有an+1+1=2(an+1),n∈N+.又∵a1=5,∴a1+1≠0

5、,从而=2,即{an+1}是以a1+1=6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解:由(1)可知an=3×2n-1.∵f(x)=a1x+a2x2+…+anxn,∴f′(x)=a1+2a2x+…+nanxn-1.从而f′(1)=a1+2a2+…+nan=(3×2-1)+2(3×22-1)+…+n(3×2n-1)=3(2+2×22+…+n×2n)-(1+2+3+…+n)=3[n×2n+1-(2+…+2n)]-=3(n×2n+1-2n+1+2)-=3(n-1)·2n+1-+6.则2f′(1)-(23n2-13n)=12(n-1)·2n-12(2n2-n-1)=12(

6、n-1)·2n-12(n-1)(2n+1)=12(n-1)[2n-(2n+1)].(*)当n=1时,(*)式=0,∴2f′(1)=23n2-13n;当n=2时,(*)式=-12<0,∴2f′(1)<23n2-13n;当n≥3时,n-1>0,又2n=(1+1)n=C+C+…+C+C≥2n+2>2n+1,∴(n-1)[2n-(2n+1)]>0,即(*)式>0,从而2f′(1)>23n2-13n.反思此类比较大小的题是典型的结论不唯一的题.在数列中,大小问题可能会随“n”变化而变化.往往n=1,2,…,前几个自然数对应的值与后面n≥n0的值大小不一样,这就要求在

7、解答这样的题时,要时刻有“大小关系不一定唯一”的念头,即时刻提醒自己所求解的问题是否需要讨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