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 營養_護理_醫學_幼教(1)

下載 - 營養_護理_醫學_幼教(1)

ID:45873476

大小:3.93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11-18

下載 - 營養_護理_醫學_幼教(1)_第1页
下載 - 營養_護理_醫學_幼教(1)_第2页
下載 - 營養_護理_醫學_幼教(1)_第3页
下載 - 營養_護理_醫學_幼教(1)_第4页
下載 - 營養_護理_醫學_幼教(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下載 - 營養_護理_醫學_幼教(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六章焦慮性疾患與適應性疾患個案之護理第一節 焦慮性疾患第二節 適應性疾患第一節 焦慮性疾患流行病學焦慮的定義與程度病因臨床分類與診斷治療原則及預後護理過程流行病學根據國外文獻指出焦慮性疾患在一般人口盛行率約3~7%之間,估計美國境內有四千萬人口是有焦慮症狀存在,但僅有四分之一就醫,而一般住院病患中,20%的個案也有焦慮症狀存在。焦慮的定義與程度定義程度定義「焦慮」是一種一般人皆常會出現的情緒狀態,通常是對外在壓力情境下或個人內在心理衝突的反應。這種反應是一種模糊、不自在的感覺,通常個人無法確定或不知道其壓力來源為何。一般而言,發生在

2、危急狀況下的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在心理察覺的狀態下會伴隨生理的改變,以便適當防衛或逃跑,這些改變包括心跳快速、血壓上升、冒汗及肌肉緊張,注意力轉而集中於危急狀況下。這些改變相信對讀者而言並不陌生,也是一些緊急狀況下的正常反應,但是當焦慮與威脅不成比例或焦慮持續過久,並且頻繁地發生與產生明顯的身體症狀時,反而會影響個體之適應力及造成功能上的障礙,此時我們即可稱之為「病態焦慮」。程度輕度焦慮中度焦慮重度焦慮恐慌輕度焦慮通常與日常生活事件相關,此時個體知覺能力提高,對外界之認知範圍(如視覺、聽覺、觸覺等)會增加,對相關及有意義之事物的注意力

3、也會增強,通常這時的自主神經系統是處於警覺的狀態,因此輕度焦慮狀態不僅可促進個體的學習能力,也能激發個人之成長與創造力。中度焦慮個體的知覺範圍變小,會選擇性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所關心事物之特定細節上,這時交感神經會處於興奮狀態,脈搏、血壓及呼吸速率會增加,末梢血管收縮,有出汗現象。此時個體學習效果雖然最佳,但解決問題時卻擔心自己的能力會沒有辦法處理好事情,因此不一定會達到最理想之處理狀態。重度焦慮重度焦慮會使個體之認知範圍明顯縮小,並將焦點放在細瑣小節上,而無法注意到整個環境,個體注意力亦無法集中,所有行為皆因為了減輕其焦慮狀態,因此會出

4、現戰鬥或逃避(fightorflight)反應。此時交感神經興奮且會刺激腎上腺髓質而使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釋放,出現心悸、換氣過度、冒冷汗、頭痛、消化系統血流下降,來回踱步、慌張、發抖、身體肌肉僵硬等身體症狀,而嚴重影響生活,無法適應工作或學習事物。恐慌這是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知覺嚴重受限,個人不僅喪失對自己的控制,呈現完全不知所措的狀態,即使在引導下恐怕也無法做任何事情,嚴重時甚至會出現人格瓦解、缺乏理性思考、認知扭曲,無法接受外界訊息或與人溝通,此時個體生理呈現血壓降低、全身顫抖、臉色蒼白、冒冷汗,感覺非常恐懼、害

5、怕,甚至產生解離或幻覺的狀態,若個體持續處於此狀態下,則可能會導致衰竭而死亡等嚴重情形。病因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生理學因素遺傳苯二氮平類(BZD)接受器與神經傳導抑制物-珈瑪奶油酸(GABA)腦部變化身體狀況遺傳根據1985年克洛威(Crowe)的研究指出,焦慮性疾患中的恐慌症,可能為一種單基因遺傳疾病。另有研究指出,恐慌症個案其親屬中罹患此症者約佔25%,比一般人(2~3%)高。苯二氮平類(BZD)接受器與神經傳導抑制物-珈瑪奶油酸(GABA)近來生物精神醫學研究發現,腦中BZD(benzodizepines)的接受器與調節焦慮反應

6、有關。珈瑪奶油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近來亦被證實與焦慮相關,且研究發現焦慮的個案其GABA在中樞神經之傳導功能較正常人低。腦部變化第四腦室底外側之藍斑及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amygdala)與海馬迴均與焦慮感受的產生過程有相關。身體狀況焦慮常伴隨或加重某些疾病,同樣地,個案之調適能力會受病毒感染、荷爾蒙改變、血流供應量減少或身體狀況不佳等影響,也會使得個體對壓力之因應能力降低而導致焦慮產生。心理社會因素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行為理論的觀點認知心理學派的觀點人際關係學派的觀點家庭倫理的觀點精神分析理論的觀

7、點佛洛伊德(Freud)認為焦慮與生命早期的創傷經驗及人格發展息息相關。行為理論的觀點一些行為學派的學者認為,焦慮的起源乃是個人無法達到目標而產生挫折感導致個體產生焦慮。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事件發生後的懲罰方式也會引發個體的焦慮反應,因此主張去除懲罰應可降低個體的焦慮。認知心理學派的觀點學者艾里斯(Ellis)認為個體對於引發事件若存有許多不合理的信念或內在錯誤的認知歷程,較易導致個體對此事件有非理性且不合邏輯的解釋,因此就會產生一些不適應的情緒與行為反應,焦慮便容易產生。人際關係學派的觀點此理論強調焦慮的產生源自於社會中人際互動的問題,當

8、人際關係不良時,個體將會產生焦慮反應。學者蘇利文(Sullivan)認為人類最早的焦慮經驗是在嬰兒期,而焦慮的產生主要是因其母親或代理人無法滿足其生理或給予其安全的人際關係所導致。家庭倫理的觀點許多流行病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